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青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怀自然情超越时空对话,感悟自然情怀目录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单元学习任务A单元学习内容B单元学习评价C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散文单元,以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双线索进行设计,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品以自然情怀为主题,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单元总览

单元总览篇目体裁形神散文技巧《故都的秋》抒情散文故都的秋景南国的秋景清、静、悲凉--秋士(物哀之美)对比景物描写《荷塘月色》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诗情画意(朦胧梦幻之美)情景交融《我与地坛》叙事、抒情散文记地坛赞母爱理解生命、重塑自我--勇士(深邃之美)景物描写哲思《赤壁赋》文赋舟游赤壁感慨渺小无常乐观旷达-儒士(空灵之美)景物怀古《登泰山记》叙事写景散文雪、日、峰瑰丽雄浑、简洁明快--达士(阔大之美)融情于事情景交融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单元学习任务A一、平时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哪些景物曾经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务。单元学习任务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2.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课文篇目画面名称景物意象形态声色氛围意境故都的秋秋晨庭院图牵牛花、鸽声、日光、破屋听觉视觉清秀静谧悲凉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视觉嗅觉听觉幽静、淡雅朦胧

、梦幻我与地坛地坛荒凉图玻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太阳视觉、听觉古老、荒芜冷落、沉寂从三篇现代散文中任选一幅画并为其命名,从景物意象、形态声色、画面组合、的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赏析。课文特点写景技巧语言特点景物之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以声衬静文言文与外语共用、节奏鲜明、长短结合《荷塘月色》朦胧、柔和宁静淡雅排比、拟人比喻、通感朴素美、凝练美、修辞美、音乐美《我与地坛》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细节描写象征、比喻排比优美恳切、新鲜奇崛、富有哲理物哀之美中和之美生命之美同城异景别技巧1.点评示例《荷塘月色》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了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赤壁赋登泰山记

语句情感

语句情感自然水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皓月当空、碧波万顷之乐

自然风雪“自京师乘风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雪与人膝齐”泰山雄奇壮丽之喜悦历史水月方其破荆州……而今安在哉”“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英雄踪迹难觅,生命渺小短暂之悲人生风雪“大风扬积雪击面”不惧风雪勇敢攀登之洒脱

