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期备课_第1页
2017年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期备课_第2页
2017年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期备课_第3页
2017年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期备课_第4页
2017年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期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次:学科:物理主备人:审核人: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授课人:

学期备课

一、说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3、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5、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

应用。

6、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

响。

7、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8、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9、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10、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11、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1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13、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14、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

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15、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16、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17、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8、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19、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II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

识。

20、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21、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21、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2、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3、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4、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编写体例

九年级物理教材共182页,由封面、目录、正文、索引和后记四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共包含10章的内容,分别是:内能、内能的利用、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

功率、生活用电、电与磁、信息的传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每章内容由章前引言和主题图、章节正文、学到了什么三部分组成。

每节内容由小引、教材正文(含“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小资料”“科学

世界”等栏目,图文并茂)、动手动脑学物理三部分组成。

2、编写特点

(1)重新规划探究实验,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

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教科书

加强了科学探究的设计。本册教材设计的实验有:基本操作类3个(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册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测定性试验1个(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探究型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

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对于这三个探究活动,教科书都给出了结论。但是,在文字处理上•般都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

例如不出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得出……规律”的字样,而是在教科书中用类似“实验结果表明”的语言过渡后

给出结论。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

(2)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持续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证。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兴趣都较高,但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低,甚至厌恶物理。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教学中

忽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求解难题、偏题,学生活动越来越少。为了激发和保持

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科书编写时做了多方面的努力。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幅与本章内容相关并引

人入胜的照片,照片旁或配有优美的短文,或提出有趣的问题,以使学生有想进一步学下去的愿望。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在学习中注意和生活中的

实际相联系,才能很好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应用知识。教科书编写中注意实验及活动的设计尽量与学

生的生活相联系,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

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联系实

际方面,教科书除在学过重要的物理规律后,注意联系实际,讲一些应用问题外,还特别注意在学习物理

概念、规律前,更多地从生活、从实际来引出问题,使学生习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体现开放性培养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注重问题的唯一性,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不上课本,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不讲。这

样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而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本教科

书编写中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教科书中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回答问题,答案可

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或解释.

(5)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

点。教科书特意安排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这种科学、技术、

社会相互联系的观点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对社会的

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

观点看待问题。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多数是学生II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广泛地联系这些

问题,才能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是活生生的。这套教科书不仅单独设置了STS栏目,在书中其他

部分也尽可能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

(6)形式生动活泼

在教科书编写中,编写者力求生动活泼,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为此使用了很多彩

色照片和图片。书中能够用图表达的意思就用图片表达,不追求图文必须一一对应,以适应当代少年的阅

读习惯。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

1、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正确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实施探究式教

学。

2、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标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实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内

容要求”中,凡是用“通过实验”这一措辞陈述的知识内容,都必须通过实验来学习,这些实验是必须做

的,是本标准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尽最创造条件做一些其他力

所能及的物理实验。

3、在科学内容教学中注意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没计,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

方法.来解决问题。

4、加薪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评价建议

1.作业评价

作业不仅包括书面练习,而且包括课外小实验、收集资料、阅读预习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

质量,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

2.测验

测验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测验主要包含口试、纸笔测验和现场操作等方式。其中,纸

笔测验是较为常用的种形式,使用纸笔测验时不仅要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而且应积极探索对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3.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是•种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作品主要包括调查报

告、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小发明、小制作等。作品评价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

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学习他人,反思自己

作品的不足,大胆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4.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旨在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促进学

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的进步.成长记录可统一放进成长记录袋。其中的内容可包括作业、学习笔记、

阶段总结、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等。

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价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达用评价的诊断、激励等功能,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激励学生

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日常学习活动与测验除了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外,还应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评价。

3.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实施中应合理利用评价的鉴别、诊断、激励等功能,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全面、清晰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学习。

4.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

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

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许多课程资源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如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课外用书等,文本课程资源在学

生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验室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为教学提供必需的保证。学校和教师应很据本标

