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济南历下区达标名校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济南历下区达标名校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济南历下区达标名校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济南历下区达标名校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济南历下区达标名校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济南历下区达标名校中考语文猜题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开出首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游客坐着它沿着西子湖畔游览一圈,绝对会充满正能量。B.来自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杭黄高铁开通以来,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四个站点日均客流达9800人次,高峰期突破3万人次。C.“塑战速决”是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旨在呼吁大家齐心应对塑料污染,降低其对自然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沉重负担。D.在“蚂蚁森林”项目运行之后,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在荒漠中种了将近5000万棵树,这些树木守护着中国近4万亩的土地。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集。这组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理历程,富有生活情趣。B.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稼轩长短句》《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C.《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D.《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一部代表作,祥子与车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就出自其中的《魏策》。B.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C.《出师表》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向蜀汉后主进的一篇表,南宋诗人陆游曾赞它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D.《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4.下列语段中,标有序号的句子与中心不相符的一项是()最近,韦应物《简卢陟》中“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两句诗被作家杜子健在微博上改成“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他希望网友帮忙续作。在短短几天内收到了上万网友的作品,其中佳句频现,大家认为不少续写古朴典雅。①如“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的风雅和豪情;②“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今天你一杯,明天我一杯”的通俗与滑稽;③“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倾之与桃花,匀注淡胭脂”的浪漫和绮丽……④雅致的诗句中迸发出无穷的魅力,可见大家对国学文化的热爱并没有减少。A.①句 B.②句 C.③句 D.④句5.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__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古代诗文表情达意的手法多样。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暗喻和典故,真实地写出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又更想抗敌立功的心理;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类比,表明自己拥有远大的志向,也要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名著阅读1.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请你为下列人物语言选择合适的主人公。A.林冲B.鲁达C.杨志(1)______“原来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却才见你们窥望,惟恐是歹人,因此赶来看一看。”(2)______“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3)______寻思道:“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吃官司,又发人送饭,不如及早开。”2.通过阅读,小嘉发现林冲等三人出场时都不是普通百姓,因而质疑《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整本书内答阐述理由。二、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①韬光:指韬光庵。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妍:____________②恨僧少可语耳恨: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之骨格,得石而苍”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B.宋何罪之有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水陆草木之花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4.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主旨,并说说其写法上的突出特点。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②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③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④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注]①作州:指欧阳修担任滁州知州。②直:径直。③即:到。④即:根据。⑤韩子退之:指韩愈,字退之。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泉水之涯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B.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C.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4.