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吉林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谓之曰:“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杀王。”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王!”墨子曰:“闻公为云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义不杀王而攻国,是不杀少而杀众。敢问攻宋何义也?”公输般服焉。请见之王。墨子见楚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槽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柟、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也。”王曰:“善哉!请无攻宋。”
(节选自《战国策·宋策》)
材料二: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洗洗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节选自《古文观止》)
①违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用的两种器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盗起而不知御A民B困而不知救C吏D奸而不知禁E坐F糜G廪粟而不知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量词,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思相同。
B.“若所市于人者”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含义相同
C.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是古代百姓日常服饰中的一种,用来形容平民的衣着。
D.孙吴,指孙权和吴起,在此代指能够保卫家国、智勇双全、武力高强、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宋国无罪,不应受到攻打,他诱使公输般说出“义不杀王”的道德准绳,然后揭路公输般在道义上的自相矛盾,使其信服攻宋无义。
B.楚国土地广阔,物产富饶,而宋国既没有雉、兔、鲋、鱼,也没有较好的木材,如果楚国派臣僚攻打宋国,就同犯偷窃病的人性质是一样的
C.面对“我”的责问,“卖果者”笑着解释,他认为卖果是自己谋生手段,自己并没有骗人,而世上骗人的事很多,只不过“我”没有去联想。
D.“卖果者”觉得那些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大衣带的文臣,虽然气宇轩昂,很像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们不能像伊尹、皋陶一样建功立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2)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
1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理解。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之易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①,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②,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秦伯归女五人,怀赢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郇。
(节选自《国语·晋语》)
①象:征兆。②橐鞬:箭囊弓袋。
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晋公子重耳出亡A卜适B齐楚C狐偃D曰E夫齐楚F道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到。它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义用法相同。
B.再拜:指拜两次。这和《鸿门宴》中张良所说“再拜献大王足下”的意思一致。
C.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文中的“有马二十乘”意思是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D.三舍,九十里。古时行军日行三十里则一宿,故三十里为一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重耳在狄国流亡了十二年,狐偃认为这时已经具备了远行的条件,建议到齐国去寻求机会。
B.路过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公子重耳,子犯不以为忤,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是夺得政权的征兆。
C.公子重耳到齐国后,贪图安逸,想要老死于齐国,齐姜氏深明大义,极力劝说他马上离开齐国。
D.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并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2)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14.文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吉林省辽源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十七年,秦攻赵于长平。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文本二: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赵王使平阳君媾秦,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文本三: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齐王终不听。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秦军A详败B而C走D张E二奇兵F以劫G之H赵军I逐胜J追K造L秦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私下里,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内”,同“纳”,指接纳,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中的“内”字含义相同。
C.文本一“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与文本二“赵卒不得媾”两句中,两个“卒”字的含义相同。
D.“隐蔽”,文中指屏障,现在则多表示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或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是赵国的主将,由于作战多次失败,将士伤亡很重,加上他采取坚壁不出、拒绝迎战的策略,招致赵王的不满与愤怒。
B.赵括是马服君之子,他到达长平战场后便命令赵军出兵攻打秦军,可是出师不利,最终被秦军围困,且被切断了粮道。赵军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援兵。
C.为求突围,赵国士兵分为四队,轮番进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主帅赵括派遣精锐士卒出城与秦军搏斗,他于城内指挥,但不幸被秦军射杀,赵国大败。
D.苏秦以唇亡齿寒的比喻劝说齐王答应赵国的请求,他认为如果不帮助赵国,赵国被灭的话,那么会使齐国直接面对秦国,齐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2)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14.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
(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三: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填写在答卷上。
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14.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谓之曰:“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杀王。”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王!”墨子曰:“闻公为云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义不杀王而攻国,是不杀少而杀众。敢问攻宋何义也?”公输般服焉。请见之王。墨子见楚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槽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柟、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也。”王曰:“善哉!请无攻宋。”
(节选自《战国策·宋策》)
材料二: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洗洗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节选自《古文观止》)
