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业文化(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中华商业文化(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中华商业文化(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中华商业文化(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中华商业文化(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商业文化全套可编辑PPT课件CONTENT目录第一篇积淀知识——初识商业文化第一章商史文化第二章商业文化的载体第三章多态市场的变迁第四章诚信文化第五章义利文化第六章勤俭文化第七章创新文化第二篇凝聚商魂——弘扬商业文化第八章商业文化前沿第一篇积淀知识

——初识商业文化第一章商史文化CONTENT素质目标(1)增强对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CONTENT(1)认识商业与商业文化。(2)了解商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3)明确商业文化的功能。(4)理解古代商贤的商业思想。知识目标(5)了解古代主要商业思想的商业主张。CONTENT能力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商业文化的各项功能。(2)能够找到古代商贤的商业理念在当代商业实践中的体现。CONTENT第一节商业概述第二节商业文化概述第三节古代商贤及其商业思想章节导航第一节商业概述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其本质是交换,即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商业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买进与卖出的经济活动,把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人类的商业活动脱胎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物物交换(见图1-1)。《周易•系辞下传》中记载:“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上述记载表明了中国先民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商品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日渐频繁与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上出现了贝壳等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原始形态的货币。这一时期的商品交换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能称为商业。图1-1物物交换商业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人类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无不包含着商业的巨大贡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如工业、农业和商业等)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人类早期的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不同部落之间交换产品成为经常的现象,从而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发生的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这次社会大分工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了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生产的出现。三、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奴隶社会初期因商人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分工。这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断扩大的结果。商人阶层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市场。夏朝时期,商族部落首领王亥(见图1-2)以善于商品交换而出名。王亥带领族人役使牛马驾车发展生产,并组建起当时规模最大的牛马队,携带生产的产品与其他部落开展贸易。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族人称为“商人”。王亥则被后人称为“商人的鼻祖”。约公元前1600年,王亥的七世孙商汤灭掉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时期,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促使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人。在商朝灭亡之后,商朝遗民中还有许多人以贩运商品作为自己的职业。虽然后来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已不仅仅是商人,但人们依然称这些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人为商人,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行业为“商业”。图1-2王亥(一)夏商时期的商业活动古代商人的分类商人在古代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在固定场所开展经营的,称为“贾”;另一类是指走街串巷开展贸易的,叫作“商”。当代已经不再区分“贾”“商”,凡是从事贸易活动的,统称为“商”。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员——司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商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此时的商业呈现出商品种类更多、地区贸易范围更广的特点,这促使各地都出现了商品交易市场。各诸侯国也都非常重视商业的兴盛,大力发展水陆交通与推动城市建设,这不但促进了区域间的商品交易,也促成了城市商业中心的崛起。这一时期,商人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子贡、范蠡和白圭等知名商人提出了最早的商业理论,对后世影响颇深。(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起伏九职西周时期,商人被列为“九职”(当时的九种职业)之一。据《周礼·天官冢宰·大宰》记载,当时的百姓主要从事九种职业:“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秦汉时期,各地自然资源与物产的交易非常频繁,商品种类也多。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对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的统一,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仅禁止商人从政,而且严禁商人穿着丝绸所制的衣服和乘坐华丽的马车,还有针对性地提高租税。东汉时期,统治者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三)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商业发展阻力重重。但在西晋灭掉孙吴之后出现了短暂的太平景象,政权上的统一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土壤,此时的商业获得了短暂的新发展。南北朝时期,南北互市在客观上对南北商业的发展与经济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市场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也带动了商业走向繁荣。(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交流

