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中国现代史阶段梳理一、过渡时期(1949—1956):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四、徘徊中前进(1976—1978)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革命的新生:政权初建1.

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2.主要内容:(1)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名、首都、代国歌、国旗和纪年方式。(2)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成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李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一)筹备:新政协的召开[深化扩展]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不同(1)组成:新政协将国民党反动派排除在外。(2)由来:新政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伟大成果/旧是抗战胜利的成果。(3)地位:新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能的地位/旧代表各界和平的意愿。(4)性质:新政协是长期存在的、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旧是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爱国人士争取和平民主的组织,很快解体。(5)成果:《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旧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很快被撕毁一、革命的新生:政权初建1.国内: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迫,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二)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举行开国大典。意义:中国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仍有封建残余,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一、革命的新生:政权初建思考:结合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外来侵略和内部压迫各阶层的救亡图存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民政府的抵抗运动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中共领导的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展开百年救亡征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结束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人民当家做主一、革命的新生:政权初建1.从政治视角看——归纳:请结合教材和图片,指出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政治层面的重大事件。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1)新中国初期:剿匪镇反(2)1950.10-1953.7:抗美援朝战争(3)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五四宪法出台(1)继续完成解放战争+剿匪镇反建国后镇压反革命分子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2)抗美援朝讨论: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作出出兵援朝的决策的理由?(原因)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③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2.概况:①1950年10月,应朝鲜请求,彭德怀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②国内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支援战争。③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3)斗争性质:(2)抗美援朝国际威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民族凝聚:锻造了抗美援朝精神,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平环境。3.意义: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反抗侵略和侵略威胁杨根思,江苏人,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战场阻击美军南逃任务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2)抗美援朝(3)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取得了哪些成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新中国政权建立、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过程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共同纲领》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具体实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一部宪法、三大制度内-新-广-宁-西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1)内容:

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五四宪法有什么特点?(4)意义:(2)原则:

(3)性质: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从专制到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人民民主的过程,民主的范围在扩大。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2.从经济视角看——归纳:请结合教材和图片,指出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经济层面的重大事件。1.新解放区土地改革2.恢复国民经济(银元之战,米面之战)3.

“一化三改”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1)背景:(2)概况:(3)性质:(4)意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从封建束缚中彻底解放,提高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工业化建设。③推动工农联盟的巩固,巩固人民政权。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依旧是土地私有制)思考:土地改革后土地问题彻底解决了吗?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还包括摧毁封建统治的根基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分给人民就是在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主人,巩固了工农联盟,因此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2.恢复国民经济(银元之战,米面之战)(1)背景:(2)措施:①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并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②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材料3:“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共产党是军事打一百分,政治打八十分,经济打零分。”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①新中国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财政困难。②投机资本制造市场混乱,物价飞涨。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2.恢复国民经济(银元之战,米面之战)(3)目的:(4)意义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为了恢复国民经济1.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这张60亿圆的钞票,在当时只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只能买到88粒米。指导方针:时间:1953年-1956年底特点:3.“一化三改”(1)一五计划面对这样的经济现状,新中国该如何发展?一五计划有什么突出特点?为什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背景):①历史基础(重工业基础差);②现实威胁(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必须增强国防实力);③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经验)一五计划成就图长春沈阳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材料2: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材料1: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1954年6月)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3.“一化三改”(1)一五计划布局:意义: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东北地区为重点,中西部也有建设。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材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目的:(2)内容: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通过和平赎买,从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饼状图反映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3)实质:(4)意义: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所以,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一五计划的有序开展,生产力不断发展,因此需要变革生产关系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三大改造总体上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必要的。在农业方面,土改后我国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率低,在生产、销售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在手工业方面,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所以必须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满足了国家对一些工业品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资本主义的性质又使它存在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相左,因而必须对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重要基础必要条件同时进行生产力生产关系【归纳总结】一化三改的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1.国际局势:2.国内形势:美国二战后规划建设海军驻军和军事基地3.从外交视角看——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总体政策:独立自主之和平外交政策(1)二战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遏制的“冷战”政策。百废待兴,政权需巩固,经济需恢复。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国家性质等。3.从外交视角看——(1)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效果如何?材料一:“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外交政策作用“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巩固独立与主权,奠定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一问题说说你的看法。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1)1950年,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建交高潮。(其中大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2)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民主德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阿尔巴尼亚越南印度瑞典丹麦缅甸巴基斯坦瑞士芬兰二、革命的延续:政权巩固与建设(1)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成就:局限:是一种意识形态外交(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第二次外交高潮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政府谈判,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正式倡议: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签订了联合声明,确定以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真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