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识100题_第1页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_第2页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_第3页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_第4页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常识10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诏”是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常见的表达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D.谥,是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B.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皇帝赐贾逵母亲冠帔以表示恩宠。B.熟户指臣属于宋、接受宋朝统治的藩落,反之则为“生户”。C.常朝指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D.武恪是贾逵的谥号,代表朝廷对贾逵生前建立军功和为人谨慎的肯定。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或女子15岁结发加笄时才起的,字和名一般都是有关联的。B.郎中,文中指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日的前一天,而晦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B.关中,即“四关之内”,这四个关口分别是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自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丰饶的沃野之地。C.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指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两句中的“出”都是此意。D.谥,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的。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常以“干戈”泛指武器,后引申为战争。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多穿布衣,故“布衣”常用来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即贫贱之交。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本文中的“顿首”是臣下对君主行礼,有致敬意。C.王霸:王道、霸道的统称。其中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属儒家政治主张。D.经:指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本文中的“经”是指“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著作。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使用。B.“行宫”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C.“服阕”指在父母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D.“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也指学校,文中“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督,官名,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三国时成为军事职称,魏晋时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B.参政,即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南宋时行使正宰相之职,与枢密使、枢密副使等统称为执政。C.统制,宋代武官名。北宋为防将领专兵,战时临时选派一人以“都统制”之名节制兵马。到南宋时朝廷设置“御营司都统制”,“统制”开始成为禁军将官的职衔。D.防秋,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军事惯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卫,调兵防守,故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朔望:朔日和望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唐代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C.工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各项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务。D.致仕:亦作“致事”,指古代官员被迫辞官回家,是一种非正常的退休。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古学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B.“刺举”,一谓探察举发,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后一意。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服中的麻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B.至正,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C.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各级官吏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家”的解释有三种: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兴家立业和出身。这里为第一种。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指应召入朝觐见皇帝。C.“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在本文中指赵刚让冯景昭率兵前往皇帝西迁后的逃亡处。D.古代庙堂前东边的台阶称“阵”,“践祚”原指踏上这层台阶,又表示登上国君宝座。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卧内,指古人睡卧起居的内室,皇帝在此设宴款待,说明其对此人非常看重。B.高蹈,指远游他方,也表示过隐居的生活,这里指苏威在前朝不肯做官。C.有司,古代中央政府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用“有司”来泛指朝廷中各级官员。D.殷鉴,原意为殷商子孙应以夏亡作为教训,后来指可以作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第”是科举考试录取考选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服除”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C.“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可称“追赠”。D.“谥”,即谥号,是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年,文中指在科举时代,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也可以指年龄相同或相同的年份。B.假节,即借以符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以威慑一方。C.纲纪,指公府、州郡属吏中掌管文书的佐吏,也指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D.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参加进士科考试并考中进士,与“举进士”意义完全相同。B.高丽,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是继统一新罗后朝鲜半岛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国家。C.参知政事,官名,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D.篆籀,篆文和籀文,均为我国古代书体。篆分大篆、小篆,籀文即大篆。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有“分条陈述”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意见或建议的一种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B.公,古代诸侯封号,被封为“公”的贵族可以享受俸禄并管理封地,如文中晋昌公就可掌管晋昌郡的军政等事务。C.史官,我国古代朝廷中专门负责记录和编篡历史的官职,主要分为记录类和编篡类。D.清谈,指在魏晋时期,士大夫就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B.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C.迁:古代称调动官职。“左迁”指升官,而“右迁”则指降低官职。文中指升任兵部右侍郎。D.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告病”。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名,此处称呼“高晋州”,是以对方在晋州任职称呼其人。B.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C.节度是节制、调度的意思,唐代设立的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朝廷赐以旌节。D.赠指追赠,是朝廷对退休的有贡献的官员或对已死的官员给予官爵等荣誉。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B.石为古代重量单位,“弓三石”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C.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D.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B.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秦始皇首创。C.京兆尹,古代官名,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代时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为“三辅”。D.《春秋》,鲁国的国史,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的“五经”之一。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B.“禅”,指帝王的祭地之礼,也指把帝位让给别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C.“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文中指李憙以本官兼摄司徒的职务。D.“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结合文意可知,李憙任此职时也属虚衔。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通”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B.“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C.“郊庙”是指古代天子祭天地与祖先,也指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也借指国家政权。D.《尔雅》,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察御史,官名,明朝时为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省称,通常弹劾与建言。B.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C.丁内艰,指遭逢父母之丧。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果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D.六部,明朝时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稼穑”即种植与收割,古代以春耕为穑,秋收为稼,泛指农业劳动。B.“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归附,与“窥塞”“寇边”相对。C.“交阯”又名“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盘腿而坐的行为,后指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D.“学士”为官名。宋朝设翰林学士院,学士职掌制、诰、诏、令撰写之事及侍从皇帝备顾问。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我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刑法狱讼事务。B.桎梏,束缚犯人手脚的两种刑具,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桎,木制的手铐;梏,脚镣。C.中官,一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一指宦官。文中指的是宦官。D.秩满,指官吏在某地任期届满。其中的“秩”指官吏的俸禄。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社会安定、国力渐强,史称“贞观之治”。B.中书省,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之一)。C.