南北互市西晋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当关系紧张时,南北双方都在边界设置重兵,禁止一切商贾往来,以提防混入奸细;当关系缓和时,南北双方会放松禁令,允许南北民间商人往来。有时官府还在边界开放通商地点,进行大规模的官方贸易。这种南北双方开展的贸易形式在当时叫作南北互市。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国家统一,交通畅达,所以商业迅速恢复发展,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商业城市也迅速兴起。扬州、苏州、杭州和广州等城市逐步发展成为经济中心,尤其是扬州,商贾如织,富庶天下,成为了当时第一大商业城市。唐朝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外商到中国开展贸易,广州、宁波和扬州都是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并进,唐朝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各国也有着密切而频繁的贸易往来。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对西域贸易的中心。(五)隋唐时期的商业盛世宋朝时期,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商业发展呈现出《清明上河图》(见图1-3)中的繁华景象。商业的空前繁荣,使得官府对商业的管理与制约难度不断加大,于是出现了行业性的组织——行,负责对商人与商铺进行必要的管理。行的首领——行头或行老的人选由官府批准。(六)宋元时期的商业新突破图1-3《清明上河图》局部到了元朝,规模空前的统一局面、对外关系的开拓,以及畅达四方的水陆交通,为商业发展与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同时,由于草原地区对商品交换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元朝比较重视商业发展。而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方便商品交易的开展,元朝还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流通制度,元朝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六)宋元时期的商业新突破到了明朝,人们有了更加强烈的商业意识,社会上的商业气息也日益浓厚,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达到了最高峰。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快速提升,全国形成了若干手工业生产与原料生产地。商业不仅是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纽带,而且成为商品生产者与原料生产者之间的重要媒介与桥梁,在联系生产与消费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强。在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丝织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即以商业资本投资生产,商人与生产者呈现出新型的自由雇佣关系。此外,随着商业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不少以乡土亲缘为纽带的商人群体——商帮。商帮内部的商人互相支持、和衷共济,成为市场价格的制订者、左右者和接受者。商人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强也提升了其社会地位,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商人的思想,并出现了大量的商业书籍。自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开始,随着清王朝的逐渐衰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逐渐由巅峰向下滑落。(七)明清时期的商业沉浮第二节商业文化概述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商业文化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类商品、各种活动和各个环节所反映出来的具有商业特质的文化现象,是人们所创造的商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体现。商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商品经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推动了自身的进步与完善,更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如:商业精神文化,商品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等等。这些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社会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从而使商业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一)商业文化的定义1.多元素与多层次性商业文化是随着商业活动的开展逐步发展与丰富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商业文化也形成了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二)商业文化的特征2.差异性3.开放性1.多元素与多层次性商业文化是一个多元素与多层次的综合体。商业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如商品文化,也包括精神形态的文化,如商业伦理和商业精神等。另外,商业主体对商业客体的认识,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商业主体对客体在不同层次上的认识与把握也会创造出不同层次的商业文化。(二)商业文化的特征2.差异性由于各个地域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以及语言不通与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域之间形成了经济与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介入人们的商业活动,从而使不同地域的商业主体通过商业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商业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存在着差异。(二)商业文化的特征3.开放性商业文化的开放性是指商业文化具有对外交流并吸收新文化内容的机能。商业文化的开放性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等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的范围会不断扩大,进而促使各个地域的经济呈现出一种相互依赖的格局,这就形成了商业文化对外交流的客观要求与客观环境。(二)商业文化的特征凝聚功能是商业文化最显著的功能。商业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沟通商业群体内部成员的思想,使其在商业目标的指引下,产生对商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认同感,以及作为商业群体成员的使命感。与此同时,在商业文化的作用下,商业群体的成员还能对商业活动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上述心理表现都会使商业群体的成员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向心力。(一)凝聚功能①商业文化囊括了历代商人的实践总结,对后来者做人、经商等都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对规范与提高商业群体素养也有着直接的影响;②商业文化能够教育和引导商业群体内部成员自觉遵守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提高成员的职业素质;③商业文化能够渗透在商业活动中,商人可凭借自身良好的素质,对顾客进行价值观、审美观及其他商业文化知识的宣传,从而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二)教育感化功能商业文化的教育感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商业文化可以通过激发群体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群体内部成员的潜力,扩大商业经济效益;②商业文化可以通过招徕顾客并提供优质的商品与服务,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值;③商业文化可以借助各类广告给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三)价值提升功能商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它能够增加商业活动的附加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商业文化的辐射与交流功能是由商品经济的社会性与开放性决定的。