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第二次考试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第二次考试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第二次考试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第二次考试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第二次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第二次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第二次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么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是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唐尚书《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D.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B.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拆除。

D.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

5.近日,南京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

(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是不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节制饮食,甚至用了吃大黄拉肚子的方法,直到减成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

正式开演前,一些老汉老婆子不停地到后台化妆室来,他们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演的李慧娘,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差异,将一个充满了爱怜与仇恨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一般可悲可怜。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难坚持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这种学习方式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控制着力气,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寂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朱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附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如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这是苟老师在默默地对角色进行内心体验,体现出他的敬业精神。

B.苟老师表演的三十六口“连珠火”,“天地寂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C.小说最后写苟老师在奄奄一息时示意青娥附耳过来,轻声告诉她吹火的松香的配方比例,这一举动透露了老一代艺人艺不轻传的特点。

D.年近花甲,苟老师重新登台担任主角,他常对徒弟说的“唱戏是个苦活儿……”那番话,充分表述出他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秦腔吹火”这门绝活,补充交代了苟老师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B.“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滚滚涌上舞台。”这一段使用比喻和衬托的表述技巧,表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C.小说在情节设计上颇具匠心,在铺垫与暗示方面安排得非常充分而巧妙,使得故事的结局自然而不突兀。

D.小说以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的表演过程,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表现出苟老师技艺精湛,对表演竭尽全力。

8.演出结束,苟老师的生命也随之谢幕。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此结局做了铺垫或暗示?

9.《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有人评价说其“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请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角度分析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文言文阅读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军食绝四十六日。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资治通鉴周纪五》)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拔:攻克

B.赵括乘胜追造秦壁造:攻破

C.悉更约束更:改变

D.母置之,吾已决矣!置:放下不管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B.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C.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D.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当了将领,便对秦军的主帅做了调整,以应对变化了的形势,并将这一调整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密,命令军中任何人不得泄露。

B.赵括被任命为将领后,把赵王赏赐给他的金帛运回家中收藏,并忙于购置田宅,与他父亲当年接受任命后一心奉公、不问家事的表现截然不同。

C.赵国的蔺相如、赵奢以及赵括的母亲都向赵王提出过赵括不适合担任赵国的将领的意见,但赵王固执己见,坚持任用赵括为将领。

D.武安君认为赵国的士卒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这些人会成为后患,所以秦军只将赵国降兵中少数人放回赵国,其余的全部活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②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14.文中赵国大败,损失数十万大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问题。

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青房:莲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秋莲顾影白怜、寂寞无朋的辛酸处境。

B.颔联“江清月冷”的环境,为秋莲的枯萎衰败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

C.诗人将秋莲与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巧妙寄托身世,旨意幽深,回味绵长。

D.颈联用借代修辞,写出了秋莲被秋风摧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命运。

16.同样是秋莲,《红楼梦》里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而本诗有“莫放扁舟酒易空”的感慨,请简要分析两人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

17.(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对子路的评价是:“,。”

(2)《赤壁赋》中,苏轼明确了两个时间点:开始时,东升的月亮“”;结束时,大家倒头大睡,“”。

(3)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下日观峰以西诸峰中颜色错杂的特点,更赋予山峰以人的神态,形象生动。

(4)《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赞扬了前者“,”的正确学习态度。

(5)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感慨的句子是“,”。

(6)在《涉江采芙蓉》中,“,”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

(7)《静女》中,“,”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8)《鹊桥仙》中词人以富有感彩的议论,热情歌颂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比(比较)及三年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B.吾与(赞成)点也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

C.进(超过)乎技矣批大郤,导(疏通)大款,因其固然

D.百姓皆以王为爱(爱惜)也不识(知道)有诸

19.(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

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将以衅钟

D.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

20.(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皙后②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③赤也为之小④风乎舞雩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⑥欲辟土地,朝秦楚⑦良庖岁更刀⑧足之所履⑨老吾老⑩树之以桑

