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讲 流域内协调发展-高二地理寒假课(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3)试卷解析_第1页
第08讲 流域内协调发展-高二地理寒假课(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3)试卷解析_第2页
第08讲 流域内协调发展-高二地理寒假课(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3)试卷解析_第3页
第08讲 流域内协调发展-高二地理寒假课(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3)试卷解析_第4页
第08讲 流域内协调发展-高二地理寒假课(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3)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8讲流域内协调发展

豳【学习Fl标】

L运用资料并结合实例,理解流域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结合实例,了解流域上中下游协作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方式,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意义。

3.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内协同解决水质等水环境问题的措施,说明流域内部保护环境的意义。

W【基础知识】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概述

(1)水系:由河流的卜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

(2)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2.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

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

能。

3.流域特点

流域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

4.水资源协作开发

(1)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①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雷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

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

②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

(2)协作开发的措施

综合运用工W本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

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实施背景

(1)河流特征:河流含沙量大。

(2)存在问题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

②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

2.解决黄河沙患

艮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J,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遨积。

3.主要措施

(1)对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

①水上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

②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耕作措施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工程措施修建悌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2)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利用调水调沙远离对

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目的在于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淤

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活动】分析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

莱茵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莱茵河不仅是沿岸上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要来源,

还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也接纳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历史上曾一度变成欧洲下水道,但

是流域内各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协调治理,已经成功的完成了莱茵河的污染防治。

I⅛∣4.IO浆茵河流域小高

*wιs氽・,<≡ia*Φ∙*MMMt/mι∙rs**7BKXJH>aa(aot»)tan,

L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为什么?

2.菜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国、德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国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

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责任?

3.指出莱菌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答案】1.荷兰,位于莱茵河下游。上中游沿岸国家工业发达,人口众多,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

废水多。

2.德国、法国位于莱茵河沿岸,且工业发达,城市众多,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染物多,需要对污染

物治理后才能排放,或者关闭一些小型的工厂;荷兰位于下游,受危害最大,上游国家进行治理后,

它受益最大,应该为此支付一定的生态赔偿费用。

3.行政手段:成立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莱茵河氯化物污染治理公约》、制定《莱茵河计划》

经济手段:生态补偿协议、产业结构调整等。

技术手段:实时动态监测、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各监测站点互联等技术。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调配背景

(1)黄河径流量少

(2)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蜜集,耕地数量多,人、水矛盾突出。

2.出现的问题及影响

(1)问题:黄河断流

⑵影响

空间范围主要影响

・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

主河道

•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

•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

•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

河流沿岸•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

・沿岸大量开采地下水

•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

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及海域.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

3.采取的措施

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JS度和分配。

(2)黄河流域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

【活动】对比分析黄河不同河段水资源的利用

黄河2015年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农田灌溉和林木渔畜业用水)占79%,工业用水占10%,生

活用水(包括城镇公共和居民生活用水)占7%,生态用水占4%。其中,兰州到头道拐、三门峡到

花园口两河段2015年分别从黄河取水153.03亿立方米、22.99亿立方米,用水结构如图所示。

农Hl激假

■林木渔格业川水

■工业用水

■生活用水

・生态用水

图4.13归河网河段用水结构(2015年)

1.图4.13所示两河段的用水结构与全流域的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2.从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改善水资源利用的建议。

【答案】1.与全流域的相比:

兰州到头道拐:农业用水比重大,工业用水比重较少;三门峡到花园口:工业用水比重大,农业用水比

重少

2.农业方面:喷灌、滴灌;推广耐旱型农作物;工业方面:提升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生活

方面:提高水价;洗莱水进行浇花、冲厕所等;全流域协调用水,分配用水份额等

【考点剖析】

考点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

了。”20日下午,黄河入海口码头,凭栏远眺。

材料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一直走到今天。新时代,我们要把保护

治理母亲河这篇文章继续做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直很重视、

一直在思考。三江源头,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秦岭深处,强调保护“中央水塔''是"国之大

者”;在甘肃,首次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宁夏,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任务……

