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1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2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3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4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述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开篇说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把握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1.C

2.B

3.D

4.①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论证更有说服力。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③论证语言浅显明了。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5.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叙事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C.“从始至终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错误。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故解析为:C。

2.B.“《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错误,原文材料二最后“……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可知是“或许”,而不是肯定。故解析为:B。

3.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

C.“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错误,这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故解析为:D。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首先,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鶚《老残游记》中的话,“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使用了引证法;列举“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对比论证法。其次从论证结构上讲,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总的论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接下来从四个层面理解,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再者,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比如“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在第二个境界中大量列举实例,通俗易懂,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故解析为:①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论证更有说服力。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③论证语言浅显明了。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叙事特点的能力。

依据“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可概括为: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依据“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可概括为: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依据“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可概括为: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依据“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可概括为: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依据“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可概括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同时又有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故解析为: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陷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的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所谓“边庭”。居乡村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他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的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老老百姓血液的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睁得更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他简捷地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的过路人,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与自己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自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被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但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1930年8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处于是否递交“投名状”的矛盾中,这是造成林冲与王伦矛盾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小说要表现的主要矛盾。

B.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勾起了豹子头林冲无限遐想,他想起了幼年生活、父亲劳苦、拜师学武等画面,此刻他跟杨志一样,他也顾念着家人,也期待能做个官封荫委子。

C.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是美好的,“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声动,胡儿扫过”,边塞激昂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D.文末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从“消脆画角声”体现梁山泊有士卒的现实,从“寒冽的屋气”表现季节的特征,从“呜咽发响”表现林冲沉重的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有限视角叙事,使读者更亲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想法。

B.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C.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容多有表现,其中遇到梁山泊两个喽啰起到了舒缓情节的作用,喽啰的问话引发林冲的回忆和对王伦看法的表述。最终林冲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小说具有意识流特点,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8.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6.B

7.C

8.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使情节完整真实;

③重写经典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主题更突出。

9.①身份:“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是梁山好汉.

②性格:“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具有反抗意识。

③处事方式:“林教头”遇事随遇而安,一忍再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古代白话小说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称表述的理解与分析。第三人称:一般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联系原文相关内容,进而具体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与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两篇文章的相关情节进行概括,进而具体对比。

6.B.“此刻他跟杨志一样,他也顾念着家人,也期待能做个官封荫妻子”错,根据原文“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可知,这种想法是一年多前的想法,而不是此刻的想法。故解析为:B。

7.C.“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错误,小说中“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固然需要一双铁臂,但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体现了林冲放弃刺杀王伦的真实想法,让林冲停下杀手的是林冲对自我、对梁山泊的反思。故解析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称表述的理解与分析。

结合“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等分析,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结合“这一夜”“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等分析,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多角度反映人物的活动图景。

结合“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重写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对王伦和梁山泊的看法超越了原著的内涵,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故解析为: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使情节完整真实;

③重写经典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主题更突出。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与分析。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主要存在三点差异。一是身份不同:课文中的“林教头”是朝廷罪囚,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已在梁山泊落草为寇。二是性格特征不同:课文中的“林教头”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三是思想发展历程不同;课文中的“林教头”从逆来顺受最终走向反抗;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时冲动暴躁,后来逐渐冷静、隐忍。结合“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分析,“豹子头林冲”已是流落梁山泊的江湖人物。

结合“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分析,此时“林教头”是朝廷罪囚。“林教头”,他去草料场,认为是“好差使”,想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等——心地善良、安分守己和随遇而安,有服完刑后与家人团聚的幻想。

结合“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等分析,“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不久陆虞侯又贿买沧州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林教头”是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

结合“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故解析为:①身份:“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是梁山好汉.②性格:“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具有反抗意识。

③处事方式:“林教头”遇事随遇而安,一忍再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大惊。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淮阴侯韩信自立为齐王。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汉王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大司马咎自刭汜水上。当是时,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乃引兵解而东归。

……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随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

