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朱自清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名家说“散文”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散文的结构,也以平铺直叙,自然发展为主,因为散文以处理主观的事物为较适宜,或对于客观的事物亦往往以主观的态度处理之的缘故。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常是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做样。说散文是“散”的,然而既已成为“文”,而且假如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它也绝不应当是“散漫”或“散乱”,而同样的,也应该像一座建筑,也应当像一颗明珠。
----李广田【写散文不要忘记社会】
现代的散文,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是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郁达夫一.简明了解文体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⒈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景物、事物为线索;⒉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3、以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二.走近朱自清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郁达夫2.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3.“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温馨提示:知人论世,阅读学案课文字词
三.文本赏析(一)听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赏文章的精巧构思之美1.听录音,自读,找出文眼,并口头概括各段段意。2.从空间顺序勾勒作者游踪。3.梳理作者情感脉络。4.结合问题2、3,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提示】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思考:如何找到文眼)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4---5段.欣赏月下荷塘、塘上月色。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7.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中。文章的精巧构思之美:结构特点【空间顺序勾勒游踪】家门---穿小径---至荷塘---回家中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文章内外结构之美——行踪与情感双线推进
艺术散文的形式之美,是语言、格调、结构、布局诸元素,结合手法的高低,足以显示作者艺术造诣的水平,自然结合,浑如天成,乃展现散文的创造境界。
-----郭枫(二)细读4--6段,合作探究品味品语言,赏景情之美(只属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任务1:赏析主体部分的意象、意境与修辞。任务2:作者在月下荷塘“暂得宁静”“超出平常的自己”,又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对此,你如何理解?【任务1活动交流】【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修辞:比喻】:本体荷叶,喻体“舞女的裙”相似点:圆形,舒展,形态;表达效果:写出了荷叶浑圆舒展的样子,让人联想起舞女优雅美丽的姿态,使画面具有动态美;裙的质地是纱是绒,与月光下朦胧的意境相吻合。【叠词】:“田田”“亭亭”,读起来节奏明朗,有韵律美,描绘了荷叶的情态。【荷花】1.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1.【修辞:拟人】:袅娜、羞涩表达效果:赋予荷花女子的姿态、神韵。形象生动写出荷花的风姿优美、娇美盛开。2.【修辞:比喻之博喻】:本体:荷花。喻体:明珠、星星、美人。相似点:数量、色泽、姿态。表达效果:写出了月下荷花的数量多、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的特点。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效果: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就是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文学评论》)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为转移、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方法。缕缕清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想通
】写出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延伸:这女孩长得好甜;那政客名声很臭;暗香浮动月黄昏。【荷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波】: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达效果:作者观察细致,写出微风吹过的水面状态,表现了水波的动态美。【流水】:拟人小结:本段作者“精确观察,细腻抒写”,善用修辞,锤炼字词,将动静相衬,使正侧结合,以饱蘸情致的笔墨,将荷花的形姿、情态、神韵,展现在文字之中。第四段落图示小结写景角度:视觉、嗅觉的运用;由上到下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为了精炼,我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比较这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个表达效果好?探究讨论:前后位4个同学为一组,选择一个方面对比分析,然后推举一个代表发言。第5段:塘上月色1.意象:月光、薄雾、云、月影、光与影2.画面美:朦胧、淡雅、幽静3.修辞手法:①比喻: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比喻朗照,“小睡”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②通感:光与影的旋律---梵婀玲上的名曲效果:写出塘上月光下景物的斑驳与光影的美感。③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月光侧面:青雾、花叶、灌木影突出月光朦胧美第五段落图示小结【品味语言】作者描写这朦胧淡雅的意境时是很注意“炼字”的,品味下列句子与原句的差别。