准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以保征学生实验活动的开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除专门配备的

仪器外,应提倡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器具、材料等进行物理实验。利用日常物品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

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

收集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资料•,音像资料的选材可以是多方面的。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开发

与使用。学校应加快局域网、数据库的建设和与互联网的连接,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

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备课主题主备人

第1周9.1-9.5第十三章内能房长亮

第2周9.8-9.12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鲁法永

第3周9.15-9.19复习考试房长亮

第4周9.22-9.26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1到3节鲁法永

第5周9.29-10.3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4,5节房长亮

第6周10.6-10.10十五章复习考试鲁法永

第7周10.13-10.17第十六章电压电阻1到3节房长亮

第8周10.20-10.24十六章电压电阻第4节及复习鲁法永

第9周10.27-10.31期中复习房长亮

第10周11.3-11.7期中复习鲁法永

第11周11.10-11.14期中考试房长亮

第12周11.17-11.21期中质量分析鲁法永

第13周11.24-11.28十七章欧姆定律1到3节房长亮

第14周12.1-12.5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四节及复习鲁法永

第15周12.8-12.12十八章电功率1到3节房长亮

第16周12.15-12.19十八章第四节及复习鲁法永

第17周12.22-12.26十九章生活用电房长亮

第18周12.29-1.2十九章复习鲁法永

第19周1.5-1.9二十章电和磁房长亮

第20周1.12-1.16二十章电和磁复习鲁法永

第21周1.19-1.23期末复习房长亮

第22周1.26-1.30期末复习鲁法永

周次:—―学科:_J勿理主备人:________一_审核人:______

备课日期__________:慢课日期:________授课人:___________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备课

1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3)了解内能的含义,能简单表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教(4)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说出典型的事例;

(5)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会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与比热容有关的一些现象;

(6)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

(7)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标2、过程方法

(1)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2)通过与机械能的对比,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一种能量;

(3)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各种方法,观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现象;

(4)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差异,讨论比热容与人类生活联系的实例;

(5)通过相关习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Q吸=cm(t-tO)和Q放=cm(tO-t)o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

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

(2)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具有了解物质的宏观热现象跟其微观运动关系的兴

趣和

热情;

(3)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关注热传递现象跟人类社会的联系;

(4)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通过对热污染知识的学习,增强可持

续发展的意识。

重1.、了解内能和热量。

点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难1.、了解内能和热量。

点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普多媒体课件。

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

(-)编排特点

章前主题图和引言:火山喷发。震撼的场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引言揭示了本

章核心内容:什么是内能?影响内能的因素是什么?

教材正文:基本栏目有引言、演示、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科学世界等(并非节节都有),动手动脑

学物理(安排了针对性检测题,和原版教材相比,实践性习题大大减少,检测习题与学习目标匹配)。

学到了什么:出示本章基本知识点,便于学生复习。

(二)本章教材的编写结构

本章教材堪称是紧紧围绕落实《课程标准》中目标而设计与编写的典范,是《课程标准》要求下编写

的几种不同版本新教材中的成功范例。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教材的编者是如何通过教材的设计来实现课程

目标的。

(-)对上述编写流程的理解

分子动理论部分是为引出热力学重要的态函数“内能”服务的:通过分子动理论,由分子热运动引出分

子的动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引出分子的势能。然后由微观到宏观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下章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通过改变

内能的两种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热量和功在能量转移和转化中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内能之间、内能

与其他形式能之间可以转移和相互转化,这其中隐含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思想。

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

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

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

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对物理问题的另一种观点,即除了用一般的物理原理去解释

物理现象、过程之外,还可以从能量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看到的物理问题,甚至于扩展到从能量的角度去分

析自然现象乃至于社会现象。从而,完成了本章在《课程标准》中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形成用能量的观点

看世界的意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一终极目标,创造并利用•切机会为达成该目标服务。

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

第1节分子热运动1课时

第2节内能1课时

第3节比热容1课时

复习检测1课时

周次:学科:物理主备人:审核人: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授课人:

分子热运动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学目标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

教学难点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

粒组成的,即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

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水分子组成。分子体积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如1cm,空气

中的分子用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问]这些分子是否在运动?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创造情境: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

学生猜是什么?

