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教学目标: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3、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2.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钱学森的贡献与回国的阻力。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准备: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图片。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这是国家给他的评价。 当年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 则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二)作者简介:涂元季,1939年生,河北省老河口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的秘书。(三)有关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著名科学家。1929-1934,上海交通大学学习。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召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互动. 互动: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补发工资,他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互动1:再读课文,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是什么? 明确:学生自己发挥,教师点拨。 互动2: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互动3: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曾有人将本文的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会更全面些?为什么?(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明确: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一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好几个方面关于钱老的事情,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其它几件: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不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另外两篇题目是因为报刊的标题要求鲜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好,很有炒作的技巧,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当时在一般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恰恰拒绝出国,这是新闻文体的特点。而我们的课文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互动4:则你认为钱学森拒绝访美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的伤害了他,伤害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钱老对当时“出国风”,尤其是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行径深感厌恶;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相反,钱老并不稀罕美国的荣誉头衔,是其坚定强硬个性的体现。 互动5:钱学森作为科学家在科学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为什么?明确: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文章的中心不在其科学成就上着手,而在许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上花费笔墨毫无新意;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则对待科学研究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是钱老的秘书,在钱老身边工作,亲历的一些事迹是鲜为人知的,更何况钱老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风不开的。 互动6:谈谈你对课后练习一的看法。明确:文章的好处在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实例,写出了主人公难能可贵得高尚的独特的思想个性。 (五)小结全文: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六)写作特点: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3、夹叙夹议。板书设计:2梁思成的故事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第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 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第二教时 一、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 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 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 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一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一定是历史第一人”一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 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则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的应该是这样。 二、小结全文: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一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三、写作特点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3、对比手法的运用。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 板书:3.细菌的启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词。2、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2、品赏作品的语言特色。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教学难点:品赏作品的语言特色。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识记生字词。(2)理解细菌的性质和特征。(3)梳理课文,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郑也夫:当代学者,北京人。学术着作《西方社会学史》、《代价论》、《信任论》;杂文集《走出囚徒困境》、《游戏人生》、《被动吸烟记》等。 三、字词检测。(见屏幕) 学生速读课文,谈谈你读过此文的第一感觉。 五、分析课文:(一)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地球上的物种有几类,各物种有何作用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动物(消费者);植物(生产者)。(二)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细菌有怎样的性质与特征1、细菌是生物界元老;2、细菌无所不在3、细菌发挥重要作用;4、细菌有不可毁灭性;5、细菌的生存策略多。