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對人體起運動、支持、保護等作用。骨————杠杆作用關節———樞紐作用骨骼肌——動力作用骨骼——全身的骨與骨連結共同組成,構成人體的支架,具有支撐作用。

第一節骨學

總論一、骨的分類二、骨的構造三、骨的理化性質

成人有骨206塊。其中有200塊屬於運動系統。軀幹骨按其在身體的位置,顱骨可分為上肢骨下肢骨

長骨

按骨的形態,短骨可分為扁骨不規則骨一、骨的分類長骨短骨不規則骨扁骨四種不同形態的骨1、長骨

長骨呈長管狀,有一體和兩端。體又叫骨幹,內有空腔稱骨髓腔。兩端膨大稱骺,往往具有光滑的關節面,由關節軟骨覆蓋。骨幹與骺接連的部分稱幹骺端,幼年時期,長骨的骨幹與幹骺端之間夾有一層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軟骨細胞構成的骺軟骨或骺板,它使長骨不斷加長。成年後骺軟骨骨化,原骺板處僅遺留下一條線形的痕跡稱(骨)骺線。骨表面的小孔稱滋養孔,有血管及神經通過。2、短骨

短骨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多成群分佈在承受重量且運動較複雜的部位(如足踝、手腕等處)。一般呈立方形有多個關節面,與相鄰幾塊骨構成多個骨連結。3、扁骨

呈板狀,多分佈與頭胸等處常構成骨性腔的壁,有保護腔內臟器的作用。4、不規則骨

多分佈於身體的中軸,外形不規則。有些不規則骨內具有含氣的腔稱含氣骨,含氣骨內的空腔稱為竇。二、骨的構造

每一塊骨都由骨質、骨膜、骨髓等構成,並有神經和血管分佈。在骨的關節面上有透明軟骨構成的關節軟骨覆蓋,而且部分骨都有關節,所以較早期的教材也把關節軟骨歸入骨的基本構造。1、骨質

骨質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緻密堅硬,由骨板層構成;骨松質由許多片狀和杆狀的骨小梁交織成網,呈海綿狀,構造疏鬆,骨松質的腔隙內充滿了小血管和紅骨髓。顱蓋骨分內、外板,外板較厚而堅韌,富有彈性;內板較薄而鬆脆;兩板之間的骨松質稱板障。2、骨膜

骨膜

是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的纖維膜,包裹除關節面以外的整個骨面。含豐富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管,對骨的生長、發育、營養和骨折的癒合有重要作用。3、骨髓

骨髓為柔軟而富有血液的組織。充填於長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腔隙內,分為黃骨髓和紅骨髓,紅骨髓有造血功能,黃骨髓是脂肪組織.成年人只有各種骨的骨松質內含有紅骨髓,並保持終身。三、骨的理化性質

骨中含有有機質和無機質,有機質主要為骨膠原在成人約占1/3,使骨具有彈性;無機質為無機鹽類主要為磷酸鈣、碳酸鈣和氯化鈣等,在成人骨約2/3使骨質堅硬。小兒的骨無機質含量較少,有機質相對較多,因此彈性較大而硬度小,不易發生骨折而易發生變形老年人的骨則相反,有機質較少而無機質相對較多,故易發生骨折。骨的生長發育變化動畫各論一、軀幹骨二、上肢骨三、下肢骨四、顱骨

一、軀幹骨

成人軀幹骨包括26塊椎骨、12對肋和1塊胸骨。共51塊。主要分佈於頸部和軀幹,構成軀幹的的基本輪廓。(1)椎骨的分類和數目

椎骨在幼兒期,總數為33~34塊.成人一般為26塊.

頸椎

7塊

分離椎骨24塊

胸椎

12塊(可動椎、真椎)腰椎

5塊

骶骨

1塊

融合椎骨2塊(不動椎、假椎)

尾骨

1塊

1、椎骨前體後弓中為孔,加上七突是椎骨。前體———椎體vertebralbody

後弓———椎弓vertebralarch

中為孔———椎孔vertebralforamen

棘突一個七突橫突一對

上、下關節突各一對(2)(分離)椎骨的一般形態前體——椎體

位於椎骨的前方正中,呈短圓柱狀。表面為薄層骨密質,內部為骨松質。

後弓——椎弓是附在椎體後方兩側的弓狀骨板。可分為椎弓根:與椎體相連的較細部分。兩部分

椎弓板:椎弓後部的板狀結構。

椎間孔——相鄰椎骨的椎上、下切跡圍成的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

中為孔——椎孔是每個椎骨前面的椎體和後面的椎弓兩部分共同圍成的孔。椎管vertebralcanal所有分離椎骨的椎孔疊連起來,圍成的骨性管腔,其內容納有脊髓和脊神經根等。

棘突:單個,雙側椎弓板在七後正中線匯合而成。

橫突:兩個,發自椎弓根突與椎弓板的連結處。

關節突:發自椎弓根與椎弓板的連結處。

椎體椎孔關節突關節面棘突橫突頸椎較小,呈橫橢圓形,有鉤椎關節較大,三角形近似水準位短,近水準向後有橫突孔胸椎呈短柱狀,橫切面呈心臟形,兩側面上下有肋凹較小圓形近似額狀位較長,伸向後下方末端前面有橫突肋凹腰椎高大,呈橫腎形中等三角形呈矢狀位長方形的扁板,呈水準位,向後無特殊結構(3)頸、胸、腰椎形態比較表頸椎胸椎腰椎(4)骶骨sacrum

略呈倒置三角形。其底向上,底的前緣向前突出稱岬,尖向下接於尾骨。兩外側面上部有耳狀面。前面中部有4條橫線,橫線兩側有4對骶前孔。背面後正中線上有骶正中脊,其兩旁有4對骶後孔。骶前後孔分別有骶神經前支和骶神經後支通過。

骶管——縱貫骶骨中央全長的管道,向上續於椎管,向下開口形成骶管裂孔。骶管裂孔兩側有向下突出的骶角。(5)、尾骨

為三角形的小骨塊,通常由4個尾椎融合而成。

胸骨可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三部分。

胸骨柄上緣正中有頸靜脈切跡,是針灸取“天突穴”的骨性標誌。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體結合處形成一突向前方的橫行隆起。其兩側平對第2肋,向後正對第4胸椎體下緣水準。是計數肋的重要體表標誌。2、胸骨

由肋骨和肋軟骨構成。每一塊肋骨可分為中部的體及前、後兩端。前端接於肋軟骨。後端有肋頭、肋頸、肋結節

肋體扁平,有內、外兩面及上、下兩緣,內面近下緣處有肋溝

肋體後部曲度最大的部位稱肋角。3、肋

上肢骨左右各有32塊,雙側共有64塊。根據其是否連結於軀幹骨可分為兩類上肢帶骨肩胛骨和鎖骨,左右各一

肱骨左右各一塊自由上肢骨橈骨和尺骨左右各一

手骨左右各27塊二、上肢骨(1)、鎖骨位於胸廓前上部兩側的頸根部,分胸骨端、肩峰端和鎖骨體。鎖骨內側2/3凸向前,外側1/3凸向後,中外1/3交界處較薄弱,易發生骨折。(2)、肩胛骨scapula

