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一轮复习 文言知识点讲解_第1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一轮复习 文言知识点讲解_第2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一轮复习 文言知识点讲解_第3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一轮复习 文言知识点讲解_第4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一轮复习 文言知识点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中考古诗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第一部分文言文

第五讲:文言考点讲解

理解词语,揣摩句子

L2019・泰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任元受,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

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

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

欲辟35之入幕,元受力辞⑥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

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d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考点:理解实词的含义】

⑴未尝离本有()(2)或以话语承多()(3)尽言方养亲()

⑷必持以遢老母()

2.[改编]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考点:把握虚词的意

义和用法】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以顺为正者B以光先帝遗德C策之不以其道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考点:停顿、断句】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4分)【考点:翻译句子】

(1)魏公太息而许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

分析

考点一:理解实词的含义

【常见题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错误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

首先,对教材中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熟稔于心,积累词汇。

其次,针对课外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L课内迁移法;2.组词法;3.语境推

测法。

1.课内迁移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拓展延伸,大多数的字词为课内所学习掌握

的内容。只要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府治被火焚,

文卷悉烬[2019・天津]”中“悉”字在《桃花源记》《出师表》中都有出现,《桃花源记》

中''悉如外人"的''悉"是"都”的意思,将“都”的意思代入“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中,

符合语境和选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本题的“悉”也可以理解为“都”。

2.组词法

古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部分词语可以通过组词来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计

日以还,,的“计日,,可解释为“计算日子”。再如“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2019・烟台]”

中的“行”通过组词法可以解释作“品行”。不过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这么解释,组词之

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以此来检测词语的解释是否正

确。

3.语境推测法

当课内迁移法和组词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词语含义的时候,可以用语境推测法。如《出

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有“看”“回头看”的意思,这句表达的是刘备求

贤若渴的心情,对诸葛亮的尊重,只用一个“看”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所以应该翻译成“看

望、拜访”,表达对诸葛亮的尊重。

【注意】

应对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做到熟练掌握才能自如地运用课内迁移法,实在没有印象可

以结合组词法和语境推测法临场发挥。

考点二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题型】

1.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

1.句意分析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交换理解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

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

一样的。

3.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

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4.代入检验

将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分别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中考的虚

词题大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熟知的,再以此

推断另一个的用法。

【注意】课内虚词的学习是关键,课内虚词掌握的扎实,那么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虚词的考

查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考点三停顿、断句

【常见题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X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

“断句”属于句间停顿,解答此类题,需先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

的关系,然后尝试理解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下面技巧准确断句。

1.借助"日""云”“谓”断句。这些表示“说”的词语后往往要断开。

2.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

3.借助虚词断句。一些虚词往往用于句首(如“夫”“至若”“盖”“若夫”等)或句尾(如

“也”“乎”“耳”“焉”等)。

4.借助句式断句。如对偶句、排比句等。

5.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

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考点四翻译句子

【常见题型】

1.要求直接翻译画线句,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2.要求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答题思路】

1.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

(1)信一一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达一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

(3)雅一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优美。

2.明确选句的特点

(1)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

(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

(3)有深层含义,对情节发展、文章中心或人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

3.翻译句子的六个方法及示例

其六个关键词是:保留、对应、更换、补充、调序、删除。见下面的技法示例。

________翻译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⅛x_______

保留一古汉语中表示时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①庆历四年的春天,M

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谪守巴陵查。(年号、时间子京远调巴陵郡做知州

用名称的词语可直接保留词、人名、地名不用翻译)②侍中、侍郎.郭攸之、

对应古汉语中有大量的

然而侍候守卫的大臣在朝

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密莅卫之里不堰于内

中不敢»

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

更换一由于时代的原因,①小大之堑,虽不能①大大小小的诉讼事

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察,必以俱。(狱:古义"住,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

经发生较大变化,这就是常诉讼事件",今义"监狱")一定根据实情去处理

补充一古汉语中常常省略①省略主语:(臣)今①(我)如今即将离朝

一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征,面对这份奏表,禁不

时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②省略谓语:一鼓作住流下泪水

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气,再(鼓)而衰,三(鼓)②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

调序一古汉语中的倒装句能谤讥于市朝。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正常句式为:能于市朝我的过失

删除-一古汉语中有不少①去战,勇气也。(“夫①作战,靠的是勇气

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句首发语词,无义)②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

简要口诀:名词要留,无义要删,省略须补,倒装要调,更多时候,用换来整。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

理解内容分析概括

(2019•天津改编)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縻稍之供,父母芝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

而诵诗书,克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

之书,皆集于此,不必号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液者,非天质之

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项余,撰长书以

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尊而公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爰。其将

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

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方有裘葛之遗岁:岁月

B.不必者余之手录若:像

C.生以乡人子腐余谒:拜见

D.言和而色夷和:谦和

2.第一段画线句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什么?(2分)【考点:内容理解与概括】

3.结合全文,说说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考点:把握作者的情感】

(-)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

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亚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日:

“此固太守事业,水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

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节

选自《智囊》)

[注择]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

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好: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文卷悉烬悉:⑵喝使归舍舍: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译文:

15.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

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

16.为了突出况钟品格,文章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考点:分析写作手法)

考点五内容理解与概括

【常见题型】

1.填空题。

2...为什么要_/_的原因是什么?

3...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4.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

1.理解类

(1)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

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

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4)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

文字回答。

2.归纳概括类

(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

范围内概括。

(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

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

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讲述同一事件

或方面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考点六把握作者的情感

【常见题型】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作者为什么会……(激动、忧愤等)?

