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课文全解讲义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课文全解讲义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课文全解讲义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课文全解讲义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课文全解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春》课文全解讲义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一单元

第一课春

本单元重点是关注自然景物,学会写景状物,学习描摹景物氛围。选文由三篇经典散文和四首古诗组成。他们语言优美,诗意盎然,又各有特色,清新隽永,自然朴素,是模山范水的美文,文章融合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分别从形、声、色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吧、热爱生活的情怀,同时也传达出个人微妙的复杂感情,体现《新课标》“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你创意的表达”这一导向,三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标题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

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缔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文题目文体作者/出处整体感知每课一得

《春》写景散文朱自清本文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吐露生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激励人们要珍惜春光、奋发向上。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描写对象,赞美了济南冬天的英,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之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雨的四季》抒情散文刘湛秋本文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表达了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品味诗一样的语言,学习调动多种感官描绘景物

《观沧海》乐府诗曹操本诗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学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绝句李白本诗描写了暮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

《次北固山下》五言律诗王湾本诗抒发了诗人流落在外不得归的思乡之情。学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天净沙·秋思》散曲马致远本曲抒发了一个沦落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学习对比、烘托的手法

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他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题解说

“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春"是本文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简明平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

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

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主题解说

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结构图示

01春

文|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反复、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反复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人们盼春的殷切心情;拟人的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借“东风"报信让人感到春天似乎也有感情,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感到春的亲切。】【句解:“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叠词,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是说春天还未来到。】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句解:“睡醒”“张开了眼"相呼应,不仅有具体形象的“眼”,还有“张开"的行为,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写出了山“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的景象。“涨”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欢快的情韵。“红”写出了太阳“睡醒"的情态,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意境。】。

段解:春醒图,总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情境。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活力,显得春草调皮、可爱,也流露出作者不经意间发现春草时的惊喜。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写小草的质地,“绿绿的"写小草的色泽,两词放在句末,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孩子们的快乐,要重读加以强调。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轻悄悄”“软绵绵"描绘出安静和柔软的感觉,给人舒适、安逸,读时要读出陶醉的感情。春草图,写出了春草生命顽强,生机盎然的气患,朗读时要表现出愉快欣喜的感情,声音要轻松活泼。连用“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带给人的欢乐,侧面展现了春草的长势及其特点。】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花”?思考写作手法,并品味语言。上下、虚实、色味、明暗。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有“赶热闹"的意思。谁赶趣儿?仅仅是花赶趟儿吗?有研究资料指出: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一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举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模着“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句解:运用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这是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句解: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量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风的和悦】。

【段解:春风图,突出春风和暖与清新的特点。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如火如茶的花团,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晴朗、温馨的天空,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知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他用儿童的视角,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视觉写春风的和悦,从听觉写春风中乐音的悦耳。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句解:“别恼”一词把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了读者。】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雨细密、晶莹、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却已含蓄地写出了春风。一个“笼”之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句解:“逼"字准确地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而亮的特点。】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蓑: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戴着笠(笠: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可以避雨、遮阳光)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句解:有动态的人物、细雨,还有静态的田野、房屋。这幅充满诗意的图景展现出春雨中的黄昏静谧与样和的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以静态美渲染沐浴春雨的温馨,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富有田园诗意。】

段解:春雨图,先写春雨的特征,再写春雨中特有的景象。

总批:这一段重点写“春雨”,“雨"这个字应适当的重读。“看”引导读者的视线,所以“看"字应该适当的重读。接着连用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的细密、绵长的特点,可以忽略标点来连读,语速稍快,表现喜悦心情。“绿”和“青"突出春与冬的差别,表现喜悦之情,应当重读,整句读得轻快些。转到傍晚、人间,渲染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从此语速放缓。既写静夜也写白天,有静,有动,语速要适当调节快慢,突出春雨轻柔湿润和人问静谥的美妙意境。结尾“静默"稍微重读,呼应上文“安静而和平”的气氛。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句解:作者由“风筝"写起,自然引出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地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的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引用俗语,启示人们应抓住大好春光,奋发向上。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段解:迎春图,写人们迎接春天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一7段):绘春。作者细效入微地描绘了春天的五图画,幻画出春天的幼人景象。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从而突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它娇美,突出春天艳丽的容颜。】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突出它的健壮的身姿】

【结尾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按照春天的成长顺序解释了春天新、美、力三个方面的特点,讴歌春天,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平实的现实情境又推进到了开篇时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作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获得了“新生"。抒发了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

