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共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简述文学语言组织的三种特性。3.劳动说4.直觉5.误解、正误与反误6.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在哪几点上?7.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包括哪些?8.文学批评的标准9.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10.批评者的主体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A、审美感受力B、理性分析能力C、语言感受力D、文学是史眼光E、艺术想象力1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形象直接诉诸欣赏着的听觉感官,二者有着根本差别,是不相通的。12.叙事学13.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怎样?14.简述创作动机的构成因素。15.散文16.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17.“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说这句话的思想家是()A、亚理士多德B、毕达哥拉斯C、赫拉克利特D、德谟克利特18.接受者的主体条件包括哪两方面?19.西方小说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A、英雄史诗B、骑士传奇C、神话D、预言E、民间故事20.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21.象征22.文学与一般商品消费比较有哪些不同?23.接受者的审美欲望与需求的两种准备状态是什么?24.在西方美学史上,以“直觉”概念为核心创立了美学体系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黑格尔C、叔本华D、克罗齐25.接受心境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2.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是什么?3.典型4.大众传播媒介5.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籍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籍、开放性、阅读期待和()。A、表志B、表象C、表情D、表意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7.什么是暗含标记?这种标记在作品中有哪些表现形式?8.象征性文学9.尽管文学与音乐存在差异,但二者可以汇通。10.简述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11.隐含的读者12.抒情的一般原则有哪些?13.风格简分法14.主导性与多样性15.艺术真实16.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它的特性如何?17.汉语文学中的“品质阅读”指的是什么?18.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19.简述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20.创作个性如何转化为文学风格?21.文本中的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称为()A、时距B、次序C、频率D、视角22.波德莱尔“交感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3.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24.由于其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分哪两类?25.下列人物形象属于“扁平”人物的是()A、《金瓶梅》中的西门庆B、《水浒传》中的鲁智深C、《红楼梦》中的贾宝玉D、《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第3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简述文学口头传播方式的三个特点。2.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3.提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的是()A、陆机B、刘勰C、钟嵘D、叶燮4.生活活动5.简述文学意境的特征。6.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7.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的交流机制的三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8.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表现在哪?9.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10.简述文体的三个层面。11.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12.简述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总特点。1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14.简述情感与情绪二者之间的关系。15.简述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6.行动元与角色17.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是否一回事?18.人的经历分为哪些?19.简述文学本体论。20.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模式。A、心理分析批评B、语言批评C、社会历史批评D、文化批评21.简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22.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作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23.伦理批评24.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举例说明?25.电子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什么?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一)人性情感的相通性; (二)审美体验的共同性。2.参考答案:(1)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具有整体性;(3)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3.参考答案: 劳动说(应称为艺术起源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论据有四: (1)劳动创造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即人、人的大脑、手、语言及思维能力。 (2)劳动产生了人对文学的需要,即人在劳动中需要用说唱等文艺形式协调动作,交流信息与情感,减轻疲劳。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原始艺术主要反映的是劳动生活。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使由劳动号子、声音、动作转化而成的诗、乐、舞不分。4.参考答案: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本质做出直接判断的心理能力。它以经验、知识和严谨的推理训练为基础。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直接把握事物。二是瞬间发现事物的深层内蕴。5.参考答案:误解又称误读,指对作品做出与原义相悖的理解。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非作家本义,但可从作品中找到客观依据,所以具有合理性。反误指毫无根据的、穿凿附会的曲解。6.参考答案: 把文学视做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要点有四: 1文学是意识形态; 2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3是话语; 4与其他话语相比,它是蕴藉的话语,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7.参考答案: (1)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2)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3)典型人物;(通常称作“典型”)。 (4)性格人物: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8.参考答案:就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析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尺度与准绳,常包括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两个方面。9.参考答案: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10.参考答案:A,B,D11.参考答案:错误12.参考答案:指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等形成的叙事理论。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有的叙事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它发展了传统的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13.参考答案: 艺术生产的概念是马克思总结了资本主义时期文学艺术成为商品的历史事实提出来的。 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首先,精神生产及其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其次,精神生产有独立性与反作用,独立性表现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繁荣存在不平衡现象。反作用即影响物质生产。14.参考答案: (一)个体性因素 (二)社会性因素15.参考答案: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体裁。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灵活自由,抒写真实感受。16.参考答案:这是文学批评标准的两个方面。思想标准是衡量文9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有所不同。17.参考答案:D18.参考答案: (一)内在素质 (二)接受心境19.参考答案:A,B,D,E20.参考答案:文学的地域风格指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地域特色。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地域中,环境条件、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会有所不同,反映在文学中,就形成文学风格的地域性,即地域风格。