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重组卷01(原卷+解析卷)_第1页
(广东)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重组卷01(原卷+解析卷)_第2页
(广东)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重组卷01(原卷+解析卷)_第3页
(广东)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重组卷01(原卷+解析卷)_第4页
(广东)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重组卷01(原卷+解析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专用)冲刺2023年中考语文精选真题重组卷01

(原卷+解析卷)

绝密★启用前

冲刺2023年中考语文精选真题重组卷Ol

语文(广东专用)

本试卷共6页,18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

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

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二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

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

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

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

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30分)

1.(2022辽宁)根据所给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部分。(共10分,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兼葭采采,。(《诗经兼葭》)

(2),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4)?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

(5)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7)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古诗文似一盏盏明灯,点亮我们的生活。王维笔下“大漠

孤烟直,①”的空旷辽远,杜甫眼中“②,阴阳割昏

晓”的巍峨高峻,让我们欣赏世间大美;范仲淹”③,④

的忧乐情怀,让我们感受心中大爱;《虽有嘉肴》中“知不足,⑤

的冷静思考,陆游''⑥,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深刻哲理,

让我们领悟人生智慧。

【答案】(1)白露未已(注意“已”的书写)

(2)海内存知己(注意“己”的书写)

(3)似曾相识燕归来(注意“燕”的书写)

(4)何处望神州

(5)小桥流水人家

(6)重峦叠嶂(注意“嶂”的书写)

(7)沉鳞竞跃(注意“竞”的书写)

(8)①长河落日圆;

②造化钟神秀;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然后能自反也;

⑥山重水复无疑路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2022安顺)请根据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

处的词语。(2分)

浪塘位于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是一个三面环水、风景秀丽的

小村庄。这里荷叶田田,水波微澜;田畴平坦,栈道通幽。一座座石

板房静静矗立,cuðIuðyδuzhi①,充满了n6ngy

u②的屯堡文化气息。

【答案】

①错落有致

②浓郁

(2)(2022六盘水)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

线处的词语。(2分)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小满之时,种子在经

历了春天的yUnyS①之后,渐趋成熟;我们在经历了三年

zizibujudn②地努力之后,迎来收获。同学们,让我

们勇敢向前,信心满满地开启美好未来!

【答案】孕育孜孜不倦

3.(2022六盘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净网”行动中,国家有关部门取缔了一批不利于青少年身心

健康发展的网站。

B.残奥会上,贵州独臂少年马驰原两次夺得金牌,赛场上响起

了震耳欲聋的掌声。

C.六盘水以壮美的风光、舒适的气候、诱人的美食,吸引了摩

肩接踵的旅游团。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学会从经典和名著中汲取精神养

料,不断充实自我。

【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该成

语不合语境。

故选:Co

4.(2022梧州)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321”东航事故中,通过梧州军民全力参与救援工作,

使梧州赢得高度的赞誉。

B.因为各校开展了“明月颂中华”活动,所以梧州市掀起创建

“诗词之市”的热潮。

C.为了发展、传承和保护六堡茶文化,市政府出台了《梧州市

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

D.随着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相继圆满落幕,北京成为全球

首个“双奥之城

【答案】D

【解析】A.有误,成分残缺,可将“通过”或“使"删去;

B.有误,关联词使用不当,两个分句间应为递进关系,可将“因

为……所以”改为“不但……而且”;

C.有误,语序不当,将“发展”与“保护”互换位置;

D.正确。

故选:Do

5.综合性学习(共10分)

(1)(2023盐湖区一模)周日,小王组织书法社团的同学同游

晋祠,大家驻足于难老泉碑廊以及水镜台的楹联前,啧啧赞叹,议论

纷纷。请你选出同学们对这两幅作品最正确的评价。(2分)

甲:

乙:

A.同学一:此为楷书,字体端正,笔画工整。

B.同学二:此为隶书,字形宽扁,横长竖短。

C.同学三:此为篆书,字形细瘦,体正势圆。

D.同学四:此为行书,书体流畅,笔法简洁。

【答案】BD

【解析】甲:该作品蚕头燕尾,应该是隶书。

故选:Bo

乙:该作品如行云流水,应该是行书。

故选:Do

答案:

BD

(2)(2021河南)研学活动结束后,小文同学想写一副对联描

述自己在时空舱的见闻,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知识,

帮他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3分)

曼舞广袖兵俑飞天甲士重生

手持长戈依稀玉环再世恍若

上联:

下联:

【答案】

飞天曼舞广袖恍若玉环再世;兵俑手持长戈依稀甲士重生。

(2022重庆)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内容,按要求

答题。(5分)

(3)如图概括了保尔的成长历程,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

填入相应的情节。(2分)

(4)“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烈火的淬炼让钢不断

祛除杂质,变得坚硬纯净。保尔也是在不断“祛除杂质”中“淬炼成

钢”的。请你结合小说内容,举出一例加以分析。(3分)