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升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原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②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原句】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映在荷叶上。【解析】“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点,突出了雾气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4--6段,作者观察细致,笔触细腻,手法、修辞丰富生动。细细读来,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明净、优美,具有音乐美。【任务2活动交流】:结合时代背景、个人身世、当时境遇,各抒己见。作者在月下荷塘“暂得宁静”“超出平常的自己”,又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对此,你如何理解?【首先理解“两个自我”】:平常的自己: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超出平常的自己:独处的妙处。【理解“超出平常的自己”】:孤独是一种自由美首先是退出社会的角色。“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现在都可不理。”【联系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既不选择“革命”也不选择“反革命”,受阶级的局限,朱自清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用朱自清自己的话来进行诠释:“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而荷塘月夜的独步,这种自由,就是暂且退出社会角色,在独处中邂逅自己的灵魂。这时是一个”梦“的世界,任何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不必”一定要去说、去做“,这个时候、这个”梦“的世界,是现在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写散文不要忘记社会】
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是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郁达夫
而朱自清在此暂时退出了社会角色.....【对于散文作者主观情感的理解】:“我们讲文学是人学,然而却往往忽略了人的丰富性。文本解读关键是对人的理解,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课文的时候往往把个性抽象化,把文章最生动、最深刻的地方遮蔽住了。一是用社会背景去遮蔽,二是用作者整个的人格去遮蔽。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创新,每一篇经典的作品都有作者自我的一次提升。有的时候就是一天,有的时候甚至是半小时。在诗歌中,甚至就是一秒钟,自我情绪的一个眨眼间的转换。……贴近自我不等于贴近这个人的一生、一辈子,不等于贴近他概括的人格,不是的,有时仅仅是贴近他瞬间变化的心灵。”
-
---孙绍振那我们走进朱自清暂得宁静时更自由的情感世界.....【理解“超出平常的自己”】:孤独是一种自由美
其次是退出家庭的角色。实现“伦理自由”。是暂时把做丈夫、做父亲的负担放置到一边。即孙绍振先生所说的“离开了妻子和孩子时获得了一种心灵的解脱”。这是一种向往情感纯粹自由的感觉。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追忆朱自清》一文中回忆道:“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为了生活,佩弦(按朱自清字佩弦)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这样繁琐平庸的日常生活,销蚀着他的精力,加上一帮年幼的孩子“成日的千军万马”,一个人被世俗生活严重拖累,对于自己喜欢的事业,无法投注自己全副的精力与超脱的灵魂,内心自然会“颇不宁静”。短暂的精神宁静与超脱是他亟需的。
结合课文分析,零星的荷,脉脉的水,淡淡的月色,微微的晚风,缕缕的荷香。这些景物不浓不淡,不明不暗,是如此的调和、适中、静默,正符合作者观景的心境,换言之,这些景致暗合了他中和主义的思想,是他理想中的自由境地,因此,也理所当然地被作者青睐为“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同时又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作家,他无法远离尘嚣,亦不能忍视反动势力对革命的残酷屠戮,对黎民苍生的无情践踏,他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超然,适意地构建精神家园。当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他又不得不面对眼前的悲凉。(三)对话思接千载作者写自己回想起江南采莲旧俗、《西洲曲》诗句的用意何在?【明确】:《采莲赋》,联想起南朝江南采莲的旧俗,思绪徜徉流连于昔日的热闹场面。这联想可以理解为作者精神上的一种慰藉,是难得的片刻逍遥,与现实心境迥异。所以,这是作者的“理想世界”。朱自清借用《西洲曲》,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由而不可得的哀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情复不宁静。这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波澜,这想忘却又难以忘却的矛盾,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养生保健在疗养院的应用考核试卷
- 石棉制品在医疗器械的绝缘应用考核试卷
- 糖批发企业客户关系维护与管理考核试卷
- 《续资治通鉴》:毕沅对北宋兴衰的记录及其价值探讨
- 2025地下仓储租赁合同
- 2025年不签订劳动合同或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法律风险与后果分析
- 苏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 离婚协议模板#
- 二零二五广州买卖二手房定金合同范例
- 平面设计服务合同模板
- 《基于宁德时代的财务报表的公司财务分析》4100字(论文)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主题班会-《阳光心态美丽青春》【课件】
- 提高单病种上报率
- The+Person+I+respect+高考应用文写作+导学案 高三上学期英语一轮复习专项
- 2025年中考考前物理押题密卷(河北卷)(考试版A4)
-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24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测试题及答案
- “煎炒烹炸”与中药疗效(安徽中医药大学)知道智慧树章节答案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专题讲座
- 加油站卸油时跑冒油应急演练及方案
- 药品供货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