当商品经济超越了地域、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不同的商业文化就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而实现了商业文化向更广阔的区域拓展,并在与其他商业文化的往来过程中相互受益。(四)辐射与交流功能第三节古代商贤及其商业思想王亥作为中华商业的始祖,他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王亥(前1854—前1764),姓子,名亥,商丘(今河南商丘)人,是商汤的七世祖。王亥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商业始祖。据《世本·作篇》记载:“亥作服牛。”意指王亥驯服了牛,用牛拉车以“引重”。王亥驯服牛并用以发展生产的这一举措,促使当时的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①为商立心,赋予商业活动独立自主的地位;②为商立名,对商人形象的树立与传播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用;③为商立德,为商人树立了诚实守信的典范。(一)王亥计然(生卒年不详),姓辛,名研,字文子。计然并不是其真名实姓,而是取自“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相传,计然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其擅长计算。他经常遨游于山海湖泽。在南游越国时,计然收越国大夫范蠡为徒,并传授给范蠡7条计策。范蠡只用了其中5条计策,就辅佐越王勾践消灭了强大的吴国,洗刷了20年前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攻破越都会稽后屈膝投降,并随其到吴国为臣的“会稽之耻”。(二)计然1.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这一商业思想是指商人要懂得选择适当的时机,以低廉的价格买入人们暂时不需要的商品,这样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例如,商人应在气候干旱的时候买入船只,在雨水较多时买入车辆,然后等待市面上物资匮乏时再将其卖出。这一思想强调了商人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二)计然计然的7条计策中包含的商业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2.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农末俱利”是指农民和商人都能获利,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若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则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上;若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则田地就要荒芜。“平粜齐物”是指国家应对粮价进行干预。稳定的粮价也会使市场上的其他商品数量充足、价格稳定,从而达到“农末俱利”的目的。为此,国家应在农作物丰产的年份把粮食收购、储藏起来,在农作物歉收的年份再平价售出粮食,这样做就能够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二)计然3.务完物,无息币“务完物”是指商人所经营的商品必须质量完好,因为高质量的商品是商人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砝码。“无息币”是指商人手中的资金应当不断地进行周转,只有资金加速周转,才会使商人赚得源源不断的利润。(二)计然4.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这一商业思想是指商人要按照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价规律来经营。商品价格的涨跌依据的是商品的供求关系,“有余”是指供过于求,“不足”是指供不应求。也就是说,当市场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时,则价格必降;反之,则价格必涨。(二)计然5.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一商业思想是指商人要以辩证的思想去观察物价涨落的情况。当商品的价格上涨到一定的程度后,其价格就会下降,反之也是如此。6.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一商业思想是指商人在采购商品时,要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商品,尽可能地快速买进并储存起来。在市场需要这类商品的时候,商品的价格便会上涨,此时,商人要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尽可能快地将商品抛售出去,切不可因贪图过高的利润而延误了时机。(二)计然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范蠡在商业方面有着多年的实践,并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商业思想,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三)范蠡图1-4范蠡雕像范蠡主张经商要多元相济、综合经营,此观点在他的从商经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蠡从越国辞官后,来到了齐国的海边,他在以贩盐为主业的同时,又做到了农盐结合。后来,他辗转来到陶地,将农业、畜牧业与商业充分结合了起来,并且他从不因利润微薄而放弃经营。1.多元相济,综合经营(三)范蠡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着独到的眼光。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陶地,并以此地作为其从事商业的理想地点,是因为陶地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春秋战国时期,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周边诸侯国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物产状况,在客观上满足了互通有无的要求,而陶地作为“天下之中”,就成为客商往来的集散中心,商人在这里既可以了解到各地的商业信息,又利于商品的转运买卖。2.因地制宜,合理选址(三)范蠡商人是逐利阶层,唯利是图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历史上向来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而范蠡却不然,他舍弃了越国的高官厚禄,到齐、陶两地艰苦创业,孜孜不倦地从事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商业,且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目的并不在于赚钱,而在于实现其自我价值。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范蠡才能够不为金钱所累,在离开齐国时,将钱财分给了自己的好友及同乡;在陶地经商时,又能将三次经商获得的万贯家财分给周围贫困的兄弟。范蠡不但对贫苦的百姓施舍钱财,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更为可贵的是,他对那些想致富而没有资金或缺乏技能的人,也会给予无偿资助与悉心指导。3.富而好德,仗义疏财(三)范蠡课堂讨论你还知道范蠡的哪些事迹?请与同学们分享。子贡(前520—前456),复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鹤壁浚县)人。子贡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才德出众的72个学生)之一,也是孔子门下“十哲”(最优秀的10个学生)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能言善辩,且办事干练而富有成效。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四)子贡相传,子贡在还没有拜入孔子门下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经商。