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改革与健康体适能_第1页
体育教学改革与健康体适能_第2页
体育教学改革与健康体适能_第3页
体育教学改革与健康体适能_第4页
体育教学改革与健康体适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教学改革与健康体适能徐芝芳宁夏大学体育学院目录CONTENTS0102030405健康大数据的思考国家相关政策解读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青少年体质与体适能体育教学改革案例介绍学生体质现状体质现状体质持续下滑征兵合格率10%身体羸弱

纵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经过的五次修订,每修订一次,标准就会下降一点,显示了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下降的轨迹。以初中女子800跑为例:

1975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及格(60分)标准为3′45〞

1990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60分)标准为分为3′50〞

2007年修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60分)标准为4′20〞

2014年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中三年级女子800跑及格(60分)标准继续下降为4′45〞

相当于40多年时间内,学生跑同样距离,用时增加了60秒。

02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解读《意见》的出台的时代背景一方面,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等原因,体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得到的重视还不够,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和竞赛的时间、机会、条件不充分,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代表的体育管理部门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遇到了困境,传统体育学校面临招生难的情况,专业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很难得到保障。以上种种,决定了体教融合工作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王登峰撰文探析《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

王登峰撰文探析《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

学校体育改革方向竞赛模式体育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模式师资聘用模式学校体育价值定位国家民族社会角度教育角度个人角度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解读练

好教

赛精神和实质的内容《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好竞赛练好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之中,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教会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基本的健康知识让学生体育作业、课余训练就在学校里面和课外都要进行体育锻炼,改变家庭社会对体育的认可和共识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主要目标之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广中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主要目标之二全面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强体育教师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主要目标之三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主要目标之四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加强制度保障营造社会氛围03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体质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的质量。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的范畴——————————————————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身体成分2.生理功能水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及各器官系统效能3.身体素质和运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能力发展水平走、跑、跳、投、攀、爬4.心理发育水平本体感知能力、个性、意志、情感等5.适应能力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理想体质理想体质指人体具有的良好质量,它是在充分发挥遗传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积极培育,使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智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相对良好状态。主要标志※身体健康,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呼吸、循环、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劳动能力;※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遗传与体质a.形态:75%b.有氧代谢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75-95%自然环境与体质肝癌,很多可能是因为水;肺癌是因为我们的空气;胃癌,是我们的食物。(马云)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与体质a.经济生活:这由不同社会不同的发展水平所决定;b.社会地位:现代社会由于特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人们重视自身的社会地位;c.职业: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经济收入、地位高低等,这是造就各种不同的体质类型的因素之一;d.战争与灾难:除了许多无辜生命的牺牲以外,战争最使人身心受到空前的煎熬或打击。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年龄因素与体质a.少儿期:少儿处在人体生长发育的早期,体质逐渐增强。b.青壮年期:青壮年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极盛时期,体质最好。c.老年期:正常型体质越来越少,异常型体质越来越多。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体育锻炼与体质a.促进身高的发展、增加肌肉的体积和肌力、改善提高身体姿态的协调性等。b.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的作用:提高心力储备;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的发病率。能促进物质代谢,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c.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能促进心理功能,提高唤醒水平,降低应激反应。体育锻炼中情绪体验的多样性,对意志品质要求的特殊性,人际交往的协作性,对培养和形成良好心理素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原因社会方面学生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影响学校体育开展的因子分析“高考需要”因子是学生体质下降最为重要的原因“学生动机-高考需要”因子是权重系数最大的因子,权重指数为0.512,其权重过半,超过其它各因素权重之和。这种单极因子现象凸现出了问题的核心因子,说明这个因子是决定整个学校体育发展成与败的关键因子。也就是说,“学生动机-高考需要”因子是近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决定因素。要想改变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状况,就必须解决强“强身健体需要”和“高考需要”之间的矛盾。学生生活基本状况影响学生的体育参与“学生动机-基本生活需求”因子是第二大因子,“基本生活需求”通过“学生动机”影响学校体育发展,说明学生的日常基本生活状况质量不高,学生的体育需要还要受到日常的衣食住行的制约,这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有较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当体育设施便于“基本生活需求”时会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例如便利的锻炼场地,便利的洗涮设施,充足的锻炼器械等;相反,当体育设施不方便时,则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参与。“国家的体育政策”对于学校层乏力这两个因子权重系数接近0.1。说明国家教体局的“体育政策”和学校的“体育政策”对中学学校体育的开展都有一定影响,但是和“高考”的0.512相比,影响力要小的多。显示了“国家的体育政策”、学校的“体育政策”只能为“高考需要”让路。国外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策略及启示(日本)a.日本制定了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政策法规(1985年体质高峰期)b.优化体育课教学(兴趣、愉悦度、技术学习、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生活习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日本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经验a.立法是必备措施(采取行政措施,运用了法律手段)b.修订《学习指导要领》是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c.推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是必要路径d.体质调研是重要参考依据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国家立法加强学校体育(2006年、2007年、2012年)我国应采取国家立法的措施,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提升至国家立法高度,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要求学校在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强化体育课教学我国的中小学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约束性。由日本的经验可以看出,通过国家立法赋予课程标准必要的法律效力,可以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对于推动中小学开足、上好体育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提高社会参与度(2007年)日本的经验可以看出,为促使社会在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推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故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推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完善体质调研内容,提高措施的科学性(1979年—1985年(5)—2002年监测网络)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调研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的规律。国外应对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策略及启示(美国)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相关政策演进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少年身体出现健康问题)