哲理水月“逝者如斯,而未尝住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物我无尽,共适山水的乐观豁达之喜哲理风雪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不断攀登以历绝美的坚韧进取分别找出《赤壁赋》与《登泰山记》中描写“水月”与“风雪”的句子,并尝试进行归纳,完成下面的表格。《赤壁赋》第1段,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他们“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开阔的景象也使游人心胸舒畅,无拘无束,乘着一叶扁舟,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驾风而行,恍惚间仿佛离开尘世,超然独立:又像生出翅膀,飞升成仙。江水浩瀚,心胸广阔,作者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作者以生花的妙笔,细致描绘了清风白露、月色天光的景象,抒发了赏玩之乐和开阔的胸襟,同时作者畅然的心情又融在对江上月出的描墓中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2.《赤壁赋》中的景情交融拟写视频拍摄脚本,首先要确定选取哪些片段来拍摄,然后仔细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构成要素,如包含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怎样选取这些景物的拍摄地设计什么样的拍摄角度,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烘托。二、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单元学习任务02教学内容2.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1.《故都的秋》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例析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如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秋兴》“听猿实下三声泪”,马致远的《天净沙》“断肠人在天涯”,林黛玉的葬花词“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是把秋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而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因此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已经落到地上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的秋草等带有衰败意味的景物。这些正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2.解读赤壁、泰山文化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课外搜集有关赤壁和泰山的诗文,读一读,分析一下它们的文化意蕴。写赤壁的诗文:李白《赤壁歌送别》;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苏辙《赤壁怀古》文天祥《读赤壁赋前后二首》何景明《题苏子瞻游赤壁图》袁枚《赤壁》写泰山的诗文有:谢灵运《泰山吟》陆机《泰山吟》李白《游泰山六首》《送范山人归泰山》杜甫《望岳》梅尧臣《登泰山日观峰》苏辙《游泰山四首》张养浩《登泰山》姚鼎《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作歌单元学习任务三、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①写景应抓住景物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某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②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突破思维定势,调用多种感官;突破浅尝辄止,将景物人格化;设置不同情境,点石成金。一、写景应注意哪些问题?二、如何写出景物的特征1.要注意写景层次。只有选择恰当的写景层次,文章才能条理清楚,层次井然。①要注意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很好地处理了从总体到局部的问题。首先鸟瞰全城的全貌,然后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读者领到垂柳边,领略济南清丽秀美的景色。②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对酉水景色的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由低到高,层次井然,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③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只有些大意罢了。”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2.要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反复、对比、排比、比喻、拟人、通感、联想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特征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突出。3.要善用写景方法。①动静互衬法。也就是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反衬“林”的清静,以“鸟鸣”反衬“山”的空幽,有声反而收到比无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②虚实相间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末部分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这种想象的笔法,使景致更丰富,更传神,更具人情味。③对比映衬法。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写江南的秋的特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以南国之秋“来得慢,来得润,显得淡”的特点,反衬出北国之秋更为醇厚、浓烈的味道。二、如何写出景物的特征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4.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景与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或以乐景写乐情,或以哀景写哀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之人不欺余也。”清代学者吴乔《围炉诗话》:“诗以情为主,景为宾。”写文章亦然。在写景中,不能把我们所讲的景物本身的特点和感情特点孤立起来,而应描绘景物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追寻景物特点和自我情感的有效结合,做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二、如何写出景物的特征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5.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哪些?①直抒胸臆。即作者在一段景物描写后,通过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也在文章开头,在奠定基调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第一段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饱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二、如何写出景物的特征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5.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哪些?③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触景生情式,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地之景与作者此时之情相互交融,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溢上心头。二是融情于景式,也就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景物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达到“移情”的目的。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客观景物之中,所写之景被作者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二、如何写出景物的特征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范文展示

灯光微弱,星星点点,仿佛碧天里的繁星般眨着小眼睛。我走了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形态各异的仙人掌。层层叠叠的小沙丘上,有的一枝独立,像个孤零零的老爷爷;有的两三枝依偎着,像极了幸福的一家人。有的仙人掌上,还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骨朵儿的;正如一位少女穿着洁白的连衣裙,又如小姑娘头上扎着蝴蝶结。它的身上,布满了针一样的叶子,像绿色的厚实的手掌。它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不像普通的植物那样柔弱——风一吹,叶子便不由地凋零了。我静静地凝望着,内心却是波涛汹涌。那看起来十分平常的仙人掌,却有着这般坚强的毅力,在干燥的沙堆中,顽强生长。我思绪万千,我的处境,不正如同仙人掌那般吗?为什么我就不能再坚强一些,像仙人掌那样,在困境中扎下根来,并且披荆斩棘,克服一切障碍呢?

我抬头仰望,那轮圆月,不知何时已“守得云开见月明”,照亮了那黑得令人压抑的夜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棵棵仙人掌上,像笼着轻纱的梦。慢慢走进花园深处,是一个小亭子。我踏进亭子里,环顾四周,一切是那么的陌生而又熟悉。微凉的春风不经意间拂过周围的树木,撩起一阵“沙沙”的窸窣之声。我的心渐渐平静了。

夜已深,该回家了。望着这一方小天地,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选自网络)指导老师点评:

校园是每一个学子熟悉的家园,却也因此熟视无睹。小作者因为“和爸妈争吵”,“脑子里充满着烦人的吵闹声”,在这种情况下,于“凄清的夜晚”再次审视校园,却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文章明显学以致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写法,却也有自己的创新,烙上了高一学生的印记。比喻、拟人与对写法的运用也为文章添色增彩。【读散文步骤】1.第一步串“形”。先明确何为散文的“形”,便于在阅读时“抓形”;再思考“怎么串”,需要“捉线索”和“辨写作手法”。2.第二步聚“神”。思考“形”背后隐含的东西。;瑞摩重点语句;关注重点语段。【知识拓展】1.以情为索,理顺文章2.品味意境,感受冷暖3.景中索迹,探寻情感【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技巧】

