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0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0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0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0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0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全面研究一下这位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

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尊称为"亚圣"。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

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正字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齐宣王简介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línzī](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正字音

文本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①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②桓文之事者,是以③后世无传④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⑤,则王⑥乎?”①使……听到②谈论③因此④流传⑤不得已,“以”,通“已”,止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⑥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王道”与“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文本翻译曰:“德何如,则①可以王矣?”曰:“保民②而③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④哉?”曰:“可。” 曰:“何由⑤知吾可也?”①才②养民③表顺承④加强疑问语气,“吗”⑤从何处(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何处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宾语前置句文本翻译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①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②?‘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③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⑤无罪而就⑥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⑦之。’不识有诸⑧?”

曰:“有之。”①表修饰②到,往③释放④恐惧发抖的样子⑤这样⑥走向⑦换⑧兼词,之乎,“之”代指“牵牛”这件事,“乎”表示疑问语气(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这样一件事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诸”的用法

1、兼词之乎:“诸”,位于句末,“之”是代词,“乎”是语气助词。之于:“诸”,位于句中。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它到.....

2、代词:指某人某事

3、众,多:诸子百家文本翻译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①王为爱②也,臣固知王之③不忍也。

王曰:“然④,诚⑤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⑥小,吾何爱一牛?即⑦不忍其觳觫⑧,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有之。”①认为②吝啬③取独④是的⑤的确⑥狭小⑦就是⑧恐惧发抖的样子(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不忍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文本翻译

曰:“王无①异②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③知之?王若隐④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⑤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⑥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⑦伤⑧也,是乃仁术⑨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⑩庖厨也。”①通“毋”不要②形作动,对....感到奇怪③何,怎么④怜悯;痛惜⑤区别⑥理所当然⑦无妨⑧真的⑨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⑩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文本翻译

王说①,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②之。’──夫子之谓也。夫③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④焉。此心之所以⑤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⑦足以察秋毫⑧之末,而不见舆薪⑨。’则王许⑩之乎?”:“否。”①通“悦”,高兴②揣测,估量③这样④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⑤所以....者:...的原因⑥禀告⑦形容词作名词,视力⑧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⑨整车的柴⑩赞同,认可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文本翻译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①于百姓者,独②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③不见④,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⑤,何以⑥异⑦?”①到②偏偏,却③取独④表被动⑤表现⑥“以何”凭什么⑦区别“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不肯布施恩德。所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文本翻译

曰:“挟太山以①超②北海,语③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④,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⑤吾老,以⑥及⑦人之老;幼⑧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跳过③告诉④“枝”,通“肢”肢体,按摩⑤形作动,尊敬⑥表递进,进而⑦到⑧形作动,爱护(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行。文本翻译

诗云:‘刑①于②寡妻③,至于兄弟,以④御⑤于家邦。’──言举⑥斯心如诸⑦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⑧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⑨,然后知轻重;度⑩;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⑪。王请度⑫之!①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②给③正妻④表递进⑤治理⑥拿⑦兼词,相当于“之于”⑧...的原因⑨...的原因⑩衡量长短⑪厉害,严重⑫考虑率,思量《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文本翻译抑①王兴甲兵,危②士臣,构怨③于④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⑤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⑥不足于口与?轻暖⑥不足于体与?抑⑦为采色⑧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⑨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①副词,难道②使.....受到危害③结怨,结仇④跟,同⑤凭借⑥形作名,肥美甘甜的食物;又轻又暖的衣服⑦还是⑧采通“彩”绚丽的颜色⑨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孟子)“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同各诸侯结怨,然后在现在痛快?”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对这个痛快呢?我是想凭借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文本翻译曰:“然则①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②土地,朝③秦楚,莅④中国⑤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⑥甚⑦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⑧,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①这样,那么②开拓③使....朝见④统治⑤指中原地区⑥表揣测,大概⑦严重⑧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缘,攀登。木,树。(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文本翻译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觉得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寡固不行以敌众,弱固不行以敌强。国内之地,方①千里者九,齐集②有其一;以一服③八,何故异于邹敌楚哉?盖④亦反⑤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全国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全国之欲疾⑥其⑦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①方圆②会集,总算起来③使....战胜④通”盍“,何不⑤同”返“,回到⑥憎恨,怨恨⑦如果(齐宣王)说:“(这是什么原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假如)邹国和楚国交战,那您以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全国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交战有什么差异呢?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您此刻宣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全国当官的都想赶来申诉给大王,耕田的人都想在您的田野上耕耘,经商的都要(把货品)在大王的集市上存放,观光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进出,各国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假如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文本翻译

王曰:“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②,请尝试之。”曰:“无恒③产而有恒心者,惟士④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⑤无恒心,放辟邪侈⑥,无不为已⑦。及⑧陷于罪,然后从⑨而刑之,是罔⑩民也。①通“昏”糊涂②聪慧③长久④有志之士⑤如果⑥放、侈:放纵放荡辟、邪:不正⑦通“矣”,表示确定语气⑧等到⑨紧接着⑩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文本翻译

焉①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②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③父母,俯足以畜④妻子⑤;乐⑥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⑦善,故民之⑧从之⑨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⑩,奚⑪暇⑫治礼义哉!①哪里②规定③侍奉,赡养④养活⑤妻子和儿女⑥丰年⑦往,走向⑧取独⑨代词,指君主⑩足,够⑪何,哪里⑫空闲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去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文本翻译

王欲行之,则盍①反②其本矣。五亩之宅,树③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④帛矣;鸡、豚⑤、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⑦庠序⑧之教,申⑨之以孝悌⑩之义,颁白⑪者不负戴⑫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何不②通“返”回来③种植④名作动,穿⑤小猪⑥耽误,失⑦重视⑧古代的学校⑨反复说明⑩尊敬兄长⑪须发花白。颁,通“斑”⑫背负东西;头顶东西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感悟赏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论证思路。感悟赏析

2.文中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请依据孟子的论述谈谈你对“推恩”的认识。(1)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2)按照孟子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4)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感悟赏析

3.课文中,孟子为我们描绘的实施仁政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1)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2)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推恩足以保四海”);(3)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皆欲赴诉于王”);(4)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凶年免于死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5)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感悟赏析

4.孟子的主张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征战,“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孟子主张保护人民,推行仁政,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感悟赏析

5.对于齐桓、晋文之事,《论语》以及《孟子》的其他篇章中都有所评价,可见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但在本文中,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他避实就虚,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这样是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接下来,他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