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nervoussystem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各部分的位置、形态和功能。熟悉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了解各部分与躯体的对应关系
总论1.调节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对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做出适宜反应,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3.人脑是产生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界。神经系统在人体各系统中起主导地位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中枢部周围部脑脊髓31对脊神经12对脑神经内脏神经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按分布部位分:躯体神经(躯体运动、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内脏运动、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弧:完成反射的形态学基础包括五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细胞)胞体
神经胶质细胞突起树突:1~多个
轴突:1条三、神经组织的结构2.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cell)具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胞质无尼氏体,不具传导功能,具支撑、营养作用。(1)中枢NS的胶质C①星状胶质C(Astroglia/Astrocyte)体积最大,C呈星芒状,长胞突,附于血管壁上,称血管周足C②少突胶质(Oligodendroglia)体积小、突起少,分布于白质内f间和灰质C体间,是中枢NS髓鞘细胞。③小胶质C(Microglia)分布于大、小脑和脊灰质内,具吞噬作用,当中枢N、S损伤时,可吞噬细胞碎片及退化变性的鞭鞘。④室管膜C(Ependymalcell)立方或柱状上皮样,分布脑室、脊髓中央管内壁,C表面有微绒毛或纤毛,C基部随长突伸入脑脊髓深部,具支撑和保护作用(2)周围NS的胶质C:①神经膜C(Neurolemmalcell/Schwann’sc.)乃周围NS髓鞘C,此C有基膜,具再生作用。②卫星C(Stellitecell/Capsularc.)又称被囊C,是N节内包裹N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胶质C。有髓纤维:神经元长突起+
神经膜+
髓鞘
无髓纤维:神经元长突起+
神经膜髓鞘:在周围神经由施万细胞构成;在中枢神经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3.、神经纤维(一)感觉(二)运动
1)游离神经末梢:(痛觉,热,冷,轻触)2)有被囊小体末梢:触觉小体,触;环层小体,压触觉;肌梭:本体感觉)运动终板:Muscleandplate(躯体运动)内脏运动末梢:Splanchnilumending(2)神经未稍1)A型f:髓鞘发达,粗1-22um,传递快5-120m/s,躯感N,躯运N,且损伤后恢复慢。2)B型f:f细,直径1-3um,传递慢3-15m/s,植物N的节前f,损伤后易恢复和再生。3)C型f:最细0.5~1.5um无髓f,传速慢,2m/s,再生修复快,内脏N。
(1)神经纤维的其他分类14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graymatter: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 体和树突的聚集部位。皮质cortex: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神经核nucleus: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功能相 近的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灰质团块。白质white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纤维 聚集而成。髓质medulla:大脑和小脑的白质被皮质包绕,位于 深方,称为髓质。纤维束fasciculus:白质中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合成束。神经节ganglion: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神经nerve: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在一起而成。大脑皮质基底神经核白质(大脑髓质)灰质白质神经系统常用术语理解表胞体纤维中枢灰质/皮质(脑表面)白质/髓质(皮质下)神经核纤维束网状结构周围神经节神经第一节脊髓一、位置位置:椎管内上端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成人平对第1腰椎体下缘,全长45cm;新生儿下端平对第3腰椎体。
1.六纵沟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2.二膨大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3.一圆锥(脊髓圆锥)4.一终丝二、外形颈膨大
腰骶膨大
终丝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后外侧沟
二、外形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脊神经节:后根上的膨大,内含感觉神经元胞体。二、外形脊神经每一脊髓节的前根和后根的外侧端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经相应椎间孔离开椎管。
脊髓节段的概念: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脊髓共有31个节段,即:颈髓8节(C1-8)
胸髓12节(T1-12)
腰髓5节(L1-5)
骶髓5节(S1-5)
尾髓1节(C01)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C1~4与同序椎骨相对应;C5~8、T1~4与同序椎骨上一节椎体相对应;T5~8与同序椎骨上两节相对应;T9~12与同序椎骨上三节相对应;L1~5平对10~12椎体;S1~5、Co平12胸椎和第1腰椎椎体相对应。临床腰椎穿刺部位: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三、脊髓内部结构灰质:中央管周围,呈“H”形,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中央管灰质白质
1.灰质
1)前角(柱)
—含运动神经元胞体
2)后角(柱)—含中间神经元组成
3)侧角(柱)—见于T1~L3节段,含交感神经元胞体后角侧角前角板层Ⅰ——边缘层(海绵带)板层Ⅱ——胶状质(一)灰质
Rexed板层板层Ⅴ板层Ⅵ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调节运动
内有后角固有核板层Ⅲ板层Ⅳ板层Ⅶ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胸核(背核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板层Ⅷ—中间神经元,影响γ与α运动神经元板层Ⅸ—前角运动神经元前角内侧核:躯干肌前角外侧核:四肢肌
