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铁鱼的鲤

许地山①

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

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大队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

帽子,西服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

“雷先生,这么忙!”

“唔,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

在演习逃难哪!”

“可不是!”黄笑着回答他。

黄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如有兴致,请到舍下,

我打开给你看看,还要请教。”

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

Γ,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想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

是什么武器图样了。他顺口地说:“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

图样罢?”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

“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

“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J

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

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

“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到架边把一个约为三尺的木箱拿下来,

取出一条“铁鱼”来,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我这潜艇特点是在它像一条鱼,有能呼

吸的鲤,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鳏,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

逃出,浮到水面。”

他一面说,一面演示,黄有点不耐烦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鳏,他不歇地说他的发

明怎样有用,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的军备。

“海军船坞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

“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

“你为什么要辞工呢?”

第1页共42页

''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

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J

“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J

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

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

"你老哥把世情看得太透澈,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J

“有什么法子呢?我只希望我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我的那一天来到。”

黄已踏出厅门,说:“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

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

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

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雷身边只剩十几元,只好随着一班难民在街边打地铺,

身边是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他们互相照顾。

一天,在大街遇见黄,各人都诉了一番痛苦。

黄把他拉到一个小茶馆去,老头子就告诉他那潜艇模型己丧失了。他身边只剩下一大卷

蓝图,和那一座铁鳏的模型。

出了茶馆,到西市来,小饭摊主人就嚷着:“雷先生,信到了」

雷几乎喜欢得跳起来,儿媳妇给他汇了一笔到马尼刺②的船费及其它费用,黄也赞成他

去。他不愿,说他的发明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将来总有一天要大量地应用。

黄知道他有点意气;也不再去劝他,就告辞走了。

他对妇人说,他明天就要下船,给她五十元,说钱是给她做本钱,经营一点小买卖。她

感激到流泪,眼望着他带着那卷剩下的蓝图与那一小箱的模型走了。

船离港之后,黄直盼着得到他的消息,过了好些日子,他才从一个赤坎③来的人听说,

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

去了。黄不觉滴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鲤,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

一九四。年(有划改)

【注】①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②马尼剌,即

马尼拉(Manila),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③赤坎,地名,今属广东湛江。

文本二:

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

唐明华

听说郭永怀要回国,同事大惑不解。“搞研究,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条件,你为什么非

要回去呢?”郭永怀目光澄激,答道:“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

1960年初春,李佩发现,丈夫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彻夜不归,心想:搞理论研

究,至于这样吗?

第2页共42页

郭永怀闷了一会儿,憋出一句:“别问了。”

不久,他“失踪了”。

郭永怀伫立在沙漠中一片空旷的靶场上。

朔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实验场区没有帐篷,也没有座椅。站乏了,冻

透了,只能咬牙坚持。终于挨到开饭时间,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

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因为粮食短缺,许多人得了浮肿病……有关工作和生活的任何

细节都必须守口如瓶。

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

搅拌炸药……

1964年10月16日清晨,新疆,罗布泊腹地。

“轰隆隆一一”一声巨响,石破天惊,巨大的蘑菇云缓缓升腾,刹那间,郭永怀如释重

负,他开心地笑了。

1968年12月4日,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郭永怀决定当晚赶回北京,同事们劝他改乘

火车,郭永怀淡然一笑:“我搞了一辈子航空,不怕坐飞机

凌晨时分,飞机抵达北京的机场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清理现场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同事们辨认出

遇难者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当两具尸骨分开时,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一一那

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一一生死关头,科学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科研

资料,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

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

出稍。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雷先生回答黄先生时说“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表

达了他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和对现实处境的怨愤。

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澈”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就连黄先生也认为他的发明是

“没有实现机会了”的,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

C.“搞理论研究的,至于这样吗?”面对妻子的疑惑与担心,郭永怀先是“闷”了一会儿,

才“憋”出一句“别问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波澜。

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郭永怀不计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亲自搅拌炸药,不怕坐飞机,

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面对危险时的无惧与坦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标题,设了悬念,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围绕着“铁鱼的鲤”将雷先

生不幸的人生遭遇巧妙地串连在了一起。

第3页共42页

B.文本一的最后,黄先生因雷先生落水而难过,他认为“铁鱼的鲤”发明太早,要潜在水

底,这看似无理,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

C.文本二中“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鞘”一句,用比喻来描绘导弹发

射升空的壮观景象,结尾这样处理意味深长。

D.雷先生和郭永怀,生活时代并不同,但作为科学家,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

是一致的,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

8.作家老舍说过,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幕布。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9.同样是写科学家的故事,因文体不同,在叙事艺术上也有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比较并

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藏”

孙犁

清晨,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田野看来是安静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

里豆棵下面,掩藏着无数的妇女,睡着无数的孩子。他们的嘴干渴极了,吸着豆叶上的露水。

如果是大风天,妇女们就把孩子藏到怀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着。风一停,大家相看,

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们就把被子披起来,立在那里,身上流着水,打着冷颤,牙

齿得得响,像一阵风声.