①违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用的两种器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盗起而不知御A民B困而不知救C吏D奸而不知禁E坐F糜G廪粟而不知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量词,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思相同。
B.“若所市于人者”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含义相同
C.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是古代百姓日常服饰中的一种,用来形容平民的衣着。
D.孙吴,指孙权和吴起,在此代指能够保卫家国、智勇双全、武力高强、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宋国无罪,不应受到攻打,他诱使公输般说出“义不杀王”的道德准绳,然后揭路公输般在道义上的自相矛盾,使其信服攻宋无义。
B.楚国土地广阔,物产富饶,而宋国既没有雉、兔、鲋、鱼,也没有较好的木材,如果楚国派臣僚攻打宋国,就同犯偷窃病的人性质是一样的
C.面对“我”的责问,“卖果者”笑着解释,他认为卖果是自己谋生手段,自己并没有骗人,而世上骗人的事很多,只不过“我”没有去联想。
D.“卖果者”觉得那些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大衣带的文臣,虽然气宇轩昂,很像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们不能像伊尹、皋陶一样建功立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2)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
1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理解。
10.ACE11.A12.C
13.(1)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而宋国方圆五百里,这就好象雕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一样。
(2)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用来养活自己。
1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做事情和看人都不能只看表面,表面漂亮的,内在不一定好,要认清事实,不要被假象所欺骗。该成语含贬义,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美丽而无修养内涵的人。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奢靡的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坐糜廪粟而不知耻”为句式结构相同的句子,故应在ACE处断开。
故选ACE。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舍”,量词,宿一夜/三十里为一舍。句意:走了上百天,走得脚掌都磨出了重重老茧。/把军队后撤九十里。
B.“若”,都是代词,你。句意:你卖柑子给人家。/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自己并没有骗人”错。由原文为“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可知,“卖果者”承认自己骗人。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地方”,土地方圆;“文轩”,雕饰华美的车子;“弊舆”,破车。
(2)“业”,从事……行业;“赖”,依赖;“以”,用来;“食”,养活。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可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意思是拥有金玉般的外表,里面却像破棉絮,用来比喻比喻外表华美,而实质糟糕。再由原文“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可知,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做事情和看人都不能只看表面,表面漂亮的,内在不一定好,要认清事实,不要被假象所欺骗。该成语含贬义,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美丽而无修养内涵的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公输般为楚国设计制造各种器械,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墨翟听说了此事,便走了上百天,走得脚掌都磨出了重重老茧,去见公输般,对他说道:“我在宋国就听说了你的大名,我想借你之手杀死宋王。”公输般道:“我讲究道义,绝对不会杀宋王!”墨子道:“听说您在制造云梯,要用来攻打宋国。宋国究竟有什么罪您讲道义不杀宋王,却攻打那个国家,这是不杀少而杀众。请问攻打宋国算是讲究什么道义呀”公输般被说服了,便请墨翟去见楚王。墨翟见了楚王,说道:“现在这儿有个人,他丢开自己雕饰华美的车子,却想去偷窃邻居的破车;他丢开自己的锦衣绣裳,却想去偷窃邻居的粗布短袄;他丢开自己的膏粱酒肉,却想去偷窃邻居的酒渣糠皮。大王您说这是个什么样的人”楚王道:“他肯定有偷窃病。”墨翟道:“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而宋国方圆五百里,这就好象雕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一样。楚国有云梦泽,其中犀、兕、麋、鹿到处都是,还有长江、汉水,其中鱼、鳖、鼋、鼍的产量天下为最,而宋国连雉、兔、鲋、鱼都不产,这就好象膏粱鱼肉同酒渣糠皮一样。楚国有长松、文梓、楩、柟、豫章,而宋国不产任任何一种较好的木材,这就好像锦衣绣裳同粗布短袄一样。我认为大王的臣僚攻打宋国,同犯偷窃病的人性质正是一样啊。”楚王道:“说的有道理!我不进攻宋国了。”
(节选自《战国策·宋策》)
材料二: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整年也不溃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比别人的高出)十倍的价钱。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很奇怪,问他说:“你卖柑子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迷惑笨拙、盲目的人上当呢?这样欺骗人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用来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不曾有人说过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仅仅只有我一个吗?您还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拥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坐在朝堂之上,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奢靡的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显赫的值得人们效仿?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节选自《古文观止》)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之易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①,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②,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秦伯归女五人,怀赢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郇。
(节选自《国语·晋语》)
①象:征兆。②橐鞬:箭囊弓袋。
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晋公子重耳出亡A卜适B齐楚C狐偃D曰E夫齐楚F道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到。它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义用法相同。
B.再拜:指拜两次。这和《鸿门宴》中张良所说“再拜献大王足下”的意思一致。
C.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文中的“有马二十乘”意思是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D.三舍,九十里。古时行军日行三十里则一宿,故三十里为一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重耳在狄国流亡了十二年,狐偃认为这时已经具备了远行的条件,建议到齐国去寻求机会。
B.路过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公子重耳,子犯不以为忤,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是夺得政权的征兆。
C.公子重耳到齐国后,贪图安逸,想要老死于齐国,齐姜氏深明大义,极力劝说他马上离开齐国。
D.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并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2)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14.文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10.ACE11.A12.D
13.(1)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即使吃了你这当舅舅的肉,怎么能满足呢?
