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概括意义(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概括意义(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概括意义(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概括意义(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概括意义(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概括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设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中国国家版本馆作为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传世工程”的定位,依山而建成为一大亮点——总、分馆分别选址北京燕山、西安秦岭主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各馆均设置了展示区、保藏区、洞藏区、交流区等。据了解,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址规划,是因为聚焦文化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主旨,力求山水交融、馆园结合,确保中华版本免遭各类灾害损毁,永久安全保藏。在建筑设计上,各馆力求突出文化性、传承性、标识性。其中,中央总馆整体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西安分馆整体建筑和室内设计充分体现汉唐雄风,杭州分馆围绕具有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广州分馆四周环绕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岭南园林。“一总三分”凸显大国风貌、汉唐风韵、江南宋韵、岭南新韵,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国家版本馆将发挥版本典藏、展示、研究、交流的功能作用,打造彰显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气度的新标识,构筑传承悠久文明、延续中华文脉的种子库,塑造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摘编自王鹏、史竞男《中国国家版本馆》)材料二:中国国家版本馆中的“版本”二字是广义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版本资源,除了大众所熟知的图书版本之外,古今中外所有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都可称为“版本”。中国国家版本馆的保藏范围目前有十大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精品版本等。目前,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入藏版本量共1600万余册,开馆展品有上万件,涵盖十大类版本类型。中国国家版本馆的重要功能就是征集出版物版本资源,工程建设3年来,面向全国580余家图书出版单位和1万余家报刊出版单位,从2020年起按照每种4份的新要求征集出版物版本,同时征集保藏一份数字版样本。刘成勇说:“版本是高段位的文化载体,反映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也推动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盛世修典兴藏是我们的传统,有了修典兴藏,更彰显盛世气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盛世重版本、藏版本,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摘编自《中国国家版本馆——保藏传承中华文化种子》)材料三:图书版本是高级文化载体,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图书版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文化的繁荣,也是文脉传承的象征。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图书版本学主要是古籍图书,它也是最初体现版本价值的图书类别。古代书籍形式不同,诸如写本、刻本、抄本、批校本等种类繁多,另有盗本、伪本、删本、修订本等版本类型,如何鉴别善本,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较高价值的版本,古人对此早已有版本意识。以《文心雕龙》为例,它自问世以来,流传下来的就有数十种版本,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较出名的通行本是清黄叔琳(公元1672-1756年)《文心雕龙辑注》。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文心雕龙》的版本类型就更多了,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詹镁先生《文心雕龙义证》、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都是当代出版的佳本。因此,对古籍的版本研究与出版并非以搜集、保存善本为唯一目的,还要注重整理、再利用的价值。(摘编自宋宇《中国出版,莫忘版本的价值》)1.下列哪件物品可能不会被中国国家版本馆保藏(

)A.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丝织品B.带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朕匝C.海外回归的明代《永乐大典》D.《共产党宣言》的德文原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级的重大文化工程,目的是保藏传承中华文化,中央总馆和地方分馆在职责上是相同的。B.中国国家版本馆的选址规划,考虑到了文化种子需“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因为“藏之名山”能避免各类灾害损毁。C.在建筑设计上,中央总馆秉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一总三分”的特点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D.古代书籍种类、形式、版本众多,如何鉴别善本和最大限度的保存价值较高的版本,古人对此早已有了版本意识。3.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笔呢?用三五次就破了。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节选自梁衡《说经典》,有删改)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5.文中第三段画线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材料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醒,快何如战!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意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歌德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不朽,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向往着别处的生活;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朽。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恶,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有删改)6.材料二在谈经典的“易感性”时说:“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下列古诗中不符合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B.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刘禹锡《秋词》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7.下列对经典作品内容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B.《红楼梦》中,刘姥姥得到过王熙凤二十两银子的资助,一直对贾家感念于心,曾带瓜果蔬菜到贾府中看望大家;贾家败落后,巧姐遭难,刘姥姥出手相助,救回了巧姐,体现出经典的正极性。C.鲁迅在《呐喊》中,描述了诸多人物头上都有“辫子”,如阿Q的“辫子”、小D的“辫子”“洋鬼子”的“辫子”、N先生的“辫子”、七斤的“辫子”、赵七爷的“辫子”等,体现出经典的永恒性。D.《边城》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人情,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体现出经典的给予性。8.根据以上两个材料,分条概括阅读经典的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据全球碳计划组织(GCP)的数据,煤、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的燃烧所排放的CO2分别占到了排放总量的40%、32%和21%。总体而言,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占比约90%。人为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CO2,其中一部分被陆地和海洋吸收,未被吸收的滞留在大气中,造成大气CO2浓度增长,进而影响大气辐射平衡(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反过来,全球变暖将会从总体上减缓海洋和陆地对CO2的吸收,从而使得大气CO2浓度加速增长。CO2被海洋吸收后会产生碳酸,降低海水的PH值、增加海水的酸性并减少海水中碳酸根离子的浓度。海洋酸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尤其不利于海洋贝类生物的生长和珊瑚礁的形成。随着海洋酸化的加剧,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会越来越严重。全球变暖的本质是大气辐射过程,海洋酸化的本质是化学过程,但它们的罪魁祸首都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据第六次IPCC评估报告结果,每1万亿吨CO2的排放引起约0.45℃的温升。