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辽宁省大连中山区四校联考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积累与运用。(28分)1.(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B.《登勃朗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C.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D.《回延安》作者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羊羔羔”等,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2.(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偏僻吩咐和言悦色振耳欲聋B.延安检讨历历在目偷偷摸摸C.眼框喧哗慢不经心不知所措D.浮燥橄榄穿流不息天衣无缝3.(2分)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寒噤(jìn)不修边幅虔诚(qián)轻歌曼舞B.拾级(shí)接踵而至蛮横(hènɡ)行将就木C.浮燥(zào)漫不经心腈纶(jīnɡ)名副其实D.抉择(jué)振耳欲聋冗杂(rǒnɡ)不知所措4.(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B.《登勃朗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C.韩昌黎的《马说》是“不平则鸣”的呐喊,因作者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D.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5.(2分)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凫水(fú)缄默(jiān)妩媚(wǔ)强词夺理(qiáng)B.奠定(diàn)蛮横(hèng)冗杂(rǒng)消声匿迹(xiāo)C.龟裂(jūn)追溯(sù)苍劲(jìng)怒不可遏(è)D.虔诚(qián)瞭望(1iào)脑畔(bàn)接踵而至(zhǒng)6.(2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翌日(yì)巉峻(chán)(jùn)教学相长(zhǎng)B.寒噤(jìn)驰骋(chí)(chěng)怒不可遏(è)C.枷锁(jiā)襁褓(qiáng)(bǎo)相辅相成(pǔ)D.穹顶(qióng)蜿蜒(wān)(yán)强词夺理(qiǎng)7.(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黧黑(lí)寒噤(jìn)汩汩流淌(ɡū)狗皮膏药(ɡāo)B.挣扎(zhá)襁褓(qiǎnɡ)选贤与能(jǔ)格物致知(zhì)C.窈窕(tiǎo)皿器(mǐnɡ)挑拨离间(jiàn)海枯石烂(kū)D.缄默(jiān)褶皱(zhě)蓦然回首(mò)鹬蚌相争(yǜ)8.(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雾霭(ǎi)褶皱(zhě)斡旋(wō)销声匿迹(nì)B.冗杂(rōng)狩猎(shòu)蛮横(mán)出类拔萃(cuì)C.争讼(sònɡ)龟裂(jūn)彷徨(páng)接踵而至(zhǒng)D.寒噤(jīn)堕落(duò)拾级(shè)络绎不绝(zé)9、(4分)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①世界需要爱。②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_____(,;)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④_______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1)给加点字注音:琼浆()(2)给第③句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在横线上______。(3)“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一句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请将“______”改为“______”。(4)第③句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5)给第④句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6)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再仿写一个句子。10、填空。(8分)古诗文默写。(1)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4)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5)《卖炭翁》中表现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白在《送友人》中,表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却又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2分)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长安兴教寺①终南山下,少陵原畔,有一座寺院。院内古柏苍郁,翠竹掩映,唐代高僧、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就长眠在这里。因塔建寺,唐肃宗李亨至寺参谒,题塔额"兴教"二字,自此这座寺院就被称为兴教寺。②兴教寺塔实际包括玄奘塔、窥基塔和圆测塔三座古塔。三塔呈“品”字形排列。中间最高一塔为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底层北壁嵌唐开成四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1方,记述了玄奘诞生、出家、受戒、取经和译经的过程。③玄奘法师著名的弟子窥基、圆测不仅生前协助玄奘译经,二人在圆寂后,还陪伴在玄奘法师灵塔左右。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分别位于玄奘塔的西侧和东侧,形制相同但规模较小。窥基为玄奘法师嫡传弟子,精通教义,是玄奘译经的得力助手,并为玄奘所译经文大量作注解;而圆测是新罗王孙,其佛教思想在朝鲜半岛影响深远。④兴教寺塔虽不很高,但庄严壮观,驰名中外。在我国建筑艺术史上,是现存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唐代及其以前的建筑遗存非常稀少。玄奘塔和窥基塔都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圆测塔虽迁建于北宋,也有900年的历史,同样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⑤玄奘法师前往印度求取佛经,往返长达17年,沿途经过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上最有成就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作了杰出贡献。⑥与《西游记》所叙不同的是,公元629年,20多岁的玄奘请允西行求法,并未获唐太宗批准,但决心已定的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玄奘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历时17年,行程5万里,最终玄奘从包括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在内的五天竺,带回了数百件经像舍利,包括150粒佛舍利和"真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⑦公元645年,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比今天的大牌明星还受欢迎。