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按照春天的成长顺序解释了春天新、美、力三个方面的特点,抒发了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

【问题1】第①段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运用了反复、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反复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人们盼春的殷切心情;拟人的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借“东风”报信让人感到春天似乎也有感情,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感到春的亲切。

【问题2】说说开头段的作用。

开头写盼春,为全文定下活泼、轻松的抒情基调,营造了一个诗一样的氛围,在结构上,开篇点题,领起全文。

【问题3】第②段的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解析:“总——分"关系。第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总写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情态;第二句用排比的形式分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

【问题4】品析“朗润"“涨”“红"的妙处。

“朗润”写出了山“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的景象。“涨”写出水“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欢快的情韵。“红”写出了太阳“睡醒"的情态,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

【问题5】在第③段中,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吗

解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活力,显得春草调皮、可爱,也流露出作者不经意间发现春草时的惊喜。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问题6】品味“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的妙处。

连用“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带给人的欢乐,侧面展现了春草的长势及其特点。

【问题7】第④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

换一下顺序

解析:“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中的三种颜色分别暗指桃花、杏花、梨花的颜色,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问题8】品味“闹”字的妙处。

一个“闹"字,写出了蜂喧蝶舞的场面,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而且还使画面具有动感,表现出春花的繁荣景象。

【问题9】第⑤段中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春风分别突出春风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视觉写春风的和悦,从听觉写春风中乐音的悦耳。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问题10】第⑥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

解析: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征: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这三个比喻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问题11】写春雨,为什么还要写树叶、小草?

侧面描写,通过写雨中的树叶、小草,抓住“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等特点,突出植物经过春雨的滋润后清新而闪亮的景象。

【问题12】课文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解析:这三句话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正是对前文几幅图画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这三句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力量上从小到大,时间上从先到后,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所以不能调换。

【问题13】本文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

文章围绕一个“春"字,从盼春、绘春、颂春三个方面展现了对春的喜爱和赞美。重点叙述的是绘春部分,将整个春天用五幅图画来展现,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问题14】简要分析结尾的作用。

在内容上,三个句子分段排列,力量方面从小到大,时间上从先到后,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概括,与开头“春天来了"相照应,一来一去,首尾照应,结构圆合。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重,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分句的语序不可以颠倒、因为这三个比喻句分别对应着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及后文的“桃儿、杏儿、梨儿"。文中的描写、叙事等手法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对应的是桃花,“粉的像霞"对应的是杏花,“白的像雪”对应的是梨花。这三个比喻句组成一个排比句,突出了春天的色彩,完美地表现了“春"的特征。作者巧妙地利用色彩展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②有人说“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是“居民们正在做晚饭,屋顶上炊烟袅袅"。你怎么理解根据原文

说出理由。

从原文看,本句前的句子是“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由此可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即蒙蒙细雨笼罩着屋顶,如烟似雾一般,表现了春雨细密、轻柔、缥缈的特点。

③课文以写景为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课文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景,遍布全文;情,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世间万物萌生、繁盛。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串课文的始终,课文最后三段尤其明显。

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如写春草,作者用“偷偷地”“钻"“嫩嫩的”写它的状态,用“绿绿的"写它的颜色,用“软绵绵的”写它给人的感觉,细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它的“小"“嫩”“绿"“软”等主要特征。

诗情与画意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形象地描绘了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蓑衣(suo)酝酿(yùn)静默(mò)黄晕(yun)B.抚摸(fu)应和(hè)鸟巢(cháo)稀疏(shū)

C.戴笠(li)眨眼(zh)薄烟(bó)朗润(rùn)D.抖擞(sou)烘托(hong)繁花(tán)蜜蜂(mi)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晕"点读yun;B项中的“抚”应读tu;C项中的“薄"应读boo.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风筝瞭亮烦花嫩叶___B.薄烟烘托喉咙蓬勃生机

C.静墨卖弄胳膊稀稀疏疏___D.清脆抚摸健壮舒活劲骨

【答案】B

【解析】A.晾一嘹,烦一紫:C.墨一欢:D.劲一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们肩负人民重托,精神抖擞地走进了会场。

B.在建党95周年来临之际,武警总队举行歌咏活动,把一首首嘹亮的军歌唱响在祖国大地上。

C.中考结束后,和同学呼朋引伴去看场电影、理个时尚的发型是不少考生的选择。

D.为庆祝教师节,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师生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答案】D