(三)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类的进步与细菌的简单化、退化。2、寄生是生物世界中最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六、理解作品的主题: 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七、拓展延伸:假如世界上的细菌被全部消灭,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八、作业:1、完成词语的品味和积累。2、小作文: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认识。第二课时一、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让学生找出句子来分析。1.作者在演讲中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生动的比喻。2.文中大量设问句的运用。3.作者通过许多生动而新鲜的例子来引起大众和读者的兴趣。4.文中很多处运用数据来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1)文章第一段,从时间上讲,细菌存在的历史最古老,但是作者不说“古老”,而说细菌是地球上的“元老”,“元老”这个字眼,本来是指人类政治、社会集团中资格最老、影响力最强者。这和细菌有根本的不同,但是,用了这个词语,特别强调其年代久远,不可小觑,带有一种轻松、调侃的意味。(2)细菌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细菌的知识,难免抽象。作为科普文章,作者尽可能把它具体化、感性化。如讲到“寄生”这样抽象的科学概念,作者用了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小结:尽可能让抽象的科学道理和日常感觉缩短距离,是科普文章基本手法之一。(3)通常,我们把“杀菌”“灭菌”等等,经常在挂在口头上。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从科学角度来说,消灭细菌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事实上:其实人类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彻底消灭细菌,人类也没有能力办到。把日常生活经验和科学道理放在直接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中,从心理学来说,这是引起好奇、关注的手法。从文章的写作方法来说,就是从感性经验提出理性问题的方法。(4)严格来说,人类并不需要消灭全部细菌,因为有些细菌是有益的。这里的关键词语是“有害的”和“有益的”,有了这二者,论点就比较严密了。这里有一个形成论点的技巧,当你发现初始的论点不够准确,涵盖面过分宽的时候,就用得着这种方法,就是把论点加以限制。在前面加上限定的词语:不是要消灭全部细菌,而是一部分,“有害的”一部分。(5)“抗生素”的事例。这个例证,举得很有智慧。本来论据的任务,就是对前面的论点加以说明。但是,这个论据却不但是说明,而且把论点发展了。这个材料,是一个历史经验的总结:二十世纪初,抗生素代的到来,给人类造成了错觉,以为人类对细菌的斗争已经大获全胜。但是,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这个历史经验的材料好处是,不但说明了前面的论点,而且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把更深刻的科学原理的一系列因果揭示出来了:1,由于细菌产生了抗体;2,抗体的产生是由于细菌基因复制总是有变化;3,复制的速度又是很快的,而人类繁殖却很缓慢。 小结:强调科学道理和日常生活感觉的不同。 二、品味本文精彩的句或词。学生精读课文,并把文中精彩的语句或词语找出来,分组讨论并交流,最后说说这些语句或词语的精妙之处。这个环节较为灵活。 注意:(1)学生要言之有理;(2)不要轻易给学生泼冷水。 三、本文小结和布置作业。1.科学就是对常识的颠覆,对常识的批判,就是对人的启蒙。这样的文章,可贵在于,首先,把读者从进化为高的成见或迷信中解放出来;其次,以形象的语言,对话性的交流,作雄辩的表述,让读者享受到一种演讲术的交流感、现场感。 2.这篇演讲让我们认识了“细菌”,也明白了”细菌与人类进步的关系”。请同学们课外也就自己的一些感悟写一篇作文来演讲,题目自拟,题材不限定。 课后练习答案:一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文,理解“演讲词”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学生通过研读不难发现本文语言特点是生动通俗易懂,主要是让学生找出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4.保修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小说的一般特点,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2.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弄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加强朗读,注意对人物的语言的描写,仔细品味精彩语句,把握人物人性。 3.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仔细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揣摩人物性格,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而逐步培养初步欣赏小说的能力。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打开电脑、电视,翻开报纸、杂志,街头巷尾到处都有广告,还有的“上门服务”,我们应当怎样面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保修》。 二。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1.简单概述文章的故事情节。2.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故事情节。 3.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一题。三.品味本文精彩语句,并自己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如:“那是因为没有在电视里向广大观众宣传。效果虽然可靠,遗憾的是这种商品的价钱昂贵,因此,只选有限的上层阶级的人物拜访。请您购买吧。”(为了成交,青年人的每句话,每个词都极富煽动力。) 此外,“你能满意,我就放心”,“有保证书”,“头发是植物性”等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更应让学生谈谈见解。值得注意的是,画家语言“做梦一样”、“惊人的效果”、“科学的胜利”,在全文中重复了好几次。如果说,在这以前的几次,都是因为保修效果十分良好,画家发自内心的话,则最后一次,当然也是画家的真心。但是从读者看来,却明显有一点讽刺的意味了。因为头发都被清除了,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等于空折腾这么久,怎么能说“科学的胜利”呢?应该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才更符合实际。 另外,“做梦一样”原本是赞美的,而这里却意味丰富,从表面上看的确是画家在赞美,但从深层来说,又是对画家被骗上当而不自知的调侃。 至于“惊人的效果”,意味也是双重的,一是当时的感觉,二是讽喻,这次的“惊人的效果”,就是消除前面的“惊人的效果”。用同样的词语,包含着不同的内涵,激起读者丰富的感受,是喜剧性作品常用的手法。在第一册中,我们学过鲁迅的《长妈妈和山海经》,两次用了“空前的敬意”、“伟大的神力”,成为全文意脉的关节。第一次是幽默性质的反讽,第二次是抒情式的赞美。 (四)布置作业。课文写了M先生花了很多钱,买来的是烦恼,最后还是回到当初的秃脑袋。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何感想?第二课时(一)理解课文的构思。1.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理解。本文看起来似乎是一篇小说,但是,却没有小说那样的人物性格。人物也只有两个:顾客和推销员,连名字都没有。顾客虽然有名字,却是一个字母,和没有差不多,可见其不重要。人物不但没有名字,而且也没有外貌描写,连年龄、性别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好像不是一篇小说,它不以独特的人物个性感人,而是揭示现代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给读者以启示。