浅花的肚子越发沉重了,她也得跟着人们奔跑,忍饥挨饿受惊吓。她担心自己的生命,

还要处处留神肚里那个小生命。像这样整天逃难,连个炕席的边儿也摸不着,难道就把孩子

添在这潮湿的大洼里吗?

浅花心里明白,现在她不能去麻烦丈夫新卯,他现在正忙得连自己的命也不顾。只有她

一个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园里,每天下午情况缓和了,浅花还得偷偷给他送饭去。

和丈夫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年轻人,浅花不认识。从浅花眼里看过去,丈夫和这个外路

人很亲热。外路人说什么,丈夫很听从。

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

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

第4页共42页

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就做了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辅辘,

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这样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大大的良

民。虽然村子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

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

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得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

还是心痛。

“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

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J

那个人很快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

日于?”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还

是这玩艺儿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来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

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

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

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犁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

一个老婆婆手里,令她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浅花托着

一个石纯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

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

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

脑袋射击。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上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

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臧工

在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谢了结了实,瓜儿熟了落了蒂。人

们为了未来的光明,正在田野里进行着斗争。

第5页共42页

(有删改)

文本二:

荀子在《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

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

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

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

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女主人公在送饭过程中,趁四处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高粱地,最后走到自家菜园

时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暗示完成任务后,她的内心得到暂时放松。

B.浅花挺着沉重凸胀的大肚子来送粮,丈夫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

表现出丈夫矛盾的心理:既希望看见妻子,又不忍心看到要子受苦。

C.文中写女人们跌坐地上,身子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

脸上等情节,凸显出抗战时人民相互救助,团结一致,不向敌人屈服。

D.浅花在阴冷的、潮湿的洞中生下孩子,而这时候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

照着,豆花结了果实,体现了抗战时军民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营造出安宁优美的环境氛围,

和下文的紧张氛围形成反差。

B.文章语言质朴不乏清新,简单不失诗意,多用对话和心理直白的方式,塑造了浅花、新

卯、外路人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C.文章情节看似波海不惊,实则有曲折波动,比如浅花偷偷送饭、敌人折磨百姓、青年人

在外路人带领下营救百姓等。

D.宗白华在《美学散步》否定了单顾“全”或者“粹”的一面,认为要牌证统一,既要“全”

还要“粹”才能称之为“美”。

8.中国人取名往往有一定讲究,给女孩取名常这用鲜花美玉等物象,表达出家人对孩子的

美好祝愿,本文结尾处却用“藏”给新生女孩命名,请结合文本一,试从结构、主题等方面

谈谈你的理解。

9.请结合文本二关于“全”或者“粹”的观点,谈谈文本一中作者是如何处理景物描写的。

第6页共42页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四十一个

(苏联)拉夫列尼约夫

一支红军残部从里海岸边向卡拉炸姆沙漠撤退。一个女战士叫玛柳特卡,她是队伍里的

神枪手,她的死亡海上已经有四十个白匪军官了。这天,玛柳特卡发现一支骆驼队,政委叶

秀可夫立即带着战士们追上去。哥萨克兵躲在骆驼后面开火,红军战士还击着。玛柳特卡举

枪瞄准着一个中尉。一声枪响。”第四十一个”,玛柳特卡数着数。可中尉并没有被击中,他

从骆驼后面举枪投降了。战士们从他身上搜出一份文件,得知他肩负者秘密使命。政委叶秀

可夫决定把他押到司今部去。一路上,他由玛柳特卡看管。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阿拉尔海,在岸边发现了一个吉尔吉斯人村落。战士们受到热

情款待。吃完饭,玛柳特卡马上把中尉用缰绳捆起来。此刻她内心沸腾,诗兴大发,一心想

把经历的事写出来。她向吉尔吉斯人要了一张画报,又从行军囊里取出半截铅笔,坐在火盆

旁边,歪歪扭扭地写起诗来。中尉用那碧蓝的眼珠看着,惊讶地说:“你在写诗?”妈柳特

卡恼火地答道:“你以为只有你会跳几下法国舞,我就得是个乡下傻瓜吗?”中尉表示她并

不傻,只是觉得现在不是时候,要她读一段听听。玛柳特卡说,你听不懂,你血管里是贵族

老爷的血,我写的是穷人。中尉说:”或许内容对我格格不入,可是人了解人总是可能的呀。”