材料三近于环型的弯曲河流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交界地区,近似环

形的河床则深深嵌入岩层之中。下图为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

(1)推测乾坤湾的形成原因。

(2)习说“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分析中国在上中下游是分别做出了怎样的努

力。并为今后治理黄河提一点意见。

(3)黄河乾坤湾虽河道弯曲但没有实施裁弯取直工程。请分析原因。

【答案】(1)在地质抬升运动下,河流两端形成了不同方向的裂隙,原本平直流过的河水,侵入这些

裂隙,河水不断侧蚀凹岸的岩壁,使河流逐渐形成了弧形的弯曲。

(2)努力:①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好,重视上游的保护,设立保护区效果显著。②中游:植树造林效

果显著,含沙量减少,显而易见。③下游:加固河堤,黄河河道稳定,入海口稳定。意见:①加强

水利工程的建设;②增加分洪、蓄洪区的修建;③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建立建全法律法规;④疏

浚河道⑤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3)该区域人口较少,周围耕地较少,洪水造成损失少,航运价值低;流经黄土高原,(裁弯取直后蓄

水、调节能力减弱,)落差会变大,水土流失加剧。地势较高,裁弯取直工程成本高。

【解析】(1)乾坤湾是河曲地貌,其形成过程从河曲地貌形成的角度分析,结合该地地质构造、河流

曲流凹、凸岸的形成分析。该地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脉多次隆起形成的断裂带中,由于地壳运动,

使部分河岸地带出现了很多不同方向的裂隙;裂隙处岩层软弱,使原本平直流过的河水直接侵入这

些裂隙,河水在侵入的裂隙中不断侧向侵蚀,形成了明显的凹岸岩壁;经过长时间的流水侵蚀,凹

岸越来越凹;河对岸的凸岸不断堆积,越来越凸,最终形成了近于环形的弧形弯曲(乾坤湾)。

(2)黄河上游的主要问题是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三江源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水源地,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成为主要的问题,针时这些问题,设立了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

中游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下游的主要问题是洪涝灾害,采取的主要措

施是兴修水利。除了这些问题,黄河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还有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等问题,所以

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与调配,保障全流域生产生活的用水的稳定供应;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与

本地区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规划,节约利用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黄河下游地上河依然是悬在沿岸人民头上的一把利剑,治黄的

关键在于治沙,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依然重要,下游地区分洪、蓄洪工程建设以及地上河的治理

还要加强。

(3)裁弯取直一般情况下是针对洪涝灾害多发区采取的措施,而乾坤湾处在峡谷之中,地形、地质条

件复杂,裁弯取直的工程难度、工程量都较大,成本极高;该地聚落、人口稀少,经济较为落后,

洪水造成的危害较小,没有裁弯取直的必要;黄河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较大,加上很多河段落差

较大,基本上没有航运价值,所以也没有裁弯取直的必要;裁弯取直后,该河段水流速度加快,侵

蚀能力增强,会加剧水土流失,原来河道废弃,长期形成的生态环境将会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会

受到影响。

N考点二:黄河的调沙调淤

例2.黄河下游作为典型的冲积性河流,河床形态与来水来沙关系密切,在气候变化、水库调节

以及灌溉引水等共同影响下,特别是水库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进入下游的

水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下游的河床冲淤演变及防洪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往,每年黄河都

会断流若干天,经过治理,现在基本不断流。下图为黄河流域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I)对黄河中下游河段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下游降水少,流域面积小B.在汛期,小浪底水库可以放水冲沙

C.冬季,黄河三角洲增长变慢D.中游的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

(2)黄河小浪底水库的修建()

A.减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B.为南水北调提供优质水源

C.使黄河下游水量的季节变化减小D.限制炼铝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3)对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风险

B.河水少,黄河水污染减轻

C.河床裸露,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东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

【答案】(1)A(2)C(3)A

【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下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A错误,符合题意;在

汛期,小浪底水库可以放水冲沙,减少库区泥沙的淤积,B正确,不符合题意;冬季,黄河流域降

水较少,水土流失较轻,黄河三角洲增长变慢,C正确,不符合题意;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

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所以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D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选

A0

(2)黄河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在丰水期蓄水,在枯水期放水,则会使黄河水量季节变化减小,故C

正确。黄河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和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关系不大,故A错。长江为南水北调工程提

供水源,不是黄河,故B错。黄河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则会提供充足的水电,但当地铝土矿资源贫

