麻痹性贝中毒1例_第1页
麻痹性贝中毒1例_第2页
麻痹性贝中毒1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痹性贝中毒1例

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居民多次发现麻痹性核中毒(简化成psp)。摄入这种贝毒仅1mg就可导致人的死亡,其毒力与河豚毒素相当。后来人们相继从多种双壳类、腹足类、甲壳类和甲藻中分离出麻痹性贝毒。30年代以来,不断有证据表明动物体内的贝毒来源于甲藻,而这些甲藻又往往是引起赤潮的种类。近20年以来,随着分离和分析技术的进步,麻痹性贝毒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已经报道能引起麻痹性贝中毒的物质起码有16种,它们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带两个胍基部分的嘌呤核。本文试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简介。一、麻醉性贝毒的来源1888年和1928年分别从紫贻贝(Mytilusedulis)和加州贻贝(Mytiluscalifornianus)分离出“贻贝毒素”(myti1otoxin)。1962年从阿拉斯加的大石房蛤(Saxidomusgiganteus)中分离出石房蛤毒素(saxitoxin)。当时认为它们是引起麻痹性贝毒的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与一种引起赤潮的常见甲藻一膝沟藻(Gonyanlaxcatenella)产生的毒素相同,这种藻是这些贝类的食物。实际上,麻痹性贝毒除存在于贻贝、石房蛤和甲藻外,还见于某些扇贝、腹足类、蟹类中。Nagashima等认为动物体中的麻痹性贝毒组成虽然与所食甲藻中毒素成分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与动物本身的新陈代谢有关。某些毒素进入体内后结构有所改变。故此从动物体中提取的毒素往往与食物甲藻中的毒素成分有所不同。目前常报道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甲藻有下列几种:Gonyanlaxcatenella,G.tamaernsis,G.eveavata,Peridiniumfoliaceum,Prorocentrummarinaelebouriae,Pyrodiniumbahamensepressa等。Schmidt和Loeblich通过对室内培养的多种甲藻进行产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G.catenella产生麻痹性贝毒。因此他们怀疑某些P,foliaceum、P.marinaelebouriae产毒报道的真实性。可是Schmidt和Loeblich的结论与许多学者的实验结果相抵触。例如Boyer等发现在室内培养的两个Protogonyanlax(=Gonyan1ax)tamararensis品系中,一个产毒,另一个不产毒。Oshima等发现从野外七个地方分离的P.tamarensis依毒物组成可分为三个品系。Raj等已把从Pyodoniunbahamensepressa提取的麻痹性贝毒用作毒物分析的标准。这些结果表明,Schmidt和Loeblich培养的除G.catenella外的种类也许正好是不产毒的品系,甲藻产毒与环境条件有关,野外分离的产毒种类,在实验室内的培养不一定产毒,不同实验条件可能导致结果的差异。二、麻醉性贝毒组分的分离从甲藻和染毒贝类中提取麻痹性贝毒的方法相似。Schantz等提出了从贝类和无菌培养的G.catenella中提取贝毒的具体步骤:1)首先把贝类或甲藻匀浆;2)然后使之通过一种离子交换树脂柱(AmberiteXE-64,钠型),毒素就吸附在柱上;3)用0.3mol/L的醋酸洗脱,真空蒸发后在低温冻干;4)将干的毒物溶于无水乙醇,在酸性氧化柱上进行层析分离。以上方法得到的毒素一般是由数种麻痹性贝毒组成的混合物。要知道各组分毒性的大小,就要对这些混合物进行分离。一些学者尝试了离子交换层析、薄层层析和电泳等方法,这些方法很难保证某些组分中的氨基甲酰-N-磺基不被水解成相应的氨基甲酰酯。此外,这些方法很费时,限制了它们在日常毒性分析中的应用。