“好,就依你……”玛柳特卡开始给中尉读她写的诗。

政委急于把中尉解到司令部去,他决定派玛柳特卡和两名战士押着中尉,由海路出发。

黄昏,他们上了船。小船沿着平坦的海岸飞驶。玛柳特卡望着碧蓝的海水,觉得海水蓝得沁

人心脾。一抬头,她的目光与中尉的蓝眼睛相遇,不禁全身打了个寒噤:“我的妈呀!你的

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

然而不一会儿,乌云蔽天,浪涛击岸。小船在海浪中颠簸,遇到风暴了!一个巨浪打折

了桅杆,把两个战士卷下海去。玛柳特卡两手紧紧抓住船舷,中尉吓得直划十字。海咆哮着,

浪头抛掷着小船。把小船冲向岸边。船系在岸上一块石头上,她一次又一次地对着茫茫大海

呼喊着自己的战友。寂无回音,她伤心地哭了起来,中尉冻得直打哆嗦:“嘿,他妈的,真

像小说里一样,鲁滨逊带着他的礼拜五。”这是一个四面临水的小岛。

第二天,玛柳特卡发现岸边的小船被冲走了。中尉也病倒了,蓝眼珠浑浊无神,脸颊烧

得烫人,嘴里还喃喃地说着胡话。玛柳特卡悲痛地说:“他要死了,叫我怎么向叶秀可夫交

代呀……我的蓝眼珠的傻小子呀。”玛柳特卡悉心照料了几天几夜,中尉终于醒来。他望着

玛柳特卡憔悴的脸上那一双温柔的眼睛,感激地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抚摸着她的臂弯,说:

“谢谢你,亲爱的姑娘!”玛柳特卡说:“我又不是野兽,能眼看着一个人死吗?”她给他弄

来吃的。中尉感动地说:“谢谢,玛柳特卡,我永远忘不了这件事

春天来了,蔚蓝的天空,海鸥在飞翔。玛柳特卡找到了一所渔民小房,房里有落下的大

第7页共42页

米和白面。他们搬进了小房,高兴地围着火炉说笑。中尉称玛柳特卡“礼拜五”并给她讲起

了鲁滨逊和礼拜五的故事。玛柳特卡入神地听着。中尉告诉她,战前他是大学生,研究语言

学,家里有很多书……他感到身体虚弱,停下不说了,玛柳特卡怜惜地摸了一下中尉的头发,

他惊异地抬起蓝眼睛,看着她。这目光,煽起了玛柳特卡的少女柔情,他们紧紧拥抱了。

中尉本应是玛柳特卡死亡薄上的第四十一名,现在却成为她欢乐薄上的第一名。这天,

他们躺在沙滩上,中尉感慨地说,没想到人生最美满的日子在这令人绝望的大海边度过。他

希望永远留在这里,远离战争、流血、仇恨。他劝玛柳特卡跟他一起到高加索去,埋头读书。

玛柳特卡激烈地反对着,两人争论起来。玛柳特卡扬起手,给他一记耳光。吵嘴过后,两人

都赌气不说话,可是在这荒岛上能躲避到哪里去?中尉感到别扭,他向玛柳特卡道歉。他爱

她,也恨她,她对自己的信仰无限忠诚,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玛柳特卡也为

他们的分歧难过,哭着说:“我为什么要爱上你呀?把我害苦了!我的心都折腾出来了J

这天,两人又坐在沙滩上。中尉发现海面上出现了一只帆船。两人欣喜若狂,紧紧拥抱。

他们挥舞着手臂,高声喊叫着。玛柳特卡让中尉回屋拿枪发信号。中尉连放三枪,发狂似地

大叫起来:“我们的人!我们的人!乌拉!……先生们,快来呀,在这儿……”他把枪丢在

沙滩上,跑入水中。玛柳特卡惊叫了一声,抓起步枪,声嘶力竭地喊:”站住!你这下流的

白党,回来!”中尉沿着海岸在水中跑,跌倒又爬起。“站住!”玛柳特卡举枪瞄准。中尉仍

在跑。“砰”地一枪,中尉中弹,他转身面对玛柳特卡,喃喃地叫了声“玛莎!”就倒下。玛

柳特卡丢下手中的枪,朝中尉跑去。中尉躺在水里,玛柳特卡一下子跪到水里,把他的头紧

紧搂在怀里,哭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海在咆哮,在狂吼,波涛汹涌,在一场激烈的搏斗中,互相冲击着……

(摘编自王庚年译《第四十一个》,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的红军队伍追击驼队、俘虏白匪中尉的激烈战斗场景,既推动小说情节的

发展。又收获开门见山、先声夺人的表现效果。

B.玛柳特卡是一个优秀的红军女战士,她仇视白匪,对信仰无限忠诚;她善良多情,内心

充满着人性光辉,其形象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C.与一般的战争题材小说相比较,此小说构思特点鲜明,它在战斗叙事中穿插美好爱情生

活的描写,情节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中走向高潮。

D.大海是作者反复描写的对象,它时而蔚蓝宁静,时而惊涛骇浪,这些描写既为人物活动

提供了真实背景,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7.关于玛柳特卡与白匪中尉相处片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柳特卡看到白匪中尉病倒很悲痛,原因只是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政委交待任务。

B.白匪中尉轻抚玛柳特卡臂弯这一细节,折射出他对这位女战士怜爱又感激的心理。

C.玛柳特卡与中尉搬进小屋后快乐谈笑,说明他们相处融洽并且产生彼此倾慕情情。

第8页共42页

D.描写白匪中尉与玛柳特卡深情拥抱情节,表现出超越阶级的幸福美好的纯粹爱情。

8.小说以“第四十一个”为标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玛柳特卡射杀中尉的结局,虽出乎意料却又符合情理,请结合文本简要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妙光塔下

贾大山

南门里头,一排高低错落的民房中间,矗立着一座古塔,那便是慧云寺的妙光塔了。慧云寺

早已断了香火,妙光塔也明显地倾斜了,酥裂了,像一个人到了风烛残年。平时人们一走近

它,就会听到老街长的呼喊:

“喂,闪开些,小心砸着了,那里危险!”