请依据(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甲)文以“乐”(填写一个字)贯穿全篇;(乙)文则以“____”(填写一个字)贯穿全篇。遭遇贬谪的欧阳修筑亭并题名“醒心”,盛世不忘忧,显示了“____________”(填写文中四字短语)的政治家风范。两篇文章都表现了太守(欧阳公)的两种“乐”,请简要概括。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注释:①知道:懂得道理。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常,固定。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迁,变化。④念:思考。1.下列“虽”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选项是()A.虽不琢以为器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故虽有名马2.根据文意填空。欧阳修在上文中,把玉和人______(写法),用极其简练的文字阐述了深刻的道理:______。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建筑的“中国脸”周飞亚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而新建筑美则美矣,却看不出中国传统的血缘,美得有些苍白。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坚固伟岸的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难道,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②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以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况且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③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④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⑤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⑥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⑦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⑧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⑨说得好,中国建筑就应该“长一张‘中国脸’”,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国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却不多,且都被岁月剥去了光彩。B.古代中国由于材料不足、建筑技术低下,所以木质建筑显得简朴、易朽、扁平。C.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D.西方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横平舒展。2.文章首先_________;接着将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最后_________。3.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有哪些方面不同?请概括。4.中国建筑怎样体现实用主义?请概括。11.阅读《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完成后面小题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舒晋瑜雨后的莒县博物馆,巍峨的气势中又有几分清新素朴。80岁的老馆长苏兆庆正给参观者讲解。这座20000平米的博物馆,留下苏兆庆几十年不停歇的脚印。我说,待在这里,看着一件件展品,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他笑了,说:“成就感觉不到,文物好比是自己的孩子。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见证了莒县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20平米·200平米·2000平米·20000平米1976年春天,苏兆庆在莒县文化馆负责文物征集工作。有一回,他收集了4件文物,给了人家60元钱。可是这一行为却被文化馆长批评“乱花钱”。苏兆庆坐不住了。他一气之下找到了县委书记,说想成立文物管理所。书记问他,经费怎么办?他说:“我自己想办法!”听上去,只有20平方米的莒县文管所,是苏兆庆一时负气的行为。但实际上,他自打走街串巷收集文物的时候起,就爱上了这一行。他收集文物,有好几招。一是守。在莒县,老苏几乎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文物,懂行,有“好东西”都愿意拿来给他看。1980年,有人拿来一件文物,苏兆庆一看,是玉琮,中间有圆孔,四边圆滑,是原始氏族部落礼地神时使用的礼器。苏兆庆说,“入了账,可就是国家的了。你为国家贡献了文物,应该奖励你。”二是劝。苏兆庆听说莒县的赵明禄家里有“好东西”,苏兆庆就经常去找他聊天,有一次聊到得意处,赵明禄搬出了董其昌的行书中堂让老苏看。苏兆庆劝他捐给国家,赵明禄就是不松口。后来,苏兆庆听说赵明禄要盖房子,手头有些紧,就又来劝他捐给国家,并答应奖励他25元。这一次,赵明禄没再坚持。他不但捐出了清代董其昌的行书,还捐出黄慎的水墨写意画《渔家乐》。三是磨。80年代初,一个熟人说邻居有个壶,苏兆庆赶紧去看,壶盘口细短颈,圆鼓腹,假圈足,腹上塑一龙,龙身钻入壶内,又从壶腹对侧伸出头来,整个器物构思独特,制作精美。苏兆庆知道遇见了好文物,多次上门,终于成交。后来经鉴定,这把壶属国家一级文物。1979年,随着文物的增多,20平米的小房子渐无苏兆庆立足之地。在经过多重努力之后,“博物馆”从20平米的小屋变成了200平米的独立小院;1989年,莒县博物馆在县城建起陈列楼,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新世纪以后,文物还在不断地增加,2009年,莒州博物馆开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苏兆庆说,他喜欢到处跑,抢救发掘,好多文物就是这么一件件积累起来的,几乎每一件背后都藏着故事。他自豪地说,齐鲁文化用文献可以摆出来,莒文化可以用文物摆出来。5000年的文明之路,竟然通过苏兆庆的考古人生将其一步步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1960年夏季的一天,莒县普降暴雨,山洪暴发。苏兆庆接到电话:“河崖里冲出3个大陶器,看起来像三个大炮弹!”他不顾土路泥泞,蹬上自行车就赶到现场。他发现每件器物胸部都刻有图画,便以图画称这三件文物为:“日月山”“锛”和“斧”的“大炮弹”。1969年,苏兆庆带着这三个“炮弹”进京参加展览。他将重约200斤的3个“大炮弹”装箱,其中两个用绳子拴着,挂在胸前和后背,左手再拎一个,右手还拿着随身物品,就这么上下汽车和火车。后来提及此事,学界都惊出一身冷汗。“我当时的情景就像个逃难的一样。”苏兆庆回忆说,自己当时敢这么干,是因为确实不知道这三个“炮弹”是改写中国文明史的无价之宝。原来“大炮弹”是大口尊,被古文字学界称之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物证。随着“陶文大口尊”在国内外的展览,它就像当年发现的“甲骨文”一样,为考古、历史、古文字、天文学界所瞩目。