【答案】(3)①得了伤寒和肺炎②暴风雨所诞生的

(4)示例:经历了四次死里逃生和多次伤病的折磨,保尔的身

体越来越差,他想到了自杀。他掏出手枪,对准自己。可他最终放弃

了,他想到“任何一个笨蛋都会随时冲着自己开一枪”这句话,纵然

生活到了实在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能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让生

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解析】(3)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识记。阅读图表,可以看

出①处要填写的是保尔参加筑路工作时,死里逃生的经历。在这部小

说中,主人公保尔有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

军的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

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他头部受了重伤;第三次是繁重紧

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他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

第四次,是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肺炎。四次“死里逃生”

的经历,让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

着又双目失明。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

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以笔作为武器,开始新的生活。据此得出两处的答案。

(4)本题考查名著主旨的理解与情节分析。不断“祛除杂质”

中“淬炼成钢”,意思就是在不同的困难中磨炼成长。所以解答此题,

选择小说中的某一情节,表现出保尔面对困难的坚强不屈,在困难中

成长蜕变即可。

二、阅读(40分)

(一)(2022阜新)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5分)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①王孙圉聘于晋①,定公飨②之。赵简子鸣玉以相③,问于王孙

圉日:“楚之白布④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

矣?”

②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⑤,能作训辞,以行

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⑥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夫白琦,先王之玩也,

何宝焉?圣⑦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

【注释】①王孙圉(yU)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

②飨(xidng):用酒食款待,宴享。③鸣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

给(王孙圉)看。鸣:弄响。相:本义察看,这里指给……看。④琦

(heng):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

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才美不外见见余大喜曰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战于长勺

C.未尝为宝或异二者之为

D.其为宝也几何矣其真无马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楚之白帝犹在乎?

8.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9.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3分)

10.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乙文用“,”

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乙文中原句回答)(3分)

【答案】6.B

7.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

②楚国的白圻还有吗?

8.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9.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

能。

10.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

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

今异义等现象。

A.见:同“现”,显现/看见;

B.于:都是“在”;

C.为:作为/心理;

D.其:它/难道;

故选:Bo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语: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千里,

名词动用,能日行千里。句意: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

养它。

②重点词语:之,的;珀,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犹,还。句意:

楚国的白圻还有吗?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

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意思是:还有左史倚飨,能

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陈述各种事物。”又有左史倚相”动

宾结构,应在“相”后停顿;“能道训典”动宾结构,应在“典”后

停顿;因此断句为: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对统治者的错误做法,从反面理解,作者则是希望统治者能识别

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要求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10.根据提干“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的提示,找到

乙文“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可提炼出:圣能制议百

物,以辅相国家。意思是: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

的,就将他当做宝。

(二)(2022・鄂尔多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T3题。(10

分)

材料一

今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世界眼前一

亮。在古老的农耕文明下,中国人以节气为线,串联时光。四季悠长,

二十四节气印证了中国人浪漫而坚韧的心灵。

材料二

中国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创制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

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360。圆周)上的位置变化24等分,每段间

隔15。,太阳每前进15°即为一个节气。一年12个月里包含了二十

四节气,每个节气大约15天。太阳的位置变化必然引起地面气候的

演变,所以节气的“气”有气象、气候的意思。

材料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

雪冬小大寒J这是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其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

的名称和先后顺序。我们从节气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

考虑了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在节气的指导下,古代农耕社会

的中国人安排着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材料四

节气教育要全方位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首先,学校可以开设

二十四节气专题课程,也可以让二十四节气在各类课堂呈现。在教学

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记住有哪二十四节气。其

次,孩子们还需要了解节气谚语和节令联,如“清明高粱小满谷,芒

种芝麻夏至豆”,这样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本地区的物候变化。除了

聚焦课内主线实践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在郊外田野观察真实的物

候,体验农耕。

材料五

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

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申遗成功,二十四节气被

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IL下列有关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从整体看,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B材料一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C.材料二主要采用了下定义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关于物候,我们还学过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12.结合材料三、四的内容,运用对联知识,探究材料四中节令

联“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的妙处。(3分)

13.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该如何继承二十四节气这一优秀

文化遗产。(4分)

【答案】11.C

12.上联中嵌“清明”“小满”两个节令,下联中嵌“芒种”“夏

至”两个节令,上下呼应,分外有趣。同时,上联中的“高粱”“谷”

又与下联中的“芝麻”“豆”遥相对应,流畅自如。更为绝妙的是,

上、下联还各自道出了节令与农作物的关系,令人赞叹。

13.学校可以开设二十四节气专题课程;孩子们还需要了解节气

谚语和节令联,更加精准地把握本地区的物候变化;家长还可以带领

孩子在郊外田野观察真实的物候,体验农耕;推广传播二十四节气,

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解析】ILABD.正确。

C有误,材料二没有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故选:Co

12.根据材料三“我们从节气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

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在节气的指导下,古代农耕社

会的中国人安排着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可知,中国人按照二十四节气

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而在这首节令联的上联中嵌“清明”“小

满”两个节令,下联中嵌“芒种”“夏至”两个节令,上下呼应;同

时,上联中的“高粱”“谷”又与下联中的“芝麻”“豆”遥相对应,

流畅自如;上、下联还各自道出了节令与农作物的关系,让我们知道

了清明时节种高粱,小满时节种稻谷,芒种时节种芝麻,夏至时节种

豆子。

13.根据材料四“节气教育要全方位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首先,

学校可以开设二十四节气专题课程,也可以让二十四节气在各类课堂

呈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记住有哪二

十四节气。其次,孩子们还需要了解节气谚语和节令联,如‘清明高

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这样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本地区的物

