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科委软科学重大课题“科技资源权重模型构建研究”
(编号:Z171100003217089)阶段性成果
科技资源及其
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田 帆 范宪伟◎著
KEJIZIYUANJIQI
DUIJINGJISHEHUIFAZHAN
YINGXIANGDEPINGJIA
新华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田帆,范宪伟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9
ISBN978-7-5166-4315-0
Ⅰ.①科…Ⅱ.①田…②范…Ⅲ.①科学技术-资源配置-评价-
研究-中国Ⅳ.①G3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21787号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作者:田 帆 范宪伟
责任编辑:唐波勇封面设计:臻美书装
责任印制:廖成华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编:100040
网址:
经销:新华书店、新华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及各大网店
购书热线:010-63077122中国新闻书店购书热线:010-63072012
照排:臻美书装
印刷:北京九州迅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50mm×230mm
印张:8字数:180千字
版次:2018年9月第一版印次:2018年9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ISBN978-7-5166-4315-0
定价:39.80元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p>
前言
前言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
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科技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我
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党中央近
期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科技事业
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
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未来5到10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引领新常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决胜期,而优化科技资源是这
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书主要研究科技资源评价问题,其中包括科技资源自身的
评价及科技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作者主要运用经济
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维
度构建了区域科技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
法对科技资源对信息化、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对科技资源
的辐射效应进行了测算;对国际科技资本溢出对我国的影响进行
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对我国今后创新科技资源管理体制提
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1-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本书的基本思路和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和分析了相关
问题的研究现状,制定了本书的研究框架以及研究目标,并提出
了预期的创新点。
第二章分析了我国科技资源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各省市科技
资源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比较,总结分析了科技资源的特征和发展
趋势。
第三章在前人基础之上,按照人、财、物构建了科技资源评
价指标体系,同时按照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成果和创新环
境四大板块构建了科技资源综合指标体系,并且从“数量”和“质
量”的角度分别对各省市科技资源进行了评价。
第四章分析了科技资源的影响力,首先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
整检验验证了科技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之
后通过截面数据分析了科技资源、信息化、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
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五章分析了区域科技资源对区域外的辐射效应,首先通过
威尔逊熵模型判定了科技资源辐射地区,之后又进一步测算了各
个区域的科技资源辐射半径。
第六章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又分析了国外科技资本外溢对我国
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以现有理论为基础推导了实证模型,之后
分析了国际科技资本外溢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且比较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外溢效应的差异。
第七章在回顾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书的发现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五点。第一,从省域层面看,
我国科技资源呈现四大特征:一是我国科技资源区域差异较大,
-2-
前言
东部地区科技资源综合指标最高;二是与科技资源数量水平相比,
我国科技资源质量水平区域差距更大;三是大部分省份科技资源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部分省份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呈
现负相关关系;四是国家级人才和科研机构是影响科技资源质量
差距的主要因素。第二,科技资源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中包括直接影响及通过影响产业结构、信息化等因素产生的间
接影响。第三,科技资源存在辐射效应,北京、江苏、上海、广东、
浙江、辽宁、安徽、四川、山东、福建的科技资源集聚度为正数,
而其他各省市科技资源向外省的辐射能力较弱。第四,进口贸易
造成的科技资本外溢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尽管这
一作用不像国内科技资本那样明显,科技资本储备越高的国家生
产力也越高,但其创新也会推动其他地区的增长。
本书的创新之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数
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构建了科技资源指标体系;第二,对科
技资源的影响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科技资源对其他因
素的影响,还包括科技资源对其他地区的影响;第三,综合运用
模糊层次分析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结构方
程模型、威尔逊熵模型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3-
目录
目录
CONTENTS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政策回顾……………3
三、文献综述……………6
四、思路及创新之处……………………16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18
一、科技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8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分析………21
三、我国科技资源发展的影响因素……39
四、北京市科技资源发展现状分析……43
五、我国科技资源发展的总体特点……47