老街长就住在慧云寺旁边的一个栅栏小门里,看着这座古塔,不知呼喊了多少年,如今头发

霜白了,还在不断地认真地呼喊。

这天晚上,月亮刚刚出来,人们又听见他在庙台上呼喊,不过内容变了,声音也很柔和:

“乡亲们,大热的天,钻在家里干什么,出来凉快凉快吧!”

听见呼喊,一群孩子首先跑过来了。他们知道,老街长很会讲故事,也很喜爱孩子们。他们

众星捧月似的坐在他的身边,有的趴在他的背上,嚷着要他讲故事。

老街长摇着芭蕉扇子,笑眯眯地望着孩子们问:

“你们想听什么故事?”

“我们想听神话故事!”孩子们一齐说。

老街长望着古塔,稍微想了一下,就给他们讲起来了。他说当年造塔时,来了一个乞丐,坐

在寺外监工,工匠们遇到难题就去问他。可那乞丐从不说话,工匠们问什么,他就在地上画

什么。他说那个乞丐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

“老街长,又在讲吕洞宾呀?”

这时候,大人们摇着扇子,拿着板凳儿,也凑过来了。老街长对着他们笑了笑说:

“呵,讲着玩哩。”

大人们坐下了。

“最近,吕洞宾又来了,耍修这座古塔了,晓得了吗?”

第9页共42页

人们想起来了,那是一天下午,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这里。车上下来一个姑娘、一个官员,最

后下来一个清清瘦瘦、头发稀稀的老头。那老头戴一副金丝眼镜,脖子上挎着照相机,一口

北京话。他们在慧云寺里整整看了一个下午,谈了一个下午。从那天起,老街长天天光着脊

梁到寺里去,拔寺里的野草,清寺里的狗粪,中午也不休息……

人们望着古塔,高兴地说:

“早该修一修了,这座古塔,是城里一景哩!”

“塔刹呢,塔刹哪里去了?”

“四座小塔修不修?早先还有四座小塔哩,环绕着大塔,乾隆爷看了都喜欢……”

“修。”老街长摇着芭蕉扇子,对大家说,“大塔也修,小塔也修,大殿也修。不过,那个

北京老头说了,要把那些丢了的古砖找回来,才能修哩。他说这叫‘修IFl如旧'……”

“哼,抽风哩!”宰牛的马老大蹲在庙台上,冷冷地说,“从前叫拆庙,如今又要修庙,修

就修吧,还要‘修旧如旧‘!”

一阵凉风,从东边的菜地里吹过来,把大人们的笑容吹走了。孩子们不管大人的事情,一心

想着吕洞宾:

“老街长,吕洞宾画了一些什么呀,你还没讲完哩!”

“往上看,”老街长指着塔上说,“他的作品,塑到塔上去了。”

“在哪里,怎么看不清?”

“在那里,仔细看……”

老街长正给孩子们指点,卖菜的蒋五婶忽然插了一句:

“老街长,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负责看塔呀?”

“嗯。”老街长点点头。

“白干?”

“不,有补助。”

“一个月多少钱?”

“就那些。”

蒋五婶扑哧笑了一声,又说:“这么多年了,那些古砖怕是早失灭了,到哪里去找呀?”

“老街长,那些古嵇,要是垒了猪圈呢?”

“拆。”老街长说。

“要是盖了房子呢?”

老街长看看大家,迟了一下说:

“也拆。”

大人们低下头,谁也不说话了。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偷偷观察着他们的脸色。静了

一会儿,不知是谁小声说:

“那个北京老头真古怪,偏偏稀罕那些烂砖……”

第10页共42页

“烂砖?”老街长仿佛生了气,望着那人脊背说,“那是唐砖!”

“拆,也不白拆。”老街长依然摇着芭蕉扇子,对大家说,“那个北京老头说了,只要能把

那些古砖收回来,拆你一个旧猪圈,赔你一个新猪圈……”

“要是拆我两间旧房子呢?”蒋五婶问。

“那就赔你两间新房子。”老街长说。

“真的?”

“真的。”

蒋五婶笑了,马老大也笑了,许多人都笑了。

这时候,圆圆的月亮游到塔尖儿上去了,照得古塔更清晰……

“要不,我们自己拆了吧,省得心里不上不下的……”

“不要赔偿了?”

“不要了,那些古砖本来就是老祖宗的东西……”

“那、那得拆多少房子呀?”

“是呀,我们的损失……”

老街长好像并不关心这些事情,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一个小姑娘问:

“老街长,人们怎么晓得那个乞丐是吕洞宾呢?”