乏,不能促进当地的炼铝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更不会限制当地炼铝产业的发展,故D错。所以选

C0

(3)黄河下游断流,会导致河道萎缩,降低了洪水的排泄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风险,故A对。

河水减少,河水的流动慢,会导致河水的水污染加剧,故B错。黄河下游断流,河床裸露,水中的

鱼、水中生物减少,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故C错。黄河注入渤海,对东海海域影响小,故D错。

所以选A。

△El考点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例3.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的治理主要是洪水和泥沙问题。解放后,我国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黄河干

支流水利枢纽程建设,尤其是2001年底小浪底建成后,联合上、下游万家寨等几个水利工程的“调

水调沙”(每年6—9月,几个水利工程联合分批次放水,制造“人工汛期”,增强河道输沙能力)措

施,确保黄河下游多年的汛期安全。

材料二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变化,受黄河河口泥沙沉积、渤海海洋动力蚀退和海底地壳升降等因

素的制约。有学者研究表明:43年(1976年-2018年)来,三角洲陆地面积呈波动性起伏,总体以

淤积为主;河口在1996年以前面积增长显著,多年平均造陆面积约171km2∕a,之后造陆过程逐渐

减缓。小浪底调水调沙后,年输沙量下降速率从0.31亿/a锐减到0.07亿t∕2,最大输沙量减少了79.7%,

汛期输沙量减少了74.8%。

1976~2018年以来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a)及累积造陆面积(b)变化过程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上图中1976-1978年黄河三角洲累积造陆面积负增长的原因。

(2)指出小浪底调水调沙措施实施后,对下游河道和三角洲地区产生的影响。

(3)有网友预测,2000年以后,渤海就会被黄河淤填成湖泊。但地理学家研究发现,这一推断不太

可能。请你为地理学家反驳网友的推测提出几点论据。

【答案】(1)黄河三角洲面积增减,受三角洲地区泥沙淤积与海水侵蚀等因素制约;1976-78年,可

能是华北降水偏少,(黄河流域沿途工农业引水量增大)导致黄河流域流量锐减,输沙能力较弱;到

达河口泥沙减少,泥沙沉积量小于海水侵蚀搬运量。

(2)小浪底调水调沙期间,短期内河流量增加,流速加快;对卜.游河道侵蚀搬运作用增强;搬运输送

到河口泥沙增加,三角洲地区淤积造陆加快。

(3)黄河流域经过长期、多途径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泥沙含量会大大降低;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经济

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黄河下游流量可能呈减少趋势,输沙能力下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海

平面会不断上涨;渤海海底一直呈下降趋势。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其面积变化,

受三角洲地区泥沙淤积与海水侵蚀等因素制约,当泥沙淤积大于海水侵蚀,则三角洲面积增大,当

泥沙淤积小于海水侵蚀,则三角洲面积减小;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可知,1976-1978年,可能是泥沙淤

积减少,可能与华北降水偏少,或者黄河流域沿途工农业引水量增大导致黄河流域流量锐减,输沙

能力较弱有关;使得到达河口泥沙减少,泥沙沉积量小于海水侵蚀搬运量,黄河三角洲累积造陆面

积负增长。

(2)小浪底作为水利枢纽,具有调蓄径流的功能,调水调沙需要放水,在调水调沙期间,短期内河流

量增加,河流流速加快,对下游河道侵蚀搬运作用增强,河流含沙量增加,搬运输送到河口泥沙增

加,大于海水侵蚀速度,从而三角洲地区淤积造陆加快。

(3)渤海不会被黄河淤填成湖泊可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水量的变化、全球变暖及地壳运动等

角度分析;在生态环境保护下,黄河流域经过长期、多途径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功能大大增强,

黄河泥沙含量会大大降低;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加,需水量不断增加,

黄河下游流量可能呈减少趋势,输沙能力下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暧背景下,两极冰川融化,海平

面会不断上涨:由于地壳下沉,渤海海底一直呈下降趋势。

【真题演练】

*"f⅛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等建筑物,可分为土谷坊、石谷坊、

植柳谷坊等,其中植柳谷坊是用柳条做材料在沟壑中横向沟道栽植的柳栅栏形式的谷坊治沟工程。

近几年来,在我国松嫩平原的沟壑治理中,大量应用了植柳谷坊,取得了较好的治沟效益和生态效

益。下图为植柳谷坊横断面布设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技术更复杂B.可就地取材C.建设费用高D.当地难推广