兼摄,指本职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文言文中有兼任、代理官职之意的词语还有“守”“领”“行”“署”“权”“判”等。D.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又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即位后就要随即确定的法定继承人,一般是皇帝的嫡长子。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太祖”是朱元璋的庙号;“永乐”是朱棣的年号,“成祖”是朱棣的庙号。B.“工部”是我国古代的六部之一,掌管工程建造、水利交通、屯田等事务,最高长官为工部尚书。C.“交趾”又作“交阯”,原指盘腿,后成为古代地理区域,范围在现今越南北方,与“安南”意思相近。D.“商贾”指做买卖的人,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住着出售货物为“商”,行走贩卖货物为“贾”。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这里是指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大学》,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四书”。B.圣祖,一般用来指帝王的先祖,多特指开国的高祖。文中是庙号,指称清代的康熙皇帝。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着全国官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D.上元,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的最后一个重要节令。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我国先民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B.“孝弟”即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C.“小学”,汉代称音韵学为小学,隋唐后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D.“斋沐”即斋戒和沐浴,古人在祭祀或参与重大活动前,要洁净身心,以示谨慎恭敬。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指宫内、朝内的官员,这里则指的是宫中的宦官。B.“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封建王朝的有些皇帝在位期间有多个年号。C.“南面”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在南面坐。D.“太庙”是封建皇帝祭奠祖先的宗庙,既供奉皇族神位,又供奉功臣神位。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B.尚书郎,官职名。东汉始置。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通称尚书郎。C.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兄,比自己年长的同祖叔伯之子。D.左右,一指左右两边,一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文中指在王敦身边侍候的人,与《游褒禅山记》中的“然视其左右”里的“左右”意思一样。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即将成年又未满二十岁称“弱冠”。B.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之一。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C.开府仪同三司,古代散官名。该官职与三公礼制待遇相同,可以开设府衙自辟僚属。D.车驾,是帝王的代称。古代用来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穿的服装,这里指缙绅、士大夫。B.文笔,南北朝时称有韵之文为文,无韵之文为笔,后来泛称文章为文笔。C.敕令,即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有时也称太后、太子发布的诏令。D.孽子,婢妾所生的孩子,旧指所谓庶出之子,即嫡子以外的众子,也称“孽庶”。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邑,文中指“食邑”,又作“采邑”,即卿大夫的封地,意为收其赋税而食。B.仆射,官名,始设置于秦代,唐宋时期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后被废除。C.听事,指官府办公的地方,也作“厅事”,也指听取他人言辞而处理事情。D.谥,朝廷对死去的皇帝、大臣等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如肃宗、武帝。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入太学学习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与“吏、户、礼、兵、刑”并称为六部。C.祠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也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如“乞骸骨”“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之政,长官为兵部尚书。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呈的奏章。D.劾,即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先后次序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B.“知府”,明清时期,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称为“府”,除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为“知府”。C.“勘合”,古代广泛采用的一种符契或文书。校验时将两部分合在一起,通过对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D.“蛮”,古代对南部异族的称呼。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原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甚少,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义兵,指起义的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犹义师;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B.出,一般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予出官二年”的“出”则是因罪贬谪。C.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官职名。D.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封建王朝用诸侯国来保护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B.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等官员充任或兼任。C.加,文中指加衔,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借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D.舍人,可指古代随侍在权贵身边的亲近属官,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宏辞,也称宏词,指“博学鸿词”科,唐代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B.万乘,“乘”指一车四马的兵车,“万乘”即万辆兵车,这里形容军队规模宏大,军容强盛。C.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如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D.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长官。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官吏。D.晏驾,晏,晚。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地说帝王不上早朝。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计,明清考核官吏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B.屯田,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C.擢,提拔之意。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超迁、进、晋等。D.赠,又称“追赠”,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文中指追赠邵捷春兵部右侍郎。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褐,亦称“解褐”,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B.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古代国君、士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C.平肩舆,古代的一种轿子,起初作为ft行的工具,后走平路也以之为代步工具。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东,古时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也泛指长江下游地区。B.印绥,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也借指官爵。C.髡,古代一种刑罚,指剃掉男子的头发,也指修剪树枝,文中取前者意。D.藩臣,无论宗室外姓,有封地、封国的亲王、郡王都可称藩王,文中藩臣是指藩王的臣子。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经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传是解释这些经文的著作。