归来后的玄奘,呕心沥血、翻译佛经,为唐太宗、唐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公元664年,玄奘去世,初葬于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后被迁葬于兴教寺。⑧兴教寺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而兴教寺则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兴教寺三塔是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他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也佐证了玄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⑨根据规划,在2018年年底之前,将深化兴教寺三塔院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开展科技考古,明确寺庙历史格局。同时,继续兴教寺塔本体日常维护工作,遗产本体砖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实现突破。加强兴教寺塔周边黄土山原的护坡加固,保障遗产安全。远期管理任务中,将进一步落实遗产区、缓冲区的全面监测,确保遗产价值、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并最终确立长效机制;在近中期运行的基础上,实现遗产管理协调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围绕兴教寺塔、法相宗、丝绸之路等专题和主题,形成研究成果。1.结合文章,简要概述兴教寺塔的布局特点。2.文章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兴教寺不仅非常高大,而且庄严壮观,驰名中外。B.玄奘法师是丝绸之路上最有成就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C.兴教寺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关系密切。D.规划在2018年年底,将深化兴教寺三塔院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开展科技考古,明确寺庙历史格局。12、(16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谈谈中学生使用电脑的利弊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电脑已不在陌生,电脑使用率呈上升趋势。等我们这一代步入社会时,如果不会使用电脑,很可能会被视为文盲。那么,电脑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利”还是“弊”呢?在这里,我想谈谈电脑对学习的影响。①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水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纷纷为孩子购买电脑。但是许多孩子却沉迷在电脑游戏中无法自拔:课余时间,谈论着扣人心弦(A)的游戏,(B)节假日里,在街头网吧……(C)醉生梦死(D)。上述现象在初三年级的同学中也存在,②而真正将电脑用于提高成绩的又有多少呢?所以,我认为学生用电脑,就必须用到正道上,③否则不这样,将适得其反。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以“中学生使用电脑的利弊”为主题的辩论赛。④这次辩论,使同学们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现在我们对怎样使用电脑有了正确的认识。1.文中加横线的成语和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A B.B C.C D.D2.下面对文中加横线句子的修改,错误的一项是()A.第①句改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B.第②句改为:而真正将电脑用来学习的又有多少呢?C.第③句改为:否则,将适得其反。D.第④句改为:通过这次辩论会,使同学们得到了很大的启发。3.下面是对本文的四项修改意见,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文章内容来看,第一段句末句“文盲”应该改用“科盲”更加贴切。B.第二段不应该独立为一段,应该与第三段合并为一段。C.最后一段末句的“怎样使用电脑”应该改为“使用电脑的利与弊”更贴切。D.本文论述的内容与标题不符,文中还应该论述“中学生使用电脑”的“利”方面的内容。13、(12分)好沉的一抔土石英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甲)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乙)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孱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丙)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丁)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略有删改)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①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三、写作。(50分)14、按要求作文跨入青春的门槛,让我们去追求远大的理想,感受读书的快乐,走进美丽的家园,分享爱心的温暖,放眼自然与社会,触摸科学与时尚……人生的每次经历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精彩。我们静静地用心体会,生活也许因阅读而精彩,也许因歌声而精彩,也许因友爱而精彩,也许因和谐而精彩……请以“生活因____________而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B【解题分析】
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故选B。2、B【解题分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B书写完全正确。A.言—颜,振—震;C.框—眶,慢—漫;D.燥—躁,穿—川。3、A【解题分析】
B.shí——shèC.燥——躁D.振——震故选A。4、B【解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B错,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5、C【解题分析】
A.强词夺理(qiǎng)B.销声匿迹。D.脑畔(pàn)。故选C。6、C【解题分析】
襁褓(qiǎng)(bǎo);相辅相成(fǔ)。故选C。7、B【解题分析】
A.汩——gǔ;B.正确;C.皿——mǐn;D.鹬——yù。8、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有误,应为斡旋(wò);B项有误,应为冗杂(rǒng);D项有误,应为寒噤(jìn),络绎不绝(yì)。故选C。9、(1)qióng(2);(3)“阻塞”改为“阻挡”(4)比喻(5)只有(6)示例: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解题分析】
