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三套)_第1页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三套)_第2页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三套)_第3页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三套)_第4页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三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课前自主梳理】一、解释诗歌中加点的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①(今义:江河;古义:长江)东去,浪淘②(动词,冲洗,冲刷)尽,千古风流③(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人物。故垒④(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⑤(比喻浪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⑥(远想)公瑾当年,小乔初⑦(副词,刚刚)嫁了,雄姿英发⑧(形容词,卓越不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⑨(代指曹操的战船)灰⑩(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飞烟⑪(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灭。故国⑫(指赤壁古战场)神游,多情应笑我⑬(宾语前置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⑭(同“花”,花白)发。人生如梦,一尊⑮(通“樽”,酒杯)还⑯(副词,还是)酹⑰(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江月。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故eq\b\lc\{\rc\(\a\vs4\al\co1(故垒西边,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故人具鸡黍))(2)道eq\b\lc\{\rc\(\a\vs4\al\co1(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3)国eq\b\lc\{\rc\(\a\vs4\al\co1(故国神游,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去国怀乡,忧谗畏讥))(4)华eq\b\lc\{\rc\(\a\vs4\al\co1(早生华发,春华秋实,物华天宝))答案(1)形容词,旧时的名词,原因副词,故意名词,老朋友(2)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道义名词,途径,方法(3)名词,地方名词,诸侯国名词,国都(4)同“花”,花白动词,开花名词,精华,精美的东西【课堂自主探究】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答案eq\o(□,\s\up2(01))咏赤壁eq\o(□,\s\up2(02))缅怀、仰慕古代英雄豪杰eq\o(□,\s\up2(03))感慨年岁将老,壮志难酬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B.“大江”三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故垒西边”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阕铺垫。D.“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答案B解析“人道是”说明只是传说如此,并非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课后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讲)B.故国神游(名词,已灭亡的国家)C.早生华发(名词,头发)D.故垒西边(旧有的,这里指旧时的)答案B解析这里的“故国”指赤壁古战场。2.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故步自封B.暮去朝来颜色故C.故国神游D.吐故纳新答案B解析B项意为“衰退,衰老”,其他三项意为“旧”。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樯橹灰飞烟灭A.羽扇纶巾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C.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D.必先苦其心志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和C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B.铁骑突出刀枪鸣C.故国神游D.早生华发答案D解析A项,古义指长江;今义指大的河流。B项,古义指突然冲出;今义指物体表面鼓出来或超出一般显露出来。C项,古义指赤壁古战场;今义指:①历史悠久的国家,②祖国,③故乡。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A.本长安倡女 B.何以解忧C.感斯人言 D.转徙于江湖间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应笑我多情”“以何解忧”。A项为省略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转徙”。6.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演唱,又叫曲子词。B.词逐渐与音乐分离后,成为诗的别体,被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被称为“长短句”。C.词在结构上大多是分段的。段在音乐上叫片,或叫阕。阕是音乐终了的意思。词大多是双阕的,也有单阕或多阕的。D.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答案D解析“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错,一首词必须有词牌。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周瑜指挥若定,大破敌军的儒将风度。(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流露出消极情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5)《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喟叹终日。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5)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二、课内精段鉴赏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完成8~9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8.对诗歌开头三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B.是实写。写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以长江为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答案C解析“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这一理解错误,这一句是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自然引出下文对三国风流人物的描写。9.词中是怎样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塑造周瑜的形象的?答:答案(1)由英雄衬托英雄。用“千古风流人物”以及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衬托周瑜,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2)由美人衬托英雄。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用美貌的小乔衬托周瑜英雄年少,才华横溢。(3)用英雄反衬自己。周瑜“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而作者认为自己功业无成却“早生华发”,在相互的映衬中,作者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二一、基础知识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故国:古战场B.卷起千堆雪 比喻浪花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功业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桅杆和摇船的工具2.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苏轼生活在党争酷烈的北宋中后叶,一再因文字受累,因群小告讦遭祸,动辄得咎,进退失据,其生存环境之凶险,实非常人所能想象。对于自己历尽坎坷之由,苏轼曾有过冷静的反思。。。。。。。①苏轼深爱陶渊明《饮酒》一诗,称“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②于是,“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便成了苏轼的最终选择③所谓“不谋而合”者,即世人皆与世推移,而自身与世俗并不谐合④因此,不愿违背自己心愿的苏轼,“吾驾不可回”,其人格理想不可逆转⑤正是这种勇气与品格,给苏轼带来了无尽的灾难⑥苏轼乃性情中人,“性不忍事”的坦率性格因其人格的自觉而无可更改A.③①④⑥⑤②B.③①⑥④②⑤C.⑥①③④②⑤D.⑥④①③⑤②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