三角形的扁骨,位於背部外上方(胸廓後外側),介於第2~7肋骨之間。有三緣、三角、、三突和兩面。1、上肢帶骨肩胛骨和鎖骨圖3、自由上肢骨

(1)肱骨humerus

上端:肱骨頭,大、小結節,一體結節間溝、外科頸兩端體:三角肌粗隆、橈神經溝

下端:肱骨滑車,肱骨小頭,內上髁、外上髁和尺神經溝、鷹嘴窩肱骨圖一體上端:橈骨小頭、橈骨頸、橈骨粗隆體:三棱柱形兩端下端:橈骨莖突、腕關節面、尺切跡(2)橈骨radius(3)尺骨ulna

上端:滑車切跡、鷹嘴、冠突一體橈切跡和尺骨粗隆兩端體:上部三棱柱形,下部圓柱形

下端:尺骨頭、尺骨莖突橈骨和尺骨圖

腕骨一側有8塊,分遠、近側兩列排列。手月三角豌豆骨,大小多角頭鉤骨。

掌骨一側有5塊

指骨除第一指(拇指)只有兩節外,每一節均有三節指骨(4)手骨

下肢骨左右各有31塊,雙側共有62塊.

根據其是否連結於軀幹骨可分為兩類下肢帶骨髖骨:左右各一

股骨:左右各一自由脛骨和腓骨左右各一下肢骨足骨:左右各26塊

髕骨:左右各一三、下肢骨

髂骨:分體和翼兩部分。髂脊、髂前上棘、髂後上棘、髂結節、髂前下棘、髂窩、耳狀面

坐骨:分坐骨體和坐骨支。坐骨結節、坐骨棘、坐骨大切跡、坐骨小切跡

恥骨:分一體和上、下兩支。恥骨結節、恥骨聯合面、恥骨梳髖臼、閉孔、弓狀線1、下肢帶骨——髖骨髖骨圖3、自由下肢骨(1)股骨位於大腿部,是全身最長的骨,約占身高的1/4。

上端:股骨頭、股骨頸、大轉子、小轉子、股骨頭凹;

體:臀肌粗隆、粗線;

下端:股骨內、外側髁、股骨內、外上髁股骨圖

(2)、髕骨

略呈倒置的三角形,上寬下窄,前面粗糙,後面為關節面。是全身最大的籽骨。脛骨

上端:脛骨內、外側髁、脛骨粗隆

體:前緣即脛骨前脊

下端:內踝、內踝關節面、腓切跡腓骨

上端:腓骨頭、腓骨頸下端:外踝、外踝關節面(3)脛骨和腓骨脛骨和腓骨圖

跗骨:7塊

上距下跟外側骰,足舟裝上三楔骨。

蹠骨:5塊

趾骨:十四塊,除第一趾只有兩節外,每一節均有三節趾骨(4)足骨

成人顱骨由腦顱骨和麵顱骨兩部分組成,除舌骨和下頜骨外,都借軟骨或縫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彼此間不能活動

面顱骨:15塊,位於前下部。

腦顱骨:8塊,位於後上部。

四、顱骨

枕骨、額骨不成對

篩骨蝶骨顳骨成對頂骨1、腦顱骨

篩骨在蝶骨的前方及左右兩眶之間,構成鼻腔的頂和顱腔的底。在額狀切面上呈“巾”字形,分為3部。骨內含有若干含氣的空腔稱篩小房,又稱篩竇。篩板:構成鼻腔的頂,中央有向上突起的雞冠,兩側有許多篩孔,有嗅絲通過。

垂直板:自篩板正中向下突入鼻腔,構成骨性鼻中隔的上部。

篩骨迷路:上、中鼻甲。(1)、篩骨

位於顱底中央,分體、大翼、小翼和翼突4部

蝶骨體:位於中間,內有蝶竇。

蝶骨小翼:由體向前外伸出一對。

蝶骨大翼:自體向兩側伸出一對。

翼突:從體和大翼相交處向下伸出一對。(2)、蝶骨

分為3部分。

鱗部:外耳道上方的魚鱗狀骨片。

岩部:有內耳門、乳突。

鼓部:為一方形骨板。(3)、顳骨

鼻骨、淚骨、顴骨、和下鼻甲

成對齶骨上頜骨

下頜骨

不成對

犁骨、舌骨2、面顱骨(1)上頜骨

位於顏面中央,分1體和4個突起。構成鼻腔側壁、口腔的頂以及眶下壁的大部。(2)齶骨

位於上頜骨的後面,呈“L”形,構成骨齶和鼻腔外側壁後部。(3)、下頜骨

分一體兩支。

體:有頦隆凸、頦孔和下牙槽弓。

下頜支:有下頜角。冠突、髁突,下頜頭、下頜切跡等

(1)顱頂(即顱蓋)①顱底內面觀(2)顱底②顱底外面(3)顱的前面(4)顱的側面3、顱的整體觀

從前向後觀察有三條縫:冠狀縫——額骨和枕骨之間的橫位的縫.矢狀縫——兩側頂骨之間的縫人字縫——枕骨和兩側頂骨後緣之間的縫眶上緣上方有弓形隆起稱眉弓。(1)顱頂(即顱蓋)①、顱底內面觀

顱前窩:中央低凹部有向上突起的篩骨雞冠,兩側有篩板和篩。

顱中窩:中央是蝶骨體,其上面的凹陷為垂體窩。窩的前外側有視神經管,管的外側有眶上裂。蝶骨體兩側緊靠垂體窩處,左右各有矢狀位的淺溝稱頸動脈溝,蝶骨體的兩側,自前向後外有圓孔、卵圓孔和棘孔。自棘孔起有腦膜中動脈溝。

顱後窩:中央有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前有斜坡,前外側有舌下神經管內口,後上方有枕內隆凸。隆凸的兩側有橫竇溝,橫竇溝折向前下為乙狀竇溝,向下終於頸靜脈孔。顳骨岩部後面有內耳門。(2)顱底②顱底外面

顱底凸凹不平,前部有上頜骨的牙槽和硬齶骨板,後部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它的兩側有枕髁。枕髁根部有一向前外開口的舌下神經管外口。枕髁的外側有頸靜脈孔,孔的前方有頸動脈管外口。頸動脈管外口的後外方有細長骨突稱莖突,莖突的後外方有乳突。莖突和乳突之間有莖乳孔。莖乳孔前方大而深的凹陷為下頜窩。下頜窩前方的橫行隆起稱關節結節。枕骨大孔的後上方有枕外隆凸。

由大部分面顱骨和少部分腦顱骨構成,並共同圍成眶和骨性鼻腔。

眶骨性鼻腔鼻旁竇(3)顱的前面

容納眼球及其附屬結構。呈四面錐體形,分底、尖,上、下、內、外側四壁。

眶上緣: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跡。

眶下緣:有眶下孔。

上壁:有淚腺窩

四下壁:有眶下溝壁內側壁:有淚囊窩.

