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原因及规避策略:以乔任梁事件为例8700字(论文)】_第1页
【网络暴力的原因及规避策略:以乔任梁事件为例8700字(论文)】_第2页
【网络暴力的原因及规避策略:以乔任梁事件为例8700字(论文)】_第3页
【网络暴力的原因及规避策略:以乔任梁事件为例8700字(论文)】_第4页
【网络暴力的原因及规避策略:以乔任梁事件为例87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暴力的原因及规避策略—以乔任梁事件为例摘要:网络舆论表达中存在着诸多不理性的成分,同时,网络舆论也存在网络暴力问题。本文结合2016年娱乐圈发生的一个悲剧事件——乔任梁自杀,乔任梁在遭受两次较大的网络暴力事件后,抑郁症逐渐加大,最后自杀,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本文以乔任梁事件为例,对网络暴力事件进行解析。“网络暴力”严重影响了信息和舆论的质量,甚至已经影响了网络媒体的信誉度,从而直接影响了网络及网络舆论更大作用的发挥。此外,一些错误的言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避免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培养论坛“意见领袖”,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倡导绿色上网,养成文明的公共话语,正确运用舆论力量。摘要关键词: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网络暴力目录17942一绪论 111885(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740(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70231.国外研究现状 1236452.国内研究现状 15540(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2251791.研究内容 2110102.研究方法 215188二乔任梁网络暴力事件回顾 210109三网络暴力的表现及影响 314296(一)网络暴力的表现 3173271.情绪化 3304992.偏激化 5283653.负向舆论的影响增大 619696(二)网络暴力的影响 7126911.混淆真假 7233472.侵犯当事人权益 765713.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798354.网络暴力阻碍和谐社会构建 831018四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824991(一)网民的个性化行为 825368(二)网络的匿名性 822353(三)互联网虚拟技术的发展 921796(三)真实情感无处宣泄 916101五避免网络暴力的对策 916358(一)培养论坛“意见领袖”,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 92631(二)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 1027240(三)逐步倡导绿色上网 1021986(四)养成文明的公共话语 1121202(五)正确运用舆论力量 1113596结论 1132090参考文献 12一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匿名性等传播特点,受到大众的欢迎推动了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中受众的角色,受众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拥有了话语权。但是这种没有规范管理的“话语权”也衍生中了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等多种网络行为。偏激的网络舆论形成的网络暴力,特别是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网络暴力对社会存在不利的影响。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严重影响了信息和舆论的质量,甚至已经影响了网络媒体的信誉度,从而直接影响了网络及网络舆论更大作用的发挥[2]。此外,一些错误的言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探讨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之规避对于遏制这种行为的继续发展,以及寻求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现象的解决途径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网络非理性传播概念的基础上,以网络暴力为依托,研究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之规避,对于丰富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我国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在各学术平台的检索,如EBSCO,SAGE,ProQuest等数据库检索发现在《JournalofCommunicationInquiry》,《ComparativePoliticalStudies》,《Media,Culture&Society》,《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等国际期刊均有关于中国网络舆论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我国政治、经济快速发展转型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网络上出现的“群体事件”在社会发展中也有着不好的影响,对此他们也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国外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角度较多,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层面出发进行了研究。2.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网络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的论著,散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多集中于对网络社区群体事件的研究、网络媒体审判等网络暴力的研究等。姜方炳(2011)认为“网络暴力”的产生,其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源于网络技术、社会转型背景、网民群体结构三个要素。因此他认为应对网络暴力的关键在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发参与的多元化管理机制,通过建构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以减少各类风险发生交叠、共振的频率[3]。