2.不适宜建柳谷坊的沟道条件是()

A.土质沟床B.沟谷比降小C.常流水沟谷D.集水面积大

【答案】I.B2.D

【解析】1.石谷坊是用石块为原料修筑的坝体形障碍物,植柳谷坊是用柳条做材料在沟壑中横向沟

道栽植的柳栅栏形式的谷坊治沟工程。石谷坊需修筑坝体,而植柳谷坊用柳条栽植柳栅栏,二者相

比,植柳谷坊技术更简单,A项错误;植柳谷坊在本地大量应用,说明该地有大量柳树,可就地取

材,B项正确;植柳谷坊技术简单,建设费用更低,C项错误;植柳谷坊技术简单,取材方便,当

地容易推广,D项错误。故选B。

2.土质沟床易打桩,利于柳桩根系发育;沟谷比降小,水流速度亦小,柳谷坊不易冲毁。有常流水

的沟床建柳谷坊柳树生长旺盛,发木快,成材多;集水面积大的沟床往往在洪水爆发时流量大,容

易冲垮柳谷坊。故不适宜建设柳谷坊的沟道条件是集水面积大,D正确。故选D。

【点睛】谷坊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谷坊横卧在沟道中,

高度一般为1~3米,最高5米。主要作用为抬高侵蚀基准,防止沟底卜.切;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

脚,防止沟岸扩张;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拦蓄泥沙,使沟底逐渐台

阶化,为利用沟道土地发展生产创造条件。谷坊的作用:①抬高沟底侵蚀基点,防止沟底下切和沟

岸扩张,并使沟道坡度变缓。②拦蓄泥沙,减少输入河川的固体径流量。③减缓沟道水流速度,减

轻卜游山洪危害。④坚固的永久性谷坊群有防治泥石流的作用。⑤使沟道逐段淤平,形成可利用的

坝阶地。

伊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中下游经常出现“连底冻”现象,导致河流断流。该河每年11月封

河,次年4月上旬自上游到下游依次开河,开河时“武开河'’现象(河冰在表层和底层流水共同切割

作用下快速破裂并顺流而下)频发,有时大量冰块在窄弯或浅沸河段阻塞形成冰坝,会酿成决溢灾

害。2009年,当地政府在伊敏河上游修建水库缓解“武开河''现象带来的危害。下图示意伊敏河流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Λ∕Λ砺山脉

480N■大坝

3.伊敏河中下游地区冬季常出现“连底冻”的主要原因是()

A.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B.河道宽而浅,河流径流量小

C.深居内陆地区,受陆地影响大D.流经平原区,水流缓慢易结冰

4.伊敏河上游水库缓解“武开河”现象的独特运行方式是()

A.封河之前,增加水库存水量B.封河期间,禁止水库水下泄

C.封河期间,保持冰下水畅流D.开河期间,增加水库下泄量

【答案】3.B4.C

【解析】3.由材料信息可知,“连底冻”是河流从水面到水底都结冰的现象,它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

低温、水浅、流量小等条件。伊敏河中下游地区下游河段位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

A错误。中下游流经内蒙古高原,河道宽浅:冬季为枯水期,河流流量小,易发生“连底冻”,B正

确。伊敏河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C错误。中下游流经内蒙古高原,

而不是平原地区,D错误。故选B。

4.由材料信息可知,次年4月上旬自上游到下游依次开河,开河时“武开河”现象,要防止“武开河”

现象的发生,需要从增加水库调蓄能力、减小冰层厚度和减小河流流量等方面分析。封河前,加大

水库下泄量,腾出库容,A错误。封河期间,维持较小的下泄量,保持冰下水流畅通,避免下游“连

底冻”,防止河冰厚度加,B错误,C正确。开河期间减小水库下泄量,以降低流水对河冰的切割和

搬运能力,D错误。故选C。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

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5.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

