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默写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理解性默写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理解性默写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理解性默写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理解性默写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理解性默写一.《燕歌行》1.《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描绘了一幅大军出征图。2.《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绘了一幅战败被围图。3.《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描绘了一幅被围思亲图。4.《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描绘了一幅效命死节图。5.《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帅却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6.《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7.《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8.《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妇后夫。9.《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10.《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11.《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一句写唐军恃勇轻敌。12.《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一句写唐军战士骄气。13.《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表明将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14.《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15.《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写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16.《燕歌行》中,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7.《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18.《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19.《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20.《燕歌行》中,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21.《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时的情景。22.《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23.《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24.《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25.《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四句,每两句对仗,表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的痛苦心情。26.《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是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7.《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蕴含了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28.《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写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29.《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写出了军情的危急、战火蔓延。30.《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31.《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32.《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33.《燕歌行》中,“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两句写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导致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34.《燕歌行》中,“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35.《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两句从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36.《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37.《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38.《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9.《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40.《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41.《燕歌行》中,以汉代唐来夸耀军队威风同时又能委婉讽刺皇帝的两句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42.“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句子表现了樊哙的恃勇轻敌,《燕歌行》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是: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43.《燕歌行》中,用古代军队常见的意象“锣”“鼓”“旗”来描写威武壮观的行军场面诗句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44.《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45.《燕歌行》中,用四个地点的连缀,由远及近地概括了出征历程的诗句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46.《燕歌行》中,描写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极其不利的两个因素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47.《燕歌行》本是乐府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本诗中直接写思妇想念征人的两句是“玉箸应啼别离后”和“少妇城南欲断肠”。48.《燕歌行》中,诗人以对照的手法直接写征人思乡、离妇怀人的四句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49.《燕歌行》中,诗人极力渲染边地环境恶劣、空旷凄迷战士无法度日的诗句是: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50.《燕歌行》中,以白天夜晚的场景来写军队时刻处在戒备中的诗句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51.《燕歌行》中,诗人感慨国需良将、兵要体恤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52.《燕歌行》中,诗人饱含热情地赞美战士们为国流血牺牲从不顾惜自己的名利的诗句是: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53.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诗句类似,都抓住边塞特有的意象来烘托塞外荒凉萧条的诗句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54.高适的《燕歌行》揭示全诗题旨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55.《燕歌行》中,诗人在讴歌士兵们勇敢、质朴的同时,也暗讽哪些冒进贪功的将领的句子是: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56.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天子非常赐颜色”,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57.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58.《燕歌行》中,描写军队出师时戍边破敌、豪气冲天的气势,用以烘托气氛的八句是: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59.《燕歌行》中,描写军队战败情景,战斗艰苦,无法解围,兵将遭遇差距大,从而揭示战败的真正原因的八句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60.在高适的《燕歌行》中,“㧿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6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尤歌舞”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战败埋下了伏笔。62.有战争就会有离别,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6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64.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立业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天子非常赐颜色”,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65.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66.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与悲壮。67.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高了李广,这两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68.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69.《燕歌行》中描绘唐军出征景象的句子的“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70.《燕歌行》中写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的句子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71.《燕歌行》中,以汉代唐夸耀军队威风的同时又能委婉讽刺皇帝的两句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72.《燕歌行》中写天子特赐光彩,将军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的一句是“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73.《燕歌行》中诗人以对照手法直接写征人思乡,思妇怀人的诗句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74.《燕歌行》中表现士兵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并非为了个人取得功勋的句子: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75.《燕歌行》中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军的对比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76.《燕歌行》中揭露了军中官兵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的句子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77.《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的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的句子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二.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诗人从乐师李凭演奏时所用的乐器落笔,写那件箜篌是用吴地的丝弦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写物写人,想象空旷山野上的浮云凝神驻足、忘记流动,仿佛在俯首谛听来衬托箜篌演奏的美妙乐音。《李凭箜篌引》“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写流云为之凝神,从侧面总写箜篌音乐之美。“空山凝云颓不流”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啼竹素女愁”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李凭箜篌引》一诗中,优美悦耳的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这两句是: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侧面写乐声的诗句是:“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这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昆山山崩地裂和凤凰孤独哀鸣来“以声类声”描摹乐音清脆激越空灵哀婉,并用露滴残荷的凄凉和兰花盛放如笑靥的欢愉来“以形类声”描摹乐音悲戚转为欢快的一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华丽悦耳、悲抑或欢快的乐声的句子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而《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着墨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为侧面烘托手法。《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乐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如带露的芙蓉,似盛开的兰花,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描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诗句是“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中,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李凭箜篌引》中,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写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不仅如此,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使箜篌的美妙之效继续在天界展开: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诚斋诗话》:诗有惊人句。杜甫《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把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成语“石破天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写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李凭箜篌引》中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诗人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写出好似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写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梦入神山教神妪”;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两句,借用神仙幻境,月宫中的吴刚忘记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想像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李凭箜篌引》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两句,写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三.锦瑟(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李商隐《锦瑟》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两句起兴,引发感慨万千。(3)李商隐《锦瑟》中“

