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顺乎世界之潮流"
1.郭嵩煮认为耶教“爱人如己”的教训就是墨家“兼爱”之宗旨,但同时又指出耶墨二
教远不如孔孟儒学广大精微,属下愚之教,不足惑上智。最能反映郭嵩森本意的是
A.以儒家为评判标准B.主张中体西用
C.西学中源说的盛行D.严格的华夷观
2.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A.是以西方思想变革中国传统文化B.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D.目的是为变法寻找合理依据
3.陈旭麓认为,“它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那个时候的中国多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
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它还不可能提出另一
种更好的宗旨。”材料中“它“指的是()
A.“中体西用”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D.“扶清灭洋”
4.宣扬“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的是
A.曾国藩B.康有为C.孙中山D.袁世凯
5.梁启超倡议“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其反映的史观属于
A.英雄史观B.传统史观C.新史学观D.人民史观
6.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孙中山
7.鸦片战争后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介绍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科学
文化及社会风俗等情况)问世后,在国内被禁。洋务运动兴起,总理衙门重印《瀛寰志略》,
“中外(指京师与地方)奉为指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也从《瀛寰志略》中汲
取新的思想。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人思想的进步
B.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思考世界的变化
C.民族危机加剧与中国人对世界认识深化
D.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推动了西学的传播
8.洋务派人士陈虬在《驰女足》中认为,妇女缠足的最大危害,是造成妇女无法读书和
参加生产劳动。而中国妇女占人口一半,“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欲求争雄于泰西,其可
得乎?”该观点
A.强调洋务派较早提出戒缠足主张B.将戒女足与救亡图存运动相结合
C.表明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D.为维新派废止缠足提供理论来源
9.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但却因此被指为“溃
夷夏之防”“有失国体”而受到舆论的强大压力。被“夷”打败了之后,不要说“师夷”,
连谈及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这种现象
A.表明愚昧排外和妄自尊大发生了质变
B.预示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与曲折
C.标志着晚清向西方学习逐步形成高潮
D.意味着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10.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
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参考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高于回忆录
11.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说:“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煮,做了
一部游记(命题人注:《使西纪程》)。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
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暖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
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直到1891年郭嵩煮去世,该书仍未能
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顽固势力强大B.洋务派的主张不合当时中国国情
C.郭嵩森过于夸大和赞美西方文明D.洋务派主张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1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介绍:“《海国图志》50卷,其书成于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书
出风行一时。至道光二十七年,扩为60卷。至咸丰二年,更补成百卷,刊于扬州。”“其
'师夷人之长技、坚船利炮’等说,实自是而起。”这说明《海国图志》
A.促进了清朝的军事改革B.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C.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表现了抵抗外侵的决心
1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初刊于1891年)中把自东汉以来一直被奉为经典的“古
文经”都斥为“伪经”,认为这些都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的,与孔子无关。康有
为的这一做法
A.旨在为变法减少改革阻力B.是基于历史史实的判断
C.适应宣传儒家学说的需要D.得到了国人的普遍认可
14.康有为在《三月廿七日保国会上演讲辞》中指出:西方“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
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皆与儒家经义相合,故致其强大;而清朝的经济、教育及政治制
度皆与儒家经义相反,再致其弱。康有为上述论述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传统儒家思想B.推动民众觉醒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减少变革阻力
15.李小庆在《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中认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
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
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刷”材料中的
“旧有思维定式”指的是
A.维新变法思潮B.中体西用思想C.实业救国思潮D.民主共和观念”
16.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维新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法国启蒙思想有完备的体系,中国维新思想还不成熟
B.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逊于法国
C.维新思想的社会基础不及法国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法国
17.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人何以异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律相;'夹(融洽),而野蛮不能也。”为此他建议仿
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中华法系。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良
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
正鹄(目的)",那这种法就是“善法”、“良法”。他认为,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之
手,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
民主之律。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政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
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1)据材料,归纳概括梁启超有关“法治”的基本观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1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在《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唯仁者能好(爱)人,能恶人。”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
知无知。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统治者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
了签的人,而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
——据《论语》、《对话录》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鲁迅说:“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
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
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袁伟时说:“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
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
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据《鲁迅全集》、袁伟时《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问题主张的异同,并具体分析二者
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两例史实来说明“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这一说
法?