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供奉皇帝的先祖,夏称“世室”,殷商称“重屋”,周称“明堂”,秦汉时起称“太庙”。D.中书,即中书省,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负责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元中书省还有地方派出机构,称行省。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B.台省,汉朝称尚书省为台省,唐时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总称。C.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的人。D.勒石,刻文于石,多指记载功勋。古有“勒石燕然”的典故,该典故出自《后汉书》,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ft,刻石记功。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文中指王益柔受恩荫官至殿中丞。B.宣抚,指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C.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时所用的朝堂。《木兰诗》“天子坐明堂”中的“明堂”即为此意。D.翰林,指文章辞采荟萃之地,犹文苑,后来专指翰林院和翰林院官员。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藩邸,是藩王或诸侯之宅第,文中指晋王的住所。邸,泛指王侯的住宅。B.驾,可特指帝王的车乘,也借指帝王;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驾幸,指天子驾临。C.东都,指复都制体系下位于东方的都城,隋朝时都城是长安,东都指开封。D.弑逆,古代指下杀上、臣杀君的忤逆行为,文中指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是汉代以后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文中“举秀才”即此意。B.食邑,古代诸侯赐予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古代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名食邑。C.左仆射,晋代指尚书省长官,有纠弹百官之权,与右仆射分管尚书省诸曹,位高权重。D.陵,即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及禁卫军。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B.摄,代理、兼理,既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C.豪右,文中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朝以右为上,所以称豪右。D.敕,原特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或诏书,后也指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的训令。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冠”指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C.“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D.“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上身挺直,谓之“跽”,表示恭敬。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官》,亦称《周礼》,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儒家经典“三礼”。《诗经》《周易》《道德经》也是儒家经典。B.践阼,亦作“践祚”,意思是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在这里指皇帝登基。C.休沐,休息洗浴,犹休假。从汉代起,政府机关规定每五日休息一天,称作“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即每十日休息一天。D.炀帝,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东,此处指ft海关以东,即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等地区。B.龙潜,出自《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此处喻帝王未即位。C.河阳,指黄河北岸。“河”指黄河;“阳”指水北岸。古代ft南水北谓之“阳”,反之则谓之“阴”。D.禅代,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史书中的“禅代”,有的是假帝王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家,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释褐”意义接近,都可指某人首次为官。B.讲武,指讲习武事。西周有“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的说法,古时讲武多在冬季。C.白衣,古时未做官的人穿着白色的衣服,后用来称无功名的人或平民。D.致仕,古时候指官员退休,即把俸禄和官职还给君主之意,也称作致事、乞骸骨等。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琅邪:ft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琅邪国、琅邪郡等。B.别驾:官名,汉代设置,州刺史的佐吏。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乘同一车驾,故称。C.辟: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征指皇帝下诏聘召,辟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D.起家:就是“起于家”。“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指“创立事业”,文中“起家”指“布衣出身,接受官职”。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驰传”,意为驾驿站车马急行,也指古代驿站一种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B.“海内”,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C.“朋党”,指集团、派别,后指坚持独立政见、不阿附权贵的政治团体。D.“配流”,是古代的刑律,指把罪人发配、流放到边远的地方去服役。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辈行,指辈分、排行,也可指同辈的人,文中借以指学问水平相当的一群人。B.判,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萧嵩的任职属于后一种情况。C.幕府,本指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后亦泛指官署,有时也借指幕僚。D.晡,申时,即十五点至十七点,古时十二时辰之一,每个时辰等于两小时。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度,官名。三国吴孙权始置,掌管军粮。至唐以后则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B.崩,古代用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另外,诸侯死称薨,有爵位的大官死称卒,士死称不禄。C.致仕,指古代官员将官职交还朝廷,退休回家。类似的表达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D.郊祀,古时君王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州郡,均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则始于秦而完善于汉。B.领,用于兼职、代理官职,与“署”“摄”“行”“迁”等类似。文中指兼任较高职务。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始创年号为建元,后形成制度。D.三公,古代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秦后多为虚衔。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在宋代以后称科举殿试及第者。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B.宰相,也称丞相,是对古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且只有一个宰相。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各朝代有特殊规定,一般是七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也称“休致”。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或褒或贬评价的称号。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禅,指帝王祭祀ft川土地,也指把帝位让给别人。文中的“受禅”即指隋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B.氏,本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是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C.吏部,隋朝创立的中央机构“三省六部”之一,隋、唐、五代为六部之首,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等。D.炀帝,指隋朝皇帝杨广。杨广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取谥号“炀帝”以示敬意。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B.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奏疏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6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ft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B.