可以说,他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然后才去孔子那里求学,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儒学继承人。子贡将儒学与经商结合在一起,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他帮助鲁国脱离了困境,并在齐、吴、越、晋四国之间开展外交斡旋,成功改善了诸侯国之间的形势。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子贡也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责任。他既与富有的人交往,也帮助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所以上至君王,下至平民,无不称颂他的仁德。(四)子贡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期著名商人,中原(今河南洛阳)人。洛阳的商业自古就比较发达,因此,当地人大多致力于商业与手工业。出生于洛阳的白圭有着极高的商业天分,很快便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商人。(五)白圭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商人的队伍非常庞大,因此也鱼龙混杂:有的商人公平买卖,正当经营;有的商人囤积居奇,垄断市场;还有的商人兼放高利贷,谋取暴利。于是,当时的人们将商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诚贾”“廉商”或“良商”,另一类称为“奸贾”“贪贾”或“佞商”,而白圭正是战国时期“良商”的典型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商人大都喜欢经营珠宝生意,但白圭却没有选择这一当时最为赚钱的行业,而是另辟蹊径,开辟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一新行业。白圭才智出众、独具慧眼,他敏锐地意识到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于是他毅然地将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与产品的贸易作为其主要经营方向。白圭认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价格弹性小,成交量大,因此也能获取较多的利润。(五)白圭白圭有一套独到的经商术,他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人弃我收,人取我与”。具体来说,就是在收获的季节适时购进农民出售的谷物,再将布匹与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这时较为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与产品。白圭这一原则中的“与”是指予人实惠,即:当某些商品积压滞销时,一些奸商会等待价格降得更低时再大量购进,而白圭却以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当市场上粮食匮乏时,奸商们都囤积居奇,白圭却以比别家低廉的价格及时售出粮食,以满足百姓的需求。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及消费者的利益。白圭的经商理念对当今的商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现代商人揣摩研究。(五)白圭巴清,巴为巴郡之意,名清。巴清是战国时期的大工商业主,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巴清家乡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朱砂矿。她的祖辈便将朱砂冶炼提取出水银去销售。巴清的丈夫英年早逝,面对地方封建势力的世俗偏见与族人的觊觎和滋扰,她毅然决定继承祖传实业。由于她有胆有识、精明能干、经营有方、善于应对,她经营的采砂炼丹生意红火兴旺,使她积累了无数财富,并最终成为闻名天下的巨商富户。(六)巴清①巴清以女子身份继承祖业并发扬光大,获得天子以礼相待的殊荣并名扬天下,她不仅开创了女子经商的先河,也是中国女性经商的典范;②她虽富有但非常仁义,在报效国家的同时,也经常资助经济困难的人;(六)巴清巴清是《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唯一一名女商人,其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具体来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③她组建了庞大的武装力量保护一方平安,当秦王嬴政决定修筑万里长城以增强边疆防卫能力时,巴清认为保家卫国人人有责,便慷慨解囊。课堂讨论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的商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史记·七十列传·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请你根据对吕不韦的了解,说一说这两句话的含义。人们通常认为“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与基本价值理念。事实上,从商业的自由发展到对商业的管制与限制,从“重农抑商”到“农商并重”,从“农本商末”到“农商皆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商业政策与商业思想各有侧重。(一)不同商业思想的历史演变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情况,以至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国家稳定,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到了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的思想开始进入政治领域,尤其是在秦国的商鞅推行变法的时期,“重农抑商”的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一)不同商业思想的历史演变商周时期汉朝初期汉朝初期,社会经济萧条。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国家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即国家减轻劳役与税收,劝勉与督促人们从事农业及相关的手工业。汉武帝时期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和物价管理等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到了隋唐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商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唐朝中期,“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官商分利政策的施行,使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一)不同商业思想的历史演变隋唐时期宋朝时期宋朝商业繁荣,城乡往来频繁,商人的势力逐渐强大,商人阶层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鼓励士大夫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宋神宗赵顼还颁布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这些政策导向使宋朝的商业日益兴旺,钱庄业迅猛发展,还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与银行雏形。明朝时期,我国的商业发展有了重大转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江南的纺织业出现了雇主和雇工,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商业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商业思想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不同商业思想的历史演变明朝后期则出现了“工商并重”的思想明朝前期,“重本抑末”的思想比较浓重与明末“工商并重”的思想相反,清朝前期的统治阶级采取了抑制工商业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②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④限制对外贸易。①抑制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转移;③扶植特权商人,抑制商业自由竞争;(一)不同商业思想的历史演变1.