1.A
【详解】
郭嵩煮认为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与墨家的思想相通,但是两者均不如儒学精微广大,可见其
更看中儒学,由此可知这一评价的立足点是儒学,选项A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中体西用
思想,即未涉及西方技术和中国思想的轻重关系,排除B;郭嵩煮认为基督教和墨家宗旨
一致,但是并未肯定西学源于中学,排除C;从郭嵩素对基督教的评价来看,其华夷观并
未特别凸显,排除D。
2.D
【详解】
据材料“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
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并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的宗教
思想及科学思想来宣扬他的仁学,这是其作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提供理论依据,故D项正
确;据材料不能不能反映《仁学》以西方思想为变革传统文化,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谭
嗣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的宗教思想及科学思想来宣扬他的仁学,并未体现其对传统
文化的继承创新,B错误;材料未涉及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儒家思想,C错误。
3.A
【详解】
依据材料中的“包庇封建”“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可知,反映的是学习西方文化以维
护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思想,故答案为A项;B、C两项是学习西方政
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具有盲目
排外的色彩,排除。
【点睛】
“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
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福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
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4.B
【详解】
“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是指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实行民主政治,即主张君主立
宪,宣扬该主张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故选B项;曾国藩属于维护君主专制的
洋务派,排除A项;孙中山是主张推翻君主制的革命派,排除C项;袁世凯不主张君主
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B。
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写全体国民的历史”说明梁启超主张写国民的历史,这种观点不同于以
往应英雄人物为核心的旧史观,属于新史学观,故选C项,排除AB项;人民史观认为人
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与梁启超主张不符,排除D项。故选C。
6.B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出现于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B项;林则
徐不是最早提出该主张的人物,排除A;李鸿章属于洋务派,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
践者,C排除;孙中山属于革命派,主张是民主共和,D排除。故选B。
7.C
【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一时期问世的《瀛寰志略》在国内
被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认识到西方器物
的先进,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兴起,总理衙门重印《瀛寰志略》”“中外(指京师与地方)
奉为指南”;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代表的国人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
进,“也从《瀛寰志略》中汲取新的思想”。这表明,《瀛寰志略》从“被禁”到“重印”
和广泛传播,其原因是民族危机加剧与中国人对世界认识深化,故C正确;闭关锁国政
策是鸦片战争之前,排除A;材料不是单纯说明鸦片战争之后国人思考世界的变化,排除
B;材料体现不出维新变法推动了西学的传播,排除D。故选C。
8.B
【详解】
由“无法读书和参加生产劳动”“欲求争雄于泰西,其可得乎”可知,陈虬认为女子缠足
不利于生产和挽救民族危亡与民族富强,即将戒缠足提升到救亡与民族自强的高度,故B
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陈虬个人观点,无法体现洋务派其他代表,其他派别的主张,不具
有可比性,排除A;题干中的陈虬为洋务派,他主张维持原有的制度不变,排除C项;D
项是对材料观点的主观猜想,并非材料本意,排除D。故选B。
9.B
【详解】
考查中国近代化历程。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守旧势力反对“睁眼看世界”及
“师夷长技”,鸦片战争后“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这说明当时愚昧排外,“天朝
上国”的观念仍主宰世道人心,材料中“师夷长技”主张的遭遇等预示着中国近代化进程
的艰难曲折,B项正确,A、C两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0.D
【详解】
历史史料一般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政府文件档案、私人文件、历史事件的遗迹、回
忆录、调查记录等等。这些史料都有价值,但任何一份史料都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真相,只
能汇总各方面资料并多方考证以获知历史真相。并且历史档案一般属于第一手资料,比回
忆录的价值要高,因为回忆录掺杂的个人主观因素过多。故D正确;历史人物回忆录属
于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A;历史档案虽然属于一手史料•,使用的时候要和
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才可真实反映历史,排除B;材料只是比较原始史料和回忆录的史料价
值,没有论述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排除C。故选D。
11.A
【详解】
材料中郭嵩煮的思想以其独特和前瞻性的眼光看待中外关系,但遭到朝野的口诛笔伐,反
映当时国人尚未突破传统思想的藩篱,阻碍中国近代化的顽固势力强大,故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洋务派的观点,故B不符合题意;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