α-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关节运动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并发分支与其形成负反馈环路板层Ⅹ—中央灰质:接受某些后根纤维
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肌梭Ⅹ2、白质:(1)前索: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后索: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前索侧索后索后索2、白质内部结构前索外侧索外侧索1).固有束:2).上行纤维束3).下行纤维束(一)上行纤维束1、薄束T5以下楔束T4以上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2、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3、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一)上行纤维束⑴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T5节段以下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薄束
T4节段以上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楔束1肌、腱、关节本体感受器;2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⑵.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2.上行纤维束位置:外侧索的边缘。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及关节的反射性本体感觉。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
位于外侧索的前部、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对侧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功能:传导痛觉和温度觉。纤维定位:前外侧→背内侧:骶、腰、胸、颈。
⑶脊髓丘脑束:①脊髓丘脑侧束:
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的前内侧。后角固有核(主要对侧、少量同侧)→白质前连合交叉(同侧不交叉)→脊髓丘脑前束→丘脑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和压觉。纤维排列:与脊髓丘脑侧束相当。
②脊髓丘脑前束:(二)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束2、红核脊髓束3、前庭脊髓束4、顶盖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⑴皮质脊髓束
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①皮质脊髓侧束:对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功能:控制躯干、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
⑴皮质脊髓束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②皮质脊髓前束:同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锥体不交叉皮质脊髓前束⑵红核脊髓束:
中脑红核→交叉→脊髓外侧索→后角→中继后至前角运动神经元。功能:调节(兴奋)屈肌的活动和肌张力。脊髓横断面白质纤维束四、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上传感觉冲动,下传运动冲动。2.反射功能(低级中枢)排尿、排便中枢性功能活动中枢调节血管舒缩中枢瞳孔散大中枢第二节脑一、脑干[教学内容]第二节脑一、脑干(一)脑干的外形1.脑干的腹侧面2.脑干的背侧面3.第四脑室(二)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分为: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端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小脑中脑脑桥延髓
延髓脑桥中脑
一、脑干延髓中脑脑桥组成颅后窝、枕大孔上方;上接间脑,下续脊髓,背连小脑
位置:一、脑干1、腹侧面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橄榄。有舌咽N、迷走N、副N和舌下N出入。
(一)脑干外形1、腹侧面脑桥:延髓脑桥沟;基底沟延髓脑桥沟中自内→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基底沟两侧:三叉神经根(一)脑干外形1、腹侧面
中脑: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根(一)脑干外形2、背侧:延髓——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小脑下脚2、背侧:脑桥——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小脑中脚2、背侧:中脑--四叠体(上丘+下丘,有滑车N穿出)外上侧界——小脑上脚;外下侧界(内侧→外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左右小脑下脚;正中沟、界沟、内侧隆起、髓纹、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菱形窝:窝的境界:菱形窝脑桥背侧面和延髓背侧面上部构成髓纹正中沟面神经丘内侧隆起界沟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第四脑室:
1、位置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2、形态
四棱锥形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3、交通上通中脑水管
向后借正中孔和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下通脊髓中央管(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1)延髓下部类似脊髓,保留中央管,但移向背侧。(2)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3)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灰质核团白质纤维束
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内部结构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上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1)躯体运动核1.脑神经核1)与脑神经相连的核团支配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上斜肌外直肌舌肌眼外肌(除外直肌\上斜肌)(2)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咀嚼肌表情肌软腭、咽肌、喉肌咽肌、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瞳孔括约肌睫状肌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腮腺胸腹内脏(心肌、平滑肌、腺体)(3)内脏运动核:(4)内脏感觉核接受脏器、心血管的感觉纤维和味觉纤维。孤束核(5)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触觉咀嚼肌本体感觉颜面痛温觉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2、非脑神经核1)延髓(1)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2)下橄榄核
