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诗歌+默写板块_第1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诗歌+默写板块_第2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诗歌+默写板块_第3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诗歌+默写板块_第4页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诗歌+默写板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诗歌+默写板块江苏省南京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屈原《离骚》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屈原的志向做出了高度评价。(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之患,可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4)对于陈涉的身份,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交代得很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出身贫寒且地位低贱,却能令天下响应,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5)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昆仑使者①李贺②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③烟树生愁色。金盘玉露④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注】①昆仑使者:指为西王母当信使的青鸟。《山海经》载,西王母居昆仑山,有三只青鸟为她取食传信。传说汉武帝曾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药。②李贺:生活在唐宪宗年间,当时唐宪宗想学汉武帝一样派遣使臣出使昆仑,广求珍异,期冀长生。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金盘玉露: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在长安宫中筑台,上铸一尊金钢仙人,手捧铜盘,用以承接露水。汉武帝希望喝了露水之后,可以长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无消息”与“生愁色”相对,既把诗的背景追溯到神话传说之中,又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汉武帝身上。B.颔联写汉武帝竟然相信可以通过吸取天地之间的“元气”而获得长生这么荒唐的说法,可见其晚年时的昏庸。C.颈联两句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在变化,“裂”“折”写出新事物的发展,反映了李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全诗意境悲凉,笔势奇崛,情致冷峭,尤其最后写让天下人伤心的不是别处,正是茂陵上空长夜高悬的明月。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简要分析。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都强调环境的作用,与优秀的人为伍,可以匡正自身行为,也可以使自己生出进取之心。(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3)你放眼远眺,水的壮阔激荡人心,联想到这种景象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便脱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浔阳望庐山①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香炉峰,庐山的主峰。②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③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B.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C.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16.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识别君子和小人就要看其价值追求,看其对“义”与“利”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宋)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钟鼎”“山林”二词分别比喻繁华与隐逸两种不同生活,指出两种生活皆如梦幻。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坦然面对人间得失荣辱,体现了词人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C.下阕前两句不直写送别,而是回忆与族弟当年风雨之夜灯下畅谈的情景,更显情真意切。D.下阕综合运用了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16.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向孔子问“恕”,孔子向他解释“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2)在《<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充分说明了解他人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江苏省南京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推此志也④.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⑧.氓隶之人⑨.而迁徙之徒也⑩.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迩、瓮、牖、氓、徙。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答案】15.B16.①诗中用了几个典故,借古讽今。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金盘玉露也和汉武帝有关,他命人在宫中建造高台,摆放黄金铸成的仙人,手捧金盘承接露水,希望喝了露水之后,可以长生。

②诗人认为最可叹的是汉武帝求长生的徒劳。唐人有借汉说唐的习惯,因此,对汉武帝的讽刺实际上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③从历史故事入手,拿汉武帝举例。然后又列举客观现实,从茂陵石雕损毁阐释,长生不老是妄想。诗人通过借古讽今,希望唤醒唐宪宗。【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颔联写汉武帝……可见其晚年时的昏庸”错误。本诗是李贺以反对求仙为主题的诗歌中的一首。当时的唐宪宗妄想长生,听信和重用一些道人方士。想学汉武帝一样派遣使臣出使昆仑,开通西域,广求珍异,期冀长生。李贺则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创作出这首诗,实际上是为了讽谏和劝解唐宪宗。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西王母的神鸟,还没带回长生的信息,茂陵的烟树却已深染愁色。“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宫中的金盘仍在承接玉露,但茫茫的元气却收取不得。诗中用了几个典故。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金盘玉露也和汉武帝有关,他命人在宫中建造高台,摆放黄金铸成的仙人,手捧金盘承接露水。这就是金盘玉露,汉武帝希望喝了露水之后,可以长生。但结果还是葬身茂陵,与世长辞。“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墓道上的石兽,背上早生裂纹,石雕虬龙的鳞片多半残缺。“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让天下人伤心的不是别处,是陵墓上长夜高悬的明月。其愁的延长,那茂陵破败的景象无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因而,诗人认为最使人感到伤悲的,是茂陵上空高照的明月。言外之意,最可叹的是汉武帝求长生的徒劳。唐人有借汉说唐的习惯,因此,对汉武帝的讽刺实际上是有现实针对性的。由此可知,诗人从历史故事入手,拿汉武帝举例,然后又列举客观现实,从茂陵石雕损毁阐释,长生不老是妄想。诗人运用典故,通过借古讽今,希望唤醒唐宪宗。【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就有道而正焉③.校尉羽书飞瀚海④.胡骑凭陵杂风雨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焉”“瀚”“陵”“坼”“乾坤”“鉴”等。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答案】15.D16.①首联写诗人在东南一带漫游了很长时间,想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却始终不遇,此时诗人的心情带有一种失落感。②颔联一个“始”字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得见到的喜悦之情;颈联借对山中高士的仰慕与怀念,流露出浓厚的隐逸思想。③尾联写诗人虽已快到远公的栖息之所,但物是人非,先前的喜悦又被淡淡的惆怅笼罩,何去何从,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前两联重在抒情”错误,本诗前两联重在叙事,稍带抒情。《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翻译: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全诗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古来圣贤皆寂寞④.惟有饮者留其名⑤.千里之行⑥.始于足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喻、寂寞、惟。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