21.参考答案: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观念、思想等的文学方法。如用红日升起象征美好未来,用鱼水关系象征军民关系。22.参考答案: (1)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2)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3)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非艺术、文学的精神产品一般也以某种知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它们都是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23.参考答案:(一)无意的关注与阅读;(二)有意的关注与阅读。24.参考答案:D25.参考答案:就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情绪状态。可分为欣悦、抑郁、虚静三种情况。一般而言,欣悦心境最有利于阅读;虚静心境次之;抑郁心境不利于阅读。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行动序列一般包括三段:故事行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没有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开端、过程、结果)例如《西厢记》,开始是“可能性”,即张生倾慕崔莺莺。其次是变成现实,即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搬兵解围后,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最后是取得结果,即老夫人答应,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2.参考答案: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清精华与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3.参考答案: 就是高质量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鲜明独物的个性,又包含了充分普遍的共同性,从而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本质。4.参考答案:指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包括书籍、报刊、电视、电影、广播、电脑等。5.参考答案:D6.参考答案: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使客体主体化。其次是主体受到客体的制约,使主体客体化。7.参考答案:暗含标记是叙述人并末直接说出,而是间接暗示出的人物性格引导标记,暗含标记虽然不直接说出人物特片,但由于作者和读者因阅读传统和语境的作用而形成的相互间的默契,使读者有可能把握作者的暗示。暗含标记可以存在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之中,包括经常性的和偶发性的语言行动都可以成为暗含标记。此外,外貌、服饰、环境等也同样可以成为人物性格的标记。8.参考答案: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9.参考答案:正确10.参考答案: 小说与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以叙事和刻画形象为主来反映生活。不同点在于: ①小说是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而剧本是人物事件用台词与动作自我展示。 ②小说可长可短,人物可多可少,地点可随意变化;而剧情必须浓缩在两三个小时以内的特定空间,人物不能太多或太少。 ③剧本比小说更讲求表现矛盾冲突。11.参考答案:即作家写给的读者,或曰作家写作时预想的作品问世后出现的和应该出现的读者。如儿童文学的隐含的读者即少年儿童。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由作家的创作动机、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选材、文体等决定。12.参考答案: (1)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 (2)独特性原则。艺术家要把最为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避免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 (3)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咸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13.参考答案: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14.参考答案:即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占主导地位,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又不反对其他无害的非社会主义的多种多样的文学存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审美需求。15.参考答案: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即本质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16.参考答案: 作为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语言决不是零散地,随意地或杂乱无章地堆砌在文本中的,而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构造,这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文学语言组织是符号构成,人类创造的符号多种多样,除了语言的随意照搬的产物,而具有自身的语言存在方式,每一部文学文本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性构造。 第二,作为一种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一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上表明,文学语言组织呈现出语言性构造、整体性及表现性的与个性特征等特性。17.参考答案: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途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18.参考答案:叙述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与态度叙述,不同的叙述声音可以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比如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要用第三人称叙述杜十娘的遭遇,但讲到关键处,作者时不时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发表几句议论,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到了幕前,使叙述人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换言之,叙述者通过叙述声音所显示的个人魅力也成为作品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19.参考答案: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某种意蕴。它不象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象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行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20.参考答案:创作个性为一种艺术品格和精神特点,自动地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和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用个性化的语言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已所独有的艺术世界。在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里,作家到处留下自己的印记,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21.参考答案:C22.参考答案:(1)“交感说”本是一种神秘主义玄学,18世纪时由瑞典哲学家斯威斯登提出。他认为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人的各种感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隐秘的、交相呼应的关系。(2)波德莱尔接受了这种观念,认为不同感官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心灵和隐秘世界之间也存在着交互感应,诗人可以感受到这种神秘的交互感应。23.参考答案:阅读期待视野即据以阅读作品的既成心理结构图式。它形成于主体的全部条件,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生活经历、政治态度、情感倾向等。其次是艺术修养、文化习俗、审美趣味、欣赏经验等。再次是年龄、性别、气质等生理条件及工作性质等。第四,阅读对象的有关信息,诸如作者名气、社会反响、出版单位的档次、印刷质量等也会成为期待视野的构成。24.参考答案: (一)强调人的主体方面的原因和心理、本能的因素——游戏说、巫术说。 (二)立足于朴素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偏重于从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和人的劳动实践方面来探讨艺术起源——摹仿说、劳动说。25.参考答案:D第3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①它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有利于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②主要靠语言进行,部分靠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姿态等进行,因此它是视、听结合的符合符号的传播,比文字传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 ③使传播内容不能以物化的形态固定下来,相反,它在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中处于不断变动、修改、丰富、补充状态。2.参考答案:这即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因为一方面,尤其是近代文化传播工业和文化市场形成以来,文学生产与消费必须经由商品流通环节才能实现,文学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受市场的调节和刺激,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所以,文学消费是一般商品消费。