橄榄小脑束→小脑下脚入小脑2)脑桥核
脑桥小脑纤维→小脑中脚入小脑大脑皮质与小脑皮质纤维联系的中继站(1)红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到脊髓纤维—红核脊髓束到下橄榄核纤维(2)黑质
产生多巴胺→新纹状体3)中脑下丘接受外侧丘系终止,听觉反射中枢上丘视觉反射中枢,顶盖脊髓束发自上丘顶盖前区完成瞳孔对光反射(3)中脑顶盖
皮质脊髓束:起自中央前回上2/3及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行至延髓下部,
锥体束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延续为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脑干束:起自中央前回下1/3,下行至脑下行传导束干终于脑干躯体运核。
皮质脑桥束
其它下行束前庭脊髓束均属锥体外系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2、白质:主要是上、下行传导束。
内侧丘系——起自薄、楔束核的纤维交叉后上行即是。终于背侧丘脑腹外侧核。上行传导束
脊髓丘系——是脊髓丘脑束的延续,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四个丘系)
三叉丘系——起自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其纤维交叉后上行即是。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外侧丘系——起自蜗神经核的纤维大部分交叉后折而上行即是。终于下丘核和内侧膝状体
位于被盖部的中央区域,由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和大小不等的神经核团构成。
其功能有四:①调节肌张力以影响躯体运动。②调节内脏活动:有生命中枢。③影响大脑皮质活动:上行激动作用。④影响感觉传入。4、脑干网状结构:二、小脑熟悉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了解小脑的内部结构熟悉间脑的分部和外形了解间脑的内部结构二、小脑
位于颅后窝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上方籍小脑幕与大脑半球枕叶相邻
枕叶脑桥延髓第四脑室小脑小脑的功能:调节下行运动通路的活动一、小脑形态及分叶1、小脑蚓原裂后外侧裂绒球小结小脑扁桃体原裂小脑蚓小脑(上面)小脑(下面)小结绒球蚓垂蚓锥体后外侧裂小脑扁桃体表面有大致平行小脑沟;上面平坦下面中间部凹陷,容纳延髓2、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在小脑半球的下面,靠近枕骨大孔处,有一对隆起,称为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被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此现象称为小脑扁桃体疝。可压迫延髓,危及生命3、三对小脑脚:下脚: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中脚:连于小脑和脑桥上脚:连于小脑和中脑、间脑4、小脑分叶:(1)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古小脑(2)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根据小脑的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3)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功能:保持平衡,维持体位的关系。1、前庭小脑二、小脑的分叶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
位于小脑下面前方,由小脑半球的绒球和小脑蚓前端的小结构成,二者之间以绒球脚相连。种系发生上出现最早
位于小脑上面,为原裂以前的皮质结构种系发生上来看前叶和小脑蚓下面的蚓垂、蚓锥体等出现较晚,因此统称为旧小脑。功能: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2、脊髓小脑(旧小脑)位于原裂以后的大部分小脑皮质结构(不包括蚓垂和蚓锥体)3、大脑小脑(新小脑)功能:控制上下肢肌的精确运动的计划和运动的协调(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在种系发生上出现最晚,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生有关(二)内部结构: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髓质:白质在深层,其中又含有数对灰质团块,总称为小脑核齿状核:最大球状核、栓状核,顶核皮质(灰质)居小脑表面,由胞体和树突构成1、前庭小脑(原小脑)
——绒球小结叶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二、小脑的机能分区、纤维联系和功能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前庭神经核小脑下脚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维持身体平衡、维持体位前庭神经核、脑桥延髓的网状结构前庭小脑小脑蚓小脑半球中间部顶核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
功能: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2、脊髓小脑(旧小脑)
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脊髓小脑束小脑上脚球状核、栓状核对侧红核红核脊髓束小脑半球外侧部3、大脑小脑(新小脑)控制上下肢肌的精确运动的计划和运动的协调。
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桥核大脑小脑齿状核红核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2.古小脑综合症因古小脑损伤所致。比如:指鼻试验阳性三、间脑神经系统
nervoussystem三、间脑
大脑半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五部分:背侧丘脑
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
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又称为丘脑(1)背侧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下丘脑沟、前结节、丘脑枕内髓板、前核、内侧核、外侧核丘脑间粘合、第三脑室(1)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的核群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腹侧组将背侧丘脑借内髓板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背内侧核和外侧核群中线核群丘脑网状核内髓板前核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腹前核腹前核腹外侧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松果体—内分泌腺缰三角—缰核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2)上丘脑内侧膝状体—下丘臂—下丘听觉传导中继站外侧膝状体—上丘臂—上丘视觉传导中继站(3)后丘脑底丘脑核参与锥体外系功能(4)底丘脑(5)下丘脑包括: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垂体等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①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视上核室旁核乳头体核漏斗核室旁核视上核乳头体核乳头丘脑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漏斗室旁核—室旁垂体束—垂体后叶(神经垂体)分泌加压素、催产素等。视上核—视上垂体束—垂体后(神经垂体)漏斗核—