-1-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第三章 我国科技资源数量和质量评价………57
一、引言…………………57
二、指标体系设计思路…………………59
三、科技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设定…………65
四、科技资源数量和质量评价结果……68
五、北京市科技资源数量和质量评价结果……………73
六、全国及北京市科技资源数字地图
——基于广层面的科技资源分析…………………76
第四章 科技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89
一、研究设计……………89
二、研究方法……………92
三、实证研究…………100
第五章 科技资源辐射效应研究……………110
一、引言………………110
二、研究设计…………111
三、实证研究…………117
四、主要结论…………121
第六章 国际科技资本外溢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
影响研究……………12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123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126
-2-
目录
三、实证分析…………128
四、结论讨论…………134
第七章 政策建议……………136
一、总体改革与区域突破相结合,促进创新要素提质增效和
布局优化…………137
二、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科技资源的流动与共享………………138
三、优化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吸引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139
四、重视企业科技活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40
五、继续完善科研活动基础设施建设………………142
六、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促进科技产出高效转化…143
参考文献………145
-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从全球范围看,科技创新活动并不是均衡分布的,在那些越
是知识密集型的部门或区域内,创新集群的趋势就越显著(Fagerberg
etal.,2005)。
从国际竞争层面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急剧调整和变化,
在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
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各主要发达国家包括新兴工
业化国家均加强了在相关领域的部署和争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
高地能够大为增强我国在全球国家竞争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从国
内改革层面看,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能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载体支撑。激发和利用知识创造和创新
成为经济增长及发展的引擎,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
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关口跨越的必然要求。
再从历史层面看,打造一批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正处于第四次
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期。伦敦、波士顿、硅谷等科技创新高
-1-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地的形成均与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21世纪以来,在以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
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与产业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中国与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全球创新
网络正不断被解构与重构,新的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正在崛起。需
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正加速向亚太
板块转移,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正呈现由西向东的演替趋势。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
的重要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科技事
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
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十三五”期间,各部门通力协作,
稳步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可以肯定的判断,作为亚洲第一大国
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具备孕育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所
需的资源保障和市场深度。
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多个科技创新高地,科技水平飞速发展,
集聚了大量科技资源,为我国的科技强国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期,有必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
下一轮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优化是其
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提出合理的地区科技资源权重模型,并对
科技资源的综合价值进行评估,定量测算出科技资源对经济社会
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理论方面,开发更为合理的
评价方法可为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拓展作用;现实方面,对科
技资源的综合价值进行评估,并对我国各省市进行比较分析,可
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2-
第一章 导论
二、政策回顾
建国伊始,百废待举,科技亦然。稳定国家政权,提升科技实
力是中国的重要任务。在《建国纲领》中,中国政府把“努力发展
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明和发
现,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
组织来保证任务落实,如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6年中国国
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挂牌,1964年中国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建制。
为响应周恩来“向科学进军”号召,1956年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1956
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重点发展,迎头
赶上”的基本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要求中国必须
独立自主的解决国防科技攻关课题,中国随之制定《1963年—1972
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要求“全面安排,充实基础,重抓两头”,
其中基础是指基础工业和基础理论,两头是指农业及有关吃穿用的
科技问题。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规划》时强调指出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要打好”。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各项事业逐步进入正轨,1978年在全国
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