管仲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齐国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古代高级官名),如图1-5所示。管仲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即国家应明确经济的发展方向,让老百姓在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下按照规则获得财富。(二)“重商”思想的商业主张图1-5管仲管仲注重工商强国,他在上任后,实行了土地分级纳税、严禁侵夺私产、发展盐铁业、统一铸造货币和调节市场物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先商后仕的管仲,对商品经济的作用极为重视。他认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于国家利多弊少,其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还能使士、农、工、商四民安于本业,专精其术,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同时,管仲主张制订严格的交易规则以规范市场,将商人的趋利行为纳入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健康有序。(二)“重商”思想的商业主张2.叶适叶适(1150—1223),字正则,人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思想家。叶适虽然不是商人出身,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反对“抑商”的人。(二)“重商”思想的商业主张2.叶适(1)直接否定“重本抑末”的思想。(二)“重商”思想的商业主张1(1)叶适否定了“重本抑末”思想是古代圣明君主制定的政策的传统观点,并认为对此加以宣扬是没有根据的。2(2)叶适认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这几个部门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只有它们都得到发展,经济才能繁荣,国家的局势才能稳定。3(3)叶适认为,虽然为了重视农业而抑制商业不太正确,但其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后世的统治者以抑制商业为名,剥夺工商业的利益为国家所有,这是以官商来取代私商,而不是“抑商”。2.叶适(2)反对打击大商人。与以往的思想家们不同,叶适主张维护大商人的利益,坚决反对各种打击大商人的主张与做法,这说明其反“抑商”思想更具彻底性。历代思想家们之所以主张打击大商人,是认为这样可以把原来由大商人攫取的利益转归国家所有,以充实国家财政。叶适便从“人性好利”的观点出发,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批判。他指出,求财、逐利是人的本性,国家对百姓的逐利活动应予以支持与保护,不应去阻碍与破坏,而“嫉其自利而欲为国利”更是不可取的。(二)“重商”思想的商业主张2.叶适(3)主张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被多个朝代的统治者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推行,不仅从经济利益上对商人进行打击与剥夺,而且还从政治上对商人进行压制,极力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叶适则主张废除歧视商人的政策,并要求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这是其反“抑商”思想超过前人的又一个重要表现。叶适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他的各种主张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二)“重商”思想的商业主张最早较为完整地提出“抑商”思想的是法家的李悝、商鞅和韩非。他们多把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理念提升为基本国策,使其观念化与制度化,并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与政策。(三)“抑商”思想的商业主张1.李悝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期魏国人,初为魏国上地郡郡守,后任魏文侯相,是“重农抑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推行“尽地力”“平籴法”等重视农业的措施。具体来说,“尽地力”是指统一给农民分配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以增加产量。“平籴法”是指国家在农民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并进行储存,在发生饥荒时再平价卖给农民,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综合来说,这一措施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魏国也因此而富强。(三)“抑商”思想的商业主张2.商鞅商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曾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视农为“本”,视奢侈品生产、销售和游食(不劳而食)为“末”,主张“事本而禁末”,力劝人们积极投身农业。他主张对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者征以重税,不许商人从事粮食贸易,并加重其经过关卡时的税赋,以使商人觉得无利可图,从而营造出一种“农逸而商劳”的局面。商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三)“抑商”思想的商业主张3.韩非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如图1-6所示。韩非继承了商鞅的变法思想,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主张“重本抑末”。他认为国家富强要依靠农业,因为作为财富主要标志的粮食是农业生产出来的,所以统治者必须重视发展农业而抑制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三)“抑商”思想的商业主张1.桑弘羊桑弘羊(前152—前80),河南洛阳人,西汉大臣,出身商人。汉武帝时期,桑弘羊职掌农耕及屯田事宜。他主张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桑弘羊经济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工商富国”。在桑弘羊看来,农业固然可以使国家富强,但并非仅有农业才能使国家富强。因此,他明确否定农业是财富唯一源泉的看法,同时强调工商业也是财富的源泉,甚至提出工商业的落后还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四)“农商并重”思想的商业主张2.刘晏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人,唐中期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刘晏基本继承了桑弘羊的“农商并重”思想。他所推行的经济改革措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唐朝中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此外,刘晏重视商业活动对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并采取措施减轻商人的户税(以户为单位按资产征收的税)负担。他认为,增加财政收入的前提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应利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反对竭泽而渔的敛财行为。(四)“农商并重”思想的商业主张活动概述为了深入理解古代商贤的商业思想,悉心领悟中华商业文化,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古代商贤的事例,分析其商业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商业文化的影响,然后选派两名代表在班级内进行知识分享。活动准备(1)全班学生以3~5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各组选出一名组长。(2)组长组织各小组成员讨论并确定要搜集哪些商贤的事例(注意:各小组选择的商贤不要重复),然后将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填入表1-1中。古代商贤商业思维分享会表1-1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班级