安雨帆(2011)认为与其他网络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非理性传播现象发生的频度更高,已经严重地威胁着网络传播的效率与公信力。究其原因,除网络传播主体的匿名性、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信息把关人的缺失等共性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些受中国特殊国情影响的特殊原因,如媒体的不发达、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浓厚的消极社会情绪、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信息操控等[4]。(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之规避问题,通过对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的表现,探讨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的原因及影响,最后针对性地提出避免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的对策。2.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整理,作为本文立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个案进行研究,探讨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的表现。二乔任梁网络暴力事件回顾2016年9月16日,本是该享受中秋佳节的喜悦,却被“乔任梁自杀”蒙上了一层悲凉的气息。经过多方调查,媒体披露了乔任梁在多次的网络暴力及强工作压力下,抑郁症已经非常严重,阳光男孩独自忍受着他的黑暗,最后走向了绝望。乔任梁遭受多几次规模大的网络暴力。在参加某综艺节目时,与另一位女性组成CP吸引了大量的粉丝。但乔任梁突然发微博称,“原来意淫比荒淫还要可怕、仔细想想可怕的背后它还躲着可怜但不可恨、只是可惜、爱莫能助、时者、势也”,似乎意在指责cp粉太过意淫,顿时引来了大批网友的指责。8月4日凌晨,不堪CP粉辱骂和骚扰的乔任梁再度微博发声,称:“感谢郑国锋&浅紫写了这么牛X的、直至今日、我才体会到、原来矫情纠结的歌那么好玩、不妄积累那么久、所以骂我的请继续、这是一个回味癖此刻真实的请求。”这条微博评论依旧呈现两派,一种是认为乔任梁把观众当猴耍,台前对徐璐钟情,其实私下很花心。这次的网络暴力事件在节目播出期间,对乔任梁的影响颇大,不仅在网络上占据热门,导致大批网友讨伐,也加大了让不少黑粉对他攻击。第二次网络暴力事件,则与天津塘沽突发爆炸案相关。天津塘沽突发爆炸案造成了较大的伤亡,很多明星均在微博上发表了祝福等微博,受到了各粉丝的支持。但是乔任梁的这条微博,因词语使用不当,祈福微博时用到“人肉”“自取灭亡”等词,语言混乱,遭到网友疯狂吐槽。随后,乔任梁再发微博,回应网友的吐槽,称断章取义者是“猪脑人渣”,直接用“败类”“乌合之众”等词来反击网友,更声称“我不会删的”,引发更大一轮争议。强大的网络暴力让乔任梁在生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而在乔任梁死后,在微博上还出现很多不负责任没有得到印证就发布的信息,如“乔任梁SM窒息而死”等网络暴力,给他的朋友、家人造成了二次伤害。其实,网络暴力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娱乐圈中较为明显,如“袁珊珊滚出娱乐圈”等,部分明星也有忍受不住网络暴力而退出微博。在马蓉出轨事件中,网络对马蓉、宋喆的讨伐,各种污秽之词层出。三网络暴力的表现及影响(一)网络暴力的表现1.情绪化(1)言语极端化的表达方式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网络暴力容易成为一些网民舒散自己情绪的渠道,在网络上容易早收到极端化的语言表达。如学教授吴法天的网络约架事件,就是因为在网络上受不了网民的语言攻击,将网络语言暴力发展到线下斗殴,产生了较坏的社会影响。(2)谩骂攻击式的语言暴力在众多的论坛、BBS上,谩骂和人格侮辱是网络随处可见的现象,成了宣泄情绪最常见的方式[7]。这类现象通常针对毫无还手之力的个体进行道德宣判,将其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在网络上容易形成网络追踪,网民们自发参与调查当事人信息,夸大其缺点,用语言暴力进行攻击。如马蓉出轨事件,因为王宝强在微博上深夜发离婚声明,公开马蓉出轨经纪人宋喆的事情,网民纷纷骂马蓉“当代潘金莲”、骂马蓉和宋喆“狗男女”等。作为一名公民,享有言论表达的自由,但马蓉顿时成了众矢之的,成为网民讨伐的对象,网络充斥着污言秽语,极尽人身攻击和谩骂之能事,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3)以感性化代替乃至超越理性纵观目前的网络舆论,越界现象严重,以感性化代替乃至超越理性。如马蓉出轨事件中,还有网民宣称“马蓉”应该被浸猪笼处死,这显然有违法治精神。在王宝强和马蓉离婚案件的进程中,“程序正义”与“事实正义”辩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但来自网络中铺天盖地式的谩骂,已经干扰到正常的审判工作。2.偏激化(1)“有罪推定”的思维方式当前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阶层之间越来越充满隔阂和敌意,富有阶层基本上被认为是依靠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等违法手段获得本来属于广大人民的资源。在这样的意见氛围中,为富者必有罪、为官官必贪腐、小人物必受害就成为网络空间的“共识”,一些网民甚至到了逢官必反,逢富必骂的地步[8]。一些理智的,与网民的激烈情绪保持距离的知识分子也被认为投靠了权势阶层或为体制服务,成为既得利益者,遭受着广泛的道德质疑与挑战。如:赵薇捐款100万到壹基金,有网友认为关于她和台独份子合作的事情,更有阴谋论者爆料赵薇支持美国大选,资本操控舆论等评论层出不穷。(2)“人民至上”的道德洁癖当强者与弱者相遇时,网民们会自然的帮助弱者;当事件与道德相挂钩时,网民总是会将道德强制要求强者有所行为。例如,在《战狼2》的票房节节高升时,九寨沟发生地震,此时网上出现了一些道德绑架的声音,提出要吴京捐款1亿。事实上,在汶川地震时,吴京曾亲赴汶川发救灾物资;并且在九寨沟地震时,吴京已经捐款100万。唐小兵.底层与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唐小兵.底层与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J].南风窗.2008,(03)在每一次芭莎慈善后,网络上总会出现一些其他的关注点,将参与了慈善晚会的明星捐款明细进行对比。例如在2016年芭莎慈善后,邓超孙俪夫妇就被网民指责在慈善晚会上那么活跃、博出头,却一分未捐;2017年网络热门却是张韶涵抢C位,林心如换两套晚礼服,却一分未捐。事实上,慈善是一份长久的事业,不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慈善晚会就来衡量一个人的慈善爱心。并且,慈善是个人的爱心表达,将捐款强行放在明星头上,会忽略了慈善本身的意义。3.负向舆论的影响增大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消息传播者,过去被排拒在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八卦或者耳语,如今可堂而皇之的公开传播。