从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至今,人类已经向地球排放了约2.5万亿吨CO2,若保持现在的排放速度不变,要实现1.5℃或2℃的温控目标分别还能排放约11年和32年。(摘编自王硕《二氧化碳,都去哪了?》,《人民政协报》2021年11月25日)材料二: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指在某一时间节点,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体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全国GDP达到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较为短缺、环境容量相对有限,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攀升至73%和43%,铁、铜、镍、钴等战略性矿产品供应长期依赖国际市场。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摘编自李德金《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学习时报》2022年10月19日)材料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代表,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钢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较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光伏、风电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凸显。“未来能源结构主要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的融合发展。”武钢代表认为,要用好节能减排和绿电替代两个重要手段,其中绿电替代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我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中国贡献。”武钢代表介绍,金风科技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场景和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未来,金风科技将继续聚焦技术创新,持续优化改进风电装备,为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摘编自禹洋马呈忠《绿电替代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经济日报》2022年10月18日)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其中一部分被陆地和海洋吸收了,我们主要解决未被吸收的滞留在大气中的CO2。B.全球若一直保持现在的CO2排放速度不变,到2032年,有可能会出现CO2排放引起的温升突破1.5℃的情况。C.我国存在着人口基数大、资源较为短缺、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等问题,导致部分重要资源对外依赖性较大。D.武钢作为二十大代表,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主旋律把握到位,他的判断,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1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制定“双碳”目标的意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显示出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建设者们攻坚克难,创造了水电机组单机容量世界第一、无压泄洪洞群规模世界第一等6项纪录,将白鹤滩水电站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大坝是水电枢纽工程的核心建筑。白鹤滩水电站大坝采用双曲拱坝的坝型,拱坝坝高289米,相当于100层楼高,主体混凝土浇筑总量803万立方米,体积超过3个胡夫金字塔。建设者在温控理论、混凝土原材料、施工工艺和养护维护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防止混凝土由内外温度变化而产生温度裂缝,是大坝建设面临的普遍难题。白鹤滩水电站用先进技术筑成了“无缝大坝”。设计建设团队优化完善了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理论,在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形成了一整套施工工法和工艺,为“无缝大坝”提供了坚实保障。大坝内部还埋设了累计300万米长的冷却水管,借助1万多个传感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故障自我诊断、温度流量异常报警。在这套智能温控系统和智能混凝土运输、浇筑成套设备的支持下,截至目前,坝体上没有发现一条温度裂缝。如果说大坝是水电站的躯干,水电机组就是心脏。心脏够强,水能才可以充分、稳定地转化成电能。白鹤滩水电站就拥有一颗“大心脏”——16台单机容量达百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研制这一级别的水电机组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建设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牢牢掌握了核心技术。比如巨型转轮实现了“零配重”,不夸张地说用一根手指的力量就能拨动巨大的转轮。转轮是决定发电机组能量转化的关键部件,为保证重达330吨的转轮不出现质量偏心,设计者采取转轮全低氢焊接、三维模拟精准确定等措施实现了“零配重”。从运行效果来看,高50米、重逾8000吨的发电机组,整体振动、摆度值只有0.05毫米左右,机组的效率、稳定性等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作为水利枢纽工程,水电站在汛期需要泄洪。为此,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布置了3条无压泄洪洞,单洞最大泄洪流量4083立方米/秒,水流能以每小时180公里的速度通过。为洪水修建的这3条“高速公路”,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无压泄洪洞群。目前,泄洪洞经受住了水库高水位泄洪运行的考验。白鹤滩水电站作为能源领域的大国重器,在人类水力发电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超级工程的建成,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水电作为世界引领者的地位。(取材于张超然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电,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水电是全球公认的清洁、优质、灵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无污染、运行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便于电力调峰等特点,开发综合效益高。白鹤滩水电站投入使用后,年平均发电量约为624.43亿千瓦时,一天的发电量可满足5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500万吨,减排约6500万吨二氧化碳、60万吨二氧化硫,相当于少建近6座年产400万吨的大型煤矿。在长江干流上,白鹤滩水电站与其上游的乌东德,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等水电站连珠成串,共同构成了一条跨越1800公里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这条走廊上的110台水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169.5万千瓦,年均生产电能约3000亿千瓦时,可满足3.6亿人一年的用电需求,能有效缓解华中、华东地区及川、滇、粤等省份的用电紧张情况,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西电东送”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不仅扩大了发电效益,实现了“一滴水发六次电”,还将更好地发挥水电站防洪、航运、生态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这条走廊生产的电能替代了大量化石燃料,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6座水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0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8亿吨,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挥积极作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在各方努力下,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取材于付丽丽等的相关文章)1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建设实现的突破的一项是(