“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甲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借鉴前事,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C.“朋党”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D.“路”指宋元时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舍”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根据语境,文中的“迁”是“晋升”的意思。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的“王人”意为“国君”。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指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B.金紫,文中指金鱼袋及紫衣,为唐宋贵官的佩饰和官服,因此也用来指代贵官。C.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土地、户籍、赋税和水利兴修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D.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6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策,古时人才选拔考试的一种形式,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答策出色者,可评为“高第”。B.剑南,即剑南道,唐朝行政区划之一,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其行政长官为剑南节度使等。C.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等;此处的序后由王勃写成,即《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同为赠序。D.尚书,儒家“五经”之一,最早就叫《书》,“尚”即“上”,“尚书”即“上古的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B.遭忧,遭父母之丧。封建时代,若朝廷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C.枢臣,指宰辅重臣。“枢”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或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常指疆土和百姓;也可指文籍、图书。文中使用的是前一义项。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文帝时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等,后世沿置。B.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故称。C.薨,死。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土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D.

衮冕,即衮衣和冕,古代皇帝及三公的礼服和礼冠,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的正式服装。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B.兖州,古“九州”之一,大体包括今ft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时,划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C.缟素,“缟”指白色精细的生绢,“素”指未经染色的生绢,故“缟素”引申为洁白,也可代指丧服,有时也比喻质朴。文中指的是穿上丧服为义帝戴孝。D.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学,指家族世代相传的学问,王柏的祖、父两代都是大儒朱熹、吕祖谦的弟子。B.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有别于官学的教育机构,官府和民间都能开设,宋代尤为兴盛。C.理宗,帝王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D.《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B.京师,指帝王的都城,即国都;也指天子的军队。此处指的是西汉都城洛阳。C.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其中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D.丧之三年,即三年之丧,一般指子为父服丧三年。文中侯芭是扬雄的弟子,以丧父之礼事其师。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著作佐郎,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编撰国史,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的文书。文中指晓谕的文告。C.谥文懿,“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懿”是带有褒扬意义的谥号。D.群经,总称所有的经部书籍,常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其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指给皇帝的书信、奏章,“上表”即指向天子进呈奏章。B.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代始设,与左冯翊、右扶风并称“三辅”。C.朋党,多指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D.顿首,头叩地而拜,为古九拜礼之一;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文中取后一释义。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官名,战国时楚国所设,因屈原曾经担任此职,后人用它来借指屈原。B.宾客,泛称客人,也指权势贵族所养的门客,春秋战国时期多称他国使者。C.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执掌一国国柄,总揽军政大权。D.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文中指从屈原的《楚辞》发展而成的“骚体赋”,如班固的《两都赋》。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服除,指守丧期满脱除丧服。古代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脱去丧服。B.员外郎,职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隋朝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一人,位高于郎中。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汉字七体”分别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D.号,即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自称。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7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母艰”。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B.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也指文书或证件,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C.上柱国,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战国时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唐朝时为武官职位中的最高级。D.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项脊轩志》中祖母“持一象笏至”中的“笏”与文中同义。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移书一般指将公文发往平行的机关,又称移文,常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和责备。B.班行指朝班的行列,也泛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C.路寝指帝王的正殿所在,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中的“列观”指一般的宫殿。D.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雅”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曲。8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汉代以来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清廉之士。也指被举荐的士人。B.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吏。C.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又指临时代行王政。文中指孙权代其兄行王政。D.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8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稷,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之一,也是周朝的先祖,被称为“五谷之神”。B.车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亦用为天子的代称。C.