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中地理本册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地理本册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地理本册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地理本册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地理本册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册整合提升知识·

体系构建要点·

归纳提升要点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2)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为自东向西移动。(3)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时差(1)产生原因:经度差异→同一纬线,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早→“东早西晚”。(2)计算方法:先求经度差或时区差,“东加西减”。(3)日期变更:自西向东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180°经线),日期要减去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试题演练](2023年安徽池州月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33,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据此完成第1~2题。1.位于华盛顿(77°02′W)的小明想观看6名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直播,其最迟打开电视的当地时间是 (

)A.11月30日20:33 B.11月29日20:33C.11月29日18:33 D.11月30日18:332.6名航天员在太空成功会师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四分之一 B.三分之一C.二分之一 D.全部【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华盛顿属于西五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华盛顿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3小时,由此可以算出当北京时间11月30日7:33时,华盛顿时间是11月29日18:33,C项正确。第2题,本次太空会师为北京时间30日7:33,即120°E的地方时为7:33,由此可以算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7°E,即与北京位于同一日期的范围是7°E向东到180°经线,约占全球范围的一半,C项正确。要点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①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②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时。(2)纬度变化。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②递增规律:北半球,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冬半年纬度越高,夜越长。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变化幅度越小。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即“近大远小”。(2)季节变化: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移去则减小,即“来增去减”。3.太阳视运动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方位越偏北;出现极昼的地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试题演练](2022年山东菏泽模拟)2022年1月1日,《中国国家地理》通过某平台发布一张在某地采用多次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下图),为广大读者送上新年第一天的“日不落”天文奇观。据此完成第3~4题。3.拍摄照片时镜头指向 (

)A.正东 B.正南C.正西 D.正北4.未来一个月,拍摄地 (

)A.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B.日出正南方向C.持续出现极昼现象D.开始出现极夜现象【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2022年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图中“日不落”现象,说明该地出现极昼现象,该地位于南极地区,南极地区的正午太阳位置位于正北方向,太阳最低位置位于正南方向,由照片可以看出,拍摄者面向太阳高度最低的方向拍摄,所以拍摄镜头指向正南方向,B项正确。第4题,未来一个月,也就是从1月1日到2月1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A项正确;未来一个月后,拍摄地极昼现象消失,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仍然位于南半球,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B、C项错误;未来一个月期间,

太阳直射点仍位于南半球,当地不会出现极夜现象,D项错误。要点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与地貌(1)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地壳薄弱→岩浆侵入或喷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易形成火山,形成新的岩石(岩石年龄新),地热资源丰富→如冰岛。(2)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产生巨大能量,易发生地震→岩层消亡(岩石年龄老),部分褶皱隆起→如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使地中海缩小,阿尔卑斯山脉隆起,地中海沿岸多地震;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消亡边界处形成海沟,美洲板块挤压抬升,形成安第斯山脉。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背斜和向斜。基本形态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倒置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2)断层——地垒和地堑。类型地垒地堑岩层运动方向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地表形态常形成块状山地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试题演练]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米),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件。读某区域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为河流),完成第5~6题。5.①②③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 (

)A.气井、水井、油井 B.水井、气井、油井C.气井、油井、水井 D.水井、油井、气井6.该地沿E→F线绘制的地质剖面图是 (

)【答案】5.B

6.B

[解析]第5题,①钻井所在处岩层海拔低,有利于集水,②③处钻井岩层海拔较高,与背斜相似,适于储存油气资源;②钻井所在处海拔高于③处,因此②处为气井、③处为油井。第6题,E→F线由高到低,再到高,且沿线穿过了断层。要点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主要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2.主要的沉积作用与沉积地貌[试题演练](2023年重庆沙坪坝区月考)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我国河谷风沙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在该河流某段河漫滩附近及两岸坡地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流动沙丘(见下图)。科研人员发现图中甲地沙丘的物质来源于附近河漫滩,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伸;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该地年均降水量514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份,旱季多大风。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活能源来自薪柴。据此完成第7~9题。7.推测形成甲地沙丘的时间和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10月至次年4月,流水沉积B.10月至次年4月,风力沉积C.5至9月,风力搬运D.5至9月,冰川沉积8.下列因素与乙地沙丘出露关系最大的是 (

)A.大风导致植被吹蚀B.地壳抬升使黄土层滑落C.人为导致植被缺失D.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加剧9.为防止甲、乙两地沙丘的进一步扩大,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甲处设置挡沙墙②甲处禁止人类活动③乙处恢复植被④乙处重新覆盖黄土层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7.B