组号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姓名学号任务分工组长

组员

活动过程各小组根据表1-2所示的活动内容及活动要点实施活动。活动过程活动内容及活动要点活动准备(1)各小组按照任务分工,采取恰当的方法搜集资料(2)对资料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撰写知识分享的主要内容知识分享(1)每个小组推选两名代表发言,发言的内容包括知识的准备情况,所选商贤的主要事迹,其商业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商业文化的影响(2)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并就发言要点做好记录(3)在知识分享的过程中,其他小组的成员可就人物特色、思想主张等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教师点评各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简要点评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表1-2活动内容及活动要点活动评价各组配合指导教师对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填写在如表1-3所示的考核评价表中。表1-3考核评价表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分值评价分数自评互评师评知识与技能评价(1)能够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方法搜集资料15

(2)所选事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准确地体现出商贤的商业思想20

(3)对商贤的商业思想分析到位20

(4)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0

综合素质评价(1)讲述者仪容仪表得体,讲述逻辑清晰10

(2)具备团队精神,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5

(3)能够积极、认真地参与实践活动10

合计100

总评自评(25%)+互评(25%)+师评(50%)=教师(签名):2022年伊始,中国元素一路火出圈。虎年春晚上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让观众大呼“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及用二十四节气来倒计时,为世界留下了别样的奥运记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诉说了中国式浪漫;拿下中国雪上项目首枚金牌的谷爱凌,其雪服上印着中国龙,雪板上刻着龙纹,她骄傲地说要把中国元素带到世界,带到自由式滑雪中…………(详见教材P19-20)

从传统文化热看文化自信课堂小结商业概述商业的含义商业的形成与发展商业文化概述商业文化的定义与特征商业文化的功能古代商贤及其商业思想商祖及其商业思想重商、抑商与农商并重课后作业完成综合测试一谢谢观看商业文化的载体第二章CONTENT素质目标(1)深刻领会中华商业文明成果,大力传播商业文明。(2)强化担当作为,维护商品流通领域的公平与秩序。CONTENT(1)了解茶叶、瓷器、丝绸和中草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认识货币的不同形式及发展阶段。(3)理解度量衡和算盘的价值与意义。知识目标CONTENT能力目标(1)能够发掘商品的文化内涵,弘扬优秀的商品文化。(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公平贸易的开展。CONTENT第一节华商名品第二节支付、度量与计算工具章节导航第一节华商名品茶叶是指茶树鲜嫩的叶和芽经加工而成的干燥制品。用茶叶制成的饮料称为“茶”。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一)茶叶的历史溯源茶叶最早是被作为药品使用的。相传神农氏为寻找中草药而遍尝各种植物,当尝到有毒的植物时,他就食用茶叶为自己解毒。这说明在上古时期,神农氏就已经发现了茶叶的解毒功效。在西汉中期,茶叶被煎来入药。待茶煎好后,人们会像吃菜一样把茶吃掉。于是就有了“吃茶”一说。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东汉名医张仲景、南梁的医学家陶弘景和唐朝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也都在他们各自的医学著作中详细地记载过茶叶的药用价值。后来,作为药用的茶叶被逐步推广为茶饮品。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还形成了茶饮文化。普通百姓以茶待客,文人学士以茶助兴,坐而论道,这样,茶叶就演变成为礼仪交往的载体。唐朝产生了制茶的雏形,饮茶风气也已经传遍全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加入了饮茶者的行列。因此,当时的茶叶贸易非常繁荣。另外,唐朝政府规定,各地每年都要选送优质名茶进献朝廷。为此,各地都在极力提高制茶技术,这也促使茶叶的加工和储存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商