网络匿名性有助于网民隐藏身份,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造谣者,降低了法律惩罚的危险,而网络传播的高效性更是加大了网络谣言的杀伤性。例如“虐猫事件”。一个穿着高跟鞋的时尚女子用尖底鞋跟残忍踩死猫的全过程的视频和图片开始出现在网上并被广为流传,这些惨不忍睹的照片和视频引起了数万网民强烈的义愤和声讨[10]。“正义的”网民们在网络上展开了空前的寻找,通过人肉搜索,仅用六天时间就从茫茫人海里锁定了踩猫者、光碟的拍摄人和被怀疑的幕后策划者。事情的结局是该“踩猫女郎”被单位停职并向网民公开道歉。(二)网络暴力的影响1.混淆真假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对真假的判断更加困难。特别是在网络舆论的引导下,在备受关注的事件中,任何发出来的“声音”都会引起新一轮的网络舆论暴力攻击。而网友在参与这些网络舆论的行为中,对这些“声音”的真假很难做出判断。这就会导致网络暴力的愈演愈烈,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2.侵犯当事人权益因为网络的自由性和管理不全,在网络中个人的权益总会在不自觉中受到侵犯。特别是在网络暴力发生阶段,当网民的情绪被煽动后更会参与到对事件当事人的批判,自发的发布当事人的相关信息,甚至是污蔑、无端制造新闻。特别是人肉搜索的诞生,网民不再局限于通过语言或形象的方式来攻击,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到现实世界,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骚扰。互联网暴力中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犯后,却找不到具体应该负责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网民对网络暴力的纵容。在网民的集体暴力中,各方所承受的处罚不一样,更会不利于网络暴力的管理。3.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网络暴力冲击人自身的防卫系统,原本符合社会伦理、符合道德意识的价值观在网络暴力的冲击下会被扭曲[13]。网络暴力的情况下,参与其中的网友都会被披上一个自己认可的道德的标准,认为他所反对的是违反道德的事情,且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在网络暴力的过程中,一旦价值观被影响,很难得到改变。因为个人在某种观点上有偏见,一旦以自己的想法对入侵有不同的看法,就会有不安全感,尽我们所能维持自己的观点,然后自欺欺人,加强原来的看法,不再接受其他观点,价值观被扭曲。4.网络暴力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综上,网络暴力的事件发生中,对个人的价值观、权益有一定的伤害,人肉搜索等直接泄露了网民的个人信息,也影响而来个人的现实生活,同时也会加强了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会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网络暴力的事件发展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网络暴力是舆论场域的群体性纷争,以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进行讨伐,可以说是网络自由的异化,会形成一种特别不好的社会风气。四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一)网民的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在行为制约方面具体表现为:网民行为的整个过程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网民行为的执行者和调控者,甚至监督者就是他自己;因此,网民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当他认定一些人的行为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采取一切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网民的行为常常缺少社会评价,许多网民的行为甚至是在社会无从知晓的情况下完成的,社会也无法对其作出评价,评价网民行为的主体只能是网民自己再者,网络中个体常常会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当个体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便会进入“去个性化状态”,这种状态将淡化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意识,降低个体责任感与个人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当自我控制力量减弱,暴力与反社会行为就随时可能出现[11]。(二)网络的匿名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匿名的网络不仅是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合理渠道,也是一个风险趋近于零的放纵之地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在人格上可分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接受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本我总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的最“真实”的人格,是被社会道德规范压制下隐蔽的层面但是在网络空间中,网民可以通过匿名行为将自己的本我展现出来[12]。当个体进入网络世界之后,一种融入群体而产生的安全感,使得他们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且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法不责众的古训也许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人性的卑劣得到了充分的表演,一滴滴群情激愤的网络口水,会在义愤填膺地护卫道德准则的旗号下,用一种暴力的方式伤害别人,侵害了别人的正当隐私权,淹没别人正当表达的权利,进而衍生成一种扭曲的广场式狂欢。(三)互联网虚拟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互联网塑造成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虚拟社会。与网络技术发展也是“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英[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三)真实情感无处宣泄作为普通受众的网民既是传播的受体也是传播的主体,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的绝大多数是平民阶层,网络使他们获得了现实世界中无法拥有的话语权,这使得有强烈情感表达需求的网民很乐意利用网络并在网络上尽情展现自我。