A.①④⑥⑧⑩/②⑨/③⑤/⑦

B.①④⑩/②⑨/③⑤/⑥⑧/⑦

C.①④⑧⑩/②⑨/③⑤/⑥/⑦

D.①④⑧⑩/②⑨/③⑤⑦/⑥

21.(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尔何如?/臣未之闻也

C.莫之能御也/不吾知也

D.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22.(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①诗歌解读就是专家也未必在行,特别是将汉以前的古体诗拿给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解读,也不见得句句都是十分到位的真知灼见。

②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③写作需要真情实感,不得生搬硬造,可有的学生纯粹是为文造情,凭空写作,说空话,写假事,表假情,所写文章令人不忍卒读。

④中国文坛对莫言作品中所展现的高密东北乡的特点曾经多有批判之声,可自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纷至沓来。

⑤面对灾害他奋不顾身,用行动阐释着大爱无疆,可灾害过后回到家,老父亲已经去世半月。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

⑥国庆节七天假期结束,大家已上学多日,但王晓同学久假不归,座位还空着呢!

A.①②③B.③④⑤C.③④⑥D.②④⑤

23.(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在下列句子横线上填上恰当成语

(1)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

(2)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令你心旷神怡。

(3)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4)搞研究工作就要埋头苦干,耐得住寂寞,不能,三心二意。

24.(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发生病毒性传染病时,科学家们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①。科学家通常会使用DNA比较,来确定动物宿主如何以特定病毒感染人类。从宿主动物到中间宿主动物再到人类的每一次转移,②。突变会导致病毒结构发生变化,例如冠状病毒每次从一个生物传播到另一个生物时,都会形成一种新的突刺。新的突刺可以让冠状病毒感染蝙蝠以外的其他生物。随着新突刺的形成,③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病毒,从蝙蝠到猫再到人类,其DNA的核苷酸排列也不一样。

四、写作(60分)

25.(2021高二下·长春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米兰·昆德拉曾说:“大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调整,适应生活,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次调整,都将改变自己的方向。”

儒家强调“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

生命的征途,有时需要改变方向,有时又要有所坚持。改变还是坚持,在新时代,这是一个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C

2.B

3.A

4.对比;聚村而居;合作;继承

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相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会时事现象类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是非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解析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解析,更不是最佳解析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解析。

1.C“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错误,材料二材料二原文为“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故解析为:C

2.A.“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C.“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说明这是载假设的情况下出现的结果。

故解析为:B

3.根据材料一“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可知,“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指的是: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A.“可以取缔”不符合“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云南山歌属于乡土原生文化,应该予以传承和保护,而不是取缔。

故解析为:A

4.根据图表,再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一段,前半部分说中国乡下的居住情况,后半部分说美国乡下的居住情况,指出两种居住情况的不同之处,从而揭示中美乡村的差异,由此可知,这是对比论证,所以第一空填“对比论证”。

根据原文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可知,中国乡村的特点是“聚村而居”,所以第二空填写“聚村而居”。

第二段,“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主要是从四个角度分析原因。第二个角度是“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其强调“合作”,所以第三空填“合作”。

第四个角度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其强调“继承”,所以第四空填“继承”。

5.根据材料一“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可以概括出: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根据材料-“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可概括出:要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根据材料-“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可概括出:要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

根据材料一“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

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可概括出: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6.D

7.A

8.①年近花甲,过大的训练量、过度的节食,甚至吃大黄以瘦腰身,使得身体严重受损。②做“卧鱼”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卧下去双腿散了架,体力严重透支。③演出前特别要求徒弟仔细看他演出的细节,并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意味着他预知自己命不久矣。

9.①从苟老师的角度分析,为在观众面前呈现最佳的艺术效果,对扮相一丝不苟,还为演出竭尽全力,耗尽力气向徒弟传授看家本领。苟老师代表了对传统艺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表演群体。②从易青娥的角度分析,易青娥认真学习苟老师的表演技巧,完成了演戏的启蒙,领悟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能够薪火相传、枝繁叶茂。③从观众的角度分析,观众在苟老师年轻时非常欣赏他的表演,在苟老师年老时依旧非常欣赏他的表演。观众对苟老师的喜爱始终如一,这说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多读文本,联系前后文分析正误,去文章找到对应圈画。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首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次,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围绕线索进行概括;最后,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