有专家指出,大口尊外部刻画的“日月山”图形是一个会意字“旦”,“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苏兆庆受到启发,他想,先人在陶文上刻的图形,不可能是为了创造文字,而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他大胆设想如果在聚落居住的地方有突出的山峰,只要观测点选择得当,就能看到陶文所示的景象。为了验证这个判断,苏兆庆曾在春分、秋分季节,先后十次骑着自行车去陵阳河遗址发掘点中央观察日出现象。“春分时太阳升到山之巅,就能出现陶文的图景,它可能是东夷民族一个部落天文观象台的遗址。”苏兆庆说。遗址东方也有一个高耸的孤峰,从前高峰处有一个塔,被称为莒城八景“屋楼春晓”。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已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用测量日影确定二至。我国天文历法产生的年代,当追溯到5000年前。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莒地文明终于在她的后代面前露出了真容。金点子·()·文物之外的功夫1957年接触文物时,苏兆庆几乎是一窍不通。他完全是在实践中学习,家里的十几架书,都是和文物考古历史有关。无论是文献资料、实物资料,还是民间资料,苏兆庆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研究文物要在文物之外下功夫,“历史是一个大课题,我们怎能一下子明白?所以要扎扎实实一步步来。这是对文化和历史本身的负责,也是对祖先、民族和未来的负责。”最初在陵阳河发现的三口大尊皆是洪水冲出来的,学界一直有人怀疑是否真是莒地出土,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陵阳河再挖出一个来。1979年,在苏兆庆的多方努力下,新一轮的挖掘工作开启。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几无收获,失望的挖掘负责人因与苏兆庆观点不合愤而离去。现场只剩苏兆庆与支持他点的万良三人人手不足,苏兆庆以每120元的价格从附近村子里雇用60位民工,沿陵阳河沟深挖。一天,一直挖到中午仍然一无所获。挖掘队放工,苏兆庆到河沟中洗手,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角陶片,凭直觉,苏兆庆兴奋地高呼:“大口尊。”几人高兴得顾不上吃饭顾不得找工具,直接用手扒了起来。直到把它扒出来,苏兆庆才感觉到磨出血的两手生疼。考古界称,老苏和赖非“洗手得宝”。2012年,苏兆庆听说有人发现石头上有字,第二天他就带着宣纸和拓片工具去了,先后考证了14次,确定是岩画,上有圆,下有方,中间是人。这一大发现,填补了山东没有原始岩画的空白。有人对苏兆庆说,这个老头真有福!苏兆庆就乐了,他说,挖不着是正常,挖着了是侥幸。恰恰他挖到的都是精品,这是福分和勤奋努力结合的结果。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苏兆庆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他们有的来自苏兆庆的慧眼识珠,有的来自四里八乡慕名人的无私奉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苏兆庆将她们一一收藏进馆,无一私藏,也正是苏兆庆这份公心,让今天的莒州博物馆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更成就了今天莒县的文化高度,让沉积千年的莒文化重放光彩。(有删改)1.阅读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你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并说说探究这个问题的原因。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第三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补全这个小标题。下面最恰当的项是(_____)(甲)有才气(乙)笨力气(丙)凭运气3.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你从他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的内容进行简要说明。4.这篇纪实文学讲述了苏兆庆与莒县博物馆之间真实的故事。阅读文章,谈谈你对题目“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的理解。三、应用12.从古至今,“情怀”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代诗人的情怀的了解,学校决定开展一次“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们小组以古诗词为对象开展研究,发现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表现古代诗人伟大的家国情怀的诗词,有同学收集了以下诗词,请仿照例句帮他概括这些诗词中包含的不同的家国情怀。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体现了的家国情怀。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体现了的家国情怀。③“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体现了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明节期间,全州各地群众广泛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等主题活动,祭扫英烈墓、重温红色历史,以不同形式追思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守岛英雄”王继才说:“岛虽小,它是祖国的一部分,国旗插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国土。”他还说:“我的一生,上亏欠了父母,下亏欠妻子儿女,但是我对国家,是不能亏欠的。”32年来,他用自己的守岛行动来证实当初的承诺,来表达自己对家庭与国家的情怀。读了以上资料,说一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对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作用?请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林清玄《记忆的版图》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现实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并承担这种改变。其实,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都要自己承担。请结合你身边的示例,以“承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④不得抄袭《记忆的版图》一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一、积累1、B【解题分析】

A项有语病,应该改为:坐着它沿着西子湖畔游览一圈,绝对能让你充满正能量;C项搭配不当,应该将“降低”改为“减轻”;D项缺少主语,应该在“仅仅两年的时间”前面补充上主语“马云”。故选B。【题目点拨】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2、B【解题分析】

B.表述有误,《稼轩长短句》是以号命名的。故选B。3、A【解题分析】

A关于文学常识与名著的表述有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4、B【解题分析】