2.文章的构思。文章构思的精彩处在于,每一成功的保修,解除烦恼,都因为过分成功,变成了新的烦恼。如此构成了循环性不已的悖论:解除烦恼,变成了产生烦恼的原因。3.文章的喜剧性。(1)情节的特点。最高科技的商品,最有效保修,却带来了最不可开交的麻烦。这不是很荒谬,很可笑吗?作家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可笑的效果,这种荒诞的效果,可以称之为“喜剧性。”(2)表现在对话上。一般说来,在小说里,人物的对话,很讲究个性,很忌讳重复;但是,这里却恰恰相反,人物多次做成买卖,基本上没有多少动作和表情的描写,完全通过对话来表现,但除了最后一次,每次说的话,基本都是一样的,卖方、买方,每次都重复着所说过的话,好像是录音机一样。这就很怪异,很荒诞,很有趣,很有喜剧性。(3)作家用这种喜剧的荒诞性来讽刺什么呢?当然是讽刺商业推销的骗术。顾客反反复复,来来回回,花了许多钱,买了多套商品,结果却不得不把经过反复折腾而变得过分茂密的头发,用自动理发机清除掉,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无效折腾以后,画家不但不感到委屈,不感到愤怒,相反却十分兴奋,发出赞美的呼声。 交流感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社会,对于身边的商业欺诈行为进行批判和揭露。 (三)再次精读课文。此环节让学生来分角色朗读,要求把人物的语气表现出来,体现作者赋于人物的性格。 (四)拓展阅读:学生阅读《杂文报》等报刊或在网络上搜寻,从中找出与文章在主题上相似的篇章。5.狱中书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课前预习方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信笺()飒飒()仲夏()战栗()鸫鸟()绽裂()晦暗()阴霾()均匀()蓦然()如痴如醉()哑然失笑()踱来踱去()令人目眩()万籁俱寂()奄奄一息()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 隐约()茂盛()沉醉()嘹亮() 神奇()散播()晦暗()烘托() 3、解释下列词语:奄奄一息:哑然失笑:绽裂:目眩:万籁俱寂:如痴如醉:阴霾:蓦然: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人物)写给(人物)的信。猜一猜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1、jiān;sā;zhòng;yǎn;lì;dōng;yǎ;duó;zhàn;xuàn;lài;huì;mái;yún;mò;chī2、隐约(模糊)茂盛(旺盛)沉醉(沉迷)嘹亮(响亮)神奇(奇妙)散播(播撒)晦暗(昏暗)烘托(衬托)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哑然失笑:形容笑声绽裂:裂开目眩:眼睛昏花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蓦然:突然。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罗莎(人物)写给宋儒莎(人物)的信。他们是好朋友。5、学生可能会说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一定,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国古代的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人固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南宋文天祥更是挥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匈牙利进步作家裴多菲也用诗歌表达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心声。 你看许许多多的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群可歌可泣的人。首先,我们学习<<狱中书简>> 二、介绍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893年参加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后移居德国,参加德国工人运动。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后,回波兰参加反沙俄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创立德国右派社会民主党人革命组织——斯巴达克联盟,在群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宣传,揭露德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尼乌斯”的笔名,写出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的工作。1919年1月15日,与卡尔·李卜克内西等同被杀害。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标示段号。遇到“预习方案”中所列出的生字词教师强调学生要在其下方加上着重号,使学生在朗读和阅读的时候能够强化印象,巩固积累。2.在4人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阅读的发现和体会,进一步落实“预习方案”第5题的要求。四、课堂研讨1.教师引导小组讨论。(1)你们看一篇文章,除了看内容之外,有没有注意文章的题目?这个文章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书简”是书信的意思,说明这是一封信。“狱中”说明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监狱中写的信。(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狱中”? 明确:第三段第一句话:“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 2.小组讨论。(1)这是一封信。明确:是罗莎·卢森堡写给宋儒莎的。(2)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明确:他们是好朋友。作者在狱中给好朋友写信,告诉好朋友她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感。3.小组交流: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明确:先写作者在狱中花园里写信;然后回忆昨天发生的事情:拯救大孔雀蝶;白杨花絮飘荡奇妙景象;大雷雨后难忘的景色。 4.小组讨论:从全文看,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明确:从全文看,是按照倒叙的写法。从记叙昨天发生的三件事情上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5.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示倒叙的方式和时间顺序的标志(句子或词语)找出来。 明确:表示“倒叙的方式”的标志:第一段中“我昨天是怎样过的呀!”表示“时间顺序”的标志:上午……下午……六点钟(但是一会儿天暗了或傍晚)…… 五、课堂作业 学生思考与写作: 作者把一天发生的事情说得多么有条理,又各有侧重。仿照这种写法,把你昨天所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写出来,先列出提纲。 六、布置作业。1、朗读全文。2、思考课后练习。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写的这封信的内容,说实在的,这是一封很特别很特别的信。你们第一次阅读时感觉是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次看这封信的时候,一点也不相信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狱中写的信。 二、课文整体研讨: (一)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你们认为这封信特别在哪里呢原因又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特别之处。学生谈发现,谈体会。教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飘飞的白杨花絮和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 三、具体学习:(一)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1.文中哪个地方?请学生找出来。明确: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2.