)A.采用双曲拱坝的坝型 B.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C.运用智能温控系统 D.使用智能混凝土运输、浇筑成套设备13.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白鹤滩水电站的技术成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筑成了“无缝大坝”:在筑坝的理论、原材料、工艺等多领域实现了突破。B.拥有一颗“大心脏”:安装了16台单机容量世界第一的水轮发电机组。C.巨型转轮“零配重”:发电机组的整体振动、摆度值只有0.05毫米左右。D.修建洪水“高速公路”:水电站左岸布置了世界最大的无压泄洪洞群。14.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水电是清洁、优质、灵活的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取代煤炭等开发效益较低的能源。B.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等梯级电站依次分布在长江上。C.110台水电机组每年生产的电能,满足了长江两岸1800公里范围内所有的用电需求。D.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已经提前完成。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白鹤滩水电站是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水电站。B.水能转化的充分稳定与水电机组装机容量有关。C.白鹤滩水电站建成投产后将关闭6座大型煤矿。D.多座水电站相连使得长江水的发电量翻了六倍。16.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白鹤滩水电站建成投产的意义。参考答案:1.A2.B3.①保护文化版本,发挥版本典藏、展示、研究、交流等功能作用。②传承悠久文明,延续中华文脉。③彰显文化自信,彰显盛世气度(展现时代气度)。④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由材料二第1段“中国国家版本馆的保藏范围目前有十大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精品版本等”可知,丝织品并不属于中国国家版本馆的保藏范围。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为‘藏之名山’更有利于避免各类灾害损毁”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第2段“据了解,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址规划,是因为聚焦文化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主旨,力求山水交融、馆园结合,确保中华版本免遭各类灾害损毁,永久安全保藏”可知,“藏之名山”是一种理念追求,不是说“藏之名山”就能更有利于避免中华版本免遭各类灾害损毁。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各馆均设置了展示区、保藏区、洞藏区、交流区等……确保中华版本免遭各类灾害损毁,永久安全保藏”“中国国家版本馆将发挥版本典藏、展示、研究、交流的功能作用”可知,保护文化版本,发挥版本典藏、展示、研究、交流等功能作用。②根据材料三“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图书版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文化的繁荣,也是文脉传承的象征”可知,传承悠久文明,延续中华文脉。③根据材料一“打造彰显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气度的新标识”、材料二“盛世修典兴藏是我们的传统,有了修典兴藏,更彰显盛世气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盛世重版本、藏版本,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可知,彰显文化自信,彰显盛世气度(展现时代气度)。④根据材料一“构筑传承悠久文明、延续中华文脉的种子库,塑造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可知,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4.B5.不同。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6.B7.C8.①经典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②经典可将人的精神得以提升;③经典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④阅读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⑤阅读经典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错。原文说的是“经典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非经典”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错,应该是让“新的经典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而不是“使他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D.“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错。原文“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是递进关系,并非“不是……而是”的选择关系。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从文中第③段找到“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这句话。根据文中第⑤段“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和“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挖掘”可知,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形式不简约,诗句运用典故,晦涩难懂。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体现出经典的永恒性”错,应是只有阿Q的辫子具有永恒性。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可知,经典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②由原文“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恶,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可知,经典可将人的精神得以提升。③由原文“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可知,经典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④由原文“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可知,阅读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⑤由原文“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可知,阅读经典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9.B10.A11.①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全球气候治理。②减少我国能源和战略性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高质量发展。④促使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能源与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答出三点即可)【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海水酸性的增加是因为CO2被海洋吸收后会产生碳酸,不是大气辐射失衡。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我们主要解决未被吸收的滞留在大气中的CO2”说法错,根据“但它们的罪魁祸首都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另外,海洋酸化问题也不容忽略。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我国制定“双碳”目标指的是: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①结合材料一“全球变暖的本质是大气辐射过程,海洋酸化的本质是化学过程,但它们的罪魁祸首都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可知,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全球气候治理。②结合材料二“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攀升至73%和43%,铁、铜、镍、钴等战略性矿产品供应长期依赖国际市场”可知,减少我国能源和战略性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③结合材料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可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高质量发展。④结合材料三“金风科技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场景和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金风科技将继续聚焦技术创新,持续优化改进风电装备,为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可知,促使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能源与产业结构绿色转型。12.A13.C14.B15.B16.①创新了多项先进技术,显示出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水电作为世界引领者的地位。②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在人类水力发电史上留下了重要纪录。③与上、下游的水电站共同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④扩大了发电效益,为缓解电力短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西电东送”提供有力支撑。⑤更好地发挥水电站防洪、航运、生态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⑥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发展。【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由原文“白鹤滩水电站大坝采用双曲拱坝的坝型,拱坝坝高289米,相当于100层楼高,主体混凝土浇筑总量803万立方米,体积超过3个胡夫金字塔”可知,文中未提到“采用双曲拱坝的坝型”是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建设实现的突破。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原文“比如巨型转轮实现了‘零配重’,不夸张地说用一根手指的力量就能拨动巨大的转轮”“从运行效果来看,高50米、重逾8000吨的发电机组,整体振动、摆度值只有0.05毫米左右”,可见“发电机组的整体振动、摆度值只有0.05毫米左右”是运行效果,不属于巨型转轮“零配重”。故选C。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