题目写的是“古朴典雅”,而第二句却通俗滑稽,不符合要求。故选B。5、(1)千树万树梨花开(2)半卷红旗临易水(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浊、勒、蜀”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6、1.CAB2.答案示例1:这里的“官”代表黑暗腐败的北宋朝廷,交代了当时的时代纲纪坍塌,律法残败官吏昏庸的背景。“民”代表受迫害的所有的人,有普遍意义的。正如鲁智深,他看到郑屠投托小种经略相公,仗势欺人,金氏妇女备受欺辱,却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替被压迫的金氏父女反抗压迫和剥削,讨回公道。答案示例2:这里的“官”代表黑暗腐败的北宋朝廷,“民”代表受迫害的所有的人,是有普遍意义的杨志失陷花石纲丢官,鲁智深因替金氏父女讨回公道出家为僧后落草为寇,林冲遭高俅陷害,在纲纪坍塌,律法残败,官庸的时代,连“官”都生存艰难,广大民众生存之艰可想而知,这三人走上抗之路,更是反映揭露“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掌握。此题中第一句出自《智取生辰纲》中,是杨志所说的一句话;第二句通过语句内容结合名著各个人物经历,可得知这句话是在林冲含冤受屈刺配沧州,邂逅故旧李小二时交谈的话语,所以此人为林冲;第三句通过语句内容结合名著各个人物经历,可判断出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此人为鲁达。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个性化解读能力。对于“课标”推荐的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学生平时要认真地阅读。不仅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还要掌握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把握名著主题,谈自己的理解即可。本题中,质疑《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所以首先要解释什么是“官逼民反”。“官”代表黑暗腐败的北宋朝廷,“民”可以代表受迫害的所有的人,然后结合整本书内容和书中的典型人物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二、阅读7、1.①美丽②遗憾2.D3.稍微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意对即可)4.内容主旨:写作者雨中登韬光庵的情景,描绘了林、水、石等景物,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冷清,流露出作者对美景的赞许之情和默然独守的性情。写法特点: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把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解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恨”在这里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此处是“遗憾”的意思。2.D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代词。B:宾语前置的标志。C:动词,去,往。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注意:稍:稍微。息:休息。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必须从文章入手,我们要先理清主要内容,感知故事的情节。这篇文章描绘了林、水、石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许之情。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把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参考译文: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8、1.(1)涯:水边(2)乐:以……为乐(3去:离开(4)故:所以2.A3.(1)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2(他)有时喝醉了或劳累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4.(1)“醒”“洒然而醒”(2)山水之乐与民同乐【解题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乐”: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考查文言断句。A项“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译为: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其”“述”“或”“劳”“即”等字词的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翻译,“述以文”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4.(1)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乙文贯穿全篇的一个字可提取“醒”作为答案。显示政治家风范的短语可提取文中“洒然而醒”作为答案。(2)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欧阳公的两种“乐”,可归纳为一个是山水之乐,一个是与民同乐。【题目点拨】(一)译文: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二)译文:在滁州的西南方,一条泉水的旁边,欧阳公担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在那里修建了座亭子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记,来说明它的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距离丰乐亭东面几百步的地方,找到一处山势高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让我为它写一篇记。只要欧阳公和州里得宾客一道游玩,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四周,只见到那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清新之景,耳朵所听到的都是清新之音,从而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想久待在这里而忘了回去。所以欧阳公根据这些事为它取名“醒心亭”,“醒心”二字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啊!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9、1.C2.对比人容易受环境影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修养,成为“君子”。【解题分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C项“虽”是“虽然”的用法,其他三项“虽”均解释为“即使”。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主旨的理解。《诲学说》中,作者将“玉”和“人”作对比,指出“玉”和“人”的相同和不同——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据此可概括填写作答。