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监狱,但是在作者看来是:花园。 3.作者围绕花园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花园里面有:绿森森的灌木丛;黄醋栗树;女贞;枫树;小栗树;白杨;还有木管风琴声;树木的飒飒声;小鸟的合唱声;杜鹃的啼声; 景物的特点: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来写景,写得有形、有声、有色;突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美丽可爱。 4.作者的感受如何?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理感受的词语。 词语:花园、丁香般芬芳、亭亭玉立、肃穆而慈祥、非常愉快、多美、多么幸福、沉醉等。 作者的感受:愉快、幸福、沉醉。从中突出了女革命者细腻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怀。5.学生自读第一段: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要求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好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卢森堡的情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她的情感相当独特。 在一般人笔下,失去自由,免不了产生沮丧、愤懑,把这样的情感投射到周围的树木花草上去,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在卢森堡的笔下,周围的植物,不但没有一点沮丧感,更反倒生气勃勃,充满了生命的安详感: 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在哪儿给你写这封信吗?在花园里!我把一张小桌子搬到外边来,很隐蔽地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中。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在我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摆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 这哪里像在坐监牢?沉溺于监牢的严峻感,就不可能对大自然有这样专注,这样珍惜。这说明在她内心深处,并不把坐监狱当作什么了不得的事,她相当安详地专注着上下左右的花草树木,一切都很美,很有诗意。她所凭借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华彩,而且还直接写到她的感觉: 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正写字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的脸上和手上。 (二)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1.文中哪个地方写拯救蝴蝶行动?学生找出来。明确:文中第一段从“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 2.“我”是怎么救助的?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从发现它奄奄一息到焦急地战栗,小心翼翼地放在手里到拿盛开的鲜花喂食到与它说话等,这些无不体现女革命者对生命的珍惜和细心的呵护 学生自读这段课文(三)飘飞的白杨花絮: 1。作者抓住什么特征来描写他所见的景象? 明确:作者抓住奇妙和神奇的特征来描写,例如:到处飞舞、飞满、铺满和散播、传播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杨花漫天飞舞神奇景象, 2.“在墙缝里,石缝间,到处都有它的幼芽在抽芽。”字里行间有什么含义? 明确:作者赞叹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传宗接代的神奇力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四)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明确:作者描写灰云、雨点、闪电、雷声还有夜莺等景物。2.在描写中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和象征。 3.“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 前者为拟人;在于表现人的感觉,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 后者为比喻和通感;在昏暗背景下,转化为视觉,对比更鲜明,更表现出清脆亮丽的莺啼,更突出所寄寓的革命者精神气概的灿烂夺目。4.景象的气氛如何?给人阴郁的感觉?联系全文四处的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文中有四处写到阴郁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一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二是正由此反衬、突出了生命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对这阴郁的战胜、压倒;特别是最后一段,荡漾着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是理想的光华,是全文的高潮。 5.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鸟的叫声和鸟的形象?从文章中找出来,体会它的表达意义。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的最起码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感情去同化景物。 课文前面已经写到四次鸟的叫声或鸟的形象, 第一次是不知名的“小鸟”, 第二次是“杜鹃”, 第三次是“小鸫鸟”, 第四次是“燕子”。 这里描写的是燕子穿飞的形象和夜莺在闪电和雷声中的叫声,突出他们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揭示燕子和夜莺和环境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一个革命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英勇无畏坚强不屈仍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的象征意义。 6.学生自读文章最后一段。要求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和象征意义。 三、小结 这样一个革命者虽然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以其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怀和女性的爱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并寄托了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些都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体现。 四、课堂练习 当堂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背诵和仿照句子。板书设计:6.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教学难点: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方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舔()恪守:()一绺:() 濒临:()鼾睡:()敞开:() 无济于事:(): 辨字组词:①踹()湍()揣()②搀()谗()馋()③稚()雉()堆()④裹()衷()⑤蹲()遵()尊()⑥叛()衅()⑦恪()络()参考答案1、舔(tiǎn):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恪守(kè):谨慎而恭敬地遵守。一绺(liǚ):头发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濒临(bīn):临近。鼾睡(hān):熟睡而打呼噜。敞开(chǎng):打开,大开。无济于事(jì):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2、①踹开湍急怀揣②搀扶谗言嘴馋③幼稚雉堞堆积④包裹衷心⑤蹲下遵守尊敬⑥叛乱挑衅⑦恪守联络第一课时一.