8.C

9.A

[解析]第7题,由材料“甲地沙丘的物质来源于附近河漫滩,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伸”可知,该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由此推测出甲地沙丘是在枯水期(10月至次年4月)时由风力沉积而成,B项正确。第8题,由材料“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得出乙地黄土层破坏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人为大量砍伐植被作为生活能源,导致黄土层失去植被保护,被外力侵蚀,致使沙丘出露,C项正确。第9题,为防止甲、乙两地沙丘的进一步扩大,需要因地制宜防治,甲处可以采取设立挡沙墙、建防护林等措施,①正确;乙处可以减少人类活动,保护与恢复植被等措施,③正确;甲处禁止人类活动不现实,②错误;乙处重新覆盖黄土层可能会带来新的生态破坏,④错误。要点五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类型形成常见岩石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花岗岩岩浆沿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玄武岩类型形成常见岩石沉积岩岩石经外力作用成为碎屑物,后经搬运、堆积后固结成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页岩→板岩;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片麻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4)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试题演练](2023年江苏扬州开学考试)玉龙喀什河盛产的和田玉形成于地下高温高压环境,按其产出环境可分为山料、山流水料、籽料和戈壁料。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代表不同类型岩石。据此完成第10~11题。10.和田玉所属岩石类型对应图中 (

)A.Ⅰ

B.ⅡC.Ⅲ

D.Ⅳ11.与和田玉岩石类型相同的岩石是 (

)A.花岗岩 B.页岩C.玄武岩 D.大理岩【答案】10.C

11.D

[解析]第10题,由材料“和田玉形成于地下高温高压环境”可知,和田玉属于变质岩。图中,Ⅰ是侵入岩、Ⅳ是喷出岩、Ⅱ是沉积岩、Ⅲ是变质岩,故C项正确。第11题,和田玉是岩石与岩浆岩接触而形成的变质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D项正确;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A、C项错误;页岩属于沉积岩,B项错误。要点六常见天气系统1.锋面与天气(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过境时,出现刮风、阴雨(雪)等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爬升。过境时,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幅度很小,降水强度小,多连续性阴雨天气。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天气系统气流天气状况水平垂直高压从中心向四周辐散下降多晴朗天气低压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多阴雨天气[试题演练]在北半球中纬度锋面气旋发展的后期,若冷锋赶上暖锋,则东侧的暖锋向西、向南伸展,最后螺旋状地环绕在气旋中心四周,形成类似于“暖心”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暖锋后弯卷入过程。下图示意冬季某时刻北美大西洋300米高度气温与气旋中心。据此完成第12~13题。12.图示范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

)A.14.9℃

B.13.9℃C.12.9℃

D.9.9℃13.甲地短时间内迎来的天气变化是 (

)A.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B.风力减弱,降水增多,气温下降C.风力加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D.风力减弱,降水减少,气温下降【答案】12.B

13.A

[解析]第12题,图示地区等温距为2℃,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为14~16℃,冷空气最低气温为2~4℃,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值为10~14℃,气温的最大差值可能是13.9℃,B项正确。第13题,根据锋面图例可知,甲地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气温升高;气压梯度力会增大,风力应该增大,故风力加强。要点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1)形成及分布。(2)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3)对气候的影响。①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②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暖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寒冷干燥。③风带:西风控制降水多,信风和极地东风控制降水少。④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有显著季节差异,如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2.海陆的热力差异→海陆的气压分布→产生季风环流(1)东亚季风。(2)南亚季风: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东北季风。季节海陆热力差异气压中心季风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西北季风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东南季风[试题演练]下图为我国某地风向方位角(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过的角度)月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4~16题。

14.7月,该地的盛行风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西北风15.导致该地8—9月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变快B.洋流流向发生变化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6.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冬冷夏热,全年少雨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冬冷夏热,夏雨稍多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答案】14.C

15.D

16.D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风向方位角是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过的角度。7月,该地的盛行风向转过的角度约为240°,盛行风是西南风。第15题,根据风向方位角,8—9月,该地风向由西南风转变为东南风,再转变为东北风。两者风向相反,说明该地处于季风控制区,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16题,该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可推断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要点八水体的相互补给河流因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表所示。类型影响因素补给特点雨水补给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和缓类型影响因素补给特点冰川融水补给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湖泊水补给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湖泊水位高低对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地下水水位与河流水水位的相对位置水量稳定,与河流互补[试题演练](2023年山东聊城期末)玛纳斯河源于天山,源头海拔5290米,注入玛纳斯湖。在其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图甲为玛纳斯冲积扇示意图,图乙为玛纳斯河含沙量与径流量季节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7~19题。甲乙17.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湿地的直接补给水源为 (

)A.玛纳斯河水 B.高山冰雪融水C.大气降水 D.地下水18.该地泉水具有“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有 (

)①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但均匀②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年际变化小③地下水补给,流量稳定④多雨年河水补给,天旱年地下水补给A.②③