“塔造好了,那乞丐要走了,人们问他的姓名,他便走到路南的茶馆里喝水去了。你们猜怎

么喝?他躺在地上,张开嘴,从壶嘴里接了一滴开水喝……”

“哎呀,不烫?”

“不烫。”

“那就晓得是吕洞宾了?”

“你们想啊,上面一个壶嘴,下面一个人嘴,嘴,又叫什么呢?”

“口!”孩子们一齐说,“两个口……”

“中间还有一点水呢?”[闵

孩子们“啊”了一声,拍着手笑了,都说有趣、有趣。

他们仰着头,静静地注视着那座古塔。明净的月光里,他们终于看清了,塔身上那一块块酥

裂了的泥巴,竟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那是一头狮子,那是一只大象,那是一尊菩萨,那是

一朵莲花……

(有删改)

[注]“吕”繁体字写作“吕”。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刻画老街长的同时,着力塑造群体形象,凸显了时代潮流镌刻在人们情感上的

烙印,体现了对普通人的关注。

B.从提醒人们小心古塔危险到让大家出来凉快凉快,小说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老街长由

第11页共42页

守塔烦闷到修塔欣喜的转变。

C“一阵凉风,从东边的菜地里吹过来,把大人们的笑容吹走了",形象地写出人们对

修塔“修旧如旧”做法的不解。

D.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大人们拆还古砖的结果,而是以孩子们眼中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引

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味悠长。

7.关于文中人们讨论是否拆还古砖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拆”“也拆”,简单而坚决,可以看出老街长对拆还古砖的支持;“烂砖?”“那

是唐砖!”从语气中可以看出老街长对古砖价值的重视。

B.“蒋五婶笑了,马老大也笑了,许多人都笑了”,将“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

括性描写有机结合,既突出个人,又顾及群体。

C“圆圆的月亮游到塔尖儿上去了,照得古塔更清晰……”以景象描写的插入配合氛围

的变化,有助于叙写下文众人讨论拆还古砖的情节。

D.这一部分段落大多短小,甚至部分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既加快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也简洁而准确地表达人们对拆还古砖的不同态度。

8.小说中神话传说和现实事件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概括分析。

9.贾大山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他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请

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美如夏花

张忆安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老邹。”会议室里,垂老的魏子初沉浸在回忆中,香烟快烧到手

了都没注意到。对面的美国老兵接上话茬:“这位邹先生,我见到他是在6月10日夜晚。当

时我正率领一个班执行夜间巡逻任务,在距离营地两公里左右的山丘上,发现了他的侦查小

组……”

邹远亭缩身在小山丘的石缝中间,借着蒙了厚厚红布的手电发出的一点暗淡红光,全神

贯注的计算着。美国人的防御圈并不难找,在漆黑一团的朝鲜半岛山地中,很容易发现被美

国军营灯光照亮的夜空。真正要紧的是测距、测高和计算一定要准确。邹远亭把目标中心放

在了美军营地里的油料、弹药堆放场上。打中这里,美军自己的汽油、炮弹就会变成志愿军

第12页共42页

火力的一部分。一定要准确、准确、再准确!要打到美国人疼,打到他们不敢再欺负中国人。

他在国民党部队的时候,曾经见到过被日寇刺刀挑死的孩子。国家弱小,就要受人欺凌,

没有谁是安全的。那时候的他对中国已经彻底失望了,只想着有一天攒够了钱就离开。是报

纸上的一条新闻,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美国人在烟台开车撞死了一个黄包车夫,共产党控

制的烟台政府把肇事者抓了起来,判他有期徒刑,让他支付数额很高的赔偿,还让肇事者和

美国驻青岛领事一起,给死者披麻戴孝送葬。这样的政权,才能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吧。当

时他就这么想。因此在战场上,他抓住一个机会逃到了解放军这边。

现在看来,这支部队没有让他失望。这样想着,邹远亭手下毫不停顿,几个最后的数字

眼看就要算出来了。

“敌人!”身边为他放哨的话务员小周低喝了一声。

邹远亭头也不抬,仿佛没听见一样,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算完最后一个算式。

“什么情况?”一边把最后结果记录在纸上,邹远亭问道。

“好像是敌人的巡逻队,很可能已经发现咱们了,正在展开。”小周把冲锋枪口指向漆

黑的夜色,神情警惕的答道,“怎么办?老邹,你快拿个主意J

撤退吗?邹远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趁着美军还没有合围逃出去。不,不能那么做!他马上

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夜色深沉,现在轻装突围的话,那就必须扔下沉重的测距装备和步话机。

敌人发现这些东西,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一个炮兵侦查小组,这次反击就泡汤了。邹远亭看向

小周,在对方的眼睛里找不到恐惧,只有焦急。

“把步话机给我,顶住两分钟。”邹远亭道。他没有多说任何话,用不着说什么豪言壮

语。波波沙冲锋枪清脆射击声在身边想起,小周打出一个又一个长点射。这样的射击方式保

证不了精度,但没关系,只要能把敌人压住一小会儿就行了。

“张庄,张庄,我是李庄,我是李庄。美军坐标……”邹远亭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对着

步话机的受话器大声喊道。手榴弹爆炸声响起,冲锋枪的射击稀疏下去。小周可能快没有子

弹了。但没关系,消息已经发出了,或者,现在可以试试突围?