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等重要论断。大会通过了《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文革”后中国科学技术的
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布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的战略决策,为新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1983年
编制《1996至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规划特征鲜明:
-3-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编制技术政策;强调科技发展同技术改造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相
结合;突出重点;开发技术体系重视经济效益和国情;重视人才。
1984年制定了“七五期间科技发展计划”,把“科技进步”放在
重要的战略地位。
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肯定了
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晰了“科
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基
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机构”“科学技术工作者”“科
学技术进步的保障措施”“科学技术奖励”“法律责任”等内容,
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的科技法典。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思想,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
家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要求各领域要根据“决定精神”,完善具
体举措,“努力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
成果转化,全面启动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项目,连续下发
《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
1991)、《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1996)、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认定暂行办法》(
1999)、《关于加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9)、《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
(2002)、《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的若干意见》(2002)等若干文件,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的发展呈现了较为良好的态势。
2002年11月“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被写入党的十六大
报告,国家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旋
-4-
第一章 导论
律,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2005年12月
31日国务院下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纲要(2006—
2020)》,对“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
大专项”“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
体制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范。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提出了
把我国“努力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设想。结合以上部署我国的
科技政策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
新综合试验区等纷纷投入使用。2011年7月《国家十二五科学和
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
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
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的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
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2年十八大报告强调,科技创新对国家全局具有“战略支撑”
作用,“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就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强调,“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
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阻滞机制
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
大潜能”[1],切实把科技发展融入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建设之中,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1
-5-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把科技发展融入民生福祉的精细微小之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
的支撑引领作用”[1],“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2],努力实现国防
尖端科技、军事科技的民用化、民生化转型,切实让科技成果惠
及亿万民众福祉,让科技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三、文献综述
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
力争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方远平等,2012)。科
技资源是进行一切科技活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从根本上决
定着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水平,但是科技资源投入知识经济社会发
展的必要条件,增加科技资源投入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创新和经
济社会快速发展(周寄中,1999)。只有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才能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进而更好的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本
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配置
效率评价研究;二是科技资源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研究;三是政
府和市场对科技资源作用研究。
(一)科技资源配置研究
科技资源配置是经济活动中各种类型的科技资源在不同主体、
行业、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和使用(2015)。目前科技资源配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6:14.
[2]金光磊.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10):4.
-6-
第一章 导论
以及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研巧,
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科技资源配置规模、配置结构、配
置模式和配置效率等方面。在科技资源配置效果方面,国内外学