6.针对洼地增多增大,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上游山区退耕还林,减少灌溉用水

B.合理改造上游区域的水利工程

C.山前平原地区种植防护林,减缓风速

D.山前平原地区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5.C6.D

【解析】5.由题干可知,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断流后,山前平原的水分条件变

差,由半湿润变成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由此排除A、

B选项;洼地是河流断流后由风力侵蚀的结果,C正确;风力沉积应为沙丘、沙垄等地貌,D错误。

故选C。

6.洼地增多增大,表明风力侵蚀加剧,当地应加强风沙防治:上游山区退耕还林,减少灌溉用水措

施是合理的,A不符合题意;合理改造上游区域的水利工程,可以减少沙源,措施合理,B不符合

题意;山前平原地区种植防护林,减缓风速,可以减轻侵蚀,措施合理,C不符合题意;山前平原

地区扩大耕地面积会进•步加剧干旱,使风力侵蚀更强,不合理,故选择D。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6月28日,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被称为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

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电站主要供电华东、

华中和南方电网,并兼顾当地电网的用电需要。成为中国能源战略布局“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及

(1)白鹤滩电站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水电站?

(2)分析我国大力开发金沙江下游水能资源的理由。

(3)面对我国在横断山区水电大坝越修越“多”,越修越“难”,有不少网友表示担忧。说明网友担忧的

理由。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质条件差,技术要求高;坝体高,工程量大。山高谷深,地势

崎岖,交通不便,建筑材料、设备等不易运入。生态环境脆弱,修建水电站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

坏。

(2)地处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水能丰富。我国经济发展快,对能源资源需求量大。

水电为清洁能源,发展水电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型水电站建设和远

距离输电技术成熟。

(3)增加移民数量,影响社会稳定。影响鱼类涧游,水生生物生长。地质构造不稳定,易引发地震、

滑坡等地质灾害;溃坝对下游有一定安全隐患。有些为国际性河流,易造成国际纠纷。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位于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对于建造技术要求高;从图中可以看出多个水电站坝体高,

修建工程量巨大;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地势崎岖不平,对外交通不便,建设水电站需要的建材和设

备难以运入,运输难度大;该地区位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修建水电站容易破坏植被、动植物的

栖息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金沙江下游地处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河流径流量大,水能资

源丰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需求量大大增加,水能的开发需求大。水电为清洁

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的使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大气污染等问题,发展水电可以优化能源结构

和节能减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水平提高,远距离输电技术成熟。

(3)网友担忧的理由可从移民、牛.态环境、地质灾害、洪涝、国际问题等方面分析;随着我国在横断

山区水电大坝越修越“多”,库区蓄水面积增大,淹没的区域再多,移民数量大幅增加,会一定程度

影响社会稳定;大坝的修建阻断了鱼类涧游,水域面积的变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位于亚欧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不稳定,库区水下渗更易在山区引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还可能

引起溃坝,对下游有一定安全隐患;横断山区有些河流为国际性河流,大坝修建拦截水源,易造成

国际纠纷。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洲(又称江心洲)它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积而成,河水流速受河流形态影响明显。下图为长江

下游南京至镇江段江心洲的分布。A、B是科斫人员为研究泥沙沉积状况而钻孔的采样点。

(1)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

(2)说明河流中泥沙沉积物粒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比较采样点A、B两处沉积物颗粒的差异并说

明原因。

(3)长江下游许多沿江城市附近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江心洲,有人提出要大规模开发,有人则反对。

请你河流、生物、环境质量等角度说明不赞成的理由。

【答案】(I)该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大量的泥沙沉积。该河段接近

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形成了众多江心洲。

(2)河流流速与所携带泥沙颗粒大小呈正相关。(流速快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粗,流速慢的河段,

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细。)A采样点沉积物颗粒细。因为A采样点处河道宽,流速缓,同时受下游八卦

洲阻挡流速更缓,所以沉积物颗粒细。B采样点沉积物颗粒粗。因为B采样点位于龙门口附近,受

两股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加快,泥沙沉积颗粒粗。

(3)开发会影响河流自然形态,导致河流水文状况的改变;江心洲是天然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发后

会影响其生存环境:开发可能会加剧对长江的各类污染。

【解析】⑴读图并结合材料“沙洲(又称江心洲)它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积而成,河水流速受河流形态

影响明显”可知,该河段位于长江下游南京至镇江段,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水流平缓,