“轰!”猛烈的爆炸近在咫尺,邹远亭被震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好像经历了开天辟

地到弥勒降世那么久,又好像只过了一瞬间,他再次清醒过来。枪声已经停下了,有人在不

远处喊着什么。邹远亭摇摇头,像是要把耳朵里的轰鸣声摇出去。又过了一小会儿,等耳鸣

不那么厉害了,他听清了,那是有人在用蹩脚的中文劝降。从石缝里看出去,能看到小周的

遗体。他头上中了一块弹片,但伤口没有流出太多的血。身上还中了好几处枪伤,在牺牲前

全身的血已经流干了.邹远亭看着小周,心中并没有什么悲痛,他知道,很快他们俩就能见

面了。他掏出手枪,拉开枪机,向茫茫夜色中隐约活动的黑影射击。战斗很短暂,枪里的八

发子弹还没有打完,邹远亭就被对方命中了好几次。有一枪更是直接把勃朗宁从邹远亭手中

打飞了出去。不太疼,起码没有想象中那么疼。只是全身的力气好像被抽走了,呼吸都开始

觉得费力,应该是到了最后的时刻吧。邹远亭忽然担心起来,万一战友们没有收到自己的情

第13页共42页

报呢?自己牺牲了事小,反击失利的话,接下来的仗就难打了。

就在这时,夜空中忽然传来一阵凄厉的轰鸣,好像巨龙发出的愤怒咆哮。邹远亭用尽最

后的力气,抬头看去。一道道火光划破了漆黑的夜色,从四面八方扑向美军营地。火焰迸发

出来,连成一片火海,那是铁在燃烧。离他几步远的地方,儿个围拢过来的美军士兵也瞠目

结舌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不知过了多久,炮击终于停顿下来。一个美军军官如梦方醒一样走

向邹远亭,弯下腰查看他的情况。邹远亭没有注意这个美军军官。他还在望着烧得照亮半边

天的美国军营。在最后一丝生命的光芒从眼中消逝的时候,他喃喃地说了一句:“真美啊,

像夏天的花!”

会议室里,寂静压住了所有声音。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发出任何声音。良久,美国老

人似乎从记忆中醒来,看了看对面的魏子初,说道:“虽然身处不同阵营,但那两位志愿军

士兵是值得敬佩的勇士。我知道中国人要落叶归根,就留下这个印章。想着早晚有一天,我

应该让他们回家。所以,我来了。”

(节选自张忆安《美如夏花(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专心计算美军营地油料、弹药堆放场的位置参数时,邹远亭心中默想着要打疼美国人,

打到他们不敢再欺负中国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B.小说叙述烟台政府让美国青岛领事与肇事者为死者披麻戴孝送葬这件事,既交待了邹远亭

投诚的原因,又为下文表现他视死如归的气概埋下伏笔。

C.当美军包围上来的时候,小周警惕焦急地寻问,邹远亭要过步话机,大声地报告着美军的

坐标,小周的胆怯与邹远亭的沉着果断形成了鲜明对比。

D.志愿军大炮咆哮着,一道道火光划破夜空,从四面八方扑向美军的营地,火焰连成火海燃

烧着,这战场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邹远亭牺牲的壮烈。

7.关于邹远亭牺牲过程的细节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像经历开天辟地到弥勒降世那么久,又好像只过了一瞬间,这是心理夸张描写。

B.邹远亭摇摇头,像是要把耳朵里的轰鸣声摇出去,这一动作描写运用了比喻修辞。

C看着小周时邹远亭心中并没有什么悲痛,他知道很快就能见面了,这是心理叙述。

D.邹远亭喃喃地说了一句“真美啊,像夏天的花!",这既是语言描写又是心理独白。

8.小说标题“美如夏花”意蕴丰富,请简要概括。(6分)

9.小说在魏子初接待美国老兵事件中插叙有关邹远亭的回忆,这样构思有哪些表现效果?请

简要分析。(6分)

第14页共42页

(二)现代文阅读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阿吾斯奇[ii]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沙尘,

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锹的几个人身上。他弓起背使劲铲开沙石,刨飞的尘土打在旁边

人的衣裤上啜嘘作响。七八个人手脚不停地挖了一个多小时,才在坑深两三米的地方碰到棺

材。

露出棺盖时,站在几米外的一家人走到近前。

这家人是埋在靶场东头这位烈士的家属。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连

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因马惊不幸坠亡。当时、家属表达了将孩子葬在连队的意愿。上个月,

这位烈士的弟弟辗转联系到团部,说想来接大哥的遗骸回家。

拾捡骨殖装箱时,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

阖棺前,他爬出坑外。烈士的弟弟上前将他从地上搀起。看他站稳了,松开手倒退两步,

向他鞠了一躬。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刺鼻。教导员让正准备回填土坑的战士们

赶紧收队,和家属一同返回连队。

路上,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他的身份,“这是南疆军区来指导工作的殷营长,他弟弟