是他的另一面。这一面

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的“退隐”心绪,已

对政治的退避,

种对社会的退避。①②③④⑤⑥A/才因此然而不只是而且是B恰好也因此所以不是而是C/也但是因此不是而是D恰好才但是因为不只是而且是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周瑜的在战场上的英气勃发。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6.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7.对诗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虽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却早已长出白头发了。8.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9.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情调不合,你的看法如何?(6分)答案“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已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10.《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显示苏轼词作的豪放风格的?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词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不舍。1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奠定基调,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B.“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在雨中边吟诗边啸歌散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C.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更增加挑战色彩。D.结尾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人生顿悟。14.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故国:古战场B.卷起千堆雪 比喻浪花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功业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答案】D【解析】D项,应是代指曹操的战船。2.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案】B【解析】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苏轼生活在党争酷烈的北宋中后叶,一再因文字受累,因群小告讦遭祸,动辄得咎,进退失据,其生存环境之凶险,实非常人所能想象。对于自己历尽坎坷之由,苏轼曾有过冷静的反思。。。。。。。①苏轼深爱陶渊明《饮酒》一诗,称“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②于是,“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便成了苏轼的最终选择③所谓“不谋而合”者,即世人皆与世推移,而自身与世俗并不谐合④因此,不愿违背自己心愿的苏轼,“吾驾不可回”,其人格理想不可逆转⑤正是这种勇气与品格,给苏轼带来了无尽的灾难⑥苏轼乃性情中人,“性不忍事”的坦率性格因其人格的自觉而无可更改A.③①④⑥⑤②B.③①⑥④②⑤C.⑥①③④②⑤D.⑥④①③⑤②【答案】C【解析】⑥总叙苏轼性格使然,紧承前面反思,故排在最前面,⑤是反思的结果,应放在最后,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再根据关联词“因此”“于是”,④②是说苏轼的选择,应相连,故选C。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