外側壁:有眶上裂和眶下裂①眶

前口呈梨狀孔,後口為鼻後孔鼻腔內有骨性鼻中隔側,側壁上有三對鼻甲和三對鼻道上鼻甲後上方與蝶骨之間的小間隙稱蝶篩隱窩。下鼻甲前部則有鼻淚管的開口。②骨性鼻腔鼻旁竇或稱副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內與鼻腔相通的含氣空腔,共有上頜竇、額竇、蝶竇和篩竇四對。蝶竇——————蝶篩隱窩後組———上鼻道篩竇前組中組

額竇中鼻道上頜竇③鼻旁竇

在乳突的前面(即側面中部下方)有外耳門,向內入外耳道。外耳門前方有一弓狀的骨梁稱顴弓。顴弓下緣近中點處的隆起稱關節結節。其後方有下頜窩。顴弓將顱側面分為上方的顳窩和下方的顳下窩。

翼點——在顳窩區內,有額、頂、顳、蝶4骨的會合處形成的“H”形的骨縫稱,即太陽穴位置,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4)顱的側面

新生兒顱顱頂各骨之間留有間隙,由結締組織膜封閉稱顱囟。最大的囟在矢狀縫與冠狀縫相交處呈菱形稱前囟,1.5歲閉合。在矢狀縫和人字縫相交處有三角形的後囟(枕囟),3個月左右閉合。4、新生兒顱骨

骨與骨之間的連結裝置稱骨連結。根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人類的骨連結可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兩類。

運動系統

第二節關節學(總論)兩骨間借纖維結締組織或軟骨相連,其間無間隙,不能活動或僅有輕微的活動。可分為纖維連結、骨性結合和軟骨連結三種。一、直接連結

纖維連結——兩骨間借纖維結締組織相連。典型的有顱骨的縫連結、椎骨的棘上韌帶。

軟骨連結——兩骨間借軟骨相連,有緩衝震盪的作用。典型的有椎體間的椎間盤和恥骨間的恥骨聯合。

骨性結合——多為纖維連結或軟骨連結發生骨化而形成。典型的有骶椎間連結融合骨化後形成骶骨,以及成年人坐骨、恥骨和髂骨之間的連結。間接連結又稱關節(或滑膜關節),其特點是兩骨借膜性囊連結,兩骨間有腔隙;有較大的活動性。關節主要包括兩部分: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二、間接連結是每個關節必有的結構,包括三種:關節面外層——纖維膜(纖維層)關節囊內層——滑膜(滑膜層)關節腔——由關節囊滑膜和關節軟骨共同圍成的密閉窄隙。腔內呈負壓。1、關節的主要結構韌帶:緻密結締組織構成,位於關節周圍或關節囊內。

關節盤與半月板:是位於兩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板,

關節唇:附著於關節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2、關節的主要輔助裝置沿冠狀軸——屈、伸沿矢狀軸——內收、外展

沿垂直軸——旋內、旋外兩軸和三軸關節還可做環轉運動3、關節的運動一、軀幹骨的連結二

、上肢骨的連結三、下肢骨的連結四、顱骨的連結第三節關節學(各論)一、軀幹骨的連結軀幹骨的連結是由椎骨間連結、椎骨和肋骨間連結、胸骨和肋軟骨連結等組成。通過軀幹骨間連結,組成了脊柱和胸廓。(1)椎間盤

椎間盤是連於相鄰兩椎體之間的軟骨連結,由外周環狀排列的纖維軟骨環和內部膠狀的髓核兩部分組成,有連結椎體、承受重量、減緩震盪和增加椎骨活動範圍的作用。1、椎骨間的連結前縱韌帶連結椎體

後縱韌帶連結椎弓

黃韌帶

棘上韌帶和項韌帶。連結突起

棘間韌帶

橫突間韌帶(2)椎骨間的韌帶關節突關節腰骶關節椎骨間關節寰樞關節鉤椎關節寰枕關節非椎骨間關節骶髂關節(3)關節寰樞關節——包括3個關節:兩側有寰樞外側關節,相當於其他椎骨間的關節突關節;中間有寰樞正中關節。

鉤椎關節——在下5個頸椎體之間,由椎體上面兩側緣向上突起的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麵兩側緣的陷凹構成,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

特殊關節(1)、組成由24塊分離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借椎間盤、韌帶和關節連結而成。

(2)、整體觀後面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縱脊,其兩側有縱行的脊柱溝。側面觀察有四個生理性彎曲:頸、腰曲突向前,胸、骶曲突向後。相鄰上、下兩椎弓根之間有23對椎間孔。(3)、功能

支持體重、保護脊髓和運動。2、脊柱(1)、組成

胸廓由12個胸椎、1塊胸骨和12對肋借關節和韌帶連結而成。(2)、形態

胸廓的形狀和大小與年齡、體型、性別和健康狀況有關。(3)、功能

保護功能,胸式呼吸。3、胸廓1、上肢帶胸鎖關節

連結肩鎖關節肩關節2、自由上肢肘關節

連結橈、尺骨間連結手關節二、上肢骨的連結(1)胸鎖關節由鎖骨胸骨端與胸骨柄相應的切跡及第一肋軟骨的上面共同構成。關節囊內有關節盤。(2)肩鎖關節1、上肢帶連結(1)肩關節

組成:肩胛骨關節盂、肱骨頭

特點:①關節頭大,關節盂小而淺②關節囊薄而鬆弛,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③關節囊的上、前、後部都有肌和肌腱跨過(上方有“喙肩弓”),前下壁較薄弱

運動:

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環轉2、自由上肢連結肩關節圖組成: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特點:

①3個關節包在一個共同的關節囊內,關節腔相互通連;②關節囊的兩側有韌帶加強,橈骨頭的環狀關節面有橈骨環狀韌帶包繞。運動:屈、伸。還參與前臂旋前、旋後運動

(2)肘關節

肘關節圖肘後三角:尺骨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在肘關節前屈至900時,三點連成的倒置的等腰三角形。當肘關節伸直時三點又連成一條直線。臨床上常常用來鑒別肘關節後脫位與肱骨髁上骨折。

提攜角:伸肘時,臂與前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鈍角稱,一般為1700左右。肘關節的特殊結構前臂骨間膜——直接連結組橈尺近側關節成間接連結