者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
在定性分析方面,冯永田(200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博弈论的视角,对科技资源配置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从分
析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出发,从宏观层面对区域科技资源
配置理论原理进行了探索。同时,运用系统论分析了区域科技资
源使用的机理。王雪原(2008)、罗珊(2008)、崔栋(2007)
也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但
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权威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李瑶(2014)
提出市场和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具有不同地位和作用,并对
政府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几种组合模式,如“强市场、弱
政府”、“强政府、弱市场”、“强政府、强市场”进行了分析,
提出应重视人才,增强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刘剑(2014)认为在
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科技资源配畳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提
出应在人才、肌肉农、创新基础资源和产业资源方面加强资源优
化配置,加强创新活力的机制建设等。王天骄(2014)从创新效
率和资源配置的角度,对我国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进行了分析,
认为虽然目前的改革提高了科研机构的创新效率,但应该无法与
企业创新效率相比,政府应在确保国家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立自主
的同时,在转制方式上,均衡创新效率和国家战略。姚王信(2015)
根据2000-2012区域的科技统计数据,研究了企业专利数和企业
新产品价值等相关变量的关系。提出在产学研模式下,企业配置
科技创新资源强于政府配置科技资源的效果,政府应该转变科技
-7-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导方式转变为由市场主导方式。
在定量分析方面,Brenner,MerrillS(1994)采用层次分析法,
通过对企业研发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
果表明研发活动的市场需求调研对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很大。
Schmidt,RobertL.A(1996)运用马尔可夫随机理论,针对生物制
药研发活动过程中的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建立了一套改进
模型。KentF.Hansen,MalcolmA.Weiss(1999)运用系统动力学
建模法,对企业R&D活动中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效果进行了实证分
析,提出“市场调研一产品功能定位一研发投入”的路径关系是
积极有效的,也就是说加强R&D研发资源投入是优化研发资源投
入效率的最好选择。我国更多的学者采用了因子分析(或主成分
分析)以及数据包络(DEA)分析法。李冬梅等(2003)、魏守华(2005)
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资源配置效果进行分析,并运
用聚类分析将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果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
组成科技资源系统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其中的
科技物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组织资源的作用效果都反映在科技
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上。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研究结果表
明,对于规模收益递减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现有投入资源的效用,
但对于规模收入递增且技术有效的地区,则应加大投入的力度(吴
和成等,2003),同时国家和地方应在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有效性
的基础上,加强投入与产出的结构调整,变“过分强调短期的科
技直接产出”为“关注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和成果的后期转换”(孙
宝凤等,2004)。进而还有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科技投入整体上
是相对有效的,应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率以促进总效率的提高(贺
德方,2016)。
-8-
第一章 导论
(二)科技资源影响力研究
有研究将样本国家按收入高低进行分组,然后采用对比分
析法,对这些国家的特定指标数据—包括研发活动的配置、研发
经费来源、重要的产业部门及企业的特征、大学的作用、支持和
影响技术创新的政府政策等—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实现
对各国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适用性的有效评估(R.R.Nelson,
1993)。通过对40个国家40年(1960年一2000年)的科技资源
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人均GDP、
政府补贴、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程度
等,都与研发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人均GDP最具显著
性(Lederman,Maloney,2003)。在对影响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
率的结构性要素、社会环境要素进行量化,确定科技资源配置效
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过程中,线性回归方程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
法,通过这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指出不同配置主体、不同产业均会
对各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而不同配置阶段和不同
社会环境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不大(李石柱等,2013)。关
于科技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方面,以我国东三省34个地级
市为样本,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
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科技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而言有显著的拉
动作用(盛彦文等,2016)。
国外学者对于科技资源对于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进行了很多
探索,大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对象为企业。部分学者研巧结合系
统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在一个统一的“STIG”系统框架内对科
技资源、技术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全面的理论分
析,得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国外学者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一
-9-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般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创新过程。内部资
源包括在公司内部资源和技术能力。ValerianoSanchez-Famosoa等
(2014)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172个西班牙企业样本探索社会资