B.②④C.①③

D.①②19.与3月份相比,10月份玛纳斯河含沙量低的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小 B.河水流速小C.流域碎屑物少 D.植被覆盖率低【答案】17.D

18.A

19.C

[解析]第17题,由材料可知,玛纳斯河源于天山,冲积扇地区的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冲积扇边缘湿地的直接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地下水,D项正确;玛纳斯河水是地表水,而边缘湿地是泉水溢出的,A、B项错误;天山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大气降水较少,C项错误。第18题,天山深居内陆地区,降水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主要受气温影响,年际变化小,地下水稳定,而泉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所以泉水流量年际变化小,才会出现“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②③正确。第19题,由图乙可知,3月份流量增加,而10月份之前已经有过夏汛,经过汛期内大量冰山融水冲刷坡面,流域内碎屑物少,沙源较少,C项正确。要点九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受西风影响自西向东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角度影响气候调节全球热量平衡;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角度影响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加速,逆流减速寒流流经热带海域、寒暖流交汇区易形成海雾,影响航行安全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行不利[试题演练]下图是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20~21题。20.对图中甲、丙两洋流的叙述,正确的 (

)A.甲为暖流,丙为寒流B.甲在南半球,丙在北半球C.甲向西南方向流,丙向东北方向流D.甲在高纬度,丙在低纬度21.下列关于甲、丙两洋流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洋流对所经过的海区能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②丙洋流能使所经过的海区盐度增大③在甲、丙之间的乙地常年多雾④在甲、丙之间的乙地有渔场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20.A

21.C

[解析]第20题,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据此可知,甲洋流由水温较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为暖流;丙洋流由水温较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为寒流,A项正确。整体来看,图中海水越往北水温越低,由此可知,甲、丙都在北半球,B项错误。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所以甲向东北方向流,丙向西南方向流,C项错误。甲处水温比丙处高,所以甲处纬度比丙处低,D项错误。第21题,甲洋流为暖流,对所经过的海区能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①正确;丙洋流为寒流,能使所经过的海区盐度降低,②错误;甲、丙之间的乙地为寒、暖流交汇处,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常年多雾,③正确;在甲、丙之间的乙地,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扰动,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渔场形成,④正确。要点十海—气相互作用1.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1)热量交换。①海洋热量的来源: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并将热量储存,使海水增温,说明太阳辐射是海洋热量的来源。②大气热量的来源: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地面大气,并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③热量的交换: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又通过蒸发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又会将从海洋中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2)水分交换:海水蒸发为水汽,水分进入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大部分直接落回海洋。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1)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异常升温现象。带来的影响如下。区域影响气候影响洋流对我国影响太平洋东岸异常升温,气流上升较多,湿润多雨,诱发洪水秘鲁寒流减弱或消失,渔业衰减台风次数减少,夏季风减弱太平洋西岸气温偏低,干燥少雨,诱发森林火灾(2)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异常降温现象。带来的影响如下。区域影响气候对我国的影响太平洋东岸异常降温,气流下沉,更干旱少雨台风次数增加,夏季风增强太平洋西岸异常升温,气流上升,降水更多[试题演练](2023年湖南张家界模拟)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1海里=1.852千米)水深50米内海域的冷水性鱼类,是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研究表明,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连续3个月平均值超过或低于0.5℃即发生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环境变化会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下图示意东太平洋2005—2009年表层海水距平温度变化。据此完成第22~23题。22.据图推测,2009年8—12月秘鲁鳀 (

)A.生存环境最佳状态 B.顺洋流进行迁徙C.捕鱼量严重减少 D.受中纬西风影响大23.据图推测,2008年 (

)A.全球水热处于亏损状态B.中纬度海洋热量收入大于支出C.我国冬季气温相对偏低D.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球变暖【答案】22.C

23.C

[解析]第22题,读图可知,2009年8—12月东太平洋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为正值且超过0.5℃,说明海水温度上升,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秘鲁鳀是冷水鱼,水温升高,生存环境变差,A项错误;顺洋流进行迁徙会到低纬度,水温会变高,B项错误;因水温变高,秘鲁鳀会游到别处,捕鱼量严重减少,C项正确;中纬西风主要影响西风漂流,D项错误。第23题,研究表明,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连续3个月平均值超过或低于0.5℃即发生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2008年东太平洋全年多数月份表层海水距平温度变化为负值,故有拉尼娜现象发生。全球水热应该是平衡的,不会处于亏损状态,A项错误;中纬度海洋热量收入小于支出,低纬度是收入大于支出,B项错误;拉尼娜发生时,我国冬季气温相对偏低,C项正确;全球变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故不能延缓全球变暖,D项错误。要点十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要素组成: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稳定功能: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某一要素受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试题演练]风尘沉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