橈尺遠側關節運動:是和肱橈關節同時運動的聯合關節,能使前臂旋前和旋後。(3)橈、尺骨間連結A:橈腕關節:又叫腕關節。橈骨下端的腕關節面與

組成尺骨下端的關節盤“舟、月、三角”的近側面

特點:尺骨不參與橈腕關節的組成

運動:屈伸,收展和環轉。B:其他關節腕骨間關節、腕掌關節、掌骨間關節掌指關節、指骨間關節。

(4)手關節下肢(1)髖骨與骶骨的連結1、帶骨盆

連結(2)髖骨間連結(1)髖關節2、自由下肢(2)膝關節

連結(3)小腿骨間連結(4)足關節三、下肢骨的連結(1)髖骨與骶骨的連結骶髂關節、骶結節韌帶、骶棘韌帶(2)髖骨間連結恥骨聯合雙側下肢帶連結共同組成骨盆1、下肢帶連結組成: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髖骨借關節和韌帶連結而成。

分部:骨盆由骶骨岬至恥骨聯合上緣的兩側連線為分界線,分為大骨盆(假骨盆)和小骨盆(真骨盆)

骨盆外形骨盆上口骨盆腔恥骨弓男性窄長較小,桃形漏斗形70~75女性短寬較大,圓形圓桶狀90~100骨盆(1)髖關節組成:股骨頭和髖臼特點:①髖臼深並且髖臼唇發達;②關節囊緊張而堅韌;③囊外前壁、前下壁和後上壁均有韌帶;④囊內有股骨頭韌帶。

運動: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和環轉。2、自由下肢連結髖關節圖組成: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和髕骨。特點:①關節囊厚薄不一;②關節囊內有前、後交叉韌帶③內、外側髁之間分別有內、外側半月板;④有翼狀襞和滑膜囊運動:屈、伸,在屈膝狀態下可作輕度旋內和旋外。(2)膝關節膝關節圖

上端有脛腓關節,下端有脛腓連結(韌帶連結),骨體間有小腿骨間膜。(3)小腿骨間連結A:踝關節(距小腿關節)

組成:脛、腓骨下端的踝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特點:

運動:背屈和蹠屈。(當蹠屈時可作輕微的收、展運動)B:其他跗骨間關節、跗蹠關節、蹠骨間關節、蹠趾關節、蹠骨間關節和足弓等。(4)足關節下頜關節(顳下頜關節)組成:下頜頭和下頜窩構成。特點:關節囊鬆弛,屬聯合關節。運動:開口、閉口,前進和後退,側方移動。四、顱骨的連結顳下頜關節(矢狀面)

總論一、肌的形態和構造二、肌的起止和作用三、肌的配布及命名四、肌的輔助裝置

運動系統

第三節肌學

1、

分類

根據形態分: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

根據位置分:頭頸肌、上肢肌、下肢肌和軀幹肌

肌腱

2、構造

肌腹一、肌的形態和構造①概念肌的起止點②一般規定

靜力作用肌的作用動力作用二、肌的起止和作用

配布:拮抗、協同

肌的形態

肌的功能肌束的方向命名原則

肌的起止點肌所在的位置肌的構造特點肌頭和肌腹的數目等三、肌的配布及命名

淺筋膜筋膜深筋膜滑膜囊籽骨腱鞘四、肌的輔助裝置淺筋膜:居皮下,又稱皮下筋膜,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脂肪、淺靜脈、皮神經和淺淋巴管等。深筋膜:又稱固有筋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遍佈全身。

滑膜囊:為一密閉的結締組織扁囊,有的獨立存在,有的與關節腔相通。多位於肌腱和骨面之間。

籽骨:發生在肌腱內的小骨塊。腱鞘:為套在長腱周圍的鞘管一、軀幹肌二、頭頸肌三、上肢肌四、下肢肌第三節肌學

各論一、軀幹肌1、背肌: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

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鋸肌2、胸肌

胸固有肌:肋間內、外肌3、

腹後群肌:腰大肌、腰方肌4、腹肌

腹前外側群肌:腹直肌、腹內、外斜肌、腹橫肌5、會陰肌

背肌腹肌胸肌軀幹肌背肌深層背肌淺層背闊肌斜方肌豎脊肌膈1、背肌1、背肌(1)斜方肌

位置—項部和背上部

起點—枕外隆凸、項韌帶和全部胸椎棘突

止點—鎖骨外1/3、肩峰和肩胛岡全肌收縮—肩胛骨向脊柱靠近作用上部收縮—上提肩胛骨下部收縮—肩胛骨下降。1、背肌(2)背闊肌

位置—背下部和胸側部起點—下6個胸椎棘突和全部腰椎棘突、

骶正中脊和髂脊後部止點—肱骨小結節脊作用—使肩關節內收、旋內和後伸

當上肢固定時可上提軀幹。1、背肌(3)豎脊肌(又稱骶棘肌)位置—脊柱兩側的溝內起點—骶骨背面及髂脊的後部

止點—沿途椎骨和肋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後伸和仰頭

胸肌淺層胸肌深層胸大肌肋間肌胸小肌2、胸肌2、胸肌(1)胸大肌位置—胸廓前壁大部起點—鎖骨內側半、胸骨和第1~6肋軟骨等處

止點—肱骨大結節脊作用—使肱骨內收和旋內,

上肢固定可上提軀幹2、胸肌(2)胸小肌位於胸大肌深面,起自第3~5肋,止於肩胛骨喙突。(3)前鋸肌起自上8或9肋骨外面,經肩胛骨前面止於肩胛骨內側緣。2、胸肌(4)肋間內、外肌肋間外肌起自肋骨下緣,肌束斜向前下止於下一肋骨上緣。提肋助吸氣。肋間內肌起自下位肋骨上緣,止於上一肋骨下緣。降肋助呼氣。3、膈

位置—起自胸廓下口內面及腰椎前面,分隔胸腔和腹腔結構—周圍為肌性部,中央為腱性部稱中心腱。

主動脈裂孔

3個裂孔食管裂孔腔靜脈孔

作用—主要的呼吸肌。腹外斜肌腹直肌鞘腹股溝管腹直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筋膜4、腹肌4、腹肌(1)、腹直肌

位置—腹直肌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

起止—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止於胸骨劍突及第5—7肋軟骨的前面。全長有3—4條腱劃。4、腹肌(2)、腹外斜肌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腱膜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4、腹肌(3)、腹內斜肌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其腱膜的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腹股溝鐮(又稱聯合腱)。男性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與腹橫肌下部肌束一起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形成提睾肌。4、腹肌(4)、腹橫肌肌束向前內橫行。腱膜下內部和腹內斜肌腱膜形成腹股溝鐮。男性腹橫肌下部的肌束參與形成提睾肌。(5)、腰方肌位於腰椎兩側,起自髂脊,向上止於第12肋。4、腹肌

(6)、腹直肌鞘分前、後兩層前層: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腹內斜肌腱膜後層和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4、腹肌(7)、腹股溝管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4、腹肌

(8)、腹筋膜

腹淺筋膜: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兩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Camper筋膜),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膜性層(Scarpa筋膜)。