利于泥沙沉积。读图可知,该河段位于长江入海口,距海近,河道宽阔,地势平缓,海水容易上溯,

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促进了泥沙的淤积,利于众多江心洲的形成。

(2)流速与泥沙颗粒大小呈正相关。流速快的河段中沉积物的颗粒粗,反之,流速慢的河段中沉积物

的颗粒细。结合图示位置,A点河道宽,且受下游八卦洲阻挡影响,流速缓慢,河流出现明显分流,

水量小,推携带泥沙能力弱,因此沉积物颗粒细。B点位于镇江龙门口附近,上游河道有沙洲分布,

使上游形成了两股水流,两股分流的河水在龙门口附近汇合,水流流速较快,故泥沙沉积颗粒粗。

(3)从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开发会影响河流自然形态,导致河流水文状况的改变,河床形态发生变化,

影响水质或者航运。江心洲是天然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开发后会影响其生存环境,会造成野生动

物减少甚至灭绝,影响生物多样性。开发后大力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加剧对长江的各类污染。所以

反对大规模开发。

O【过关检测】

河南的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是以防洪、减淤为

主的综合性工程。自2002年开始,小浪底水库已实施了14次汛前调水调沙,即赶在大量降水汇聚

成径流到达水库之前放水冲沙,防止泥沙的淤积,也为防洪做好准备。

1.小浪底一年一度的汛前调水调沙时间一般是()

A.12月中旬一1月初B.4月中旬一5月初

C.6月中旬—7月初D.7月中旬—8月初

【答案】C

【解析】黄河流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调水调沙时间一般是在汛期之前,所以是

6月中旬——7月初,故C正确,ABD错误。

河段的冲淤量是输入沙量和输出沙量的差值。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按水文站可划分为三段:石一

巴河段、巴一三河段、三一头河段,该河段冲刷的临界水沙条件大致在洪水期平均流量>20Oom3∕s,

含沙量<10kg∕m3.河道的冲淤调整主要发生在汛期,1987年以来,上述河段汛期水沙量占全年比例均

大量减少。左图为黄河干流内蒙古段示意图,右图为黄河干流内蒙古各河段多年平均冲淤量变化统

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G

05m石-巴河段

)≡巴-三河段

4

Is9三一头河段

照■全河段

3

和2

01≡

H-•—∙

限1973-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7年

2.推断黄河干流内蒙古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年份大致是()

A.1979年B.1989年C.1999年D.2009年

3.1973-2017年黄河干流内蒙古段()

A.石一巴河段冲淤状况与水沙量关联明显B.巴一三河段先冲刷后淤积

C.三一头河段冲淤变化与汛期流量正相关D.全河段先冲后淤最后平衡

4.影响石巴河段冲淤状况最主要的原因是()

A.河道采沙增加B.河段落差较大

C.水利枢纽建设D.河流补给减少

【答案】2.D3.D4.C

【解析】2.河段的冲淤量是输入沙量和输出沙量的差值。通过计算可知,2010—2017年为0左右,

说明冲淤达到平衡,故黄河干流内蒙古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年份大致是2009年。故选D。

3.该河段冲刷的临界水沙条件大致在洪水期平均流量>2OOOm3∕s,含沙量<10kg∕m3,从图中可以看

出,1973-2017年黄河干流内蒙古段石一巴河段冲淤明显,说明其与水沙量关联小,A错误;巴一三

河段先冲刷后淤积再冲刷,B错误;三一头河段冲淤明显小于全河段冲淤量,说明与汛期流量不呈

正相关,C错误;全河段先冲后淤最后平衡,D正确。故选D。

4.石巴河段冲淤量为正值,说明淤积严重,河道采沙增加、河段落差较大、河流补给减少淤积量都

应减少,ABD错误;水利枢纽建设使水流速度减慢,淤积量增加,C正确。故选C。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建设和运行期对坝下游河道冲淤、洪枯

水位等产生重大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中下游河道整体淤积,是长江干流同流量洪水位抬高

的主要原因。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河床下切,但同流量洪水位并未出现预期

中的下降趋势。研究表明,河床粗化、岸滩植被、人类活动是使得同流量洪水位提升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三峡水库蓄水后,下游河床粗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上游细颗粒物质来源减少B.上游粗颗粒物质来源增多