用高压液相色谱进行麻痹性贝毒组分的分离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的优点是灵敏度高、对某些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基团不离解、而且节约时间。据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分析方法,可望用于日常监测工作。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烷基氢化嘌呤化合物,Bannard和Rapoport分别在60年代提出它们的可能结构式,这些结构式看起来象掺入了两个胍基部分的嘌呤核。近年来随着分离和分析技术的进步,已经证实的麻痹性贝毒结构式多于16种,核心部分与Rapoport的报道更为接近。这些毒素依其基团的相似性又可分为三类:石房蛤毒素类(saxitoxins,简写STX)、膝沟藻毒素类(gonyautoxins,简写GTX)及氨基甲酰-N-磺基化合物(carbamy1-N-sulfocompounds)。这类毒素通常是非结晶、高极性、不挥发的化合物。这些分子的毒性取决于一个易还原的不饱和键。在氢中催化还原的二氢氯化石房蛤毒素不再是有毒的。三、麻醉性贝毒的毒性以往分析麻痹性贝毒毒性大小的主要方法是小鼠生物测定法。给小鼠腹腔注射毒素的系列稀释液,然后记录死亡时间。以15min内杀死一只20g小鼠的剂量作为一个鼠单位(mouseunit,简写Mu),表示毒性的大小。该法的缺点是专一性差,灵敏度不高,优点是容易掌握,不需要使用专门仪器。化学检验法也用于毒性分析。将石房蛤毒素在碱性条件下用过氧化氢氧化成8-氨基-6-羧甲基-2-亚氨基嘌呤-3(2H)丙酸,在pH5时测其紫外光谱。此法比小鼠测定法灵敏,且对石房蛤毒素的专一性高。最近几年开始有人用液相色谱技术来测定麻痹性贝毒的毒性大小。该法灵敏度高、节省时间、不水解某些组分中的氨基甲酰-N-磺基,而且还能测出各种组分的具体含量。Shantz等报道,G.catenella毒素对体重为20~25g的小鼠腹腔注射的致死量为0.2μg。Watts等的实验表明,麻痹性贝毒对人发生影响的剂量比对小鼠产生作用的剂量小30~40倍(以单位重量计)。Kao等报道了各种动物口服石房蛤毒素的致死量(质量分数:10-9)为:鸽,191;豚鼠,135;兔,181;狗,181;大鼠,192;猫,254;小鼠,382;猴,364~727;人,10~20。健康人摄食少至1mg毒素后就曾造成死亡。以上结果都是用甲藻或贝类的提取液进行实验而得到的,这些提取液实际上是多种麻痹性贝毒组分的总和。事实上,在多于16种的麻痹性贝毒中,毒性较高的组分为石房蛤毒素,新石房蛤毒素,膝沟藻毒素1-4,而含氨基甲酰-N-磺基的组分毒性较低。有关毒理方面的文章,Baslow作了很好的综述。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其毒理主要是通过对细胞内通道的阻断;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中毒的临床症状首先是外周麻痹,从嘴唇与四肢的轻微麻刺感和麻木直到肌肉完全丧失力量,呼吸衰竭而死亡。症状通常在5~30min出现,12h内死亡。麻痹性贝毒从胃肠道吸收。狗食入后,2h就将40%的石房蛤毒素排到尿中。用蛙、猫、狗和兔研究麻痹性贝毒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处理后迅速造成通过神经刺激的肌肉收缩无力。直接施于骨骼肌则引起反应丧失。麻痹性贝毒对心血管系统也发生作用。Murtha认为石房蛤毒素对影响心血管系统产生的降压作用,是由于这种毒素对脑的作用,直接抑制心肌所致。四、麻醉性贝毒美国、加拿大、日本、葡萄牙等国不断有食用染毒贝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而引起麻痹性贝毒中毒的事故发生,这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食入麻痹性贝毒后,通常30min后就开始感到面部和四肢麻痹,随着麻痹逐渐往全身扩散,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有人试图通过使体内产生抗体达到对麻痹性贝毒的免疫,但小鼠试验表明产生的抗毒素效力低,对人的中毒无治疗价值。目前尚无一种很好的解毒剂,故更应加强对水产品中毒素的定期监测。联合国卫生组织规定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