【解析】D.花枝招展,用来比喻女孩子或事物姿态优美,艳丽,像花柱那样迎风招展。用在D项中,对象,语境都不符。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答案】C

【解析】C.“吹面不寒杨柳风”后面的逗号应在引号之外。

5.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

C.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答案】D

【解析】其他三项都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只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6.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内容,绘春的五幅画面,集中描绘春天的一景一物,有很强的感染力。

B.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生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美与活力。

C.本文的描写内容紧紧扣住了“春”的时令特征,如万物复苏、草木争荣。

D.本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

【答案】D

【解析】D.本文的结构应为“总一分一总"式。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I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7.请你给上面两段话分别加上一个小标题。

①___②

【答案】①春花图②春风图

8.“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

【答案】不能。因为要与前面的“桃树、杏树、梨树”相照应。

9.请将第②段四句话之间的关系从人的感觉方面理清。

第一句从觉的角度写春风轻柔温暖;第二句从觉的角度写春风带给我们的气息;第三、四句从觉和觉的角度写春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和欢乐。

【答案】触、嗅、视、听

【写法借鉴】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多种修辞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多种感官的融合,尤其是比喻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全文情景交融。溢满诗情画意,一读满口生香,二读余音袅袅,实在是韵味无穷。比喻句仿写,“五觉"描写方法。

【品读感悟】

本文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描绘了三幅画面,即盼春、绘春、颂春。作者笔下春的美景、春的信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三个板块,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图画,表现出来了。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语言清新、朴实、隽永,字里行间充满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全文结构严谨,于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值得借鉴。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情境创设】

朱自清的《春》在描写春风时,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突出春风和煦与清新的特征。拿起你的笔运用“五觉”法来描绘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火热的夏季、凉爽的秋季或者寒冷的冬季吧,字数200字左右。

2.本课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课文第四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既要实写,又要虚写;既要写实,还要联想和想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让春花的繁盛如在眼前。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100字左右)

【技巧点拨】

“五觉"法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学霸示范】

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哦,牵牛花开了!这些小花啊,一个个都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众将士们一同开怀痛饮。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甚至小得可怜,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呢?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

【我来练笔】

100

200

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课文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他们分别是: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长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

喜欢的理由:

示例(1)春草图(草报春),写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一个“钻"字,表现出春草的勇气和力量;“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春草破土是那么自然而然,是那么不引人注意。可正是这不起眼的春草,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嫩嫩的"写质地,告诉读者这是新的生命;“绿绿的”写颜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是从数量上写春草,宣告了春天已经到来。接着通过孩子们的嬉戏从侧面写春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最后从正面写软绵绵的春草沐浴在轻悄悄的春风之中,进一步表现了春草的柔和可爱。

示例(2):春花图(花争春),写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这一段按“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运用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

“不让"一语点出了春花争艳的特征。有了这个“不让”,“赶趟儿"才有了前提,而“赶趟儿”也进一步丰富了“不让"的内涵:春花竞放,百花争艳,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接下来写花的颜色,像火,像霞,像雪,正按照桃树、杏树、梨树的先后顺序来写,照应严密。以上都是实写,写花的甜味便由实而虚。春花固然是“实”,果实却是“虚"的,由“花”联想到“果",也就很自然的由颜色写到味道了。这样由实而虚写来,读者对春花便产生了更深一层感情,春华秋实,这怒放的春花孕育着累累的果实。

示例(3):春风图(风长春),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

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吹面不寒杨柳风”,一是“吹面不寒",即很温和,不似严冬的刺骨冷风,也不似酷夏的炙人热风;二是“杨柳风”,意思是吹拂柳枝的风,给人以柔和的感觉。再从嗅觉角度来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酝酿”一词用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在春天的阳光下,如同酿造美酒,越来越浓郁,越来越醇厚。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传送的各种声响。江南的春风原本是“轻悄悄的",作者用鸟声的清脆婉转、笛声的嘹亮悦耳跟清风流水应和,让有声之物托出空灵春风的音乐美。

示例(4):春雨图(雨润春),抓住春雨的特点:细密和轻盈。从近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写春雨,先从正面写:“最寻常”“一下就是两三天",写出春雨频繁。然后进一步正面写春雨的可爱。“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都是很纤细的,牛毛多而稠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这三个比喻正面描写了春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