(4)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类题目答题方法: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提问方式:请概括第几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解析。

6.D“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错。苟老师的话表现出他艺德高尚,表述的是不甘清闲、吃苦耐劳的责任担当。

故解析为:D。

7.A.“补叙"错,应为插叙。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故解析为:A。

8.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不难现,苟老师在演出结束时死去,并非偶然。前文多

处都做了铺垫。由“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分析可知,此时的苟老师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为了演好李慧娘,他节制了饮食,吃大黄拉肚子,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身体严重受损。

由”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

鱼'动作“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分析可知,他做~卧鱼”这个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u散了架”,体力严重透支。由“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佳比例.……m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分析可知,演出前特意要求弟子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意味着他预知自己命不久矣,最后把如何看家本领传给徒弟,教她如何制作吹火的松香。

9.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整体把握文意,根据核心句具体分析。本题首先要理解-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中的茂盛、结实和坚韧的含义,再结合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表现,从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的传承、群众基础三个角度去分析这一思想如何体现的。从苟老师的角度分析,由“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可知,为在观众面前呈现最佳艺术效果,对扮相一丝不苟;由“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州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可知,为演出竭尽全力,耗尽力气传授绝技;苟老师代表了对传统艺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表演群体。从易青娥的角度分析,由“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可知,易青娥认真学习苟老师的表演技巧,完成了演戏的启蒙,领悟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中国传统艺术能够薪火相传、枝繁叶茂。从观众的角度分析,由“当年佳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可知,观众在苟老师年轻时欣赏他表演;由“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州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镜、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可知,在苟老师年老时还在追捧他的表演,观众的喜爱始终如一,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10.B

11.B

12.C

13.①秦国所怕的,只是害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罢了!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了。

②大王根据名声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弦柱粘住后再去弹瑟。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灵活应变。

14.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不听蔺相如和赵母的意见,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廉颇做赵军将领,还对秦国将领的变化情况一无所知。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文言知识,注意一些常考实词含义。不能把握时,可联系上下文猜测实词含义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首先要通读大意,其次要注意句子成分,根据人名、地名、文言虚词以及修饰关系,和句子结构等进行断句。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明确题干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次对各选项逐一分析。要读懂文言文,注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然后进行各选项判断。

本文主要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字词的翻译,包含实词虚词等,一般采用直译、组词、替换等。二是重要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等,一定要根据句式调整语序。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首先明确问题,再通读文言文,基本明确文言文大意。再根据问题去文中找对应,进行文言翻译,概括出解析。

10.B.造:到……去。句意:赵括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

故解析为:B。

11.句意: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齕于是挥兵攻打赵国。赵兵屡次被秦军打败,廉颇便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敌,很气愤,多次

斥责他。“赵廉颇军于长平”中,“于长平”是“军”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廉颇坚壁不出”中,“廉颇”是主语,“坚壁不出”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问不能不能断开,排除A。

故解析为:B。

12.C.赵国的商相如、赵奢以及赵括的母亲都向赵王提出过赵括不适合担任赵国的将领的意见"错误。

原文"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只提到赵奢认为赵括不适合当将军,但并没有向赵王觐见。

故解析为:C。

13.(1)“为”,担任;“与”,对付;“且”,将要。

(2)“以”,凭借、根据;“徒”,只;“合变”,灵活应变。

14.由原文“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日:‘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可概括: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由原文"商相如日:‘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母置之,吾己决矣!“可概括:不听蔺相如和赵母的意见,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廉颇做赵军将领。

由原文“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齕为神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

斩!“可概括:对秦国将领的变化情况一无所知。

参考译文:

秦国派左庶长王进攻上党,予以攻克。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国廉颇率军驻守长平,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齕于是挥兵攻打赵国。秦军屡次打败赵兵,廉颇便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以为

廉颇损兵折将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敌,很气愤,多次斥责他。应侯范睢又派人用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问

计,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是害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罢了!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了。“赵王中计,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根据名声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弦柱粘佳后再去弹瑟。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灵活应变。“赵王仍是不听。起