C.下游细颗粒物质侵蚀增加D.下游粗颗粒物质堆积增多

6.岸滩植被使得长江中下游河道同流量洪水位提升的过程是()

A.植被减少,下渗减弱B.植被增加,流速减慢

C.植被减少,蒸腾减弱D.植被增加,截留降水

7.下列哪些人类活动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河道同流量洪水位提升()

①港区和码头建设②桥梁架设③人工裁弯取直④围湖造田

A.①@@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5.C6.B7.B

【解析】5.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将下游河床细粒物质侵蚀,留下粗粒物质,

河床粗化,C正确;上游粗细颗粒物质来源都减少,AB错误;坝下游在放水时主要以河流侵蚀作用

为主,D错误。所以选C。

6.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河道岸滩植被增加,会增加水流行进阻力,流速减小,水位抬高,B正

确;岸滩的蒸发、下渗对河流水位的影响较小,AC错误;岸滩植被截留降水,会降低河流水位,D

错误。所以选B。

7.港区和码头建设、桥梁架设缩窄了洪水河宽,围湖造田占用部分的长江防洪水域,都会导致长江

中下游河道洪水位提升,①②④正确:人工裁弯取直,有利于洪水下泄,会导致洪水位下降,③错

误。所以选B。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哥伦比亚河最大支流为斯内克河,从20世纪30年开始,在哥伦比亚河上修建了29座水坝,

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电力需求,并有防洪、航运、供水等效益,但如今大坝的去留引起了美国社会

各界激烈的争论,图为哥伦比亚河流域图。

O现有大坝

•已拆除大坝

•城市

--国界线

P

西

稚图

业N

/港

坝.

(I)简析哥伦比亚水坝建设对流域农业生产的作用。

(2)分析哥伦比亚河上部分水坝被提议拆除的原因。

【答案】(1)调节径流,防御水旱灾害;提供充足水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

利于农产品运输;库区适宜发展水产业。

(2)部分水坝修建时间较长,存在安全隐患;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造,影响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大

坝的综合效益下降;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导致水电比重下降;水坝建设淹没部分地区。

【解析】(1)简析哥伦比亚水坝建设对流域农业生产的作用,主要从供水灌溉、电力供应和农产品及

生产资料运输等方面分析。修建梯级水坝可以调节径流,削峰补枯,防御水旱灾害;提供充足灌溉

水源,利于农业稳产、高产;水电成本较低,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提高航道水位,改善河

流通航条件,利于农产品和农资的运输;库区广阔面积适宜发展水产业等。

(2)分析哥伦比亚河上部分水坝被提议拆除的原因,主要从水坝建设淹没土地、产生水患、对河流生

态环境造成破坏等不利影响分析。水坝修建回水区面积大,会淹没大量土地和基础设施,拆迁成本

高;部分水坝修建时间较长,建筑材料老化,病险水库存在安全隐患;阻断天然河道,影响鱼类涧

游,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造,影响生物多样性;泥沙在库区淤枳,大坝的蓄水库容减小,综合效益下

降;当地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导致水电比重下降,水电需求减少等。综合分析,阶梯水坝综合效益

下降,导致拆除呼声提高。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流域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流域旱灾和凌汛导致的灾害频发。黄河

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包括上游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下游引黄灌区。干旱年份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灌区用水受到抑制,农业缺水损失巨大。为应对黄河流域干旱年份的水资源

供需矛盾,目前,黄河干流已建成梯级水库26座,总库容超过700亿立方米,构成了相对完善的梯

级水库群。下图示意黄河梯级水库群及灌区分布。

(1)分析河套灌区——天黑河灌区河段凌汛严重的原因O

(2)说明干旱年份,梯级水库群对灌区输水为达到最佳效果需要注意的问题。

(3)简述黄河干流构建梯级水库群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上游河段自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上游河段解封时挟带大量河冰在该河段堆积,导致河流

水位上涨;河套灌区至天黑河灌区河段位于平原,河流流速慢,河水上涨快。

(2)掌握灌区的旱情程度、农作物需水情况;科学合理调配梯级水库之间的水量。

(3)蓄洪补枯,调节河流径流量;发电防洪,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灌溉水源,降低旱情风险。

【解析】(1)读图可知,黄河干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