B.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

C.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

D.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阴侯,西汉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这是以后来的封爵来称代韩信。旧说周朝时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B.睢阳,古今地名中常见“阴”“阳”二字,如淮阴、华阴、衡阳、洛阳,其中“阴”指的是山北水南,而“阳”则是指山南水北。

C.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D.麾下,意为将帅的部下,也用来表示对将帅本人的敬称,“麾下”在文中指的是后一种意思,和“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不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命令自己阵营中壮士出营挑战,多次被汉军中擅长骑射的勇士楼烦射杀,被激怒的项羽亲自出战,以勇武气势震慑对方,让楼烦畏惧而逃。

B.在出发平定彭越之前,项羽叮嘱大司马曹咎千万不要与汉军交战,可曹咎忍受不了汉军的羞辱而贸然出战,被打得大败,只得用财物贿赂汉军。

C.在军事上处于不利局面时,面对汉王派来的使者,项羽最终同意和汉王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然后撤兵东归。

D.被刘邦和诸侯的军队重重围困在垓下后,项羽仍能率领八百壮士趁着夜色突围而出,天明汉军才发觉,又派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河,只剩少量人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②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14.宋代理学家范浚说:“夫以高祖谋略智慧,揽英豪而驱御之,盖真王霸才,虽羽百辈不敌也。”在本文中,刘邦的“谋略智慧”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请简要分析。

10.C

11.D

12.B

13.①你们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只要别让他们东进就行。

②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

14.①谋略得当,大破楚军。汉军向楚军挑战无果,便派人多日辱骂,激怒楚军,诱使楚军出战,最终大败。

②不计小利成大事。派使者告诉韩信、彭越,如果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彭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韩信,终于使彭越、韩信出兵击楚。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项王让勇士出营挑战,汉军有善于骑射的楼烦,楚兵挑战好几次,楼烦每次都把他们射死。项王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出营挑战。楼烦搭箭正要射,项王瞪大眼睛向他大吼一声,楼烦吓得眼睛不敢正视,两只手不敢放箭,转身逃回营垒,不敢再出来。汉王派人私下打听,才知道原来是项王。汉王大为吃惊。项王埋伏下的弓箭手射中了汉王。汉王受了伤,跑进成皋。

淮阴侯韩信趁此机会自立为齐王。这时候,彭越又返回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于是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说:“你们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只要别让他们东进就行。十五天之内,我一定杀死彭越,平定梁地,回来再跟将军们会合。”于是带兵向东进发,一路上攻打陈留、外黄。汉军果然多次向楚军挑战,楚军都没出来。汉军就派人去辱骂他们,一连五六天,大司马曹咎忍不住气愤,派兵渡汜水。士卒刚渡过一半,汉军出击,大败楚军,缴获楚军的全部物资。大司马曹咎在汜水边上自刎了。这时候,项王在睢阳,听说海春侯的军队被打败了,就带兵往回赶。

这时候,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惫,粮食告绝。汉王派陆贾去劝说项王,要求放回太公,项王不答应。汉王又派侯公去劝说项王,项王才跟汉王定约,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王同意了这个条件之后,立即放回了汉王的家属。就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

汉五年(前202),汉王追赶项王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于是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说:“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相国。”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于是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部队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到达垓下。大司马周殷叛离楚王,随同彭越一起会师在垓下,逼向项王。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10.句意:这时候,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惫,粮食告绝。汉王派陆贾去劝说项王,要求放回太公,项王不答应。汉王又派侯公去劝说项王。“汉兵盛食多”和“项王兵罢食绝”两句结构相似,是说明汉兵和项王的情况,所以在“项王”前面断开,据此排除AB。

“弗听”的主语是“项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的主语是“汉王”,所以在“汉王”前面断开,据此排除D。

故解析为:C。

11.D.“在文中指的是后一种意思”和“意思不一样”错,“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中“麾下”指部下,翻译为: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中“麾下”指部下,翻译为: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两者意思一样。