4.阅读第X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赞扬/否定。

【答题思路】

L从关键词判断。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句子。

2.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判断。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3.从关键句入手。叙事类文章中那些议论与抒情的句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

感态度。

考点七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选文表现了XX怎样的品质?

2.XX的哪些方面让人感动(钦佩)?请根据选文第X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选文表现了XX的哪些特点?

5.本文中XX还有什么突出事迹

6,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1.了解设题特点

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大

体包括:①对现实的态度,如豁达、消沉;②意志特征,如勇敢、果断;③情绪的感性特征,

如热情、开朗;④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2.关注人物的思想和言谈举止

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故分析人物情感应紧扣该人物的语

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进行。

3.关注评价性的句子

我们还可以从他人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

人物的所作所为能够反映其性格特点、精神面貌。

5.积累分析人物的术语

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词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H441⅜⅛⅛π1*/£∕*mP∣⅞,⅛∙星曰Jr,N.............

人物形*________常用词犷I

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精于谋划、为人谦

臣子

让、破案如神...

正面人

情趣高雅、超凡脱俗、桀鹫不驯、多才多艺、博学多闻、淡泊名

物名士

利、安贫乐道……

父母勤劳、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重视教育……

小孩勇敢、机智、聪慧、好学上进、孝敬长辈、口齿伶俐、勤奋刻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狡诈贪婪、趋炎附势、背信弃义、沽名钓誉、恃强凌弱、见风使舵、蛮

反面人物横专断、表里不一、口蜜腹剑、无恶不作、忘恩负义、油嘴滑舌、卑鄙无

r

τr.l-⅛rJX-1-----LJ∙ΓLɪnτr∏ττ^壬I工左∙⅛L1.a∙⅛-r-

考点八分析写作方法

【常见题型】

1.本文开头从……说起,有什么好处?

2.文章是怎样写……的?

3.第X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手法)?

4.选文是怎样表现……的?

【答题思路】

1.明确文言文的体裁

中考大多考传记、叙事、写景类文章,不同的体裁写作方法迥异。

2.精读文本

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如传记类的写了谁,他做了哪些事情。

3.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

有的中考题还会考查语言赏析类试题,这类题要注意辨析修辞方法。

4.根据文体辨析写作方法

(1)叙事类的重点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对比、衬托、侧面描写。

(2)写景类的注意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

(3)议论类的重点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要认真组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

比较异同迁移辨析

[2019・深圳改编]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

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蒙薛以军中多务()(2)友言肃过寻阳()

(3)”更刮目相待()⑷人有从学者()

2.[改编]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考点:辨析语言现象】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感盛

C.孤常镂书D.诋我夸呼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

困难的?(3分)【考点:比较异同】

5.联系生活实际,两文中有哪些学习的方法可以借鉴学习?(3分)【考点:迁移运用】

6.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考点:文意转述】

A.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对鲁肃一番话,表达了吕

蒙对鲁肃的嘲笑和讽刺。

B.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言辞恳切,没有轻视吕蒙,希望吕蒙能够增进学问,有所进步。

C.董遇不教别人是因为学问可以从读书中增长,一定要自己潜心苦读,才会获益更多。

D.董遇所说的三余时间泛指像这种情况的所有闲余的时间,他希望人们能够利用诸如''三

余”一类的时间用心苦读

考点九比较异同

【常见题型】

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的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分析。

2.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甲文中的……能否用乙文中的……解释,为什么?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题思路】

1.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

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

确地理解。

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

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考查角度应考策略

1.整体把握。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作

比较文章内容者的情感及态度

异同2.具体分析。在归纳内容要点时,首先要把握文意,筛选、提炼

停自T俞光力音至阻曲“何RvHar~⅛何人俯了何聿就⅞∙∙⅛∏何”J

比较主旨情感1.正确翻译句子,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

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

比较人物形象

写等;文段中简洁的人物特征概括语句

异同

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

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其次要明确常见的写人叙

比较写作手法

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是:使用了……,形象地写出了……,

异同

突出了……的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主旨”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

比较探究启示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

异同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

新音.晶匕。金■-右■锂~⅛3方■福住如占怨■徨去推⅛⅛以人住

考点十迁移运用

【常见题型】

1.结合选文,谈谈你在……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结合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

3.对于文中……,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题思路】

1.迁移拓展类试题

这类题往往联系课文进行迁移联想。

(1)熟悉课文是前提。这类题一般会针对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要对课文内容较为熟悉,

才能顺利答题。

(2)抓住相似点进行联想。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出课内外内容的相似点;或者根据课外

选文的提示,在课文中寻找相似、相同、相反的内容。

2.开放探究类试题

这类题或要求结合自身或现实,谈启示或收获;或者针对指定话题,要求发表自己的见

解。

(1)领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

精神。

(2)紧扣选文,观点正确。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所持观点、看法不

能偏颇过激,甚至错误。

(3)注意联系实际。要求联系实际生活的,要从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

有新意。

(4)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道理充分,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考点十一文意转述

【常见题型】

此类题为选择题,一般为文中原句转述,或者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整合的转述,转述后有

三种结果:

(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答题思路】

1.培养细心的审题意识

明确题目要求,看清是选择“不相符的一项”还是“符合的一项”。

2.关注难点选项

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结合对选项的理解进行比对,得出答案。

【注意】

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项对应的段落,再从该段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话语。

二比: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

考点十二辨析语言现象

【常见题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O

2.下列句子与文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

通假、一词多义常常在文言实词中考查,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有时候体现在句子翻译中。

这些语言现象有时候也单独考查,一般针对课内选文部分。解答时须了解以下内容。

文言文中的语言现象

知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储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

通假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某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