另一方面,文学消费主要是满足精神需求,而非物质需求,因而,其消费价值和衡量标准在不同的消费主体那里是不同的;凝聚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定价;文学产品的精神含量“消”而不“废”,具有永久的魅力。文学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要求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所以,它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5.参考答案: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大特点。情景交融即意境首先是一幅图景,而其中又满含着作家的情感。虚实相生中的“实”即意境中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指这一实境能诱发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神、意的体味。韵味无穷指意境中包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意味,包括情、理、意、趣、韵、味等,含蓄而耐人寻味。比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诗作勾画的春天之景中内含着喜悦之情;其次,实写游园不值之情景,却在读者脑海中诱发出一个阔大而虚幻的春景空间;再次,全诗耐人玩味,具有无穷的韵味。6.参考答案:叙述角度的变换指叙述中人称发生变换,比如,本来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突然一个情景却以主人公即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这种角度的变换,可以改变故事氛围和人物情绪,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7.参考答案: (1)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并不是孤立发生的,它总是出现在各民族政治、经济交流的同时或之后,而地域、语言上的接近,则有助于文学相互交流的产生和扩大; (2)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愈是相似,它们的文学愈能相互影响; (3)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也就是说,由于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一民族对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往往比自己受到对方的影响要大些。8.参考答案: (1)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 (2)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3)影响作品的风格。9.参考答案:文学形象就是用话语系统描绘的具体可感的人物、景物、物态等图画,特点有四: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指形象中既包含客观描写,又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思想。二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指形象是虚构的,但却符合生活本质与作者的真情实感。三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指形象是单个的,但他身上又包含了其他类似人物的共同特征。四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指每一个形象从名姓到相貌性格都是具体而确定的,但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读者却解读到不完全相同的结果,这即不确定性。如祥林嫂,既来源于客观生活,又含有作家的同情;既是虚拟的假定人物,又让人感到非常真实;既是单个人,身上又包含了旧中国妇女的许多共同特征;既是祥林嫂,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又在不同读者的解读想象中不完全相同。10.参考答案: (一)层面作品的体裁、体制; (二)文学的语体:指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从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 (1)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语体:语言的体式,是文体的第二层面) ①抒情语体:表现对情感的体验,多半用于诗歌体裁。 ②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的文体中广泛使用,如小说、叙事诗、叙事性散文等。 ③对话语体:用于戏剧文学。 (2)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 (三)文学的风格11.参考答案: 艺术理解与 ①创作目的 ②选材 ③构思过程 ④主题的深化12.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生产、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艺术交往。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与社会学、媒介学与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全面理解了文学的整体面貌。13.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两个方面。思想标准是用来衡量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具体而言,首先,运用思想标准,一要看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看作品的思想与理想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看其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其次,用艺术标准,一看文体构成是否完美;二看形象创造是否鲜明生动;三看意蕴表现是否深刻。再次,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伦理批评又称道德批评,它以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关系为规范,以善恶为基本范畴,着重对文学的道德意义进行阐释与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特点有三:第一,它具有历史的长久性。第二,它使用的道德标准具有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多样性。第三,不同的评价结果具有差异性乃至对抗性。道德批评的不足在于往往只强调作品的道德内容,而忽略艺术的灵性与创造性。14.参考答案: (一)区别: ①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生理性需要引发的体验;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社会性需要引发的体验。 ②情绪产生较早,出生不久的婴儿即有快乐与痛苦的情绪表现;情感产生教晚,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③情绪还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可以由一定的情境引发,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即告消失或转移;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二)联系: ①情绪以来于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15.参考答案: (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 (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 (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16.参考答案:这是叙事作品中人物的二重特性,即从不同角度看人物的结果。行动元指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元(行动“元”),在“做什么”,从而构成矛盾的一方,起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作用。如《西厢记》等才子佳人小说,总由几个相似的行动元构成:张生一类故事结局的追求者;莺莺一类被追求的对象;红娘一类帮忙者;老夫人一类有权势的反对者;郑恒一类的小人、破坏者。角色指人物特征的各方面统一而成的独立的性格,即在故事中“怎么做”。成功的角色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共性,并能揭示出社会的某种本质。(“角色”就是常说的“形象”,成功的角色即“典型人物”)人物具有“行动元”与“角色”二重特性,但二者不总是重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如《西游记》中,许多妖魔,角色、性格不同,但同属一个行动元,即取经的阻碍者,而唐僧师徒四人构成一个行动元,即“取经者”。反之,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如猪八戒、白马等,都先是取经的阻碍者,后来又变成取经者。17.参考答案:不。日常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即人格结构的独特性,是人们在实存在方式,如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世态度,兴越爱好,价值观念,自我观念等。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存在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降本效应测算报告
- 2025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高精度激光扫描仪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老师从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冷链医疗器械运输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 养老院食品安全事故处置预案
- 家具维修保养技术员考试题目及答案
- 绿色高分子涂层材料在包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销售代理协议合同范本与条款解析
- 零售店铺人员排班表设计及管理方法
- T-DLSHXH 002-2023 工业干冰标准规范
- 静力压桩中的几个问题及在苏州某工程中的应用
- 钣金检验作业指导书
- 滕王阁序注音全文打印版
- JJG 971-2019液位计
- GB/T 5751-2009中国煤炭分类
- 高一上学期英语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课件
- GB/T 17850.3-1999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喷射清理用非金属磨料的技术要求铜精炼渣
- FZ/T 01057.2-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2部分:燃烧法
- 第五章-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货币金融学-蒋先玲课件
- 加拿大育空考察报告 - 副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