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那么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

问题?

讨论得出:能闻到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们鼻子里,我们可以通

过研究这种宏观现象来推知分子运动情况,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

——转换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二、新课教学

1.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

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

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们举出几个例子。

(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2: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注入2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发生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

(1)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开始时及静

放10天、20天、30天的对比图片。

(2)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

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观察并思考: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扩散现象,在以上几个扩散实验中,

扩散快慢为何不同?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

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2滴红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

快变红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的三个问题:

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

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作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

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

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

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师问]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

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

被压缩。

学生阅读课本,老师加以解释: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

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

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

越剧烈。

3.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板书设计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

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反思

周次:学科:物理主备人:审核人: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授课人:

内能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

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二)过程与方法

学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

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

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重点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难点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若干根50cm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

学具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引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

入渴望的图片。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观看、思考、感受。

课认知过程。

题1.钻木取火;

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

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

热水:

一、认识内能

新1.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

[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是否有小组讨论交流。得出

相似之处?有关“热”的能量的

课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微差异,本质是分子运

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动情况不同。

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

讲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

有势能。

授2.给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学生对比理解,分子

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虽小但也具有能量。

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J)»

3.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注意两个问思考、联想、类比、

题。理解。

①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认识内能。

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

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倾听教师讲解

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冰山学生思考,并回答教

也不例外。师提出的问题。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小组讨论。

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发生了变化。

新(1)小组讨论:内能大小变化表现在从宏观现象推理出微

哪?观机制,再从微观理

(2)讨论结果: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论推出宏观表现,思

课剧烈。考内能改变的外在表

物体温度升高,表明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现。

意味着内能增加。

讲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学生尝试总结。

(1)分组实验并讨论。

[想一想做一做]你怎样让一段50cm

授的铁丝温度升高呢?

①请各组说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方法,小组讨论并实践提高

教师一一板书。铁丝温度的方法。提

②让学生对各组的方法进行评价,发出出使铁丝温度升高的

质疑。方法有:用火焰加热、

③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类。太阳晒、用手搓、用

(2)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热传递手焙、踩在脚下用力

①让学生讨论热传递发生的条件。一拉、用锤子不断敲

②提出“热量”的标准物理概念。击、反复弯折等等。

(3)改变物体内能方法:做功

①做功:演示实验A交流、讨论,尝试归

iT类。初步明确物体温

%度升高的方法。

思考、讨论,并回答

②演示实验B教师的问题。

注意聆听教师讲解

QW“热量”的概念。

实验B要让学生看,还要做。教师要让观看教师演示实验

两组同学来做这个实验,第一次粗做,Ao

第二次细做。详细描述实验看到的、体

验到的感受。两个学生合作,演示

3.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实验B。

让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一下这两再次体验实验B,注

种方式的本质。意对实验细节的观

察。

学生从能量转化角

度,分析改变内能的

两种方法的本质。

引导学生总结: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大小不仅和

物体温度有关,还和质量,物态、体积

等因素有关;

课堂2.注意区分宏观的机械运动和微观的

学生总结

小结分子热运动。

3.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

热传递是能量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

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

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反馈练习

1.在“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子内打气”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向瓶内打气,使得瓶内的水蒸

气:气压增大,水蒸气的内能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温度_______(填“升高”

或“降低”)。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水蒸气对瓶

塞___________,内能________(填“增力口”或“较少”)。温度_______(填“升高”或“降

低”)。水蒸气—而成小液滴。白雾未消失时,如果马上盖上塞子,再次向瓶内打气,则会

看到__________。

2.在下列的选项中,通过做功实现物体内能改变的是()

A.在炎热的夏天,在啤酒中放入一些冰块,啤酒变凉

B.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的水被晒热

C.行驶的汽车,轮胎会变热D.划火柴,火柴燃烧

3.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在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进入了