腹深筋膜

腹內筋膜:貼附在腹腔和盆腔各壁的內面。

(9)、白線二、頭頸肌

面肌:枕額肌、孔裂周圍肌1、頭肌

咀嚼肌:咬肌、顳肌

頸淺肌群:胸鎖乳突肌2、頸肌頸中肌群: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

頸深肌群:前、中、後斜角肌枕額肌咀嚼肌孔裂周圍肌頸淺肌群頸中肌群頸深肌群頭頸肌1、頭肌(1)、面肌(表情肌)A、枕額肌覆蓋於顱蓋表面,故又稱顱頂肌。

帽狀腱膜——位於顱頂,連於前方的額肌和後方的枕肌之間,質地堅韌,以纖維束穿經淺筋膜和淺層的皮膚相連。

頭皮——顱頂的皮膚、淺筋膜和帽狀腱膜合稱頭皮。1、頭肌

(1)、面肌(表情肌)B、孔裂周圍肌

眼輪匝肌、口輪匝肌、頰肌。多為皮肌,分佈於面部孔裂周圍。可分為環行肌(收縮關閉孔裂)和輻射狀肌(收縮開放孔裂)兩種。1、頭肌(2)、咀嚼肌作用均與咀嚼運動有關。A、咬肌起自顴弓,向後下止於下頜角。B、顳肌起自顳窩骨面,通過顴弓的內側,止於下頜骨的冠突。C、翼內、外肌2、頸肌

(1)、頸淺肌群胸鎖乳突肌

位置—斜列於頸部兩側

起點—胸骨柄前面和鎖骨胸骨端

止點—顳骨乳突

作用—雙側收縮,頭後仰;單側收縮,頭歪向同側,面轉向對側2、頸肌

(2)、頸中肌群

包括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3)、頸深肌群前、中、後斜角肌

斜角肌間隙——在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間,形成三角形裂隙,有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通過。

三、上肢肌

三角肌1、肩肌

岡上、下肌,大、小圓肌肩胛下肌

前群:肱二頭肌、喙肱肌。2、臂肌肱肌,均為屈肌

後群:肱三頭肌,為伸肌

前群:

淺層6塊,深層3塊3、前臂肌

後群:淺層6塊,深層5塊

外側群:魚際4塊肌4、手肌

中間群:11塊

內側群:小魚際3塊肌肱三頭肌前臂前群前臂後群肱二頭肌三角肌手肌喙肱肌肱肌上肢肌1、肩肌三角肌位置—位於肩部,呈三角形。起點—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止點—肱骨三角肌粗隆。作用—使肩關節外展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2、臂肌(1)前群

肱二頭肌位置—臂前部淺層,呈長梭形。起點—長頭起自肩胛骨關節盂上方

短頭起自肩胛骨喙突止點—止於橈骨粗隆,另有腱膜從肌腱上分出並移行於前臂筋膜。作用—主要為屈肘關節,長頭協助屈肩關節同時使已旋前的前臂做旋後運動。2、臂肌(1)

前群

喙肱肌:起自肩胛骨喙突,止於肱骨中部內側。

肱肌:起自肱骨下半部的前面,止於尺骨粗隆。2、臂肌(2)、後群肱三頭肌

位置—臂後

長頭—肩胛骨關節盂下方起點

外側頭—橈神經溝的外上方內側頭—橈神經溝的內下方止點—尺骨鷹嘴作用—伸肘關節,長頭可使臂後伸。3、前臂肌(1)前群肱橈肌、旋前圓肌、淺層6塊

橈側腕屈肌、掌長肌、指淺屈肌、尺側腕屈肌

拇長屈肌深層3塊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橈側腕屈肌腱、掌長肌腱、尺側腕屈肌腱

3、前臂肌(2)、後群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淺層6塊

指伸肌、小指伸肌尺側腕伸肌、肘肌

旋後肌指伸肌腱深層5塊拇長、短展肌,拇長伸肌、示指伸肌

拇長伸肌腱

拇長展肌腱4、手肌(1)外側群:又稱魚際淺層: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深層:拇對掌肌、拇收肌(2)內側群:又稱小魚際

淺層: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

深層:小指對掌肌(3)中間群:有11塊:4塊蚓狀肌、3塊骨間掌側肌、4塊骨間背側肌

四、下肢肌

前群:髂腰肌、闊肌膜張肌1、髖肌

後群:臀大肌等

前群:縫匠肌、股四頭肌2、大腿肌

內側群

後群: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前群3、小腿肌

外側群

後群:小腿三頭肌

足背肌4、足肌

足底肌:內、中、外三群髖肌後群大腿肌後群小腿肌前群大腿肌前群髖肌前群小腿肌後群大腿肌內側群足肌下肢肌1、髖肌前群:髂腰肌、闊肌膜張肌後群:臀大、中、小肌,梨狀肌,閉孔內、外肌,股方肌等1、髖肌(1)前群:

腰大肌:起自腰椎體側面和橫突,髂腰肌止於股骨小轉子。

髂肌:起自髂窩,止於股骨小轉子。作用—使髖關節前屈和旋外。闊肌膜張肌

起止—起自髂前上棘,止於脛骨外側髁。

作用—屈髖關節。1、髖肌(2)後群

臀大肌

位置—臀部皮下起點—髂骨外面和骶、尾骨的後面止點—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脛束作用—伸和旋外髖關節1、髖肌(2)後群臀中、小肌均起自髂骨外面,臀中肌掩蓋臀小肌。兩肌止於股骨大轉子。有外展髖關節的作用股方肌

梨狀肌

起自骶骨前面,止於股骨大轉子。使髖關節外展和旋外。閉孔內、外肌2、大腿肌(1)前群

縫匠肌全身最長的肌,有屈髖關節和膝關節的作用,並使小腿旋內。2、大腿肌(1)前群

股四頭肌

“股淺內外直,股深中間肌”位置—大腿前面,全身體積最大的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脊起點股內、外側肌分別起自股骨粗線內、外側唇股中間肌起自股骨體前面

止點—止於脛骨粗隆作用—主要是伸膝關節,股直肌還可屈髖關節2、大腿肌(2)後群股二頭肌

“股二頭肌在外側,半腱半膜在內側。”

位置—大腿後面外側起點—長頭起自坐骨結節,短頭起自股骨粗線止點—止於腓骨頭

作用—伸膝關節,股直肌還可屈髖關節半腱肌:止於脛骨上端內側。半膜肌:止於脛骨內側髁後面。

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股二頭肌腱2、大腿肌(3)內側群

位於大腿內側,有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共5塊。

作用:使髖關節內收

3、小腿肌(1)前群:從脛側→腓側: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第三腓骨肌(2)外側群:腓骨長、短肌

脛骨前肌腱、拇長伸肌腱

3、小腿肌(3)後群:

小腿三頭肌位置—小腿後面淺層腓腸肌內、外側頭分別起自

起點股骨內、外側髁的後面比目魚肌起自脛、腓骨上端的後面。止點—三者以跟腱止於跟骨結節。作用—屈距小腿關節和膝關節。4、足肌足背肌:有2塊。拇短伸肌和趾短伸肌。內側群:3塊:拇展肌、拇短屈肌和拇收肌淺層:趾短屈肌。中間群:中間層:後方有足底方肌,足底肌前方有4條蚓狀肌。