候变化。除了聚焦课内主线实践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在郊外田野

观察真实的物候,体验农耕”可知,学校可以开设二十四节气专题课

程;孩子们还需要了解节气谚语和节令联,更加精准地把握本地区的

物候变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在郊外田野观察真实的物候,体验农

耕。根据材料五“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

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申遗成功,二十四节气被

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

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有利于世

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三)(2022・广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季节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

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

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

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

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甲]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

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

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

一处处大树的浓阴。[乙]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

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

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鳍,也

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

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

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

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丙]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

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

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

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

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

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圈饼状,用牛拉着石够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

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磕”,

人站在“碌磕”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

嗒”的“碌磷”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

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

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

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

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

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

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

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

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

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一一桃军娘是古代

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一一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

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

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

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

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

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一一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

To

(作者:韦其麟,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

14.【季节时序】谚语传递着千百年米的民间智慧,或揭示事物

现象规律,或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或描述民风习俗。本文多处引用谚

语融入四季故事的讲述,任取一例,理解其内容及引用的目的。(3

分)

15.【季节故事】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

木芳香的春夜。

B.写夏收复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

声,极具画面感。

C.写秋,写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

然无穷的生命力。

D.写冬,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温暖和愉快的桃军娘

的喜爱与崇敬。

16.【季节语言】“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

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J故乡四季的景象与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敏感

而清晰。请在文章的画线句中,选取一句,并从感官运用的角度对句

子进行品析。(4分)

17.【季节情感】时间本有序,冬去春来。但是,文末作者为何

说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5分)

【答案】14.示例一:“三月三,人拜山。”意思是到了三月初三,

是人们该上山扫墓的时候了。一个“拜”写出了人们对扫墓(祖先)

的敬重,运用这条谚语,准确说明了三月三拜山已是当地人的传统风

俗,已植根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

示例二:“九月九,黄蜂返饮酒。”意思是说到了九月初九前后,

黄蜂会成群结队飞来村里,人们会在这时候饮酒,家乡的秋天因此也

凭添了几分情调。文章运用这一谚语,准确地说明了家乡“九月九黄

蜂返饮酒”这一习俗的盛况及影响,深刻表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

15.A

16.示例一:[甲]句从嗅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花的清香给人

的最直观的感受与作用,表现了“我”对故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示例二:[乙]句,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蝉声的热闹以及

蕴含其间的蓬勃向上的力量,形象地表现了故多的山上充满着无限的

生机。

示例三:[丙]从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夏天的天空

中热气蒸腾、白鹤飞舞的美妙场景。

17.文末说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一是实写:故多的

春天来得早,一些树木早早伸展出了嫩叶:二是表达人们对春天到来

的急切心情,暗含着“我”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引用的谚语内容及作用分析。文中引用的

谚语有第③段中“三月三,人拜山”,第⑤段“六月六,摸芋督”,第

⑥段“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从中选择你理解最深的一处,结合文

章分析其内容及作用。如:“六月六,摸芋督”意思是,到了六月六,

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一个“摸”字,形象地写出

了人们收获时把芋头从底部连根拔出的情景,蕴含着丰收的喜悦。此

时,正是夏收夏种忙碌而紧张的日子。运用这条谚语,准确地说明了

家乡夏种夏收既忙碌又欢乐的情调。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

A.有误,第③段中,原文为“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

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可知“这样

的春夜"指''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的夜的田野“,并非特

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因此本项分析错误;

BCD.正确。

故选:Ao

1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选择文中画线句之一,从感官运

用的角度进行品析。

[甲]“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

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柚子花和柠檬

花的清香给的兴奋又安神的感受,表现了“我”对故乡春节时芬芳气

味的热爱与思恋之情。

[乙]“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描写热

闹的蝉声,从听觉的角度入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声的热闹,蝉声

中包含的蓬蓬勃勃的无限生机,表现了故乡的春天山林中蕴含的生机

勃勃的生命的力量。

[丙]”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

雅地降落绿波中”,是看到的景象,从视觉的角度来写。”透明的火焰”,

根据前一句“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可

知为天空中蒸腾的热气。这个句子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故乡夏日天

空中白鹤在蒸腾的热气中悠然飞翔、优雅地降落的景象,表达了“我”

对故乡夏日热烈景象的思念之情。

17.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文章的结尾段,“是的,不会远了,

而在我的故乡一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这是实景与人的心情的

结合。根据第②段中“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

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

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第⑨段中“山野和村边,

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

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可知故乡冬季短暂,春天来得早,一些

树木在“冬末”就伸展开了嫩叶,这是实写;结合第②段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