(1)对于字音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注意据义记音。琼:美玉,泛指精美的东西,读qióng。(2)前后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分句里包含逗号,因此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用分号。(3)“阻塞”和“风雨”搭配不当,把“阻塞”改为“阻挡”。(4)“爱”是本体,“如”是比喻词,“漆黑长夜里的明灯”是喻体,因此,本句是比喻。(5)本句是条件复句,“只有”和“才”搭配。(6)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题所述应为“爱”;运用比喻;句式为“爱如……”;要能写出“爱”给人的慰藉。符合此四个条件即可。10、(1)而伯乐不常有(2)教然后知困(3)所谓伊人(4)海内存知己(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6)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解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炭”“愿”“兹”“萧”等字词的书写。二、阅读理解。(42分)11、1.兴教寺塔包括玄奘塔、窥基塔和圆测塔三座古塔。三塔呈“品”字形排列。中间最高一塔为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窥基塔和圆测塔分别位于玄奘塔的西侧和东侧。2.列数字。“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说明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时间之长,路途之遥远。“150粒佛舍利和‘真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说明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之大。这些具体数字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3.“现存”是在时间上的限制,指直到目前还存在的塔,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最”是程度副词,修饰“古老”,说明了兴教寺塔作为阁楼式塔有着悠久的历史。4.C【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段。文章第②③段讲的是兴教寺塔的布局特点。第②段讲了兴教寺塔的总体特征,是由三塔构成,接着讲了玄奘塔。第③段讲了窥基塔和圆测塔。结合“兴教寺塔实际包括玄奘塔、窥基塔和圆测塔三座古塔。三塔呈‘品’字形排列。中间最高一塔为玄奘法师灵骨舍利塔,底层北壁嵌唐开成四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1方”“窥基和圆测的灵塔分别位于玄奘塔的西侧和东侧,形制相同但规模较小。”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画线句子用了大量的具体数字,“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说明了玄奘求经时间之久,路途之遥远,“150粒佛舍利和"真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说明了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之大。这些数字真实而富有说服力。3.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把该词语删去前和删去后的句意作对比。然后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现存”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属于程度副词,说明作为阁楼式塔的兴教寺塔年代十分久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A项与“兴教寺塔虽不很高,但庄严壮观,驰名中外。”不符;B项与“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上最有成就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不符;D项与“根据规划,在2018年年底之前,将深化兴教寺三塔院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开展科技考古,明确寺庙历史格局。”不符。故选C。12、1.B2.D3.B【解题分析】1.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课余时间,谈论着扣人心弦的游戏”和“节假日里,在街头网吧……”并列关系,所以B处应该用分号,故选B。2.考查对句子的修改。D项,加了“通过”就应该删除后面的“使”,否则这个句子就变成了主语残缺的病句。故选D。3.考查对文章结构及内容的理解。从文章内容看,第2段可以合并到第1段,不能与第3段内容合并,但独立成段,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故B项“第二段不应该独立为一段,应该与第三段合并为一段”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13、1.B2.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3.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高粱的壮硕。4.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5.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解题分析】1.处写“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还没有好好利用”,与题干句子“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语义连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理解和把握,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本题第2段紧承上文,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这样先抑后扬,形成对比。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划线句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写出作用。如: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赏析词语,首先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具体含义。如:飘落,形容物体飘荡降落的下沉状态。这里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的把握。联系上下文阅读分析原因即可。“我”将土“攥得好苦”原因是: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放开的原因是: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故可以概括为: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把握。结合第6.7.8.9段总结概括。第6段中: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第7段中: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第9段中: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综上所述,可概括为: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三、写作。(50分)14、参考例文: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读书,是我心目中一个神圣的词,我爱读书,他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给予我们知识,给予我们寄托,更给予我们丰富的情感。书本像一股清泉,在阳光的照耀下滋润着莘莘学子,让我们得以茁壮成长。翻阅古今,纵览青史,名书好书更是数不胜数。穿越时空,我来到了古代,那我将拜孔子为师,接受孜孜不倦的教诲;领略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仙气派;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民情感;接受苏东坡“但愿人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