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2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2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2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2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2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了解文学常识自学指导与检测一(5分钟)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纂。内容: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260章。特点:先秦语录体说理散文。磅礴、苍健、雄辩滔滔,善用比喻和寓言是孟子文章气势的基本特征。地位: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政治动荡(权力下移,争霸、兼并战争惨烈),旧制度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士为知己者死”的社会风气,为国君出谋划策“士”的崛起成为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背景解读阅读课文·知晓文意合作学习要求:1.参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2.找出文段中心论点。3.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4.分析文章论证思路。任务二(25分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不忍人: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忍:狠心、残忍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题

解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连词,才、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之:结构助词,的以:介词,用。行:施行运:运转,转动。之:代词,指“天下”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治天下可于掌上运之”举例论证中心论点比喻论证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问题一: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所以:……的原因(缘故)。谓:说今:连词,表假设,如果乍:突然。孺子:幼儿、儿童。于:到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所以:因为内:结交。内,同“纳”。于:介词,和,跟要:同“邀”,求取于:介词,向乡党:同乡。恶:厌恶,讨厌其:代词,指小孩而:连词,表顺承然:代词,这样举例论证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由:介词,从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羞恶:形作动,感到羞耻,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是非:名作动,明辨是非端:萌芽,发端。犹:就像四体:四肢。反面论证“……也”判断句正面论证议论文借鉴三:1,反面论证:与前面的正面论证结合,一正一反,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2,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3,由举例论证到反面论证的过渡词:由此观之。问题二:“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而:连词,表转折,却谓:认为不能:不行于:在我:自身,自己之:指四端贼:伤害。若:连词,表转折,却然:同“燃”。之:主谓取独始:副词,刚刚,才达:通达,引申为涌流,泉水涌出苟:如果以:用来保:安定事:侍奉

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オ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从天赋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问题三:为何要将四端“扩而充之”?

问题四: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列举“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推导“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的事例。接下来,孟子举“孺子将入于井’例子,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证明中心论点。最后,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四心”,并指出“四心”与“四端”之间的关系。再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问题五: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色1、举例、比喻、(正反)对比、假设——(说服力、生动形象)2、语言特点: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论点论证过程举例孺子入井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排比比喻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小结可行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扩充“四端”对比假设犹有四体若火、泉人有“四端”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随堂练习提升探究(三个问题任选其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