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训练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训练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训练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训练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训练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吉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训练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5题)1.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

A.复式教学B.分组教学C.个别教学D.班级授课制

2.运用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

A.晓之以理B.动之以情C.选好示范的榜样D.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3.当前我国教育方针中明确规定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通过实验提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的心理学家是()

A.斯皮尔曼B.艾宾浩斯C.斯腾伯格D.麦克里兰

5.“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于我国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

6.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C.做好家长工作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7.张老师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采用摸底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这种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标准性评价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A.连续性、广延性B.长期性、间接性C.主体性、示范性D.复杂性、创造性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设置的时段为()。

A.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B.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C.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D.初中到高中阶段

10.由于外界环境变化或者机体内部状态改变面使人产生的无法应对的负性情绪或信念,称为

A.文饰B.退行C.否认D.压力

11.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组合两门及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活动课程C.分科课程D.潜在课程

12.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主观能动性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创造性B.广延性C.长期性D.示范性

14.某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能够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观念和事物。他的这种能力属于

A.概括能力B.创造能力C.观察能力D.模仿能力

15.在全部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教育目的B.教育制度C.教育机构D.教育功能

16.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表述是()。

A.研究教育事件与教育经验,探索教育理念

B.研究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

C.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D.研究德育案例与教学案例,总结教育经验

17.读了《红楼梦》中对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描述,头脑中浮现出她的形象。这种心理过程属于()。

A.感觉B.记忆C.想象D.思维

18.20世纪以后产生的资产阶级“儿童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

1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B.陶冶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榜样示范法

20.《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

A.1950年B.1959年C.1985年D.1994年

21.主要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并著有《教育诗》等论著的教育家是()。

A.加里宁B.克鲁普斯卡娅C.凯洛夫D.马卡连柯

22.德国的狄尔泰等人倡导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研究教育,主张通过“陶冶”和“唤醒”来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这种观点属于哪种理论派别()。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合作教育学

23.明确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近代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

24.在我国近代,“教育救国”的口号曾不绝于耳,但“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这是由于()。

A.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B.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决定作用

C.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作用

25.下列不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A.教育内容的生活化B.教育方式的情感化C.教育方法的多样化D.教育过程的程序化

二、判断题(8题)26.心理健康与个体心理活动达到的功能状态无关。

A.正确B.错误

27.任何技能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A.正确B.错误

28.校内学习竞赛对不同成绩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相同的。

A.正确B.错误

29.知觉选择性受人的需要和兴趣的影响。

A.正确B.错误

30.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正确B.错误

31.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一定是优秀教师

A.正确B.错误

32.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盒提取的过程。

A.正确B.错误

33.给学生请家教就是家庭教育。

A.正确B.错误

三、填空题(2题)34.____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体。

35.手舞足蹈、挺胸阔步、捶胸顿足这些表现属于____表情

四、简答题(10题)36.班主任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37.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哪些特征?如何适应?

38.短时记忆的特点

39.简述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40.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41.结合实际,说明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4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3.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44.篱述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45.意志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

参考答案

1.D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它的关键在于创设特定的“情境”,这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精细而复杂的工作,对教师的事业心、教学艺术、教育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D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B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5.A

6.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也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学校中的经常性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进行的

7.A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题干所述的情况就属于诊断性评价。

8.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主体性、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言行摹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9.A

10.D暂无解析。

11.A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12.C

13.C暂无解析

14.B按照特定标准,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则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断颖、种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5.A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全部教育工作自始至终是围绕教育目的这个核心展开的。

16.C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7.C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A

19.BA、B、C、D项都是德育的常用方法,其中陶冶教育是指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20.C中共中央于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1.D

22.B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有:(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2)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辨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4)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台”

23.A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他的主要教育观点有关于教育的目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班级授课制和统一学制的思想;教学原则体系和课程体系。

24.A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巨大,但是不能起决定作用。实践证明,离开革命,“教育救国”的口号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教育的作用不能夸大到代替社会革命的程度

25.D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26.B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良好或最佳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生活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与完善个人生活。

27.A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技能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所以说任何技能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28.B校内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影响不同。竞赛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名次;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的影响甚微,因为成绩极优者会认为自己无需努力也能成功,而学习落后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努力也没有成功的希望。

29.A知觉的选择性就是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地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择和反映,而忽视其他刺激与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

30.B此说法不全面。教育规律既包括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也包括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31.B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1)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2)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学科专业、文化基础、教育科学等知识;(3)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自我反思等能力.“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只能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否达到“优秀”也未可知,其职业道德素养如何更没有体现,据此判定“一定是优秀教师”是错误的。

32.A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时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回忆过程。

33.B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34.非正式群体

35.姿态或身段或肢体

36.(1)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2)了解情况,对症下药;(3)培养学习兴趣;(4)抓反复,反复抓。

37.(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教育内容和方法,又要考虑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38.(1)信息保持时间也很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意识的,可操作的(4)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

39.复杂性是由教师劳动任务的多样性以及劳动对象的个别差异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示范性是指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表率,教师必须身教重于言。

40.(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文娱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劳动。(7)课外阅读活动。

41.(1)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①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②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③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①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③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2.(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

43.(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