1954年(美国青少年体质水平远多于欧洲青少年)1955年——1966年(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成立总统委员会,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1979年《健康公民报告》(包含青少年体育的公民体育与健康)20世纪末,美国健康与公共事业部先后推出《最佳健康计划》和《健康公民》系列方案1995年——2000年,在国家体育标准、身体活动、全民健身计划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2008年——2010年出台了《美国人体育活动指南》、《健康公民计划2020》2010年——2011年奥巴马总统提出新的“总统青少年健身计划”,帮助美国青少年促进健康和终身体育锻炼.自此,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步入运用健康体适能的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健康行为观念的新时期。.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有效执行的启示重新认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弘扬“青少年身体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的观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个系统工程,学校体育虽有责任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服务,但仅凭此扛不起“增强学生体质之大旗”。在当前形势下,应发挥学校政策执行主体地位,加强关于体育正面效应的精细化研究,使学校体育从经验走向科学,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打破目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封闭网络,整合政策执行主体,形成全社会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开放政策网络成立地方政府领导下的教育、体育、财政、规划以及民政等多部门联合的政策执行主体,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成立基层学校以及社区联合的具体执行体系,同时开放社会组织和机构进入本领域,形成全社会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开放政策网络;整合各类政策执行资源,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执行提供保障建立以学校体育设施为主体的社区体育中心,完善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服务平台,发挥社会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中应有的作用,加强家庭教育,学生家长应主动承担家庭体育教育责任,以此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体系。.

04青少年体质与体适能体必能:如何生存。体适能:如何健康的生活。2020年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

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爆炸2020年中国抗洪救灾2019烧到2020的澳大利亚大火东非蝗灾

4000亿只蝗虫每天可吃8000公斤粮食菲律宾火山爆发引发75场地震,周边大约8000名居民撤离南极气温突破20度巴西科学家在南极测得20.75度,是有记录(1880nian)以来南极气温首次超过20度大难来临,你将如何应对?——逃生体必能所谓逃生,就是尽快逃出威胁生命的环境,并生存下来。逃生体必能就是帮助人逃生的基本身体功能。体育教师出身的健美大师美国早期健美大师EaeleE.Liederman对体必能有过下面一段描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救的能力,即:能游泳一段距离,在紧急情况下能跑得快和足够持久,可以把自己拉过下巴高,用双手支撑自己几次,并且能跳足够的高度和远度。”

