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51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51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51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51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51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之目录第一讲

理清人物关系第二讲

草蛇灰线

奇特手法第三讲

把握叙事视角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yóng)、曹(fú)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革职,家产抄没。曹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的视角,展现了一群举止见识都在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级著作。理清人物关系——阅读红楼的第一把钥匙第一讲贾史王薛开国元勋之后,位列当朝八公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为文臣名宦之家督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为军官将领之家紫薇舍人薛公之后,为书香世家兼豪门贵族贾史王薛评选标准:1.原籍在本省2.有权有势3.极富极贵家族互相联姻,巩固自家或这个集团的利益。——第四回(P61)护官符歌谣。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代代单传”,极度简化的家族模型贾家主要人物关系图宁国府(长)荣国府(次)水字辈贾演贾源代字辈贾代化贾代善文字辈贾赦贾敬贾政玉字辈贾琏贾珍贾宝玉贾珠贾环贾蓉贾兰贾母尤氏秦可卿惜春刑夫人王夫人王熙凤巧姐李纨探春元春迎春草字辈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贾惜春、秦可卿、王熙凤、贾巧姐、贾迎春、李纨、贾元春、贾探春草蛇灰线,千里之外——《红楼梦》的奇特手法第二讲“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脂砚斋评

点燃一根草绳子,拖着它走,草灰会一路留下隐隐约约的痕迹,象一条蜿蜒前行的蛇,到处留下踪迹,引导你走到“千里之外”去。“灰线”的表现形式谶(chèn)语法明与暗正与反实与虚1.明与暗

有些谶语呈现形式比较明显,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可以归为明谶,有些谶纬呈现形式比较隐晦,需要读者深入解读,可以归为暗谶。1.明与暗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明谶2.明与暗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

贾母在清虚观打醮时,连看了三折戏,第一折是《白蛇记》。第二折是《满床笏》。第三折是《南柯梦》暗谶2.正与反

有些谶语预示的情形与最后的结果相吻合,可以归为正谶,有些谶纬预示的情形与最后的结果相背离,可以归为反谶。2.正与反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正谶2.正与反

晴雯容貌娇艳,长于女红,虽然只是奴仆,却又性情高洁,因此,说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由于晴雯心直口快,性格泼辣,被王善保的诬陷,又受到王夫人误会,最终,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被撵出大观园,孤独地死去,因此,说她“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晴雯离世之后,贾宝玉悲痛欲绝,为她作了《芙蓉女儿诔》,因此,说她“多情公子空牵念”,可谓正谶。又正谶2.正与反

薛宝钗的金锁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然而,她最终的结果却是“被离被弃,芳龄难继”,可谓反谶。反谶3.实与虚

有些谶语是借助诗词、酒令、灯谜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归为实谶,有些谶语是借助营造神秘、诡谲、灵异的气氛表现出来的,可以归为虚谶。3.实与虚

《飞鸟各投林》中有“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的语句,以诗词的形式揭露了贾府最终走向衰落的结局,可谓实谶。实谶3.实与虚

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宁国府于中秋之夜大摆宴席,忽然听到墙下有长叹之声。贾珍厉声质问,却无人应答。恍惚之间,又听得祠堂之内有门扇开合之声,阴气森森,众人吓得心惊肉跳。虚谶谶(chèn)语法的价值

1.完善小说结构

2.塑造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1.完善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既是确保小说阅读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评判作家掌控能力的重要指标。曹雪芹通过巧妙运用谶纬,使《红楼梦》呈现出整体性、连贯性的特点,进而组成了基本线索、完善了小说结构。2.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形象则是作者本人传达思想的手段。曹雪芹通过巧妙运用谶语,使《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3.推动情节发展

剧情是小说的主题,在《红楼梦》中,无论是明谶、暗谶,还是实谶、虚谶,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灯谜、梦境,这些谶语相互串联,构成网络,最终推动了剧情发展,营造了戏剧效果。借一双“慧眼”观红楼——把握叙事视角,倾听人物心声第三讲壹贰叁概念初探章节一优劣分析章节二学以致用章节三目录叙述视角叙述者?有无与故事人物产生联系?1.概念初探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简单地说就是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1.概念初探