本(socialcapital)对组织创新的影响,验证结果表明企业内部资
源对创新有直接和持续稳定的积极作用。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对
于技术创新也同样奏效。当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节
奏。在一个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必须努力寻求技术创新,
才能克服惰性保持竞争力(Floyd等(1999))。企业必须迅速在
复杂的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持续的技术创新是一种竞
争优势和能力的体现。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往往与企业内部资
源和利用逐些资源的能力有关,必须认识到利用如何利用内部资
源(也称内部社会资本internalsocialcapital)来创造竞争优势的重
要性(Barney等(2001)),以及如何利用内部资源实现了后发
优势。对于内部资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Hult等(2004)也得出
了相同的结论,认为内部资源是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Subramaniam
等(2005))。ValerianoSanchez-Famosoa等(2014)认为内部资
源能够彰显创新功能,送是根据它的成员之间的关系,合作、共
享信息所形成的重要资产的重要性,并提出更好的协调和配置资
源的重要性(Adler等(2002))。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
赖于它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用内部资源的能力。基于
内部资源本身的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能够使企业产生新
的知识和思想,产生出更多的创新想法。在这个过程中,组织间
的企业员工及他们的合作伙伴需要更多地参与进来(Carrasco等
(2013))。Tsai(2001)同样验证了这个结论,同时认为在科技
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强科技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学习和进行进一步
-10-
第一章 导论
的创新,科技资源及其承载的知识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Chen等(2010),Darroch(2005))。科技资源和知识的获取
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获取途径,外部资源对于企业的成长和提高研
发效率更为重要,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从外部便捷地获取科技资源
(Cassiman和Veugelers(2006)),在此基础上,Aragon-Correa
和Cordon-Pozo(2007),Lyles和Salk(1996)提出获取科技资源
的能力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当然获取资源的能
力取决于特定组织间利益相关者的平衡程度和紧密程度。在创新
网络中合作良好的创新主体更容易获得有关新产品、新技术方面
的更多信息,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缩短新产品开发时间(Rindfleisch
和Moorman(2001)),从而帮助创新主体产生更多的新产品(Helena
等(2001))。
我国学者郑绪涛(2009)针对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能力
做出重点研究,其实证结果表明,人、物力、财力、科技成果、
技术创新都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议,
强调国家应加大科技资源各因素的投入。黎峰(2006)通过中国
1990-2004年的数据分析,指出科技、教育、专利均能促进中国技
术实力、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持续
稳定发展。
(三)政府和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作用
世界各国(地区)根据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国家(地区)
技术竞争环境,分别确立了不同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和配套政策。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资源内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
同。美国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是促进
-11-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政府重点进行基础研究和国防研究开发。
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财税优惠政策来调节,
刺激社会资金投向R&D。日本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为社团市场经
济模式,政府积极投资公用事业,并为私人投资创造条件,通过
各种优惠政策引导民间企业科技资源配置。德国科技资源配置模
式是化会市场经济模式。政府通过法律和经济、科技计划不同程
度地干预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既重视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也一
定程度加强国家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干预和引导。韩国采取集中协
调型科技资源皮遏制模式。国家在科技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同时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指导科技资源配置,协调各部口科
技政策。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政策和模式随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以及国际竞争形势在不断发生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配
置是在政府计划体系中完成的,资源配置相关过程体现了较多的
行政色彩。在资源投入建设方面,资源分配渠道和资源本身的类
型相对单一;在分配方式和分配重点上,根据政府部口的统筹安
排进行分配,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因素大;在评价和收益处置方面,
通常通过行政管理部口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资源的类
型更加丰富。除了政府,企业和市场资本成为新的创新投入主体。
企业是进行创新的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参与整个创新过程。社会
资本是对创新支持的另外一种新形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资源分配重点和收益处置上,企业和市场资本通常将资源投入
在效益明显、风险较小的产业技术研发、产品化及商品化阶段;
政府资源通常投入在创新之初,将资源投入在基础条件、优化环境、
培养人才、提高能力等方面。在收益分配上,不同独立法人的创
新主体,通过科技创新合同、协议或市场价格机制,根据投入和
-12-
第一章 导论
贡献,分配所获收益。
对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做出了很多具
有现实意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例如IsabelBusom和Andrea
Fernandez-Ribas(2008)。Georghiou等(2014)的观点中提到,
一个创新项目通常在资源或提供承接潜在创新任务的能力方面有
所不足。这些不足带来的挑战,必须在适当的政府干预下解决,
例如组织机构不可能解决参与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Salmenkaita
和Salo(2010))。不足和挑战存在于创新的各个方面,但技术
和组织通常对于创新十分重要(Howlett和Rayner(2007)),对
于某一个具体创新项目来说,某一阶段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可
能比其他阶段更富有挑战性(Montealegre(1999))。一个任务实
现带来的挑战必须加以解决,政府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了。Ratchford