参考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10、1.C2.从现实出发引出中国建筑不如西方建筑的话题,并当即予以否定得出在中国建筑上我们要有自信的看法(观点)3.①中西建筑在形式和材质上(审美偏好)的不同;②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不同;③宗教信仰的不同对中西建筑的影响。4.①中国建筑规模不追求奢华;②中国建筑以现世为重。【解题分析】1.A项“且都被岁月剥去了光彩”与原文不符。第①段原文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而新建筑美则美矣,却看不出中国传统的血缘,美得有些苍白。B项“所以木质建筑显得简朴、易朽、扁平”与原文不符。第②段原文是: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第④段原文是: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D项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①段“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首先从现实出发引出中国建筑不如西方建筑的话题,并当即予以否定;接着第②段“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以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将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最后一段得出看法:中国建筑就应该“长一张‘中国脸’”,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据此整理作答。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本文②③段中“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以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可知:中西建筑在形式和材质上(审美偏好)的不同;“⑤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⑦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由此概括整理作答。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仔细阅读⑥⑦两段,由重要语句“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概括作答即可。11、1.问题:苏兆庆为什么说“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原因:我想知道为什么博物馆对苏兆庆如此重要2.乙3.示例:我获得的启示是: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勤奋执著,才能获得成功苏兆庆热爱文物事业,他亲自到发现“大炮弹”的现场,又不辞辛苦带文物参展,他多次到遗址观察日出现象,求证“旦”字的学术价值,使古老的莒地文明展露了真容,同时自己也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4.示例:题目表明了苏兆庆和博物馆的关系,正是靠着苏兆庆的勤奋努力,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题目体现了苏兆庆对博物馆发展的重大贡献。【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需要结合一、二两段的内容提出你所要探究的问题,可从“他笑了,说:“成就感觉不到,文物好比是自己的孩子。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这句话中提取出你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再将原因说明一下即可。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补写能力。本题难度不大,通过文中“1979年,在苏兆庆的多方努力下,新一轮的挖掘工作开启。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几无收获,失望的挖掘负责人因与苏兆庆观点不合愤而离去。现场只剩苏兆庆与支持他点的万良三人人手不足,苏兆庆以每120元的价格从附近村子里雇用60位民工,沿陵阳河沟深挖。”这几句话可知,苏兆庆挖掘文物完全是靠人力,并没有采取一些先进的技术,踏踏实实地做好挖掘工作,所以在甲乙丙三项中,乙最符合。3.本题是启示题,考查对段落主题的理解。启示,其实就是这一人物有哪些方面对你造成了影响,是需要你去学习的或者自己去改正的。从文中“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这段内容中的为了验证这个判断,苏兆庆曾在春分、秋分季节,先后十次骑着自行车去陵阳河遗址发掘点中央观察日出现象。可以知道,苏兆庆为了能够验证他的判断,不辞辛劳,终于成功,体现了他对于文物工作的执著与热爱,这就可以作为你获得的启示。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需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去回答。从表层义来看,“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表现出了苏兆庆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他的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征集文物,不惜一切挖掘文物,才慢慢地让博物馆由小变大----1979年,随着文物的增多,20平米的小房子渐无苏兆庆立足之地。在经过多重努力之后,“博物馆”从20平米的小屋变成了200平米的独立小院;1989年,莒县博物馆在县城建起陈列楼,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新世纪以后,文物还在不断地增加,2009年,莒州博物馆开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从深层义看,这个标题体现出了苏兆庆对博物馆作出的巨大贡献,从文中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苏兆庆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他们有的来自苏兆庆的慧眼识珠,有的来自四里八乡慕名人的无私奉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苏兆庆将她们一一收藏进馆,无一私藏,也正是苏兆庆这份公心,让今天的莒州博物馆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更成就了今天莒县的文化高度,让沉积千年的莒文化重放光彩。这段话可以看出。三、应用12、(1)①收复失地,统一祖国②关心百姓疾苦③除弊革新,不惜生命(语意类似即可)(2)抓住勇于为国家奉献和牺牲的家国情怀。至于作用,围绕民族复兴,语句通畅,语意完整,语言表达顺畅即可。【解题分析】

(1)要求仿照例句概括诗词中包含的不同的家国情怀。要理解诗句大意并结合全文所抒发的情感来分析。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所以体现的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家国情怀。②“兴,百姓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