工业文明显然超过传统农耕文明,故C不符合题意;当时处于洋务运动期间,洋务运动
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详解】
材料‘'其'师夷人之长技、坚船利炮’等说,实自是而起”体现的是《海国图志》一书掀
起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
清朝的军事改革,A选项排除;B选项错在“普遍”,排除;材料未涉及抵抗外侵的决心,
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
1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指出“古文经”都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
而伪造的,与孔子无关,认为孔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这主要是维新变法服务,减少变法
的阻力,A选项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宣扬变法的书籍,缺乏历史史实支撑,
B选项排除;康有为主张利用儒家学说来为变法宣传,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故答案为A。
14.D
【详解】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根据材料''设议院以通下情皆与儒家经义相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康有为把东西方的政治经济与儒家经义思想结合的主要目的是为变法提供依据,减少变革
阻力,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材料所述论述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护儒
家思想,而是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A选项错误;康有为材料所述论述的主要
目的不是为推动民众觉醒,而是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护了清王朝统治,而不是推翻清王朝统治,故
C选项错误。
15.B
【详解】
该题主要考查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理解和认识。材料中指出了洋务运动的旧有思维定
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学习器物制造,故B
项说法正确;到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才形成维新变法思潮,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实
业救国思想是在近代民族危机背景下形成的新的思想,不是清政府旧有思想,故C项说
法错误,排除;民主共和观念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观念,故D项不合题意,
排除。
16.D
【详解】
法国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背
景下产生的,中国维新思想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法国,导致二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很大不同,故答案为D
项;其他三项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法国带来的结果,根源都是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程度较低,排除A、B、C项。
17.(1)法律是文明的体现;以西方法系为楷模,制定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立法应以谋
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宗旨;司法独立。
(2)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
壮大;西方民权思想的影响。影响: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促进思想解放;促进中国法制观
念的近代化。
【详解】
(1)根据“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律相狭”得出法律是文明的体现;根据
“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中华法系”得出以西方法系为楷模,制定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根据“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得出立法应
以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宗旨;根据“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政权同归于一人
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分析得出主张司法独立。
(2)背景:根据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即民
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权思想的影响等。影响:综合材料,可
从促进西学的传播、思想解放、中国法制近代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18(1)异同: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
理智、智慧和知识。同: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注重统治者的道德。
背景:孔子:分封制和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矛盾突出。苏格拉底:民主政治发展,
但世风日下;商品经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国文化特点介绍
- 塑料科学教学设计
- 重工业物流介绍
- 风湿热病常见症状及护理技巧培训
- 氧气丙烷安全教育
- 我的幼师教育故事
- 捏泥人艺术介绍
- 网络情人节介绍
- 部门研发成果介绍
- 生产流程管理员工手册
- 2025邮储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爆破工国家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
- 10KV电力设备维护技术标准手册
- PDCA循环提升胰岛素注射规范率
- 2025-2026学年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08)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上期中联考数学试题(原卷版)
- 老旧小区改造施工噪音控制实施方案
- 2025年法官入额遴选政治理论真题及答案
- 输电线路运行规程课件
- 雨污分流处理教学课件
- 精密空调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