故解析为:D。

12.B.“只得用财物贿赂汉军”错,原文是“尽得楚国货赂”,意思是:缴获楚军的全部物资,选项理解错误。故解析为:B。

13.①“谨守”,谨慎地守住;“则”,表假设,如果;“慎”,千万;“东”,名词作动词,东进。②“破”,打败;“壁”,营垒;“深堑”,名词活用为动词,掘深壕沟。

故解析为:①你们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只要别让他们东进就行。

②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根据文中“汉王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可知,汉军就派人去辱骂他们,一连五六天,大司马曹咎忍不住气愤,派兵渡汜水。士卒刚渡过一半,汉军出击,大败楚军,缴获楚军的全部物资。汉军向楚军挑战无果,便派人多日辱骂,激怒楚军,诱使楚军出战,最终大败。

根据文中“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可知,汉王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说:“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相国。”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可见其能不计小利成大事,最终打败楚军。

故解析为:①谋略得当,大破楚军。汉军向楚军挑战无果,便派人多日辱骂,激怒楚军,诱使楚军出战,最终大败。

②不计小利成大事。派使者告诉韩信、彭越,如果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彭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韩信,终于使彭越、韩信出兵击楚。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巫山

张乔①

溪叠云深转谷迟,暝投孤店草虫悲。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

边海故园荒后卖,入关玄发夜来衰②。东归未必胜羁旅,况是东归未有期。

①张乔,晚唐诗人,一生漂泊困顿。②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因受到楚王陷害,逃亡吴国,东过昭关,被官兵追捕,忧心忡忡,一夜白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陈述夜宿孤店的情状时,调动了视觉、听觉以及内心感受等多种感知方式,属于典型的“以我观物”。

B.前两联在渲染幽深冷寂的栖宿环境的同时,透露出悲愁交织的情感世界,为后面直抒胸臆做了充分的铺垫。

C.颈联暗用伍子胥故事,抒写家园变故带来的心理冲击,为了强化忧怆之情而进行夸张,难免因失真而弱化表述效果。

D.张乔善于炼字,首联着一“迟”字,在描写步态沉重的同时,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落魄之状,很有神韵。

16.有人评论张乔的诗在抒情方面具有悲怆奇崛的美学特质。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15.C

16.①尾联的抒情曲折回转,层层翻新,悲怆一以贯之,抒写却如奇峰迭起,呈现出独特新奇之美。②尾联先是突发惊人之语:回乡未必比漂泊更好。这种有违常情的“奇谈”包含着特有的无家可归的个人之痛。③接着翻进一层,说连东归回乡也是了了无期,机会不知何时才有,说明诗人渴望东归已非一日,更为东归无期而悲哀。一经反转,就把漂泊回乡的两难之情写得特别深刻痛切。

表述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尾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5.C.“难免因失真而弱化表述效果”错误,此处为用典,有强化作用。故解析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东归未必胜羁旅”,突发惊人之语,说回乡未必比漂泊更好,有违常情。对于一般人,肯定是回家比漂泊在外好,可是对于无家可归的诗人来说,回家乡依然难免孤独、悲愁,可以说奇崛又悲怆。“况是东归未有期”,前面写的是想象归乡之后的痛苦,这里却写回乡遥遥无期,希望渺茫。连归乡之后的痛苦也无从体会了。读到此处,我们才知道诗人内心是非常渴望东归的,更为东归无期而悲哀。反转是奇崛,漂泊回乡的两难之情深刻痛切,让人感到悲怆。

前一句“东归未必胜羁旅”好像怕回乡,怕承受回乡的孤独,读者以为马上要回乡或者在回乡的路上了,所以有这样的担忧。可是后一句“况是东归未有期”却悲慨无法回乡,抒情曲折回转,层层翻新。前句是无家可归的悲哀,后一句是未有归期的悲痛,悲怆一以贯之,抒写却如奇峰迭起,呈现出独特新奇之美。