结节垂体束—
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将神经内分泌物质(促激素或抑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腺垂体)。功能:(1)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2)皮质下植物神经高级中枢,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代谢及内分泌活动。(4)与边缘系统联系密切,参与情绪行为调节。(5)视交叉上核可能是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的起搏点。(3)通过血液接受体温、血液成分的变化等有关信息,进行调节。四、端脑encephalon
orbrain
端脑是脑的最发达部分,被大脑纵裂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大脑纵裂深面有胼胝体相连。每侧大脑半球内含有空腔,称侧脑室。大脑半球的表面灰质为大脑皮质,深部为大脑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
大脑表面形成许多脑回,其间被沟或裂分隔。每侧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并借三条叶间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将其分为5个脑叶,即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颞上沟额中回额上沟中央后沟顶枕沟颞下沟颞中回颞上回眶回外侧沟额下回额下沟额上回中央前沟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内沟缘上回角回颞下回岛长回岛环状沟岛短回岛中央沟岛阈顶叶额叶枕叶颞叶胼胝体压部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前连合胼胝体嘴胼胝体膝透明隔穹隆胼胝体干扣带回扣带沟额上回中央旁小叶胼胝体沟楔前叶楔叶顶枕沟距状沟舌回侧副沟枕颞内侧回枕颞沟枕颞外侧回嗅脑沟海马回钩小脑橄榄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面神经滑车神经大脑脚乳头体灰结节嗅三角垂体嗅球嗅束视神经前穿质视束动眼神经三叉神经脑桥展神经舌下神经锥体锥体交叉端脑大脑皮质大脑白质基底神经核侧脑室(Telencephalon)(Cerebralcortex)(Cerebralwhitematter)(Basalganglia)(Lateralventricle)(二)端脑的内部结构1.侧脑室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延伸至半球的各个叶内,分为四部分: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向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至颞叶内。室腔内有脉络丛。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2.基底核尾状核呈弓形,围绕豆状核和背侧丘脑,全长都与侧脑室相邻,分为头、体、尾三部,尾部末端连接杏仁体。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面,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豆状核分为苍白球和壳两部分。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壳苍白球基底神经核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内侧部外侧部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纹状体原纹状体运动调节中枢侧副三角丘脑内侧核内囊后肢丘脑外侧核胼胝体压部后角禽距穹窿脚尾状核尾最外囊外囊屏状核内苍白球外苍白球壳穹窿柱尾状核头内髓板豆状核丘脑前核内囊膝内囊前肢尾状核头透明隔前角侧脑室后角侧脑室下角尾状核胼胝体侧脑室背侧丘脑视辐射听辐射杏仁体豆状核前连合内囊透明隔屏状核3、大脑髓质
大脑半球内部的神经纤维分为三种。联络纤维联系同一侧半球皮质区域,如弓状纤维、钩状束、上纵束、下纵束、扣带束等。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主要有胼胝体、前连合和海马连合。投射纤维由连接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的上行和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经过内囊。①联络纤维②连合纤维是脑内最大的连合纤维,连接两半球大部分同位皮质区。胼胝体呈弓形,后部为胼胝体压部,中部为胼胝体干,前部弯曲称胼胝体膝,向下移行为胼胝体嘴。其中胼胝体嘴、膝和压部的纤维必须呈弓状分别到达额叶和枕叶,构成胼胝体的前绀(额绀)和后绀(枕绀)。胼胝体胼胝体上面观联系两侧颞叶(颞中回和颞下回)前连合
嗅球穹隆和穹隆连合:由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终板旁回内外侧纵纹嗅结节隔核杏仁体海马回乳头体脚间核齿状回海马海马伞束状回终纹缰核丘脑髓纹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前连合胼胝体下区嗅球穹隆连合(海马连合):两侧海马间的联系海马的传出纤维海马伞穹窿脚穹窿体穹窿柱乳头体纤维交叉至对侧:穹窿连合胼胝体前连合穹窿柱乳头体海马回海马足海马海马伞齿状回侧副三角禽距穹窿脚穹窿体③投射纤维※内囊是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间上、下行纤维集中形成宽厚的白质纤维板,在大脑水平切面上,左右略呈“><”状。分部: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后肢(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膝部(前、后肢之间)上行: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视辐射(内囊后部)
听辐射(内囊后部)
其它下行: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
皮质脑干束(内囊膝部)
皮质桥束:额桥束(前肢)
顶枕颞桥束(后肢)
其它内囊通过的投射纤维尾状核头背侧丘脑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额桥束丘脑前辐射皮质核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听辐射视辐射内囊结构模式图
内囊是感觉和运动通路的聚集地,损伤后可产生多种并发症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何为内囊出血“三偏征”?