是咱们连队的三班长,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

“那这正好能跟兄弟见面了。”烈士的弟弟说。

“三班长现在正在总医院住院……休养好了就回来。”教导员说。

“生病了?”烈士的弟弟问。

他没作声。

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需要乡里派拖拉机来

运走,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驾驶员给连队打电话,让人快给送油来。小弟一听就拿上

一桶油,开着皮卡去给拖拉机送。顶着风雪返程时,对面驶来一辆大卡车,司机没留神,车

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

上午那个人朝他鞠躬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相比那个人的兄弟,小弟至少

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

这两年不知说过多少回要来阿吾斯奇,可想不到有一天在这儿了,会是帮小弟收拾放在

连队的被褥衣物和储藏室的行李,然后带走。

又想起小弟在少林寺学武时给他写的信,说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

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然后回学校跑圈。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

术和器械。

后来,小弟在信中提到未来的出路。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

第15页共42页

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进部

队立功受奖的机会比他更多。

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

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他的箱包收得很

利索,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和工资,大

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好好生活。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

做,小弟就大发脾气.

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见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见他

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

“营长好啊

“沈军医……”他颔首示意。

“今天你也辛苦了,上午还帮他们干活儿。”军医说。

“小事。就是觉得这家人也挺奇怪的,隔了四十多年才来。”他说。

“下午和教导员陪他们在连队里转了转,听这个人讲,他们父母不识字,早些年家庭条

件也不好,没坐过车,从老家过不来。他弟弟一家子这回过来也不容易,路上光火车就走了

三天,往阿吾斯奇走的路又刚化过雪,有些地方路都毁了,颠了快四个小时,吐了一路

“能找过来是挺不容易的。”他说。

“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

“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收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

“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军医说。

那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他。说知道他要上山来,特意练

来写的。

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对军医说,自己还没成家,这怎么受得起?

军医摇了摇头,说这哪是写给相好的,是苏轼七年没见着苏撤了,苏轼想他的弟弟啊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8期,有删改)

【注】《在阿吾斯奇》于2022年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一些生活碎片来描写戍边官兵的受伤与牺牲。全文虽然没有中心情节、重点人物

和想刻意表达的思想,但是透露出了浓浓的悲意。

B.南疆部队的殷营长来到北疆的阿吾斯奇连队,见证了一个烈士家属来将烈士的遗骸移送

回故乡。那是一个七十年代骑马巡逻时牺牲的战士。

C.指导员说,殷营长的小弟能吃苦、肯干活、会带兵,曾在所在的连队当班长。前一年小

弟为了给拉煤渣子的拖拉机送油,在路上被撞成重伤。

第16页共42页

D.沈军医特意写了一幅字送给殷营长,表达兄弟之情。在沈军医缓慢的讲述和朴素的字迹

中,殷营长那痛苦的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阿吾斯奇》以淡和克制的笔调,记叙了驻守在边防线上的解放军真实的生活,以朴

素、诚挚的叙事让“家”和“国”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

B.烈士弟弟四十年后仍来接兄长遗骸返乡。这件事促使殷营长在处理弟弟受伤一事时心理

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人物悲痛而坚韧的内心,增加了小说情感的浓度。

C小说篇幅不长,层次和内涵却极为丰富。殷营长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既经历

着部队的生活,也勾联起了和小弟、奶奶一起度过的往昔岁月。

D.作者采用宏大叙事视角,把散碎的生活场景改写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命过程与人生经验,

赋予了现实生活以生命性和存在感,拓展了小说的情感空间。

8.在本小说中,殷营长的小弟一出场就缺席,他虽“不在场”,却又常常“在场谈谈你

对小弟“缺席”又“在场”的理解。

9.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述效果。在本小说中,作者虽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但

运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知视角。请简析这样写的妙处。

第17页共4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解析版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铁鱼的鳏

许地山®

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

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大队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

帽子,西服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

“雷先生,这么忙!”

“唔,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

在演习逃难哪!”

“可不是!”黄笑着回答他。

黄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如有兴致,请到舍下,

我打开给你看看,还要请教。”

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

Γ,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想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

是什么武器图样了。他顺口地说:“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

图样罢?”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

“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J

“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J

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

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

“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到架边把一个约为三尺的木箱拿下来,

取出一条“铁鱼”来,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我这潜艇特点是在它像一条鱼,有能呼

吸的鲤,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鳏,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

逃出,浮到水面。”

他一面说,一面演示,黄有点不耐烦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鳏,他不歇地说他的发

明怎样有用,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的军备。

“海军船坞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

“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J

“你为什么要辞工呢?”