故解析为:①尾联的抒情曲折回转,层层翻新,悲怆一以贯之,抒写却如奇峰迭起,呈现出独特新奇之美。②尾联先是突发惊人之语:回乡未必比漂泊更好。这种有违常情的“奇谈”包含着特有的无家可归的个人之痛。③接着翻进一层,说连东归回乡也是了了无期,机会不知何时才有,说明诗人渴望东归已非一日,更为东归无期而悲哀。一经反转,就把漂泊回乡的两难之情写得特别深刻痛切。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

(2)《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

(3)秦王朝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敲骨吸髓的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的,但这些民脂民膏却被统治者如泥沙一般的挥霍掉了,《阿房宫赋》中用了“,”这样的问句对此进行强烈地控诉。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凝、锱。

故解析为:(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观戏人生”,一种是“演戏人生”。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观照人生的精神,体现了“超世观世”的人生观;而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匹夫”之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

比较这两种人生观,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以身载道,出入合一

在这个世界上,出世与入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有的人自命为儒家卫道士,讲究人伦,高喊着“未知生,焉知死?”也有人孤芳自赏,独自去追求淡泊隐逸、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可是,我并不准备加入到这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难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吗?当然可以!冯友兰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的精神,便是统一出世与入世的问题。既做看戏者,又做演戏者,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

这种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植根于中国哲学,它在释、儒、道三教的文化基础上源远流长。在孔夫子眼中,这种精神就是所谓“内圣外王”,指的是能在现实中贯彻其理想的人。这样的人,就其本性,可以成圣,就其社会性,能够为王。道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逍遥乐天,归隐山泽的,然而它也有济世救人的一面,请看历史上的诸多起义——汉末的黄巾军、宋元时的全真教——它们都打着道教的旗号。温州的陶公洞,当年就住着华阳真人陶弘景,一边赏山川秀景,一边做“山中宰相”,岂不悠哉?至于释教,更是提出:“出世入世乃体用无二之理。”可见出入合一真是一种古来的智慧。

既出世,又入世,还意味着一种达观而又积极的生活态度。抱着这种态度,我们可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让自己澄澈的心灵在现实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苏东坡在失意时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范希文被贬谪后仍心系苍生,作岳阳楼的千古绝唱。在生活面前,他们没有消极避世,也没有参与朝廷党争玩弄心计,而是用他们的厚重和大气在现实中为各自的理想开辟了一番新天地。

据说在围棋界,也有厚势派与实利派之分。厚势派更接近于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正如我们所说的“出世”一样,而实利派自然是“入世”的现实主义者。但是,凡是围棋大家,几乎很难将其归为哪一派,因为他们的棋往往是兼具厚势和实利的。我想,这才是臻于造化的大同境界。

出世意味着洒脱、宁静,但未免有些消极,入世则显得积极、进取,却带着几分功利。我愿以身载道,出入合一,如朱光潜所说,用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想必这就是秉承了伟大的中国哲学精神的美好理想吧!

材料作文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本题要求就两种人生观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朱光潜与鲁迅对于陶渊明是否浑身静穆曾有过一场思想交锋,这背后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一种为“观戏人生”,一种为“演戏人生”。朱光潜所主张的“观戏人生”不意味着单单作为旁观者看待人生,与人生保持距离,而是以一种超脱静穆的方式观照人生精神,其精神层面可达到“超世观世”,以一种乐观自达、安静庄严的态度看待人生,以超功利性,以纯粹审美的态度去体味人生,表述丰富的情感。鲁迅所秉持的“演戏人生”则更强调积极践行,参与人生和社会的改造,尤其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参与演戏”不仅仅是一种作为,也是匹夫的责任。其实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匹夫都有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当然有时也有超脱与静默。

写作时要关注到两种人生观背后的“静穆”“超脱”与“积极”“奋进”等内涵,进行比较和辩证的思考,表述自己的明确倾向与选择,不能完全否定或完全不提另一种;也可以定性分析两者不同的价值,写不同形势要有不同选择,因时制宜,比较得出最佳的人生观。