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将要出发,他的母亲急忙上书,指出赵括不能重用。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去捧着饭碗招待的有几十位,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而赵括刚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绸缎,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每天忙于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便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赵母的请求。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为上将军,而改王敞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武安君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武安君说:“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连哄带骗地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

15.D

16.①“残荷”“雨声”,引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寓了她的孤苦、落寞之情。(或:残荷与秋雨,视觉与听觉结合,寄寓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②本诗中,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述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注意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找准诗歌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述的情感。然后比对选项找出正确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先分析语言风格,再通过把握关键字词句,把握诗人感情。

15.D‘颈联用借代修辞"错误。颈联是说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刮起”,诗人借写秋莲遭遇白露秋风,身不由己,来表述自己难以保全晚节的凄凉和无奈之情,这是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故解析为:D。

16.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是因为她父母双亡,之后在贾府奇人萬下,饱受孤独、凄凉之苦。而残荷'和“雨声”,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代表了凄凉哀伤的意象,点点秋雨击打在残荷”之上,视觉与听觉结合,自然引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奇寓了她的孤苦、落真之情,也奇寓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本诗中,前三联借秋莲受到风霜推残而调姜的景况来自喻,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本诗尾联,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丹酒易空”,是说“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盛衰一样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不要空者小船上的酒杯,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诗人由秋莲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道遥,表述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徘徊于斗牛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

(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4)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7)彤管有炜;说怿女

(8)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名句;名篇

注意对句子的理解和易错字:以徘徊既绛皓砌炜怿

故解析为:⑴第1空、为国以礼

第2空、其言不让

⑵第1空、徘徊于斗牛之间

第2空、不知东方之既白

⑶第1空、绛皓驳色

第2空、而皆若偻

⑷第1空、其出人也远矣

第2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⑸第1空、雕栏玉砌应犹在

第2空、只是朱颜改

⑹第1空、还顾望旧乡

第2空、长路漫浩浩

(7)第1空、彤管有炜

第2空、说怿女

(8)第1空、金风玉露一相逢

第2空、便胜却人间无数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明确测试的篇目,对句子准确理解,做题时留意诗歌的出处以及语境,这需要平时多积累,重要的一点避免易错字。

18.B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A:比(等到),C:导(顺着,导入),D爱(吝啬,舍不得)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文言知识,注意一些常考实词含义。

19.C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于:从于:比

B为:给为:治理

C以:用

D而:表并列而:表修饰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文言知识,注意一些常考虚词含义。不能把握时,可联系上下文猜测虚词含义进行判断。

20.C

词类活用

①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句意:曾皙落在后面。

②近,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句意: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③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句意: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

④风,名词作动词,吹风。句意:在舞雩台上吹风。

⑤肥甘,形容词用作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句意: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

⑥朝,使动用法,使.………朝拜。句意: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⑦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⑧履,名词作动词,踩。句意:脚所踩的地方。

⑨老,形容词作动词,孝敬。句意:孝敬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孝敬)别人家的老人。

⑩树,名词用做动词,种植。句意:种植上桑树。

综上,①④⑧①是名词作动词,②⑨是形容词作动词,③⑤是形容词作名词,⑥是使动用法,⑦是名词作状语。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数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首先明确加点词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类型。

21.A

文言句式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也。句意: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奇是应该的啊。

B.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尔如何?/臣未间之也。句意:你怎么样?/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C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莫能御之也。/不知吾也。句意:就没有谁能够阳挡他。/没有人了解我呀。

D.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然后于心快与/此心之所以于王者合。句意: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1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再分析所给的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以及主谓倒装句。

22.D

成语的使用

D.①“真知灼见”本指正确透彻的认识,再用“十分到位”来修饰,语义重复。②“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正确。③“不忍卒读”指文章悲恻动人,让人无法读到最终。使用语境不当。④“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正确。⑤“百身何赎”指自身死一百次也无法抵罪,或者换不回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愧疚的感情。正确。⑥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不回来”。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3.(1)明日黄花