叙述视角在实际写作中,还有种类型是“变换式”,即叙述人没有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

莫言“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了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可以很直接地表达出来,叙述起来非常方便。”(红高梁)

1.概念初探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接着又引出了一位空空道人,并说这位空空道人将石头上所记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目《金陵十二钗》。”2.优劣分析谁的视角?谁的视角?谁的视角?2.优劣分析曹雪芹借助石头作为叙述者,它既有物性的一面,又有灵性的一面。它能随意幻化,穿越时空,它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贾府、大观园,亦或是太虚幻境、灵界,全书所要描绘的一切都是在石头的视野中发生的,因此,作为一个在场者和旁观者,石头所记便具有亲历亲为的现场感,给人一种真实的印象。

既然石头是《红楼梦》的主要叙述者,那么自然而然,石头就是《红楼梦》叙述视角的承担者。2.优劣分析

仙人视角

石头视角

全知视角

说书人视角2.优劣分析

第二十九回是《红楼梦》中运用全知视角叙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的最佳的篇章。

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为了故事的曲折精彩性,就必须添加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阻碍。所以,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客观的视角,才能深入到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2.优劣分析谁带领我们首先游历了大观园?为什么黛玉的视角就是最佳视角?1.首先黛玉是初入贾府的客人。读者和她处于同一起点,同样的陌生感,同样充满了好奇,都想一探究竟。

哪个新来乍到的不是非常关注留意周围的环境呢?假如同样的内容从作者的全知角度去叙述,必定会惹读者生厌;而通过了其中人物的眼睛,就不会让人觉得是理所当然了。2.其次,林黛玉这个客人的身份也非同一般,是一家之主――贾母的外甥女,被当作嫡亲孙女一般爱护的人物,丧母来此居住,几乎也成了贾府中的一员。由此她就可以理所应当的进入贾府各个地方,便于读者对贾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面透彻的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又不同于其他的客人如贾雨村,刘姥姥等。她在贾府有更大的自由,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介绍贾府的环境也最为方便。

3.再从人物的性格来看,黛玉也是一个十分便利的视角。她细心,她敏感,她善于察言观色,她初进贾府,事事留心、处处在意。

借助了这样一双眼睛,犹如透过了显微镜或透视镜,使我们对贾府了解的更全面、透彻、深入。通过她,读者了解了到贾府与其他人家的不一般,丫鬟、婆子的吃穿用度已是不凡,又有诸多的讲究。人物的特点,也逃不脱她的一双慧眼。

4.林黛玉心性聪颖,入贾府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素养,她引导读者认识贾府,更能胜任。刘姥姥也曾进过贾府,而她就不适合担当介绍贾府的重任。

通过林黛玉,我们可以“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音hǎi,盛酒器。字形为上下结构:上边是一个“台”下边为“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当然,林黛玉在这一回中并不只是一个窗口,不只是一个观察贾府以及贾府上下人等的工具,她还是书中最重要的主人公之一。作者借林黛玉的眼睛,帮我们认识了贾府及众人,同时也通过写她对贾府的观察,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林黛玉。可以说,作者选择从林黛玉的角度来叙述,既塑造了林黛玉,也介绍了贾宝玉、王熙凤等,又展示了环境,收到了一石多鸟的艺术效果。

作者还着重介绍了谁游历大观园的经历?《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枰砣般一物,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刘姥姥从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眼中来观察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引起了她的强烈感受和对比。作者在运用石头的全知叙事之中,融入了刘姥姥的限知视角,把握了刘姥姥初进荣国府的整个过程,又细致地把刘姥姥独特的观察感受直接传达出来。一进荣国府仅仅是做客王熙凤房间,就已经能够反映出荣国府的奢华三进荣国府这时的荣国府已经全盘崩溃,王熙凤耗尽心力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府最为鼎盛的时期,修建完成的大观园借刘姥姥之眼这个视角才得以展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贯穿了《红楼梦》的始终,刘姥姥可以说是见证了贾府由兴盛到鼎盛再转为衰败的重要转折时刻,是我们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