和Blanpied(2008)对比中国和印度,概述了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发
展,详细阐述了两国政府科技政策结构变化。从1995年开始,直
至2004,详细的研发投资和人力资源数据都说明两国在不断加大
在科技创新研发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最后指出
这些科技政策可能是两个超级大国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提升的根
本原因。E.Amiri等(2013)提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首先需要将
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两个阶
段都离不开政府的指导、监督。C.H.K.Lee等(2014)指出政府是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决策人,信息资源配置的及时性和有效
性需要依靠政府力量进行有效控制。还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管理
制度和政策体系对技术演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导致科技资
源配置的不同路径选择(Leoncini,Riccardo,2011)。随着技术
复杂性的不断增加,科技政策应越来越强调实效性,政府在制定
-13-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科技政策时应注重加强不同机构间的合作,制定合理标准严把研
发质量关,给予研究人员充分的空间和资源制定研究计划,同时
扩大公共研究的范围,提高公共研发资金管理制度的有效性(Javier
MEkboir,2015)。
我国学者李瑶(2014)提出市场和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
具有不同地位和作用,并分析了政府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
几种组合模式,提出应重视人才,增强对人才的吸引能力。王天
骄(2014)从创新效率和资源配置的角度,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进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虽然目前的改革提高了科研机构的创新效
率,但应该无法与企业创新效率相比,政府应在确保国家关键技
术创新的独立自主的同时,在转制方式上,均衡创新效率和国家
战略。张礼国等(2015)学者根据2000-2012区域的科技统计数据,
研究了企业专利数和企业新产品价值等相关变量的关系。提出在
产学研模式下,企业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强于政府配畳科技资源的
效果,政府应该转变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导方式转变为
由市场主导方式。
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也有着重要影响。Hsu(2009)研究从
全球市场经济运行入手,通过大量历史经验数据样本分析发现,
在全球市场的经济运行下,公司的内部资源配置会受到公司业务
全球市场的经济运行的影响,并指出会存在一个最优解,最后,
以台湾本土的公司作为样本进行了上述理论分析的实证检验得出,
台湾公司在当前一定国际化市场的背景下,可将研发自出适当的
转移到营销活动中,因为送样可有效地提高公司获得收益。Riffith
和Harriso(2004)研究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发现市场如果存在过
度竞争,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就会减少,同样,如果市场中存在
-14-
第一章 导论
不完全竞争,企业的研发活动同样会降低,结论指出,过度或者
是过低的市场竞争,都会影响到企业科技资源配置。ZoharLaslo
和AlbertI.Goldberg(2008)通过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即在公司外部
的市场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公司的项目研发会是否会受到资源配
置的影响。研究通过采用资源配置系统的动态模拟矩阵模型,采
用实证方式,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的预期收益进行了复杂而精准的
计算,结果发现公司研发项目的投入情况不会受到外部市场不确
定性的影响。我国有研究指出,技术市场中存在很多无效率现象,
如机制悖论、专利悖论、契约悖论、市场悖论和产权悖论等,这
些都必然导致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单纯的配置机制基本
不可能达到最优(宋宇,1999)。叶儒霏等(2004)、彭华涛等(2006)
运用了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他们认为是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固
有的弱性膨胀导致了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
(四)文献评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把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出发:
第一,在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很多研究对科技资
源在行业、地区间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但现有的很多研
究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对科技资源的各个指标维度分别进
行效率评价,缺乏对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整体性评价。也有
一些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以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为样
本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但单纯的数据分析方法过于依赖数据
本身的数据关系,对于变量间的现实逻辑考虑不足,结论的合理
-15-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性有待提高。第二,在现有的关于科技资源综合价值的定量研究中,
一些研究以科技为因变量分析了科技资源的影响因素,但并未讨
论科技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以科技资源为自变量的研
究中,往往只考虑了科技资源对另一单一变量(比如经济增长)
的影响,鲜有关于科技资源对多因素同时产生影响的讨论,视角
的综合性有待加强。
四、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主要思路
本研究以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地理经济
学等理论及前人实证研究为基础,利用模糊德尔斐、DEA、多元
回归、威尔逊熵等方法,对科技资源权重模型进行构建,对科技
资源综合价值及经济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并对科技资源的辐射
效应进行测算。整个研究突出可量化、可对比、可视化特色,立
足理论、着眼现实,希图为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我国科技
强国发展提供一定政策启示。余文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
部分对科技资源现状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初步构建科技资源指标
体系及权重模型;第三部分分析科技资源经济社会影响力;第四
部分提出政策建议。
(二)创新之处
在整个课题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本项目的整体研究设计在国
内是一种新颖的尝试,整体不失前沿性、科学性、可靠性。
(1)理论挖掘的创新:本研究将对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
-16-
第一章 导论
计量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等相关领域中涉及科技资源评价的理论
进行深入挖掘,构建出科技资源权重模型及评价科技资源对经济
社会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模型,开创性的理论模型保证了结论的
前沿性。
(2)方法应用的创新:本研究拟将模糊德尔斐法或模糊层次