赐姓,指天子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D.家人子,汉代对无官职名号宫人的称呼,是汉代后宫低等级的妃嫔。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会试通过者的称谓,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B.翰林即文翰之林,也指唐宋翰林院官员。翰林院是唐代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后为草拟机密诏制的机构。C.长庆是唐穆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D.礼部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一,掌管天下礼仪、祭享及学校、贡举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8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镬,古代的一种刑具名,将犯人置于鼎镬之中烹煮,在刑罚中是一种酷刑。B.太公,这里指姜太公吕尚,他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是周朝开国大臣。C.肉袒,即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D.高祖,谥号,是古时后人按逝者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祚,亦作“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故指帝王即位。B.兼,是兼任某官职之意,文中指甄琛兼任御史中尉。文言文中表“兼任”的词还有“领”“判”“摄”。C.《周礼》,儒家经典,和《仪礼》《礼记》合称“三礼”,都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D.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尚黑色,平民都用黑布来包头,故有此称谓。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进士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B.御史,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秦汉时期与丞相、司马合称“三公”。C.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D.祠,古人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人们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称作“祠堂”。8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孽”,即庶子,指非正妻所生或宗族旁支所生的儿子。在封建宗法时代,庶子比正妻所生的嫡子地位低。B.“表”“漏”是古代计时器具,“表”以日影方向和长短测定时刻,“漏”以漏壶来测定时刻。C.“骖”,古代驾车的马若是有三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D.“大司马”,职官名。周代为主掌武事之官,汉代为三公之一,后世也常以大司马称兵部尚书。8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文中指代理、暂任官职。文言文中,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兼任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兼、假、摄、补、陟、领、行等。B.斋醮,请僧道设斋坛祈祷。也称斋醮科仪,是道教的一种仪式。“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或典礼前洁净身心,表示虔诚。C.崩,文中指世宗去世。古人言“死”有讳称,且有等级尊卑之别。比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D.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也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中国封建历史中,第一个年号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建元”。8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B.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的用梓木制作的宫殿,西汉即有此称。C.麟台,唐代官署名,即秘书省,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D.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亦泛指官署,也借指幕僚。9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C.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9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指中央的高级官员或地方官吏选用属吏,与皇帝直接选用名士为官的“辟”同为汉代选官制度。B.郊,即郊祀,是古代帝王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地神灵、为社稷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受封者以赋税为俸禄。食邑大小多按户数计算。D.禁锢,指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做官或者参加政治活动,多因党争而起。9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又称“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B.考最,指官吏政绩考核为上等。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以上等为“最”,下等则称“殿”。C.河东,在今ft西西南部。黄河流经ft西省境,故称ft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D.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先秦至汉朝初年没有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为建元。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中国古代区域名称,以黄河以南为河内,而ft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则称河东。B.五伯,即五霸。历史上有多种说法,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C.祭酒,原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尊长者,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D.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9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他任用贤臣,善于纳谏,使国力强盛,开创“贞观之治”。B.昏,同“婚”,指婚姻。在古代姻亲关系中,男方父亲称“婚”,女方父亲称“姻”。C.行在,是“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地。D.少牢,古代祭祀燕享用的羊、豕,叫作“少牢”。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9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衣卫:明朝专有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工作,也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B.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解元”。C.伯:爵位,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D.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是三公的副职。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明清时是荣衔。9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亚卿,官阶名,爵位名。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官职爵位次于正卿者称亚卿。B.合从,即“合纵”,文中指战国时,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秦国,防止被强秦兼并。C.符节,指古代君主派遣使者或调兵时所持的凭信,是代表君主处理重大事务的证明。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战国时多用“足下”来称呼君主。9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名旦,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B.孤,先秦时国君王侯的自称。秦嬴政统一天下后,做出规定:“天子自称曰朕。”C.江东,古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D.适立,即立嫡,古代的一种继承制度,即在所有的儿子中间,按年龄长幼来定继承人。9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B.孝文是汉文帝的庙号。汉文帝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文景之治”。C.谒者,职官名。秦始置,替国君掌传达事宜。汉沿之,掌宾赞受事。长官称“谒者仆射”。D.二世指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他在位时任用赵高实行酷政,最终激起陈胜、吴广起义。9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元,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建元”就是汉武帝开国后的第一个年号。B.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C.