内囊包含大量上行、下行纤维,一侧内囊小范围损伤时,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大范围损伤还可有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即出现“三偏综合征”。(三)大脑皮质特点:*面积大(2.0~2.5x105mm2),数量多(26亿)*分层及分型具有多样性*具有多个功能分区*从进化角度分为三种类型:古皮质(海马、齿状回)旧皮质(嗅脑)新皮质大脑皮质的分层新皮质分为6层:分子层:
I
外颗粒层:II
外锥体层:III
内颗粒层:IV
内锥体层:V
多形层或梭形细胞层:VI传入层传出层原皮质和旧皮质分为3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1)银染法示神经元形态(2)尼氏染色示
6层结构(3)髓鞘染色示神经纤维分布(1)(2)(3)大脑皮质构筑的新概念—功能柱(columns)
近几十年来,生理学和相关的研究强调皮质的组构是通过皮质全层的与软膜呈直角的柱或单位实现的。“柱”的一词的来源是由于下述的观察:被垂直穿过皮质的微电极所记录的所有细胞都对外周的同一刺激发生反应。皮质垂直柱:400万个感觉柱:在躯体感觉区,一个细胞柱内的所有神经元都对同一感觉类型发生反应,并有大致的感受野。运动柱:在躯体运动区,某一运动区的细胞与脊髓的某一部位运动神经元群相联系,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的活动,而同一块肌肉有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各细胞柱之间无胶质分隔,细胞柱是机能单位,不是形态学单位。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Brodmann——52个区(1)运动中枢: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半(厚3.5-4.5mm),Ⅲ、Ⅳ层锥C多。(2)感觉中枢: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半,Ⅳ层内颗粒层厚。(3)视觉中枢:距状沟旁的楔回与舌回,薄1.5-2.5mm(Ⅳ层厚)(4)听觉中枢:颞横回:厚3mm(Ⅱ、Ⅲ、Ⅳ、Ⅵ层厚)(5)嗅觉中枢:海马回钩(6)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1/3处,。X失语症。(7)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X感觉性失语症(8)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X失写症——高士其(9)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角回,X视觉失语症2)重要的功能中枢第I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第一躯体运动中枢第一躯体感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书写中枢说话中枢眼球协调运动中枢内脏调节中枢嗅觉中枢额叶皮质:躯体运动、头眼运动、发音和语言以及高级思维活动顶叶皮质:躯体感觉颞叶皮质:听觉枕叶皮质:视觉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和海马结构,属于原皮质和旧皮质。边缘系统功能: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和性活动,并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边缘系统的概念海马结构包括海马、齿状回、海马旁回和下托脑脊膜、脑脊液和血管(一)脑脊膜脑与脊膜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到内分别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它们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硬脑膜: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特点:(1)由颅骨内膜和硬膜两层构成。
(2)与颅顶骨结合疏松,颅顶部外伤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3)与颅底骨结合紧密,颅底部骨折时易连同硬脑膜和蛛网膜一起撕裂。蛛网膜:薄而透明的结缔组织,与软膜之间有结缔组织细丝相连。蛛网膜下隙(腔):蛛网膜与软膜间的腔隙,隙内充满脑脊液。此腔扩大处称蛛网膜下池。小脑与延髓之间有小脑延髓池。蛛网膜粒:在上矢状窦周围蛛网膜呈颗粒状(形似菜花)突入窦内,是脑脊液回流静脉的重要途径。硬脑膜上矢状窦蛛网膜粒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与蛛网膜粒软膜:富有血管的薄膜,紧贴脑表面,并深入其沟裂中,对脑有支持、营养和保护作用。
脑屏障:分布不同①血-脑屏障②血-脑脊液屏障③脑脊液-脑屏障。组成:毛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4163-2025站用储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 GB/T 19839-2025工业燃油燃气燃烧器通用技术条件
- 2025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副高级职称模拟试题附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2023年度医师定期考核练习题【预热题】附答案详解
- 特殊人群疫苗接种建议
- 中暑患者降温护理
- 2025年银行岗位考前冲刺测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房产收购合同(标准版)
- 房地产 -居住报告豪华住宅开发的全球视角 The Residence Report The global perspective on luxury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2025 -2026
- 作文大赛获奖感言(31篇)
- 湿地巡护员培训课件
- 2025鄂尔多斯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招聘92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老年痴呆科普课件
- 汽车底盘安全培训课件
- 食品添加剂培训课件
- 儿童安全用电防范培训内容课件
- 一氧化碳试卷及答案
- 定向井井眼轨迹计算课件
- 石景山区语文一模试卷讲评分析
-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周周练
- 《青光眼手术新进展》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