分析法应用于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过程之中,将结构方程应
用于多变量分析,利用威尔逊熵模型分析科技资源的辐射效应,
专家打分过程中融入模糊数学理论能更准确地吸收专家意见,而
结构方程是国际上非常前沿的多变量相互影响数据分析方法,威
尔逊熵模型可有效测算出区域科技资源的辐射半径,先进的方法
保证了分析的科学性。
(3)数据资料的创新:在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过程
中,本研究将以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数据作为样本展开
实证研究,同时会构建丰富的指标体系,丰富的样本组合保证了
基础的可靠性。
-17-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一、科技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科技资源的概念
科技资源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
理、信息等软、硬件要素的总称,或是强调其中某些要素的集合。
它为科技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科技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
提供了基本性条件保障,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科技资源作为
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受到各地区越
来越多的重视,科技资源可分为广义的科技资源和狭义的科技资
源。一切可能用于科技活动的设备、资金、人为、信息等都可看
作是广义的科技资源,如总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总
收入等。而狭义的科技资源是指与科技活动联系密切,可以直接
或者很容易地参与到科技活动当中的科技资源类型,如在校大中
专院校学生、R&D经费支出、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及专利产
出等,这些资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提供了直接支撑。而按其属性和形态,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分
-18-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法。概括起来,大致有“三元说”、“四元说”和“五元说”。
“三元说”认为,科技资源可以分为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四
元说”在“三元说”的基础上,强调增加一类信息资源,而“五
元说”则又增加了“政策资源”。在国内的研究成果中,“四元
说”目前占据了主导地位。
周寄中(1999)最早对科技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完整阐述。他
认为科技资源是一切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科技人力资源、
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四个方面。周寄中主要是从科技
资源内容的组成角度进行要素划分的,之后国内很多学者对科技
资源的研究基本都是在这一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展开的。孙宝凤等
(200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科技资源的概念进行重新
界定。他们认为,科技资源是能间接或直接推动科技进步,并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资源。其中包括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
员、相关资金、信息,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等。刘玲利(2007)
从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对科技资源要素的内涵、分类及特征
进行了深入分析。她将科技资源视为一个整体,并指出其对科技
活动的支撑作用的实现有赖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
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等各类资源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共
同作用。根据科技资源各要素的内容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她
认为科技资源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包括基础性核心科技资源
要素子系统和整体功能性科技资源要素子系统,前者包括科技人
力、科技财力、科技物力和科技信息,后者包括科技市场、科技
制度和科技文化等三类资源要素。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前者是后
者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起支撑作用,后者对前者起保障、完
善和配置的作用。
-19-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二)科技资源的分类
科技人力资源指的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科
研活动的人员以及为科研活动提供相关支持活动的人员,是最具
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科技资源,也是唯一一种具有自我学习和
自我完善能力的资源。在科研活动中,科技人力资源可通过不断
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使得科技资源质量得到不断改善。科
技人力资源除了直接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的研究人员外,还包括科
技管理人员、科技辅助人员以及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人员,一般
具有高智力性、高流动性、高创新性等特点。R&D人员是科技
活动人员的核心部分。我国R&D人员定义源自OECD发布的《研
究与发展调查手册》,指直接从事R&D活动的人员以及为R&D
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和办事人员。在知识
经济时代,科技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可创造出
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为我国推进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做
出巨大贡献。
科技财力资源是指在科学研巧与试验发展活动中政府所提供
的财政拨款和科研主体的经费投入。主要有各级政府的政府财政
科技支出、科研经费、单位自筹资金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不断加大财政拨款力度,科研单位
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也持续增加科研经费的支出。经济体制改革
使得科研经费的来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些依赖科技发展的企
业和风险投资机构也逐渐成为经费来源方,使得科技财力资源种
类繁多,总量更加丰富。
科技物力资源指的是用于科技活动的一切有形物资资源,主
要包括进行科研活动的原材料、仪器、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等,主
-20-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要分布于研究机构、大学、企业中的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服务机
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院中,是进行科研活动的物质基
础。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物力资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科研
仪器设备也变得更加精密,大量新的仪器设备投放到科研活动中,
有效地提高了科技资源的研发效率。
科技信息资源指的是科技成果等知识形态的资源,它是科技
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一。科技成果包括人类科技活动产生的科技
信息,是知识信息形态表现的各种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是促使