以简介作者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 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今天我们先来听听一位人物的简要传记。 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他在临死前最后的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伏契克。 教师板书课题: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 二。解题:“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三。课堂研讨: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3.学生再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从文章开头“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和“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两句中可以看出,正是“不谨慎的行动”和“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才使我和其他同志遭到逮捕。 从文中“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等句子可以看出,不可能逃脱;虽躲在门后,开枪还会被杀死。(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心理描写。体现了“我”这个革命者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同志的安危。(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明确:“我”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具体在文章中的地方,比较明显,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说明。(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明确:敌人说:“你没有心。”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两句对话。敌人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伏契克不仅毫不屈服,而且无一声喊叫,表现得十分平静;敌人不可思议,束手无策,其心指生理上的心;伏指心灵品质,决不出卖同志、背叛事业的无比坚贞的精神,宁愿自身受遍苦刑决不示弱的无比坚强的意志。英雄对死亡并非没有感觉,并不是对一切没有感情,正因为他对同胞有太深的情感,才这样义无反顾地去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并不是没有痛苦,只不过不是一般的肌肤之痛,而是为人民受难而感到深沉的痛苦。在这一点上,他和纳粹的感觉构成了反差。当护士问他什么地方痛时,他的感觉是:这时我感觉到我的全部疼痛是在心上。但是,纳粹分子说:你没有心。作为一个被折磨得昏昏沉沉、几乎失去感觉的人,这时却十分清醒起来:“呵,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这是文章的点题之句。虽然在肉体上被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精神上却拥有优势,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却感到了自豪。英雄不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而是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思想,有信念,有意志的人,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不但能够抒情,而还把他的幽默和冷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4.学生三读课文。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解答参照教师用书)。(1)相关语句:收音机播出午夜时刻的信号。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舍难分。一点钟。最后的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三点钟。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自觉的战士、清醒的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包括热爱生活却又自觉牺牲,宁愿受苦受难也不让他人遭罪,为他人幸福生活而受难献身等崇高思想;也不无悲壮情怀。作者是一位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清醒的革命家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首先,这些联想同样表现了作者的镇定、意志力,受难、献身的从容感。其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作者是深知活着之美好的人;正是这样,其自觉自愿的牺牲就带着一种内心的崇高感。再次,这是作者宁愿自己受苦受难直至牺牲也不让他人遭罪的思想境界的体现。文章前头有详细的交待,作者本来可以避免后来的苦刑,但为了保护其他同志,他选择了受难之路。因此,每次遭受毒打时他联想到依然宁静平和生活着的人们,他内心的欣慰感正是这一崇高精神境界的展现。第四,也似乎在告诉人们,反法西斯战士们的受难正是为了自己民族的人民能好好地生活。第五,上述种种也不无悲壮情怀,尤其这些联想告诉读者,人们并不知道,为了他们的宁静平和生活,他们的先锋战士正在遭受苦难。 6.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文章开头的句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文章结尾的句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明确:前后呼应。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 四.课堂小结:要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插叙的作用。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心”。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充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 “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 “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 一棍子打下来。两棍子。三棍子。“我感到了疼痛。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生死置之度外,就无所畏惧了。文中反复提起“死神却迟迟不来”,“可是我还没有死去”,都集中到一点:视死如归,在死神面前,不但毫无畏惧,而且心情平静。伏契克所经受的空前惨烈的拷打,生命备受摧残,忍受非人的痛苦,如果要形容、渲染一番的话,绝非难事。但伏契克始终行文简洁,干脆利落(除了个别例外),给人以拒绝形容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文风的表现,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强调。那就是面对死亡和严刑,毫不在乎;即使躯体残损,在死亡的边缘之时,也是无动于衷,宁静致远。可见:《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则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以形象感人。 二.课堂小结: 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7.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教学重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教学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教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式:活动式、研讨激发式。