(2)秦国、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为什么瞧不起我?
14.①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对应“以其无礼于晋);②晋公子重耳回国后,秦晋结为盟国(对应“晋侯、秦伯围郑”)。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通过占卜要到齐国或楚国。狐偃说:“齐国楚国道路遥远,……”
“晋公子重耳出亡”是主谓句,其后A处断开;
“齐楚”是“适”的宾语,宾语后C处断开;
“狐偃曰”“曰”后要停顿,即E处断开。
故在ACE三处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
A.错误。往,到;女子出嫁。句意:我们不到齐国、楚国去。/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B.正确。句意:重耳于是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错,原文是“秦伯归女五人”,“归”,古时称女子出嫁。应为“秦伯将五个女子嫁给她”,不是做婢女。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济”,成功;“餍”,满足。
(2)“匹”,同等(匹敌,地位相当);“何以”,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以何”,为什么(凭什么);“卑”,瞧不起(鄙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可知,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烛之武退秦师》中写道“以其无礼于晋”,说的就是这个事件。
根据“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郇”可知,秦伯护送公子渡过黄河回到晋国,然后秦、晋两国在郇地结盟。《烛之武退秦师》中写道“晋侯、秦伯围郑”,可知秦、晋两国是结盟国关系,对应文本中的“秦、晋大夫盟于郇”。
参考译文:
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通过占卜要到齐国或楚国。狐偃说:“齐国、楚国道路遥远,不可以在处于困境时投奔,按我的考虑,还是到狄国去,狄国接近晋国,容易到达。”于是就到狄国。公子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狐偃说:“当初我们不到齐国、楚国去,是避免路途遥远。现在我们的力量已经蓄积了十二年,可以远行了。齐侯年纪老了,但是他想和晋国交好。”大家都认为说得对。于是就出发了。路过五鹿时,他们向田地里的农夫讨吃的。农夫拿起土块给他们,公子重耳大怒,要拿鞭子鞭打农夫。子犯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农夫把土块给我们表示归服公子,我们还想求什么呢?上天注定的事一定先有征兆,您一定会获得这块土地。你们大家记住我这话。”重耳于是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接受土块把它装进车里。于是到齐国去。齐侯为他娶妻,待他很好。赠送给他二十辆马车八十匹马,重耳心满意足表示要在齐国住到老死。他说:“人活着就是图安乐,谁还去想其他什么呢?”齐姜氏劝他说:“齐国的政治衰败了,晋国君主昏庸无道很久了,时机已经来到了,公子复国的日子快到了。做国家的君主可以拯救百姓,却要放弃这个机会,那简直不算人了。政局败坏的环境不适宜久住,有利时机不可错过,安于现状的情况不能再继续,您一定要赶紧离开齐国。”公子重耳不听。姜氏与子犯商量,把公子灌醉后载在车上离开齐国出发。公子酒醒后,便操起戈追打子犯,说:“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即使吃你这当舅舅的肉,也不会满足啊。”一行人继续前行。路过卫国,卫文公有邢国、狄国的进攻的忧虑,不能按礼节接待他们。路过郑国,郑文公也不按礼节接待他们。郑国大夫叔詹说:“如果不能按礼仪接待他们,就请您把他们杀掉。”郑文公不听。于是到了楚国,楚成王按照周礼接待重耳。举行过招待仪式之后,楚成王问公子重耳说:“您如果能回到晋国当国君,拿什么来报答我?”公子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将来晋、楚之间不幸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交会,我一定让晋国军队退兵九十里。仍然不能获得您的谅解,那么我只好左手握着马鞭和雕弓,右手摸着箭囊弓袋,来和您周旋。”秦伯派人到楚国召请公子重耳,楚王用丰厚的礼物送公子到秦国。秦伯将宗族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自己的女儿怀嬴也在内。公子重耳让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倒水给他洗手,洗完挥手让她走开。怀嬴生气地说:“秦国、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为什么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连忙除去衣冠自囚,表示听从秦穆公的惩罚。秦伯接见公子重耳说:“使公子受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啊。听凭公子的处置。”十月,晋惠公去世。十二月,秦伯护送公子渡过黄河回到晋国。辛丑这天,秦、晋两国大夫在郇地结盟。
吉林省辽源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十七年,秦攻赵于长平。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文本二: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赵王使平阳君媾秦,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文本三: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齐王终不听。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秦军A详败B而C走D张E二奇兵F以劫G之H赵军I逐胜J追K造L秦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私下里,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内”,同“纳”,指接纳,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中的“内”字含义相同。
C.文本一“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与文本二“赵卒不得媾”两句中,两个“卒”字的含义相同。
D.“隐蔽”,文中指屏障,现在则多表示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或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是赵国的主将,由于作战多次失败,将士伤亡很重,加上他采取坚壁不出、拒绝迎战的策略,招致赵王的不满与愤怒。
B.赵括是马服君之子,他到达长平战场后便命令赵军出兵攻打秦军,可是出师不利,最终被秦军围困,且被切断了粮道。赵军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援兵。
C.为求突围,赵国士兵分为四队,轮番进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主帅赵括派遣精锐士卒出城与秦军搏斗,他于城内指挥,但不幸被秦军射杀,赵国大败。