”两句,以锦瑟多弦为喻,抒发了诗人对青春年华的追忆。(4)《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5)李商隐的《锦瑟》中,“

”一句化用典故来表现诗人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之中。(庄生晓梦迷蝴蝶)

(6)李商隐《锦瑟》中“

”两句,借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表达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7)李商隐的《锦瑟》中,借庄生、望帝之愁来写自己哀情的句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8)“梦境虚渺,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

”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9)李商隐的《锦瑟》中“

”,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

”,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10)《锦瑟》一诗的颈联是: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联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1)李商隐在《锦瑟》中以“沧海”“蓝田”表现人生的恍惚、迷惘的名句是:“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2)《锦瑟》一诗中“

”两句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悲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3)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典故,表示美好愿望终如烟云、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4)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5)李商隐《锦瑟》一诗借南海鲛人的典故来表达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悲哀的一句是“

”。(沧海月明珠有泪)(16)李商隐在《锦瑟》中有“

”,选“月”“珠”“日”“玉”以成奇幻飘缈的妙境,内涵丰富,广为传诵。(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7)《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8)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己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情怀的名句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9)“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大话西游》中这段台词已成为经典,然而早在唐时,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用“

”表达了这种追悔莫及的心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0)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怅然,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1)李商隐《锦瑟》中“

”两句收束全诗,表明作者到老珍重这份感情,但当时已然是凄迷难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2)李商隐的《锦瑟》中收束全篇,表达诗人惆怅惘然的心情的句子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3)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

”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四.书愤1.《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2《书愤》中,诗的开头“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3.《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的早年的自我形象。4.《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5.《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6.《书愤》中,陆游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7.《书愤》中,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8.《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9.《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10.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1.《书愤》中,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1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3.《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4.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陆游《书愤》中的诗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15.《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6.《书愤》中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7.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18.《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19.《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20.《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21.《书愤》中,“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22.《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戈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23.《书愤》中,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塞上长城空自许”写出他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24.《书愤》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写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25.《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26.《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27.《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写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28.《书愤》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9.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的表现手法叫用典明志。《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0.《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重他的精神品格。31.《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32.《书愤》中,以武侯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收复失地的句子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3.《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感叹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34.《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35.《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36.《书愤》中,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37.《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38.《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是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39.《书愤》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理想与“早岁那知世事艰”之现实对比。40.《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早岁那知世事艰”(愤报国无门);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五.屈原列传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4.《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1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16.《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7.《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18.《屈原列传》中,屈原“怨”的缘由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9.《屈原列传》中,介绍《离骚》的内容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20《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1.《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是: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22.《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23.《屈原列传》中,指出小人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处境的句子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24.《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25.《屈原列传》中,用比喻句强调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浊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26.《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27.《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8.《屈原列传》中,总结《离骚》的文风特点是:其文约,其辞微。 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概述《离骚》一文透彻阐述了其理论内容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3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六.过秦论1.《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2.《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是:振长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3.《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4.《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5.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后,为了北方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等系列行动。6.《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对北部边境的措施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7.《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_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8.《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9.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0.《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11.《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真实地反映了在秦始皇的强硬政策统治下,匈奴人再也不敢南侵,各国勇士不敢武力反抗的情形。12.《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后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攻守兼备的策略,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以弱天下之民。14.《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15.《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16.《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17.《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的句子是: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1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9.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20.《过秦论》中,用“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21.《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22.《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怕而不敢进攻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23.《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24..《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能守住华山。25.《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6.《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27.《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2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外连衡而斗诸侯。29.《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30.《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31.《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32.《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33.《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34.《过秦论》中,用“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害之地的情形。35.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6.《过秦论》中,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三句来具体描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37.《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38.《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39.《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40.《过秦论》中陈涉起义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说明武器无法和九国相比,与此有关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41.《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3、.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44.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