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七、拓展与延伸(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 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 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嶂(zhng)曦(x)巘(yn)属(zh)引哀转(zhu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四、课文质疑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五、本课时小结 六、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8.三峡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感悟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感情。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峡,何谓峡?两山夹水的地方,说到峡,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那当属“三峡”,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则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去神游一番,去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准备好了吗?那去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环境,先看一段有关三峡风光的短片。

(屏显:三峡风光[配乐])老师解说: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全长192公里,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给了古今诗人无限的笔意和灵感,诗仙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走进三峡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过渡:说三峡的景美,其实郦道元的文字更美,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须读的字字响亮。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若有把握不准的字音,可以对照注释上的读音或是借助字典,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请一个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点评。 2.二读课文,品味三峡的美(1)过渡:文章不厌千回读,但为什么三味书屋里的孩子,读的人声鼎沸,还是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呢?因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看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除了读我们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既然这样我们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小组讨论时,采用每人轮流说一句的形式,如果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争议的地方用圈注出来,待会我们在全班交流。

(2)过渡: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我仿佛已经看见思想与思想碰撞的火花了,一起来看这几句?有疑问吗?(两段文字)1.

那这几句写了三峡的什么呢?山

水2.

山的特点呢?山的特点:长、多、高峻水的特点:盛大、清澈、激荡、迅疾过渡:耳听为虚、眼见实。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想不想亲眼见见三峡的山、水呢?(一组山、水的图片)是的,三峡的山是美的,老师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三峡的美,美在……”这个句式造了一句描写山的句子,看了以后,你能不能也仿照老师的样子,用这个句式说一句有关水的句子呢?例:三峡美,美在山。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过渡:山是高峻的,水是盛大、迅疾的,那读山的时候如何读呢?山:静,读的舒缓水:动,快、声音大些、有气势(一泻千里的江水、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让人感到豪气万丈)我们说男孩子要象山一样伟岸,女孩子要象水一样灵动,我们请男孩子读山的部分,请女孩子读读水的部分。过渡:除了写山、写夏水之外,还写了三峡的其他季节的景色,一起来看一下,请一个同学口头翻译一下,其他同学补充。1.先看春冬之景,特点?幽美

给人一种色彩斑斓、欢快明朗的感受2.如何读?轻松、平缓、稍稍明快点3.在看写了寒秋的景色,特点?

肃杀、悲凉、寒气透骨4.如何读?

慢、低、哀伤

过渡:摄影家们对美感悟是敏感的,他们用照片及时的记录了这一切,春冬之时和秋景的照片老师也有,要看吗? 3、三读课文,领悟三峡的美过渡:有位伟人说过,一起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模仿来的,尽管我们从理论上知道如何读了,但我们还要谦虚一下,先取取经,听听人家是如何读的? 请学生准备一下,教师为其配上音乐,学生评议,教师总结。 三、感悟三峡过渡:“知者乐山,仁者乐水”,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水现代作家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描写三峡的水“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旋涡。船从旋涡中冲过,只听的一片哗啦啦的水声······”我觉得:这里应该补充三峡中描写水的句子:才有比较 两组描写水的句子,你喜欢那一组为什么? 四、总结本课学习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中我们还要善于总结,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现在就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三峡的山险峻壮丽,三峡的水清澈迅疾,三峡山美水美,然而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三峡仅仅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有这么多美丽的水,我们爱三峡,更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五、布置作业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9.爱莲说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志趣和情操。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教学重点:“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莲说(周敦颐)导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1.貌美、品美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 板书: (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文中有三处衬托: (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 (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 (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全文以“爱”为线索(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草木之花(蕃)菊(独) 牡丹(甚)莲(独)菊(独) 牡丹(甚多)莲(独) 三种类型: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