深層:有3塊骨間足底肌及4塊骨間足背肌。外側群:3塊: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小趾對蹠肌。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系統的功能是攝取食物,進行物理性和化學性消化,吸收其分解後的營養物質並排出消化吸收後剩餘的食物殘渣。口腔、咽等還與呼吸、發音和語言等活動有關。一、胸部標誌線

1、鎖骨中線:經鎖骨中點的垂線。

2、腋中線:經腋前、後襞連線中點的垂線。

3、肩胛線:兩臂自然下垂時,經肩胛下角的垂線。

4、其他:前正中線、胸骨線、胸骨旁線、腋後線、脊柱旁線和後正中線等。二、腹部分區1、三部九區法:用通過兩側肋弓最低點和兩側髂結節的兩條水平線水平線和通過左、右腹股溝韌帶中點的兩條垂直線把腹部分為九個區:左、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左、右腰區(左、右外側區)和臍區,左、右髂區和恥區(腹下區)。2、四分法:用通過臍的水平線和垂直線把腹部分為四個區: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腹部分區圖第一節消化管

消化管是一段迂曲的連續性管道,是傳輸、儲藏、消化吸收和形成並排泄糞便的場所。一、消化管的一般結構消化管的一般結構圖二、口腔(一)口腔的構造和分部(二)齶(三)咽峽(四)牙(五)舌(六)唾液腺(一)口腔的構造和分部(二)齶

齶構成口腔的上壁,前2/3稱硬齶,後1/3稱軟齶。軟齶後緣有齶垂(懸壅垂)、齶舌弓、齶咽弓。

扁桃體隱窩:齶舌弓與齶咽弓之間的陷窩,容納齶扁桃體。(三)咽峽

是由上方的齶垂、齶帆後緣,兩側的齶舌弓、齶咽弓及下方的舌根共同圍成的環狀狹窄結構,是口腔通向咽腔的門戶。(四)牙

分類: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發展:人一生中出兩組牙:乳牙和恒牙。

分部:牙冠、牙根和牙頸。

結構:主要由牙質構成,牙冠表面覆有釉質。牙根和牙頸表面覆有牙骨質。

牙髓:牙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管通過牙根尖端的牙根尖孔及牙根管在牙腔內與結締組織一起共同構成。牙圖牙式

在臨床上,常以患者方位為准,用“—|—”記號劃分四區表示上、下頜左、右側的牙位。通常用橫線表示上、下頜牙列的分界,以縱線表示左、右側的分界。乳牙用羅馬數字,恒牙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次表示從切牙至磨牙的順序。這種記錄方式稱牙式。如—|—v

表示左下頜第2乳磨牙,—|—7表示左下頜第2磨牙。(五)舌

舌由舌肌及其表面的粘膜構成。可分為上、下兩面,

界溝:舌上面,“∧”形向前開放,將舌分為前2/3的舌體和後1/3的舌根。舌體前端狹窄稱舌尖。舌的下麵中線上,有連於口底前部的粘膜皺襞,稱為舌系帶,其根部兩側有舌下阜。舌下阜有下頜下腺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開口。自舌下阜向外側隆起稱舌下襞,其深面有舌下腺。舌粘膜和舌乳頭

舌粘膜:被覆於舌的上、下麵,呈淡紅色,其上有舌乳頭。

舌乳頭:舌體粘膜表面的小突起。主要有絲狀乳頭、菌狀乳頭和輪廓乳頭三種。其中輪廓乳頭、菌狀乳頭有味蕾,具有感受味覺功能。(六)唾液腺

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腮腺管開口於平對上頜第二磨牙的頰粘膜上

小唾液腺:屬於小消化腺,數目多,位於口腔各部的粘膜內。

三、咽

咽位於第1~6頸椎椎體的前方。上起自顱底,下至第6頸椎下緣(平環狀軟骨弓)平面續於食管,是一個上寬下窄、前後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為消化和呼吸的共用通道。咽腔以軟齶後緣平面和會厭上緣為界,自上而下分為三部: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一)咽的分部及交通(二)鼻咽部即咽腔鼻部

咽鼓管咽口:位於下鼻甲後方約1cm處側壁上,通中耳鼓室。

咽鼓管圓枕:咽鼓管咽口前、上和後方的明顯隆起。

咽隱窩:咽鼓管圓枕與咽後壁之間有縱行凹陷,是鼻咽癌的好發部位。

咽鼓管扁桃體和咽扁桃體(三)口咽部即咽腔口部

扁桃體窩:在口咽部外側壁的齶舌弓與齶咽弓之間的凹窩,內容納齶扁桃體。

齶扁桃體:是一對扁卵圓形的淋巴上皮器官。

咽淋巴環:由咽後上方的咽扁桃體、兩側的咽鼓管扁桃體、齶扁桃體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體借淋巴管連結而成。位於咽的上端,對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禦功能。(四)喉咽部即咽腔喉部

梨狀隱窩:在喉口兩側與咽後壁之間的深窩,左右各一,是食物殘渣或異物容易滯留之處。

食管為一扁窄的長管狀肌性器官,自鼻前孔至食管末端長約42~45cm,上端在第6頸椎下緣平面起於咽,下端平第11胸椎平面經賁門連於胃,全長約25cm。

分段:依其行程可分為頸段、胸段和腹段。頸段介於起始部至頸靜脈切跡水準之間。胸段自頸靜脈切跡至膈的食管裂孔。腹段由食管裂孔至胃的賁門。

狹窄:第一狹窄在咽與食管相接處,距中切牙約15cm。第二狹窄在與左主支氣毗鄰處,距中切牙約25cm。第三狹窄在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處,距中切牙約40cm。四、食管食管圖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上連食管,下續十二指腸,有收納食物、分泌胃液消化食物的作用,胃還有內分泌功能。五、胃(一)胃的形態和分部

兩面:前面(壁)對向前上面;後面(壁)對向後下麵。

兩緣:上緣胃小彎,其最底處的轉角,稱角切跡;下緣胃大彎。

兩口:上口賁門,即入口;下口幽門,即出口,有幽門瓣和幽門括約肌;

四部:賁門部;胃底(臨床上常稱為胃穹);胃體和幽門部(胃竇部)胃小彎和胃竇部是胃潰瘍的好發部位。(二)胃的位置

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時,大部分位於左季肋區,小部分位於腹上區。賁門約位於第11胸椎體左側幽門約在第1腰椎右側附近。胃的前壁右側與肝左葉靠近,左側與膈相鄰,劍突下未被肋弓遮蓋的部分可直接接觸腹前壁。胃的後壁鄰近左腎、左腎上腺、胰、脾等器官。六、小腸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上起幽門,下接盲腸,成人全長約5~7m,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一)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全長約25cm左右,約呈“C”形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準部和升部四部。

上部:十二指腸球部

降部:十二指腸大乳頭

水準部

升部:

十二指腸空腸曲(二)空腸和回腸

空腸和回腸盤曲於腹腔中、下部。一般而言,上2/5為空腸,佔據腹腔左上部。下3/5為回腸,位於腹腔的右下部,部分位於盆腔內。空、回腸之間無明顯的分界,但在形態和結構方面有差異。七、大腸

大腸長約1.5m,從右髂窩至肛門,可五部。其中結腸和盲腸具有的特徵性結構:結腸帶、結腸袋和腸脂垂。(一)盲腸

大腸的起始部,一般位於右髂窩內,囊袋狀,下端為膨大的盲端,左接回腸。

重要結構:回盲瓣、闌尾開口。(二)闌尾有三角形的闌尾系膜。闌尾的位置,因人而異,變化甚大。以盆位最多見,其次是盲腸後位和盲腸下位。沿結腸帶向下追蹤,是尋找闌尾的可靠方法。闌尾根部體表投影點:麥氏點、蘭氏點。闌尾位置圖(三)結腸

結腸在右髂窩內始於盲腸,下端平第3骶椎平面終於直腸,按其行徑和形態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四)直腸和肛管1、直腸位置:位於盆腔內,約10~14cm,上端自第3骶椎前方起,下行終於盆膈。形態:矢狀面上有兩個彎曲:直腸骶曲和會陰曲。下段腸腔膨大,稱為直腸壺腹,腔內有直腸橫襞。上續乙狀結腸,下連肛管;後有骶、尾骨;前面男性有前列腺和膀胱,女性有子宮、陰道。2、肛管

肛管也稱直腸肛門部,長約3~4cm。上界於盆膈平面與於直腸,向下終於肛門。

內部結構:肛柱、肛瓣、肛竇、齒狀線、肛梳(痔環)和肛白線。

齒狀線:肛瓣和所有肛柱下端共同圍成的鋸齒狀的環行線,此線為肛管的粘膜與皮膚的分界線,所以亦稱肛皮線。齒狀線上、下兩部分在動脈供應、靜脈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經分佈等方面都不同。直腸和肛管圖第二節消化腺

消化腺均能分泌消化液,並借助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腔內,消化液中含有分解食物的各種酶,對食物進行化學性消化。一、肝(一)肝的形態(二)肝的位置和體表投影(三)肝的分葉分段(四)肝外膽道(一)肝的形態

肝有豐富的血液供應,故在活體呈棕紅色,質軟而脆。呈楔形,有左、右兩葉,上、下兩面,前、後、左、右四緣。膈面後部沒有腹膜覆蓋的部分稱為肝裸區。髒面有略呈“H”形的左、右縱溝和橫溝。肝膈面結構

左縱溝:前部:肝圓韌帶;後部:靜脈韌帶。橫溝:即第一肝門。右縱溝:前部:膽囊窩;後部:腔靜脈溝。

肝門:位於肝的髒面,左、右縱溝之間的橫溝內,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門靜脈左、右支,神經及淋巴等出入。

肝蒂:出入肝門的肝左、右管等諸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形成的結構。肝外形圖(二)肝的位置和體表投影

肝大部分位於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小部分位於左季肋區。肝的上界與膈穹隆一致。肝的下界與肝前緣一致。在成人腹上區,肝下緣可在劍突下3~5釐米範圍內觸及,但右肋弓下緣一般不應觸及肝臟。由於新生兒和幼兒在右肋弓下1~3cm內可觸及肝的前緣,6~7歲後同成人。(三)肝的分葉分段

根據肝內管道的分佈情況,將肝分為左、右兩個半肝、五葉(右前葉、右後葉、左內葉、左外葉和尾狀葉)、六段(左外葉上、下段,右後葉上、下段,尾狀葉左、右段),以適應現代肝外科的需要。(四)肝外膽道

肝外膽道包括膽囊和輸膽管道。輸膽管道又由肝左、右管、肝總管和膽總管等組成。1、膽囊

位置:膽囊位於肝下麵的膽囊窩內。

形態:呈梨形,容量約為40~60毫升。

分四部:膽囊底(體表投影點)、膽囊體、膽囊頸和膽囊管。

功能:有儲存和濃縮膽汁及調節膽道壓力的作用。2、輸膽管道二、胰

胰是人體的第二大消化腺。呈長棱柱狀,質地柔軟,呈灰紅色,可分為胰頭、胰體、胰尾三部分。胰由外分泌部和內分泌部兩部組成。胰的位置和胰管

胰管自胰尾沿長軸右行,與膽總管共同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胰的位置較深,在胃後方於第1、2腰椎水準,橫貼於腹後壁上部。胰的結構

外分泌部分泌胰液,有分解消化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作用。內分泌部即胰島,多位於胰尾,分泌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以調節血糖濃度。第三節腹膜一、腹膜的概念二、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係三、腹膜形成的結構四、腹膜的功能一、腹膜的概念

腹膜:是覆蓋於腹、盆部的漿膜,薄而光滑、半透明、由單層扁平上皮和少量結締組織構成。腹膜分為兩部分:髒腹膜和壁腹膜。

壁腹膜:即襯貼於腹、盆壁內表面的腹膜。

髒腹膜:覆蓋於腹、盆腔臟器表面的腹膜。

腹膜腔:髒、壁腹膜互相移行,共同形成的潛在間隙,內有少量的漿液。腹前壁腹膜圖二、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係

根據臟器被腹膜覆蓋的情況,可分為腹膜內位器官、腹膜間位器官和腹膜外位器官三類。

腹膜內位器官:凡臟器周圍各面幾乎均為腹膜包被。此類臟器活動度較大。如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脾及卵巢等。

腹膜間位器官:臟器的三面或大部分由腹膜覆蓋。如肝、膽囊、升結腸、子宮及充盈膀胱等。

腹膜外位器官:臟器僅有一面或小部分被腹膜覆蓋者,稱為,此類臟器活動度最小。如腎、腎上腺、十二指腸降部和下部及空虛膀胱等。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係圖三、腹膜形成的結構

腹膜從腹、盆壁移行於臟器或在臟器與臟器之間,形成許多腹膜結構,包括網膜、系膜、韌帶、窩、凹和溝等。1、網膜

網膜:指與胃相連的腹膜結構,包括小網膜、大網膜、和網膜囊等。

小網膜:是自肝臟下方的肝門移行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結構。包括肝胃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