参考立意:

1.观戏人生,静穆超世。

2.演戏人生,积极奋进。

3.在积极奋进的演戏人生里,追求静穆超世的观戏人生。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观园是曹雪芹寄托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清净之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如何向读者全面呈现刚建好的大观园的呢?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展示出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①:曹雪芹构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贾政领着众清客游览大观园,以便为园中的亭台馆舍草拟匾额对联,突然碰到了宝玉,想考考他的才学,于是带他同游。该节内容将贾宝玉的文学才华展露得②。为大观园中的亭台馆舍之类草拟匾额对联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必说匾额对联还需当场拟出,贾宝玉尽管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审阅、定夺。但是,他的答卷很完美……这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园林这一③的人造景观之妙。

比如“(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靡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可以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比。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19.匠心独运;淋漓尽致;巧夺天工

20.贾宝玉不仅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所拟的匾额对联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审阅、定夺。

21.运用了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体现了视点的流动,既凸显了大观园景致的繁盛与贾府的繁荣,又凸显了贾政等人游园的惬意。

成语的使用;结构混乱;不合逻辑;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由“曹雪芹构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贾政领着众清客游览大观园……”可知,语境指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构思很巧妙,所以可以填“匠心独运”之类的成语。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

第②空,此处强调的是贾宝玉的文学才华在这一节中完全展露出来,故此处可填“淋漓尽致”之类的成语。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第③空,语段说匾额对联需当场拟出,还要接受众人的点评和贵妃的审阅、定夺,所以这件事难度很大。根据语境和横线前的“并非”二字可知所填成语有事情简单、容易做到的意思,所以可填“一蹴而就”之类的成语。一蹴而就:形容一下子把事情办成。

故解析为:匠心独运;淋漓尽致;巧夺天工

20.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偷换主语,“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定夺、审阅”的主语应是所拟的匾额对联,而不是“贾宝玉”,故要在“还要”之前添加“所拟的匾额对联”;

二是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应先“审阅”再“定夺”,故应将“定夺”与“审阅”颠倒顺序。

故解析为:贾宝玉不仅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所拟的匾额对联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审阅、定夺。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根据句子“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等内容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体现了视点的流动;

再根据后文中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相比”,以及划线句中景物“山坡”“花”“柳”“石”“泉”等可知,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大观园的繁盛与贾府的繁荣;

根据“转”“穿”“抚”“依”“过了”“再入”“越”“度”“入”“出”等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贾政等人游园是随时可以移步换景,眼前景物不停变换,内心无比惬意。

故解析为:运用了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体现了视点的流动,既凸显了大观园景致的繁盛与贾府的繁荣,又凸显了贾政等人游园的惬意。

(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我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从中医角度讲,①____。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忽冷忽热而生病。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②____,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但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③____。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等人群都不适合“秋冻”。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秋冻”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B.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C.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幕后推手,更是癌症和心血管病共同的“土壤”。

D.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A

23.“秋冻”有两层含义;北方秋凉来得较早;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

语句补写;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秋冻”的引号用于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A.引号用于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B.引号用于表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C.引号用于表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D.“大师”的引号用于表示反语。

故解析为:A。

23.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

①处,下文“第一层含义是”“第二层含义是”解说的是“秋冻”的两层含义,此处是总括句,可填:“秋冻”有两层含义。②处,语境有南方和北方的对比,南方是“秋凉来得较晚”,对应着北方是“秋凉来得较早”,可填:北方秋凉来得较早。

③处,前文说“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下文是说有些人群不适合“秋冻”,可见此处可填: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

故解析为:“秋冻”有两层含义;北方秋凉来得较早;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述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开篇说的“大旨谈情”,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把握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2023高一下·平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陷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的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所谓“边庭”。居乡村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他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的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老老百姓血液的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睁得更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他简捷地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的过路人,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与自己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自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