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习目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学科素养】1.以全面抗战时期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为时间主线,勾勒出全面抗战的主要线索,形成对抗日战争的整体认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结合史料分析全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进行抗战的史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感悟抗日战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积极作用,增强民族责任意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国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关系与作用。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一、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是国民党军队1.英勇抗战(1)淞沪会战注意:淞沪会战≠淞沪抗战①概况: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②成果: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2)太原会战①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②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3)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①时间:1938年1至5月。②成果: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4)武汉会战①背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②时间: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③特点: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④结果: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5)第三次长沙会战①背景:抗日相持阶段中,中国军队继续奋勇抗击日军。②时间:1941年12月。③结果: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2.沿海工业和高校内迁(1)状况: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2)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二、敌后战场的抗战1.敌后战场的开辟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1)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中共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2)战法: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3)意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2.敌后战场的抗战(1)沦陷区: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领导工人斗争,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2)百团大战①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②时间:1940年8月至次年1月。③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④成果:打破了日军“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3.打退反共高潮:皖南事变。原因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增长过程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意义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4.根据地建设(1)军事: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2)经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建设成效显著。(3)政治: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实行民主选举。三、东方主战场1.背景(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2)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2.表现(1)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重大支持。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作战,是二者合作的典范(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4)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影响:国际地位提高(1)《开罗宣言》:1943年中、美、英三国通过,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2)改订新约:1943年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问题探究】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所表示的宗旨是要“挽救祖国的危亡”,是要“巩固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是要“决心共赴国难”,是要“造成民族内部的团结”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要“把这个民族的光辉前途为现实的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个宗旨是全国爱国的同胞所一致拥护的。宣言向全国同胞提出三个奋斗的“目标”:一是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抗战;二是实现民权政治;三是发展国防经济,解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这三个“目标”也是全国爱国同胞们所一致赞同的。——摘自邹韬奋《全国团结的重要表现》(1937年9月26日)材料二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摘自中国新闻网(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宣言的全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宣言公布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指出毛泽东在会议上所作的政治报告的名称,简述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提示】(1)《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意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基础;推动了全民族团结抗战;为最后抗战胜利作出重要的贡献。(2)背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报告名称:《论联合政府》。意义: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思维导图】【巩固练习】1.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2.1938年爆发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有学者认为,虽然最后武汉还是失守了,但是中国军队却在战略层面成为了真正的胜利者。这里的“胜利”体现在()A.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 B.重创日本军队并赢得了最后胜利C.以空间换时间将日本拖入持久战 D.有力配合了中共发动的百团大战3.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4.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A.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历史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