地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个罕见的现象

板书设计

第2节内能

一、认识内能

1.什么是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2.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发生了改变——观察其温度变化。

2.热传递:

①发生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②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3.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②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4.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

①做功: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②热传递:内能的转移;

课后反思

周次:学科:物理主备人:审核人: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授课人:

比热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会查比热容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教学目标•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

教学难点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

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山东电视台当天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

别注意观察省内各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提出问题:”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并揭示课题。

【经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

1.从小到大,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可适当进行爱劳动、孝

敬父母的教育)

2.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

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

二、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

三、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1.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实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

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

或者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教师导引一: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煤油、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

意选择。

2.教师导引二:怎样确定水和砂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

3.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

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倾听学生的思路,适时点拨。

4.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表

-)

物质次数质量m/kg升高温度加热时间t/min

水10.1102

20.2104

煤油30.1101

40.2.102

(1)实验中选择相同电加热器的目的是方案二:用相

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表二)

物质的种类

加热的时间(min)

升高的温度(℃)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或交流时忽略的问题,如:你们

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你们怎样使沙子内外温度达到一致?他们组

采用的热源是否稳定,怎样改进更好?5.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

的方案。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教学提醒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

(1)为节省实验时间,每小组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要适当的少一些,

用热水做热源的小组可用暧瓶里初温较高的热水;

(2)如果两种物质的初温不相等,可通过加热的方式调整一下。

2.选取自己方案中所需的实验器材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及时

给予帮助、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五、分析与论证

1.各小组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2.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进行交流。

3.根据实验数据学生不难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的结论。

接着进一步分析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由表一数据可比较容易分析出水吸热

能力强,教师可针对表二里的数据进行引导:

问: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沙子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该怎么办?

答:应对水加热更长的时间,让它继续吸热。

问:水和沙子谁的吸热能力强?

答:在同等条件下的水吸热多,故而水吸热能力强。

【知识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体现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性质呢?

引导学生分析: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

而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kg),温度都取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让学

生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用比值定义法给比热容下定义。

介绍比热容的符号、单位。

强化训练:

把一盆水倒掉三分之一,比.热容有无变化?

把这盆水由20℃加热到100℃,比热容有无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比热容表。

(1)任选一种物质,让学生在表中查出它的比热容,并说明表中数据所表明

的物理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看看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迁移应用】

引导学生讨论:

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在我们家中.安装的“暖气”用什么作介质?

(2)用水做输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

(3)生活中、各产业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和散热的情况?

解释导入新课中提到的问题:

为什么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的昼夜温差大?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所得、能力所获、情感体验各方面进行总结。

【课后延伸】

师: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海边小城一石岛,是大海养育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但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正午和晚上海边的风向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课后注

意实际观察,然后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并通过网络或图书等资源查阅资

料,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一、比热容

1、定义

2、单位J/(Kg»℃)

板书设计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二、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Q=cmAt

教学反思

周次:学科:物理主备人:审核人: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授课人: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单元备课

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教3.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学4.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力可以相互转化。

目5.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标6.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7.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8.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口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

现象的意识。

难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点2.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普汽油机和柴油机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一、本章概述

本章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上一章介绍分子动理论,接着讲述内能的

概念和内能的改变。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章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热机和热机的效率,要引导学生从能

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热机的工作过程以及热机的效率。

1.热机

本节从能量转化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热机工作原理,得出热机概念。在热机分类后分别学习汽油机和柴

油机工作原理。教材通过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基本工作过程,展示热机是如何持续做功的。四冲程柴油机

的工作过程跟汽油机相似,可以对比四冲程汽油机基本工作过程学习,了解四冲程柴油机跟四冲程汽油机

的不同点。

本节的重点是“热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汽油机(或柴油机)中的能量转化”。

2.热机的效率

本节首先介绍燃料的热值,了解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性质,会计算完全燃烧某种燃料所释放出的

