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教学难点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字词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背景资料长勺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因战场在长勺历史上称为“长勺之战”。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课堂学习案课时一文段合作梳理,内容复述(一)、重点词语解释:1、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5、望其旗靡

(靡:倒下)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二)、重点语句翻译: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8、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内容复述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作战呢?”庄公说:“衣服食物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来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上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按照诚心(办理)。”(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庄公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擂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于是向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查看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二、内容理解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①政治上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谨慎)课时二一、曹刿性格/人物特点忠贞爱国、有自信心、镇定沉着、小心谨慎、识见卓越、精通军事有爱国情怀、献身精神,有远见卓识,又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二、庄公的性格/人物特点欠缺谋略:两军交战时,不懂士气的重要,一开始就击鼓进攻鲁莽冲动:见齐军战败,即下令追击虚心纳谏:顺从曹刿战时的战略勤政爱民:对大小的刑狱必定按实情处理三、详略写内容与好处内容:详写论战(曹刿与庄公战前及战后的对话)略写战争的经过好处:突出人物性格(曹刿/鲁庄公);使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突出中心何以战?原因一:政治上取信于民。(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原因二:军事上抓住时机。(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六、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七、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八、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课后强化案一、课内训练1.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4.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7.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二、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对比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肉食者鄙(2)小惠未徧(3)再鼓之,必走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毛泽东在《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