D.苏秦以唇亡齿寒的比喻劝说齐王答应赵国的请求,他认为如果不帮助赵国,赵国被灭的话,那么会使齐国直接面对秦国,齐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2)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14.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10.DHJ11.C12.C
13.(1)廉颇加固营垒用来对待秦军,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赵王屡次用这个责备廉颇。
(2)不同意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能被打退,这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而齐国、燕国的计谋错了。
14.①赵国:用人错误,被秦国用反间计离间,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的用兵策略失败,急于求成,给敌人以机会;求和计策错误,派郑朱入秦求和,给秦王利用的机会。
②秦国:武安君白起的策略,诱敌出击,两面夹击,将赵军一分为二,困在军营;秦国上下一心,断绝救援赵国的一切机会,消耗赵军力量。
③局势上:楚、魏、齐等国拒不援助赵国,使赵国孤立无援。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军假装战败而逃,同时布置了两支突袭部队进攻赵军。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营垒。
“秦军”是主语,“而”是连词,表修饰,“详败”是形容“走”的状态,“秦军详败而走”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且“张二骑兵以劫之”是秦军做的另一件事,两件事中间断开,故D处断;
“之”是“劫”的宾语,结构完整,且“赵军”是下一句的主语,H处断;
“赵军逐胜”是主谓结构,“追造秦壁”是“逐胜”的结果,和前面的“逐胜”要断开,J处断。
故断DHJ三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阴”都指“暗中,私下里”。句意:暗中派武安君白起出任上将军。/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B.正确。
“内”都通“纳”,接纳之意。句意:秦国接纳郑朱进入秦国境内。/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
C.错误,含义不同。
“卒”,名词,士卒,士兵。/副词,指“最终”。句意:士兵四十万人向武安君投降。/赵国最终没能与秦国讲和。
D.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赵括派遣精锐士卒出城与秦军搏斗,他于城内指挥”错误,原文是“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意为“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这些部下与秦军搏杀”,可知赵括并未在城内指挥,而是亲自上战场搏杀。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坚壁”,加固营垒,坚守营垒;“数”,多次,屡次;“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让”,责备。
(2)“听”,同意,准许,答应;“却”,退却;“过”,错。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赵国在长平之战上的失败可以从赵国本身、对手秦国以及当时的局势三个方面概括。
从赵国本身来看:结合“赵使廉颇将”“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可知,赵国一开始任命廉颇为将,之后被用反间计离间,用赵括代替了廉颇,用人不当;而且赵括一到战,就“出兵击秦军”,急于求成,被敌人抓住机会;文本二提到“赵不胜”之后,“赵王使平阳君媾秦,发郑朱入秦”,向秦国求和,结果被秦国利用,“秦王必显重以示天下”,让其他的诸侯国知道赵国讲和而不会再援助它。
从秦国角度来看:结合文本一“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可知,秦将武安君佯败诱敌出击,然后两面夹击,把赵军一分为二;结合“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可知,秦国从君王到将士以及百姓,上下一心,断绝了救援赵国的一切机会,消耗赵军的力量。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结合文本二“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和文本三“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可知,楚国、魏国、齐国等诸侯国没有援助赵国,让赵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昭王)四十七年,秦国在长平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统率军队。廉颇加固营垒用来对待秦军,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赵王屡次用这个责备廉颇。秦国丞相应侯又派人到赵国花费千金施行反间计,说:“秦国最忌讳的,只是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而已,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早已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却又反而坚守营垒不敢出战,再加上听到秦国反间的话,于是派赵括取代廉颇率兵攻击秦军。秦国得知马服君的儿子担任将领,就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赵括一到任上,就发兵进击秦军。秦军假装战败而逃,同时布置了两支突袭部队进攻赵军。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营垒。但是秦军营垒十分坚固,不能攻入,而秦军的一支突袭部队两万人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骑兵的快速部队楔入赵军的营垒之间,把赵军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运粮通道也被断绝。这时秦军派出轻装精兵实施攻击。赵军交战失利,就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兵的到来。秦王得知赵国运粮通道已被截断,他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和粮食。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军内士兵们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困厄已极的赵军)攻击秦军营垒,打算突围而逃。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率领这些部下与秦军搏杀,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士兵四十万人向武安君投降。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文本二:
秦国、赵国在长平打仗,赵国没有胜利,赵王派平阳君(赵豹)办理讲和事宜,派郑朱到秦国去,秦国接纳了郑朱。虞卿说:“大王与秦国讲和的事情一定不会成功,赵国的军队一定会被打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胜利的人都已经在秦国了。郑朱,是赵国尊贵的人,而进入秦国去讲和,秦(昭)王一定把这个显贵重要的使者给天下诸侯看。楚国、魏国认为赵国讲和,一定不会援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援助大王,那么讲和是不能成功的。”赵国最终没能与秦国讲和,军队果然被打得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文本三: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苏秦对齐王说:“不如借给它,以便打退秦兵,不同意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能被打退,这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而齐国、燕国的计谋错了。况且赵国对于燕国、齐国来说,如同一条屏障,又如同牙齿有嘴唇那样,嘴唇如果失掉了,那么牙齿也就寒冷了。(秦国)今天灭亡了赵国,那么明天它就要灭掉齐、楚了。”齐王最终没有听取。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
(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三: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填写在答卷上。
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14.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10.CHL
句意: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而建,把山当做防护,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鄣山次之。“州邑乡聚”,主谓句,其后应断开;“皆依山为坞”省略主语“州邑乡”,其前C处应断开;
“坞”作“为”的宾语,其后H处应断开;“大鄣山次”,“大鄣山”为主语,其前L处应断开。
11.D
“黜陟,罢免官职”错误。文中“黜陟”,是指官吏降免或升迁,与前文“理乱”同为反义联用。
12.C
A.“新安……环绕多个邑镇……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错误。原文“新安之程,蔓衍诸邑”,可见环绕邑镇的是新安程氏;程沄率子孙“始居汊口”而非新安,“新安之程……皆祖梁忠壮公”。B.“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错误。程汝玉写《汊口志》,归有光为该书作序。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错误。原文两个“或曰”,可见得名原因有二。
13.(1)而浅陋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2)与其当面(或生前)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或死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或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1)“陋者”,浅陋的人;“考击”,敲打;“其实”,它的真相;
(2)“与其……孰若……”,与其……哪里比得上……;“有誉于前”“无毁于其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前有誉”“于其后无毁”;“有乐于身”“无忧于其心”,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身有乐”“于其心无忧”。
14.材料一,(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
材料二,(说理)评价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误解,说明求真求实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三,(言志)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
材料一,由“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可知,(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材料二,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知,(说理)评价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误解,说明求真求实精神的重要性;材料三,文章主旨,是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的,“愿之言”即“愈之意”;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
材料一:
越山的西南方向高耸,其下倾向大海,所以天目山在浙江是最高的山峰,但也仅仅是与新安的平地是相等的。从浙江望去,新安就像在万山的上面。所以新安,是山郡。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而建,把山当做防护,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鄣山次之。秦初在这里设置鄣郡。
唐代广明之乱时,都使程沄聚集众人以求自保,在其外扎营,子孙于是就居住在这里。新安程氏,环绕邑镇,都以梁忠壮公为祖。而都使程沄才开始在汊口居住。程氏中名声显扬的,是宋端明殿学士程珌。而像庸师侍奉饶仲元,之后的吴幼清、程钜这些人都出自其门下,求学的人称他为徽庵先生。其他有名望德行的人,每代都有。
程元成,字汝玉,都使程沄的后人。所以他写作《汊口志》,记录这个地方的风物地理风俗以及山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048.13-2025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3部分:冲击电压试验
- 2026年中国家庭输液疗法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6年中国水力活塞泵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6年中国螺旋不堵式泵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年下半年江西九江市事业单位“才汇九江”高层次人才招聘276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内江隆昌市响石镇中心学校见习岗位1人需求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招聘10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湖北省危险化学品禁止、限(控)制、淘汰和鼓励政策目录清单(2025年本)
- 康复医学科脊柱受伤康复指导
- 员工保密协议范本
- 2024年国考申论真题(行政执法卷)及参考答案
- 医院用病床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水厂装修合同范本
- 管理素质与能力的五项修炼-跟我学“管理学”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福州市部分高中开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英语试题(解析版)
- 抢救记录书写要求及模版
- 2024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11-T 2153-2023 主要树种立木材积表
- fa融资顾问协议
-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