热量。但燃料很难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往往比计算出的要少,燃料释放出的能量还会散失,出此引出

热机的效率。让学生知道部分常用热机的效率范围,了解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怎样提高热机效率

本节的难点是“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

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这一节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观点进行的一次综合。教材首先通过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反映各种不同现象的联系,向学生初步揭示出能量概念的物理实质。接着通过学生

讨论,分析了能量不能凭空消失,只能相互转化,并给出能量守恒定律。

本节的重点是“能量守恒定律”。

本节的难点是“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二、本章的地位

热学的内容分为两章,上一章主要引出了内能这个重要概念,而本章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内能

的实际应用——热机。

本章首先从内能转化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利用内能,之后介绍了热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热机的效率,最

后给出能量守恒定律,从而使热学部分知识组成•个有机的整体。

本章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热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动力设备,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得内能

是人类使用能量的主要来源,有效利用燃料和减小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是社会十分重视的问题,这些

都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特别是热机工作的原理所涉及的工业设计技术,其设计的巧妙之处都是为了实

现更高效地利用内能做功这一目的。

三、重难点知识的解读

本章重点知识:四冲程汽油机和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过程及能的转化过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

料的热值,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本章难点知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点,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能用能量守恒的

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四、本章中涉及的物理方法

1.间接推断法

物质的微观本质,决定了其宏观表现,因此可以采用“间接推断发法”,从可见的宏观现象,推测认识

不易感知的微观世界。这正是科学的力量所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我们要敢于运用、善于运用。

2.控制变量法

比较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热量多少等,要采用该方法。

3.模型法

用弹簧连着的小球来认识较抽象的分子间作用力。

五、考点透视

本章主要涉及的考点有:内能的利用、热机的工作原理、能量转化角度理解汽油机工作过程和燃料热

值以及热机的效率、能量转化和守恒等,内容虽然不多,但易与其他章节的知识联系出综合性的考题。

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

第4节热机1课时

第5节热机的效率1课时

第6节能量转化和守恒1课时

复习检测1课时

周次:学科:物理主备人:审核人: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授课人:

热机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了解现代汽车的一些常识.

・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引入新课

1、汽车是如何获得机械能的呢?

演示课本图14.1-1的实验。观察现象,讨论这个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之

间转化的情况。

2、这个实验虽然简单,确展示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人们发现利用内能可

以做功,制造了各种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热机。热机的发明和利用,使人

们进入工业化时代。

(-)进行新课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1)汽油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我们首

先介绍汽油机

①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

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②工作原理。

(边动作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

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

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

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

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

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

械能的转化。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由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

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③能的转化。

教师: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学生回答后总结:通过外

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消耗机械能来帮

助内燃机完成吸气、压缩两个冲程内燃机一旦开始做功,内能就会转化成曲轴

的机械能。然后依靠飞轮的惯性带动曲轴转动,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完成排气

以及下•循环的吸气、压缩。这样内燃机就可连续工作下去了。

打开flash课件,让学生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2)柴油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构造方面:柴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汕嘴;

工作过程上:吸入的气体不同(汽油机吸入的是什么?柴油机吸入的只是空

气);

压缩情况不同(问:汽油机压缩冲程末温度、压强多大?柴油机压缩冲程

末,气体体积要小得多。所以压强更大,温度更高,这个温度早已超过了柴油

的燃点);

点火方式不同(汽油机靠火花塞点火。柴油机由于压缩气体温度已超过柴

油燃点,从喷油嘴喷入雾状柴油便可立即燃烧。这种方式称为压燃式);

用途方面:柴油机比汽油机便宜,但汽油机一般比柴油机轻巧,所以汽油

机通常用在飞机、小汽车、摩托车及一些小型农用机械上。而柴油机一般用在

舰船、载重汽车、拖拉机、坦克以及发电机等大型设备上。

小结(略)

布置作业

(1)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②内燃机•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儿次?曲轴转动几周?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一节热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