大網膜:是連於胃和橫結腸之間的四層腹膜結構。有包圍炎性病灶和限制膿液擴散的作用,是腹膜腔內的重要防禦裝置。

網膜囊:是位於小網膜和胃後方的扁窄間隙,是腹膜腔的一部分,又稱小腹膜腔。大、小網膜圖。2、系膜

指將腸管固定於腹後壁的雙層腹膜結構。

包括小腸系膜、闌尾系膜、橫結腸系膜、乙狀結腸系膜。3、韌帶

指連於臟器與腹壁之間或連於相鄰臟器之間的腹膜結構,有懸吊和固定臟器的作用,亦為雙層腹膜構成。4、盆腔內的腹膜陷凹

腹膜在盆腔臟器間形成的較大而恒定的凹陷,男性有直腸膀胱陷窩。是腹膜腔的最低點。女性有直腸子宮陷窩(腹膜腔的最低點)和膀胱子宮陷窩。當腹膜腔積液時,液體可積聚在這些最低部位。四、腹膜的功能1、支持和固定臟器2、分泌漿液,潤滑和減少臟器間摩擦3、吸收功能4、修復和防禦5、易粘連性——防擴散、促進修復呼吸系統第一節概述第二節肺外呼吸道第三節肺第四節胸膜和縱隔呼吸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呼吸系統由肺外呼吸道和肺組成。完成機體與外界環境間的氣體交換。其中咽是消化和呼吸共同的通道,喉是發音的器官。第一節概述一、呼吸系統的主要功能

呼吸系統完成機體與外界環境間的氣體交換。其中喉是發音的器官,鼻有嗅覺功能。

二、呼吸系統的組成

第二節肺外呼吸道一、鼻二、咽三、喉四、氣管和主支氣管一、鼻

鼻由外鼻、鼻旁竇和鼻腔三部分組成。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同時又是嗅覺器官。鼻旁竇中空,既可減少面顱骨重量,又可起到共鳴箱作用,可改變發音的大小和音調等,故鼻也是重要的發音輔助器官。1、外鼻

外鼻位於面的中部,分為鼻根、鼻背、鼻尖、鼻翼等部。鼻背的深面有鼻骨,鼻尖和鼻翼的深面有鼻軟骨。外鼻表面由皮膚覆蓋,鼻尖和鼻背處皮膚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容易發生鼻癤和痤瘡。2、鼻腔

由骨和軟骨的表面覆以粘膜或皮膚構成,以鼻中隔為界分為左、右鼻腔。鼻腔粘膜的嗅部為覆蓋於上鼻甲內側面以及其相對的鼻中隔平面以上的部分,司嗅覺。呼吸部粘膜覆於其餘部分,可提高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並淨化吸入空氣中的灰塵和細菌等。Litte區

易出血區(Little區)位於鼻中隔的前下方,該區域粘膜中有豐富的血管吻合叢,約90%的鼻出血均發生於此處。骨性鼻腔

前口呈梨狀孔,後口為鼻後孔鼻腔內有骨性鼻中隔側,側壁上有上、中、下三對鼻甲和上、中、下三對鼻道。3、鼻旁竇

鼻旁竇或稱副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內與鼻腔相通的含氣空腔,共有上頜竇、額竇、蝶竇和篩竇四對。二、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開口。三、喉

喉既是呼吸道,又是發音器官,

位於頸部正中C4、C5之間,位置表淺,向後通喉咽,向下通氣管,兩側有頸部的大血管、神經和甲狀腺。1、喉軟骨

喉軟骨構成喉的支架,有四種:不成對: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和會厭軟骨成對:杓狀軟骨2、喉軟骨連結

關節:環甲、環杓關節。

膜性連結:彈性圓錐、環甲正中韌帶。

彈性圓錐前份增厚,張於甲狀軟骨下緣和環狀軟骨弓上緣之間,稱環甲正中韌帶。3、喉肌

喉肌可分為喉內肌和喉外肌。其主要功能是通過作用環甲關節和環杓關節,使聲帶緊張或鬆弛,聲門裂開大或縮小。3、喉腔

喉腔是由喉軟骨為支架圍成的腔隙,上經喉口與喉咽部相通,下達環狀軟骨下緣與氣管相續。

聲門裂:位於左、右聲襞和杓狀軟骨之間的窄隙,是喉腔最狹窄的部位。四、氣管和主支氣管氣管

上端起自環狀軟骨下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為左、右主支氣管。通常由14~18個氣管軟骨構成。分叉處稱氣管叉,氣管叉內面形成上凸的縱脊,呈半月形,稱氣管隆脊。主支氣管

连于气管叉与肺门之间,分左、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氣管短、粗較陡直。左主支氣管細、長較橫平。第三節肺

肺是呼吸系統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氣體交換的場所。新生兒的肺呈淡紅色,成年人呈暗紅色,老年人為藍黑色。一、肺的位置二、肺的形態和結構一、肺的位置

肺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分別居於縱隔兩側,其下方為膈,外側為肋和肋間隙,最高點(肺尖)可突出到胸廓上口達頸根部。二、肺的形態和結構

肺的形態近似圓錐形,具有:

肺的重要結構

肺尖體表投影:經胸廓上口突至頸根部,高出鎖骨內側1/3段上方2~3cm

肺門:位於肺的內側面中央凹陷處有主支氣管,肺動、靜脈,支氣管動、靜脈以及淋巴管,神經等進出。

肺根:出入肺門的諸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而成的束狀結構。第四節胸膜和縱隔一、胸膜二、縱隔

胸膜:是分別覆蓋於左、右肺表面,胸廓內表面,縱隔側面和膈上面的一層漿膜。

髒胸膜(肺外膜):被覆於肺表面並伸入肺裂內的胸膜。

壁胸膜:被覆於胸壁內表面、膈上面與縱隔側面的胸膜。

胸膜腔:髒、壁胸膜在肺根處相互移行,在左、兩肺周圍分別圍成左、右各一個完全密閉的呈負壓的潛在腔隙。一、胸膜1、壁胸膜的分部

壁胸膜以襯覆部位不同可分為相互移行的四部分:

膈胸膜:覆蓋於膈的上面;

肋胸膜:貼於胸壁內面;

縱隔胸:膜緊貼縱隔兩側面;

胸膜頂:包裹在肺尖的周圍。

壁胸膜形成的結構

胸膜隱窩(胸膜竇):在壁胸膜各部移行轉折處,形成的潛在間隙,肺緣不能伸入其內。肋膈隱窩(肋膈竇)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而成的間隙,整體呈半環狀,左、右各一,人體直立時,是胸膜腔位置最低處。2、肺胸膜

髒胸膜(肺外膜):被覆於肺表面並伸入肺裂內的胸膜。3、肺的體表投影

兩肺尖和肺前緣的投影:均起自鎖骨內側1/3上方2~3cm處,斜向下內側,經胸鎖關節後方至胸骨柄後面,約在第2胸肋關節水準,兩側靠近。右肺前緣由此垂直下行,至右側第6胸肋關節處右轉移行於下界;左肺前緣垂直下行,至第4胸肋關節處轉向左外下,沿胸骨外側緣約2~3cm下行,至第6肋軟骨中點後方處移行為下界。肺的下界投影:兩側大致相同。右側起自第6胸肋關節後方,左側起自第6肋軟骨中點。至鎖骨中線處與第6肋相交,腋中線上與第8肋相交,肩胛線上平第10肋,在接近脊柱外側處平第10胸椎棘突。4、胸膜的體表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