科技工作者之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桥梁,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具体包括各种科技著作、论文、专利、数据库等。此外还存在一
种特殊的科技成果即技术交易,技术交易市场是连接科研和生产
的桥梁和纽带,是指进行技术商品交易的场所,包含了从技术商
品的开发到技术商品应用的全部过程,涉及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
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相关的技术交易活动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从全国整体的角度来看,自2007年起,全国R&D人员全
时当量一直呈增长趋势,2016年达到387.81万人年,相对于2007
年的173.62万人年增长了2倍多,按人员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
为27.47万人年,应用研究人员为43.89万人年,试验发展人员为
316.44万人年,占总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为81.59%。
-21-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图2.1全国2007-2016年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从各地区来看,2015年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
北京、上海六省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总和为1556184
人年,占全国的58.98%,超过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总和的一半,
江苏、广东、浙江三省的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排在全
国前三位,其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总和为1169035人
年,占全国的44.31%。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广西等十个省市的
R&D人员全时当量排在最后,十省总和为103388人年,占全
国的3.92%,西藏、青海、海南地区的R&D人员全时当量都低
于10000人年,排在最后三位,三省R&D人员全时当量总和为
4653人年,占全国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
-22-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表2.1
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
北京市5077357761580365351049829
天津市8429179014681756068147828
河北省7945275142650495597951498
山西省2892735775340243154232476
内蒙古自治区2919027068269902150917645
辽宁省4909763374590905206447513
吉林省2320224395237092436517884
黑龙江省3176237509372963625639661
上海市9498193868921368235579147
江苏省441304422865393942342262287447
浙江省316672290339263507228618203904
安徽省9679195287860007335656275
福建省991801108921002009028075503
江西省3132128803295192387723969
山东省241395230800227403204398180832
河南省13105113425612509110284693833
湖北省8681391456858267708771281
湖南省8382177428735586978457478
广东省411059424872426330424563346260
广西壮族自治区1900022793207002084520155
海南省33253484288227671587
重庆市4512943797366053157727652
-23-
科技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价
四川省5684162145581485053336839
贵州省149161565916049121359564
云南省1638112980118111232110335
西藏自治区43130817822
陕西省4505250753458093672830829
甘肃省125781438012472114459307
青海省12852068203920201833
宁夏回族自治区5470579948174196396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1886688666862026723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普通本科、硕士、博士毕
业生人数逐年增长,随着2017年新一轮硕士、博士授权单位的增加,
研究生招生人数仍将提升,高素质人才数量不断提升。
(二)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现状
全国整体来看,从2007年至2016年,我国科技财力资源投
入不断增长。2016年R&D经费支出为15676.75亿元,比2007
年增长了4倍多,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822.89亿元,应用研究
经费支出1610.49亿元,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243.36亿元;按来
源分政府资金3140.81亿元,企业资金11923.54亿元,说明我国R
&D经费支出主要用于试验发展,而经费来源主要以企业为主。
从各地区来看,2015年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的科技财力资
源排在全国前三,其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之和为43188280万元,
占全国的43.12%。海南、青海。西藏3省的科技财力资源排在全
国最末,其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之和为179472万元,占全国
-24-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2010
316.37
4.8987
33.4613
68.2986
42.2543
80.3915
116.8958
259.0535
2011
328.53
5.0289
37.9705
75.5402
83.9104
46.0149
115.12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力学(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滨州职业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科技大学《主题地产策划及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合肥师范学院《Python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近代国际关系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冶金技术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民族大学《企业技术项目实训5》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方工业大学《舞蹈技能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科技学院《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中级阅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故宫公开课》课件
- 采购文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智能家居系统介绍》课件
- 隆德县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笔试真题2024
- 认知增强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全面剖析
-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贵州省往年气象局笔试公共基础题库
- 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 模具维护保养培训
-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 美容师职业形象与礼仪考察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