(2)投桃报李

(3)首当其冲

(4)见异思迁

成语的使用

此题考查填成语的能力。

明日黄花:比喻迟暮不遇之意,也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主意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故解析为:⑴明日黄花⑵投桃报李⑶首当其冲⑷见异思迁

此题考查填成语的能力。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24.找原发病例(或寻找零号病人);病毒都会发生随机突变;病毒的核苷酸排列

语句补写

本段话题是关于“病毒传播途径"的问题,根据"这使得定位零号病人变得更加困难”可推断出①空当填〞寻找原发病例(或寻找零号病人”。根据前文"每一次转移”可知要填的是转移的结果,再结合后句“突变会导致病毒结构发生变化”可知,转移的结果就是病毒发生突变,由此可推出解析②

空应该是“病毒都会发生随机突变"之类的句子。根据后文“即便是同一种病毒….…其DNA的核苷酸排列也不一样”,可见,发生变化的应该是"病毒的核苷酸排列’,故解析③空能够填"病毒的核苷酸排列”。

故解析为:找原发病例(或寻找零号病人);病毒都会发生随机突变;病毒的核苷酸排列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上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方法,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25.略

材料作文

材料关键词——“改变”和“坚持”。米兰·昆德拉的话侧重“变”,强调要学会调整,适应生活。儒家强调“心有所执”,也就是“坚持”,这三句话是说心思应该集中在某处,认准一个目标,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向前走。第三段综合二者,指出生活中既需要“改变”,又要有“坚持”。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入手,如选择“改变”,就需要思考,为何要“变”,如何“变”;如选择“坚守”,就需要思考,坚守什么,为何要坚守,如何坚守;当然也可以辩证分析“改变”和“坚守”,如面对什么要“变”,面对什么需要“坚守”。

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世界总是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我们不能默守陈规,不知变通,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生活的目标、节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纷繁尘世,我们一定要执着地守望一些东西,它们是真善美,是良知、理性、信仰、希望,不管世事如何变幻,这些都应成为我们不变的追求。然后再对变与不变的分析过程中,追寻二者矛盾背后更高维度的关键因素、核心标准。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引出“改变”和“坚守”的话题,也可以用事例或名言引入,表明自己对“改变”和“坚守”的看法;然后可以采用递进式进行分析论证,如为何要“改变”,如何“改变”,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论证方法;接着要联系当下,由个人到国家到整个人类,体现“变”之意义,最后可以回扣开头,重申观点。

立意:

1.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2.非“变”无以为进,非“不变”无以为守。

3.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4.变体现着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心性和信念。

5.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6.捍卫本心,随世变通。

7.守初心不忘来路,求变通以赢未来。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第二次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么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是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唐尚书《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D.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B.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拆除。

D.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

5.近日,南京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

1.C

2.B

3.A

4.对比;聚村而居;合作;继承

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相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会时事现象类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是非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解析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解析,更不是最佳解析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解析。

1.C“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错误,材料二材料二原文为“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故解析为:C

2.A.“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C.“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说明这是载假设的情况下出现的结果。

故解析为:B

3.根据材料一“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可知,“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指的是: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A.“可以取缔”不符合“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云南山歌属于乡土原生文化,应该予以传承和保护,而不是取缔。

故解析为:A

4.根据图表,再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一段,前半部分说中国乡下的居住情况,后半部分说美国乡下的居住情况,指出两种居住情况的不同之处,从而揭示中美乡村的差异,由此可知,这是对比论证,所以第一空填“对比论证”。

根据原文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可知,中国乡村的特点是“聚村而居”,所以第二空填写“聚村而居”。

第二段,“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主要是从四个角度分析原因。第二个角度是“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其强调“合作”,所以第三空填“合作”。

第四个角度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其强调“继承”,所以第四空填“继承”。

5.根据材料一“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可以概括出: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根据材料-“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可概括出:要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根据材料-“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可概括出:要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

根据材料一“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

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可概括出: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2023高一下·伊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是不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节制饮食,甚至用了吃大黄拉肚子的方法,直到减成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

正式开演前,一些老汉老婆子不停地到后台化妆室来,他们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演的李慧娘,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差异,将一个充满了爱怜与仇恨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一般可悲可怜。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难坚持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