“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

第18页共42页

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J

“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

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

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J

“你老哥把世情看得太透澈,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有什么法子呢?我只希望我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我的那一天来到。”

黄已踏出厅门,说:“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J

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

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

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雷身边只剩十几元,只好随着一班难民在街边打地铺,

身边是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他们互相照顾。

一天,在大街遇见黄,各人都诉了一番痛苦。

黄把他拉到一个小茶馆去,老头子就告诉他那潜艇模型已丧失了。他身边只剩下一大卷

蓝图,和那一座铁鳏的模型。

出了茶馆,到西市来,小饭摊主人就嚷着:“雷先生,信到了。”

雷几乎喜欢得跳起来,儿媳妇给他汇了一笔到马尼刺®的船费及其它费用,黄也赞成他

去。他不愿,说他的发明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将来总有一天要大量地应用。

黄知道他有点慈气;也不再去劝他,就告辞走了。

他对妇人说,他明天就要下船,给她五十元,说钱是给她做本钱,经营一点小买卖。她

感激到流泪,眼望着他带着那卷剩下的蓝图与那一小箱的模型走了。

船离港之后,黄直盼着得到他的消息,过了好些日子,他才从一个赤坎③来的人听说,

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

去了。黄不觉滴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鳏,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

一九四O年(有划改)

【注】①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②马尼剌,即

马尼拉(Manila),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③赤坎,地名,今属广东湛江。

文本二:

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

唐明华

听说郭永怀要回国,同事大惑不解。“搞研究,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条件,你为什么非

要回去呢?”郭永怀目光澄激,答道:“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

I960年初春,李佩发现,丈夫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彻夜不归,心想:搞理论研

究,至于这样吗?

郭永怀闷了一会儿,憋出一句:“别问了。”

第19页共42页

不久,他'‘失踪了”。

郭永怀伫立在沙漠中一片空旷的靶场上。

朔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实验场区没有帐篷,也没有座椅。站乏了,冻

透了,只能咬牙坚持。终于挨到开饭时间,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

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因为粮食短缺,许多人得了浮肿病……有关工作和生活的任何

细节都必须守口如瓶。

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

搅拌炸药……

1964年10月16日清晨,新疆,罗布泊腹地。

“轰隆隆一一”一声巨响,石破天惊,巨大的蘑菇云缓缓升腾,刹那间,郭永怀如释重

负,他开心地笑了。

1968年12月4日,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郭永怀决定当晚赶回北京,同事们劝他改乘

火车,郭永怀淡然一笑:“我搞了一辈子航空,不怕坐飞机。”

凌晨时分,飞机抵达北京的机场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清理现场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同事们辨认出

遇难者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当两具尸骨分开时,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一一那

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一一生死关头,科学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科研

资料,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

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

出稍。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雷先生回答黄先生时说“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表

达了他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和对现实处境的怨愤。

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澈”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就连黄先生也认为他的发明是

“没有实现机会了”的,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

C.“搞理论研究的,至于这样吗?”面对妻子的疑惑与担心,郭永怀先是“闷”了一会儿,

才“憋”出一句“别问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波澜。

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郭永怀不计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亲自搅拌炸药,不怕坐飞机,

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面对危险时的无惧与坦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标题,设了悬念,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围绕着“铁鱼的鲸”将雷先

生不幸的人生遭遇巧妙地串连在了一起。

B.文本一的最后,黄先生因雷先生落水而难过,他认为“铁鱼的鲤”发明太早,要潜在水

第20页共42页

底,这看似无理,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0

C.文本二中“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鞘”一句,用比喻来描绘导弹发

射升空的壮观景象,结尾这样处理意味深长。

D.雷先生和郭永怀,生活时代并不同,但作为科学家,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

是一致的,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

8.作家老舍说过,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幕布。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9.同样是写科学家的故事,因文体不同,在叙事艺术上也有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比较并

作简要分析。

【答案】6.C7.D

8.①交代时代背景。战争爆发,当局腐败,政治黑暗,社会生活混乱。

②塑造人物形象。如雷先生书房中各种陈设,凸显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痴迷。

③揭示作品主题。科学家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剧,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

9.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报告文学,强调真实。

②文本一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进程,文本二截取典型细节展现人物品格。

③文本一笔调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文本二语言准确有力,触动人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错,游行队伍是“预备保卫国土的”,雷先生的话“他们演习抗

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只是表达对现实环境的忧虑,没有讽刺意

味。

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澈'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错,原文“我研究潜艇,他们

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

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可见原因还有雷先生不愿把图样给外国人,不想给他们工作;

此外“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错,原文“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表明黄先生不认为

雷先生的发明有实现的机会。

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错,原文是“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二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错,文本一雷先生的发明没有实现,是因为他生活在

抗战时期,英雄无用武之地,文章委婉批判了国民党执政当局腐败的政治;而本文二则歌颂

了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为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怀。两文主旨并不一致。

故选Do

第21页共42页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开头写“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

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警报"''保卫国土”等描写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爆

发;再结合雷先生和黄先生对话中交代的“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

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可知,老百姓在“演习逃难”,表明抗战并

未取得效果;文章后面也写到这样的环境“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

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

岸上逃生”,写出当时社会生活混乱;雷先生“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

喜欢研究武器,但“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表明当局腐败,

政治黑暗。

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