修辞手法艺术效果比喻①生动形象,凸显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借代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性;②委婉含蓄,具体生动;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的作用拟人①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事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夸张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②鲜明地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对偶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有警策之效;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与记忆排比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增加气势,增强表现力;④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阐述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设问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厘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反问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②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③变化句式,掀起波澜反复①强调、突出反复的内容;②一唱三叹,加强语势和抒情效果;③间隔反复还具有串接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次的作用反语①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②具有幽默感双关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感①化抽象事物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高考常考修辞手法及艺术效果】考查角度分类作用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蕴含情趣和理趣。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描写方法工笔与白描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工笔: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动静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虚实描写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点,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拓宽意境,或深化主题。【景物描写知识积累】

1.用词之美角度特点或作用动词、形容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叠字、叠词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成语或古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角度特点或作用长句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4.手法之美角度特点或作用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第三单元

单元复习单元学习内容B14.1《故都的秋》主旨思想

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境。14.2《荷塘月色》主旨思想

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留下了旧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的足迹。有愁遣愁忘愁生愁淡

愁15《我与地坛》主旨思想

通过描写“我”在双腿残废以后与地坛做伴的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抒写了“我”在特定遭遇、特定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会和深沉思索,表现出“我”在痛苦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16.1《赤壁赋》主旨思想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伤、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赤壁赋侧重写景(1)月夜泛舟侧重抒情(2、3)吹箫和之饮酒歌之不变而观:物与我皆无尽羡宇宙无穷叹人生短促吊古代英雄自变而观:天地不能一瞬侧重议论(4、5)苏子旷达客人感慨洗盏更酌,枕藉舟中乐乐悲16.2《登泰山记》主旨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全文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交代泰山位置(1)记述登山过程(2)描绘日出美景(3)返记人文景观(4)补写自然景观(5)交代作者(6)登泰山记第三单元

单元复习单元学习评价C随堂检测【解析】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破:攻取、攻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破败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用B随堂检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舞幽壑之潜蛟D.侣鱼虾而友糜鹿A【解析】渔樵: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鱼砍柴。A.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

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

D.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随堂检测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D【解析】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B.一般疑问句,意思是: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C.被动句,“于”表被动。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又羡何乎”。随堂检测【解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中月色形成光影是视觉感受,而作者运用听觉——小提琴上演奏的乐曲声来写,是用听觉描写视觉,属于同感(移觉)的手法。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拟人B.通感C.夸张D.对比B随堂检测②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③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5.①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②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③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随堂检测答案:不多余。“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调,与文章所写的故都之秋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评议,目的是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5.②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③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1)《登泰山记》中,作者用“

”两句写登顶泰山后所见的冰雪覆盖、雪光耀眼的景象。(2)《登泰山记》中“

”两句,用近景描绘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特点,创造性地描绘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3)《登泰山记》中,“

”两句描述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4)《登泰山记》中作者正面描写日出盛景的语句是:“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曰,此东海也。”答案(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4)绛皓驳色,而皆若偻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随堂检测(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古典作品中,面对永恒浩瀚的宇宙,作者常容易产生盛衰无常、人生短促和个体渺小之感。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苏轼便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上述之感。(7)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主客投入自然怀抱后,兴之所至,吟诵《诗经》中的诗句的场景,同游之人此时心境开阔,无拘无束。(8)《赤壁赋》中写出诗人仿佛要远离人世,飞入仙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10)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月亮升起后江面的景象:月光浸染了一切,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答案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7、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8、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0、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随堂检测真题回放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2023·新高考Ⅰ卷)

给儿子

陈村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参考答案】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