是他的另一面。这一面

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

④,苏轼诗文中所表达的“退隐”心绪,已

⑤对政治的退避,

种对社会的退避。①②③④⑤⑥A/才因此然而不只是而且是B恰好也因此所以不是而是C/也但是因此不是而是D恰好才但是因为不只是而且是【答案】D【解析】②处不能用“也”,因为前文说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是“另一面”,排除B和C两项;③前后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应该用“但是”,排除A项。答案已经出来了。如果拿不准,再往下看,④句后面的文字是对前文的解释,应该用“因为”,⑤⑥两处,“对政治的退避”和“对社会的退避”都是苏轼诗文中“隐退”心绪的内容,二者是递进关系,应该用“不只是”“而且是”。故选D。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周瑜的在战场上的英气勃发。【答案】(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解析】注意正确书写。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6.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答案】C【解析】“卷”并非拟人手法。7.对诗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虽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却早已长出白头发了。【答案】D【解析】该句考核对课内诗文的理解。该句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作者:苏轼。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句意为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8.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C.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答案】A【解析】A项,“词的开篇,直奔历史”不当,词的开篇写的是眼前景。9.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情调不合,你的看法如何?(6分)答案“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已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解析】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但“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10.《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显示苏轼词作的豪放风格的?【答案】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在词中,他把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运用突出重点和环境烘托的手法,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开头三句便响遏行云,气势不凡,给人以沧桑的历史感。作者写赤壁时,为了写峭岩高耸,就夸张为“穿空”;为了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壮丽景色。作者的情绪也不断变化,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显而易见,词意至此达到高潮。但这些都是“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无奈,豪放之外渐融入悲郁之语。对此,作者用旷达的姿态以酒自慰,超然物外。全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作者的豪迈之情也抒发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豪放派的词风。【解析】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词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不舍。【答案】AD【解析】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而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1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答案】感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词人心中的惜别之情。产生的原因: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②词人与王长官情意相投,词中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解析】“歌声断,行人未起”表现了词人与客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对客人的留恋之情。“船鼓已逢逢”又表示不得不离开,更加深了这种留恋之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要结合注释和词的有关内容分析,特别是苏轼被贬之后的处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奠定基调,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B.“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在雨中边吟诗边啸歌散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C.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更增加挑战色彩。D.结尾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人生顿悟。【答案】C【解析】C项,“‘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忧伤”错,应为“洒脱”。14.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胸臆”语分析即可。《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三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曾说:“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许多成就,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的楷书中取得的,其本意并不在书法,只是在将古典楷书改造为今体楷书的书写中,不经意体现出一种端庄而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味。这正说明了晋人之韵的特点。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自然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那么,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__,毫无做作之迹。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不惜失衡乃至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鲜明可感,而且在诗的内容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另外,在平正的楷书创作中,苏轼也尽量创造自己的特色,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行云流水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恰如其分相得益彰悠然自得C.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天衣无缝恰如其分浑然天成泰然自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本题,先看第一空:“行云流水”指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指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结合语境,与“一气呵成”衔接紧密的应是“行云流水”,排除C、D两项。再看第三空:“浑然天成”指完全融合在一起,就像是天生的一样,形容才德自然完美,也形容诗文书画等自然完美,无雕饰的痕迹;“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第三空修饰“作品”,应选“浑然天成”,排除B项。故选A。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鲜明可感,而且在诗的内容中也每每可见B.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不惜失衡乃至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鲜明可感C.这在诗的内容中不仅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其字势的不惜失衡乃至倾侧”应改为“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二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且文段主要讲的是书法,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与“在诗的内容中”应互换位置。故选D。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前文应是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因此”表因果,排除A、B两项。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相对应,应是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故选C。二、单选题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修辞手法设题。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A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千堆雪”是比喻,把“浪花”比喻成“雪”。B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珠玑、罗绮”,皆妇女服用之物,暗示杭城声色之盛。C项,“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膏粱”,代指只知道享受什么事情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的子弟。D项,“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代指音乐,这三项都是使用借代修辞。5、下列对联分別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A.①范仲淹②苏轼③辛弃疾④李清照B.①范仲淹②辛弃疾③苏轼④李清照C.①苏轼②辛弃疾③岳飞④李煜D.①苏轼②范仲淹③辛弃疾④李煜【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于文化常识只要记牢背熟即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联分別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①由“忧乐关乎天下”可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知此对联说的是范仲淹。②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派的又一代表词人,曾作《美芹十论》,根据“继东坡”“美芹悲黍”“南宋”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辛弃疾。③由“铁板铜琶”“大江东去”“珠崖儋耳”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苏轼。④由“漱玉集”“金石录”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李清照。故选B。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B.词的结构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一般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其中90字以内为小令。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髙成就。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于文化常识只要记牢背熟即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90字以内为小令”错误。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按字数多少,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故选B。7、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了解识记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依内容决定的,而是依词牌的要求决定的。故选C。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8、“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诗文的理解能力。该句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作者:苏轼。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主语是“我(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句意为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根据分析只有D项符合要求,故选D。9、“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一诗句,理解正确的一种是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诗文的理解能力。该句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作者:苏轼。本句中“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且周瑜大破曹军亦与诸葛亮无关。故选D。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答案】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