然而,在获得话语权之后,由于明确规则的缺失,社会控制的削弱,信息在被公布之前不再需要严格的审查,信息可以在网上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传播,有些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将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发表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可能表达的意见,在这种情绪的指引下,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言论,网络暴力得以形成。五避免网络暴力的对策(一)培养论坛“意见领袖”,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由于各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大众传播时代留下的权威性仍将在网络中发挥作用。人们主动选择信息的行为往往遵循一种“权威法则”,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时,很多人无所适从,他们对于权威评论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这时能够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将网络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事实上,综观避免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的典型事件,我们发现在这些避免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事件中,大多数人是依附在某种话语之下的附庸。同时,人们在网络中的信息接收也是有主动选择权的,可以自由地获取需要的信息。但实际上,面对网络丰富的信息,网友在信息的选择上会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误导,当网络信息呈现出一种过剩、过滥的失控状态时,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受众上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用“意见领袖”、“网络把关人”设置好的议题吸引网民参与,可以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例如,对于大学生来说,在逛论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散播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二)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法律是公民行为规范的基准。网络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体,一个虚拟的全新世界,但网络本身却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必然要受到社会法律的规范。因此,网络立法是控制避免网络新闻非理性传播与网络暴力的有效保障。我国政府应积极地参与到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用现代法制规范网络应该说,政府的参与和有效的网络立法已经发挥了重要的重要,在应对网络暴力时,法律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依然会十分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那些存在于网民心中的无风险心理将会逐渐消失,网络行为将会在法律的规范下逐步理智[15]。(三)逐步倡导绿色上网虽然我国倡导绿色上网和实施网络实名制,毕竟社会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人人自律的高度,但应当看到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才是根治“网络暴力”的最佳方式,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很多方式在网络中无法实施,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谁也不能肯定在未来网络又会带给我们什么程度的“自由”。倡导网民的自律不仅能满足网民的“自我实现”需求,更能从根本上约束网络民众。例如,对于大学生来说,应积极响应国家的网络实名制制度,做到自律,坚持绿色上网、文明上网、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四)养成文明的公共话语自我调节压力,疏导现实社会的各种压力,养成文明的公共话语。要想让网民的讨论不再集中于攻击问题上,而更多地倾向于妥协、建设性的争论和寻找解决办法,还必须培育充满活力的公共话语。公共领域的语言要尽可能的避免过多的情绪化,尤其是在情绪偏激和思维极端时尽可能的不发表言论,等冷静下来再进行理性思考后发表言论。当然,这并不代表好的公共言论是不带情感的死板的言论,真正的好的言论应该是既具备理性思考,又富含同情心,饱含正确情绪偏袒的言论。例如,对于大学生来说,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该养成文明的公共话语,避免过激言论和情绪偏激、思想极端的现象。(五)正确运用舆论力量网络舆论能够在短时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侵占各个领域,唤起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共同加入的讨论的行列,意见的不同很容易存在非理性因素。因而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至关重要。倡导正确运用舆论力量,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预防舆论力量转化为网络暴力。正确利用网络舆论,采用文明化网络用语,使网络舆论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并且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公共领域中,尽可能改变舆论群体过于激烈的抨击。这里所说的谈判方式是引导和交流,使得整个群体的言论文明、健康成为大势所趋。网络中参与网络暴力的整个群体就是一个共同体,通过谈判的方式,引导多数人采取文明的网络行为,当整个共同体立场改变,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会进一步影响相应的成员,达到良性循环。结论网络中网民的身份特征和网络环境特征,促成了特有的网民网络心理。草根、社会底层民众构成的网民主体,在具有隐匿性、表达自由和反馈及时等典型特征的网络环境下,而对个别政府部门在处理社会问题中表现出的搪塞、推诿及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处理方式,都易于形成网络舆情,加之社会负面新闻事件所具有的破坏力,容易引发网络舆情中的暴力倾向。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