游800米狂奔200米跨过障碍物

引体向上15-20次

双杠撑25次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

12分钟跑完2400米李连杰海啸梦魇的生死瞬间(2004年印尼海啸)防范于未然的故事叶志平,四川省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5·12汶川大地震前,他自筹资金花了40多万元加固了学校教学楼,平时定期组织师生进行疏散演习。大地震发生时,全校两千多名师生按照平时的应急疏散演习,仅用1分36秒就全部安全撤离,创造了无一伤亡的奇迹。叶志平因此被网友称为“最牛校长”。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是一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到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再飞往西雅图的每日航班。在2009年1月15日那天起飞后六分钟在纽约哈德逊河紧急迫降。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机长Sullenberger说:“我知道在过去42年的飞行生涯中,我一直在不断地为我的‘经验银行存款’存积蓄,1月15号当天,我只是一次性地把我的‘存款’(即经验和应付突发危难情势能力的积累)取出来罢了。”体适能(Fitness)体适能最早的概念源于英国大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1859年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以及“自然选择”的学说。即被大自然环境所选择生存下来的物种通过遗传,把有利于生存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以利于该物种的繁殖发展。第一是生存,第二是传宗接代。体适能概述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适能的起源体适能概念源于美国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AAHPERD),它的提出旨在协助体育教师帮助少年儿童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在美国、加拿大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引起极大的反响,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效果甚佳。欧洲各国学者对fitness有不同的认识:如德国称其为:“工作能力”;法国称其为:“身体适应性”;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fitness是机体在不过度疲劳状态下,能以旺盛的精力愉快地从事日常工作和休闲活动。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的运动生理界把fitness率先翻译成“体适能”,在内地多被译成体质。体适能分类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指个人能胜任日常工作,有余力享受体闲娱乐生活,又叫应付突发紧急情况的身体能力;通常主要包括心血管适能、身体组成、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等,其中心肺耐力适能与身体成分对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心肺耐力心、肺及循环系统能够有效的为肌肉提供足够的氧气及养分,它是五项要素中最重要的适能。柔韧度指人体关节可以活动的最大范围。促进柔韧度最好的运动方式是对关节与肌肉进行牵伸,其中又以静态式牵伸较理想。肌耐力指肌肉受到阻力时反复收缩或维持固定用力状态下的持久能力。提升肌力和肌耐力适能的最佳途径是阻力训练。肌力指肌肉一次收缩能产生的最大力量。人体每个肌群都能得到适度和均衡的发展,以应付日常工作与生活需要的能力。身体成分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以便保持适合健康的体重。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a.遗传b.训练c.性别d.年龄e.体脂f.有规律的健身活动2、技能(运动)体适能技能体适能指在完成难度动作时,机体要求肌肉神经系统所具备的特殊能力,主要有:平衡性、灵敏性、速度、反应能力、协调性和爆发力。体质、健康和体适能的概念及关系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体质是健康的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体质是一种“质量”,健康是一种“状态”,体质与健康的关系是“质量”与“状态”的关系,质量决定“状态”。体质是人体维持良好状态的基础,健康是人体质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动态平衡,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的基础就是“体质”。体质与体适能的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反映身体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等因素的一种应变能力。不同点:体质的概念除反映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外,还包括心理因素和机体免疫力。体适能则强调了身体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等因素的一种应变能力。相互关系:体质是身体的质量,是静态的,就好比是制造物品的“材料”或“材质”。体适能是身体的适应力,是动态的,就如物品的“用途”或“功能”。体质与体适能的关系是“材料”与“功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材料”决定了“功能”。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是一种“状态”,体适能是一种“能力”。健康和体适能的关系就是“状态”与“能力”的关系。“状态”决定“能力”,也就是说,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时,体适能就好,身体处非健康状态时,则体适能则差。健康反映了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强调了对社会的适应力。体适能是指身体对生活,运动和环境等因素的应变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应变力。由此可以看出,健康的好坏可以决定体适能水平;而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状况反过来也影响机体的健康水平。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体力活动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主要包括职业性、交通性、日常生活体力活动及闲暇时体育锻炼。闲暇时无体力活动和低体适能水平与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及早亡率增加有关。美国每年至少有190万人死于体力活动不足。He等对123万中国人进行长达9年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有6.8%的死亡与体力活动不足有关,体力活动不足已成为中国人群死亡和多种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医疗支出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推测,2006~2015年,中国仅因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导致的早亡将损失国民收入5580亿美元。体力活动、静态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的关系体力活动不足或静态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肌病等)、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代谢综合症等)、骨骼肌肉异常(如骨质疏松和骨性关节炎)、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等)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危险因素。上述各慢性疾病之间又相互影响,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肥胖等已被证实为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更易聚集较多的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故肥胖者多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更应受到重视。肌肉骨骼健康与保持功能独立性、活动性、血糖稳态以及整体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体力活动、体适能与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效应依赖于体力活动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的综合),即两者间存在量效关系。A:中小运动量即可使运动不足者的某些健康指标明显改善。B:运动量与肥胖控制、某些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存在线性关系。C:运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使某些健康指标的改善获得效果。体力活动、体适能水平在干预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静态生活方式或低的心肺适能水平增加了冠心病发生风险和早亡率。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或高水平的体适能产生保护效应,减少冠心病发生风险,且存在量-效关系。关于体力活动、体适能水平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影响研究主要是控制血压和血脂类型。干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机制可能为:(1)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2)降低血压,增加心肌等张机械性或代谢性功能;(3)减少身体脂肪,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4)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体力活动、体适能在干预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肥胖:体力活动增加能量消耗,而能量消耗与肥胖呈负相关。体力活动或体适能对超重与肥胖的作用存在量效关系。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的传统方案为:运动强度60%~90%HRmax20~60分钟/天、≥3天/周。糖尿病:研究一致表明运动和适宜的体适能使T2DM的发生风险下降,且与运动频率相关。与未参加运动者相比,每周参加1次、2~4次、5次或以上中等强度运动的女性糖尿病风险分别下降了10%、14%和27%。这是因为运动增加骨骼肌血流量,使葡萄糖跨越肌细胞膜输送增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缓解胰岛素耐受性,从而预防肥胖和T2DM。体力活动、骨骼肌肉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骨骼肌肉异常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折、结缔组织撕裂、下背痛等,均与体力活动不足和静态生活方式有关。研究表明:通过体力活动,可提高肌肉骨骼健康,保持功能独立性、活动性、血糖稳态,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减少跌倒风险、慢性疾病和早亡风险。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而易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青春期前期是增加BMD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进行体力活动,可对骨产生适宜刺激,为一生中较高的PBM(骨量)