节,又称“符节”“节杖”。古代大臣出使时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如冯唐便能“持节云中”。D.外臣,古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也可指藩属、属国。文中指归附汉朝的蛮夷部落或政权。10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辕门,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车辕仰起为门,称“辕门”。后指军营之门或官方衙署。B.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文中指杨博母亲去世,他为母亲守丧期满,除去丧服。C.经略,指筹划治理,在古代也是官职名称。明清两代有军事要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D.致仕,古代指当官从政,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制度。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事”“致政”等。参考答案及解析1.【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武官由兵部掌管,科举由礼部掌管。2.【参考答案】A【选项分析】《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3.【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C

项,“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错误,文中所说的军校并无特权。4.【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

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日的前一天。5.【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出”指的是“在国外”。6.【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赋税由户部主管而非礼部。7.【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C

项,“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不当。“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具体“干”指盾牌,“戈”是类似矛的武器,后以“干戈”泛指武器。后来引申为战争。8.【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是“霸道”,且不属于儒家政治主张,儒家主张的是以德行二政使天下归顺的王道。9.【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C

项,“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不是指“开始服丧”,也不是特指“朝廷官员”。10.【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行使正宰相之职”错。此官职在南宋相当于副宰相。11.【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退休回家。是正常退休,并非被迫辞官。12.【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从“贵戚恶之”可知,此处“刺举”应该是检举揭发贵戚的丑事,并未强调“举荐有功”,故用的是前一意。13.【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14.【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赴阙”指觐见皇帝,多数情况是应召入朝。15.【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有司”泛指专门主管某种事务的官员。16.【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17.【参考答案】A【选项分析】魏晋时没有科举制度,文中“同年”指年龄相同。18.【参考答案】A【选项分析】“举进士”指参加科举考试,也指考中进士,与“登进士第”意义不完全相同。19.【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文中晋昌公就可掌管晋昌郡的军政等事务”错,本文中“公”是爵位名,并没有实际权力。20.【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左迁”为降低官职,“右迁”为升官。21.【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退休的有贡献的官员”说法有误,追赠的对象为死者。22.【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巴西”即巴郡之西,今指四川、重庆一带。根据原文“时岷蜀初开”,可知其后的事情应发生在此地,据此可推断巴西在蜀地,即今四川、重庆一带。23.【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B

项,“为秦始皇首创”不正确,应为汉武帝首创。24.【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从原文可知,李憙被起用为太子太傅时,制度废缺,官员不完备,太傅和少傅一起代理众事,可见太傅得到重用,并非虚衔。【参考答案】B25.【选项分析】“户籍”属于户部管理范围。26.【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凡遭母丧或祖母之丧,称丁内艰;遭父丧或祖父之丧为丁外艰。27.【参考答案】A【选项分析】“春耕为穑,秋收为稼”说法错误,应是“春耕为稼,秋收为穑”。28.【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桎,脚镣;梏,木制的手铐。29.【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古代帝王即位后不一定马上立储。30.【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31.【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全国官员”错,兵部掌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核。32.【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33.【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错,应为“坐北朝南”;故“皆在南面坐”也应为“面南而坐”。34.【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然视其左右”中的“左右”意为“左边右边”或“四周”。35.【参考答案】A【【选项分析】此项中“即将成年又未满二十岁称‘弱冠’”说法错误。二十岁体犹未壮,故曰弱;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故曰冠。后人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此外“冠”“加冠”也指男子二十岁。36.【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敕令”专指皇帝发布的诏令、命令等,不能用来指其他人发布的诏令。37.【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肃宗是庙号,不是谥号。38.【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下车”是“官吏初到任”的意思。39.【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呈的奏章”错,不包括“上司”。40.【参考答案】A【选项分析】古代科举考试的先后次序应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41.【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本文涉及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当时还没有施行三省六部制。42.【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文中指显贵子弟”错。文中的“舍人”应为古代官名。43.【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结合原文语境可知,“万乘”在这里指天子。44.【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

晏驾,帝王驾崩的讳称。45.【参考答案】A【选项分析】“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错,根据原文内容“久之,起四川副使”可知,邵捷春后来又被起用为四川副使。46.【参考答案】B【选项分析】“古代国君、士大夫”错,应为“古代卿、大夫”。47.【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文中藩臣是指藩王的臣子”说法错误,藩臣是相对君主而言的,是君主的臣子。48.【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门下省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中书省是封建政权执政的中枢部门。49.【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白衣”“布衣”“乌衣”三者内涵同中有异。布衣,古代庶人穿的衣服,借指平民;乌衣,黑色衣服,古代贫贱者之服。50.【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专指翰林院和翰林院官员”错,“翰林”还可指“文士”。51.【参考答案】C【选项分析】隋朝时东都指洛阳。52.【参考答案】A【选项分析】本文选自《晋书》,此处的“秀才”指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53.【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D

项,“原特指……,后也指……”错误。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赦。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54.【参考答案】D【选项分析】“跽”不都是表示恭敬,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