提供基础BMD。其后继续运动,对于成年后骨量丢失减少、防治骨质疏松及骨折非常重要。表明运动可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减少骨量丢失、腰背痛和降低血脂水平。肌肉力量和耐力称为肌肉适能。良好的肌肉适能能有效地预防骨骼关节肌肉疾病。纵向调查表明拥有高水平肌肉适能者其功能受限程度最少,且慢性疾病发生率较低,也可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研究发现,肌肉力量在20~30岁时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30岁后逐渐降低,65岁时平均肌力约为20~30岁时的80%。运动在早期人类进化中的作用美国埃默里大学StanleyBoydEaton教授团队的工作最具代表性。现代人体力活动的需求源于漫长的进化选择从两百万年前的类人猿到一万年前农业革命的开始,我们的祖先基本是靠狩猎-采果为生。身体的基因、机能和结构也是为适应当时的环境而组成,而这个组成在过去四万到五万年中基本没有多少变化,即现代人能量摄入、消耗以及对运动的需求基本和石器时代一样,对现代人的运动量的需求也因此必须从人的过去寻找答案。根据目前所有的数据来推测,成年人每天至少要有相当于消耗490kcal的运动量。狩猎-采果时代的人运动能量消耗狩猎-采果时代的人每天大约走6~16km;每天运动消耗800~1200kcal,是现代人的3~5

倍;每周至少有1~2

次中高强度冲刺的运动;每周至少有2~3次,每次至少20~30min与发展力量和柔韧性相关的运动锻炼;所有的运动都是在户外环境中完成的;很多运动(如狩猎)都是以小群体为单位一起完成的;运动是生存的选择我们的基因还是处在必须运动才能生存选择后的状态。现代社会变化太快造成还是石器时代的身体与高度机械和自动化缺乏体力劳动的社会不匹配,带来的是不可避免的肥胖和现代文明(慢性)病。国内外关于体力活动、体适能和健康指南所做的工作不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或特殊人群(孕妇、残疾人、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患者等),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和适宜的体适能者,均比缺乏活动者拥有较高的健康体适能,发生残疾和慢性疾病的风险降低,整体生活质量提高。基于健康促进和减少慢性病发生的目的,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中国等均长期关注体力活动与健康,在测试体力活动、评价体适能和制定合理、科学的健康指南等方面做了前瞻性的研究。一致推荐的体力活动指南为:每天进行30min、每周≥5次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是维持健康的最低体力活动量。美国三类人群体力活动指导方针一览表中国体适能研究现状1979年开展了首届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质调研,随后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相继开展了六次全国大规模儿童青少年体质调研,建立了体质指标体系,探索生长发育、机能、素质和健康规律。2000年首次开展全国国民(3-69岁)体质监测,建立并完善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2005年、2010年分别开展了第二次、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通过这些大规模的监测发现:幼儿、老年人体质逐渐增强,成年人体质下降,尤其表现在肥胖检出率增加、部分素质下降,城乡人群体质差距增加,地区差异明显,体育人口较少等问题。许多体育科研工作者在体力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我国政府制定政策、开展全民健身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同时也看到,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尚未制定出适合中国人群的体力活动指南,有待于体育科研人员、医学人员和政府继续努力。

哈佛科学家培养出全球最聪明的孩子!《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神经精神医学领域专家和畅销书作者:约翰·瑞迪,该书的内容主要探讨的是运动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运动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作用,比如说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书中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论证了运动可以改造大脑这个结论。美国有一个对体育课的实验研究叫“零点体育课”,意思是学生全天的第一节课先上体育课。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芝加哥一所高中19000多名学生参与了“零点体育课”的实验研究。05体育教学改革案例(美国)2000年代初美国中西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附近有一所中学,曾实施“零点体育课”,即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到校,进行跑步等各项体育运动,并要求学生运动时的心率要达到185次以上或最大摄氧量的70%,然后才开始正式上课。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实验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对照组的学生提高了10%,而且打架斗殴的事件也减少了。在对应全美统计30%的过胖人群数据时,他们学校过胖人群的数据只有3%。零点体育课:是一种通过运动提高学生意识状态,为一天学习做好准备的新型体育课。该课程因其被安排在第一节文化课之前而得名。运动量达到最大心率的80%—90%。零点体育课的介绍学校管理层将“零点体育课”更名为“学习准备型体育课”,它得到了全美国的关注,而且逐渐成为一种体育课的新模式。此体育教学的精髓在于,它传授的是健身之道而不是运动项目。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体育课知道孩子们如何监测和保持自身健康和强健体能,体育课真正传授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零点体育课的推广《运动改造大脑》一书的作者约翰·瑞迪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对运动与大脑的关系做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并对“零点体育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受这项实验的影响,美国教育界掀起了“活力儿童计划”试图通过运动项目来刺激儿童的潜能。截止2019年初,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至少有3000所中小学加入了这样的计划。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教凯提出“零点体育”叫醒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实践,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不仅身体素质更强了,在学习方面也进步明显,在与人交流上更是收获颇多。零点体育课的价值一是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爱好,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健康的习惯和爱好;二是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三是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对事物及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交技巧,在帮助他们获得信心、提高自尊心上都有显著的作用。运动影响大脑结构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康乃尔大学主导的“人类脑计划”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明显增加大脑神经纤维、树突、突触的数量,促进大脑的发育。科学实践证明,2~5岁的儿童中,爱玩耍的孩子大脑比不玩耍儿童的大脑至少大30%。而以哈佛医学院约翰·瑞迪为首的科学家们更是通过研究证明,运动会影响大脑结构,从而帮助孩子的智力发育。大脑由1000亿个类型各异的神经元组成,而信息传输是通过神经元分枝间的连接点突触(synapse)来进行的,这就意味着,这些突触越“优秀”,其信息传输的阈值越高,大脑也就越“聪明”。运动提高脑细胞活性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查多克·海曼教授对8~9岁的儿童进行了运动干预:在每次放学后2小时内完成,强度为中等到大强度,周末会鼓励孩子与家长一起进行运动。9个月后,结果显示,孩子的注意能力和抑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大脑前额皮层的功能也显著增强。这也呼应了当代脑科学研究公认的理论:运动给孩子的身体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使大脑能够更好的去运作与学习。运动会让机体释放更多的帮助激活脑细胞活性,增强记忆力、认知力,改善大脑环境,提高智力。运动提高大脑认知功能和专注力美国疾控中心CDC在2010年,对美国儿童的体育锻炼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研究数据总结,发现运动能改变儿童注意力和专注度。活泼好动的儿童在识别视觉刺激方面比不爱运动的儿童要快得多,也表现出注意力的更加集中。脑激活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多的儿童和青少年能够为一项任务配置更多的认知资源,并且可以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教育研究者们还发现在斯坦福成绩测验中,那些体能好的学生数学胜过全体的67%,英文胜过全体的45%。2004年由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等组合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了一个评估,发现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力、专注度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运动塑造大脑体能越好,大脑越有复原力体能越好,大脑的功能就越好。体能好的孩子在执行能力认知测试中得分要优于体能差的孩子。体能水平增加与积极的情绪直接相关,而且还能缓解焦虑和压力水平。三个月的锻炼方案证明:海马体记忆区的毛细血管容量增加了30%,它是新神经元赖以生存的环境。运动是增加新生细胞生长的诱因。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运动塑造大脑天生的奔跑者现在我们无须依靠食物和狩猎而生存,但人类的基因是为这种活动而编码,而且人的大脑也被预先设定来管理这些基因,所以放弃这种生活就打破了50万年以来一直稳定存在且微妙的生物平衡关系。很简单,我们需要运用我们的耐力代谢系统保持大脑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已根深蒂固于我们DNA中的那些远古时期的活动节奏,导致转变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行走、慢跑、快跑和短跑。所以,我们应该遵循祖先的惯例,每天行走和慢跑、每周长跑几次,然后时不时地进行追逐猎物似的急速奔跑。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