事陆羽和《茶经》伴随着饮茶风尚的盛行,一些茶书和与茶相关的文艺作品相继出现。其中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编著的《茶经》,它也是唐朝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经》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唐朝以前有关茶叶的采集、加工和品饮等诸方面的经验,对种茶、采茶、制茶、茶具选择、煮茶火候、冲泡用水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的论述,助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详见教材P25)

(一)茶叶的历史溯源到了宋朝,饮茶风尚更为盛行,此时既形成了豪华极致的宫廷茶文化,又兴起了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茶馆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制茶工艺和饮茶方式也有了新的突破。清朝形成了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清初,御膳茶房下设茶房、清茶房和膳房。闽粤地区嗜饮工夫茶者甚众,饮茶的礼仪也获得了更加全面的发展。此外,清朝还形成了茶叶外销的高峰。宋朝清朝(二)茶叶的分类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六大茶类的特点1.绿茶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因其保留了茶叶的鲜翠格调而得名。绿茶是茶树的鲜嫩叶或芽直接经杀青、揉捻和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含有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地的人们为犒劳周武王军队的将士,曾为其献茶。我国绿茶的产区极为广泛,包括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湖南、湖北、广西和福建等。绿茶名品有浙江的西湖龙井(见图2-1)、安吉白茶,江苏的洞庭碧螺春,四川的峨眉竹叶青,安徽的太平猴魁、黄山毛峰,贵州的都匀毛尖,河南的信阳毛尖和江西的庐山云雾等。(二)茶叶的分类图2-1西湖龙井2.红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和干燥等一系列工艺精制而成的茶。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呈红色而得名。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红茶的品类多、产地广,按照其加工的方法与出品的茶形,一般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根据产地的不同,中国红茶的主要品种有福建的正山小种、安徽的祁门红茶、云南的滇红茶等。(二)茶叶的分类3.青茶青茶属于半发酵茶,又称“乌龙茶”,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茶叶品类。青茶的制作方法是将茶叶适当发酵,使其叶片稍有红变,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青茶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其因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中国青茶的主要代表有福建安溪的铁观音、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和台湾地区的冻顶乌龙等。(二)茶叶的分类4.白茶白茶属于微发酵茶,因其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见图2-2),是中国茶叶中的珍品。白茶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具有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等特点。根据茶叶在采摘时嫩度的不同,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寿眉、贡眉和白牡丹等4个品种。我国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省,集中在福鼎、政和、建阳、松溪几个地区。云南白茶也非常有名,如景谷大白茶。另外,江西、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白茶产出。(二)茶叶的分类图2-2满披白毫的白茶5.黄茶黄茶属于轻发酵茶类,其特点是黄汤黄叶。黄茶的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茶叶干燥前或干燥后,增加一道“闷黄”工艺,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并借助湿热作用促使多酚物质部分氧化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经过上述加工过程后,茶叶若变色程度较轻,则是黄茶;若变色程度较重,则是黑茶。黄茶名品主要有湖南的君山银针、安徽的霍山黄芽、四川的蒙顶黄芽和湖北的远安黄茶等。(二)茶叶的分类6.黑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而得名。我国黑茶的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为主。按地域分布,黑茶的品种主要包括湖南黑茶、湖北青砖茶、四川藏茶、安徽的古黟黑茶、云南黑茶、广西的六堡茶和陕西黑茶等。(二)茶叶的分类课堂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品尝过哪些种类的茶?口感如何?说说自己的品茶感受。中国茶区分布辽阔,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茶叶。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茶叶生产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行政区域划分等因素,中国产茶的区域可分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和华南茶区等四大茶区。(三)茶区分布1.西南茶区西南茶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以及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是中国较为古老的茶区。西南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主要生产红茶、绿茶和黑茶等,也是我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三)茶区分布2.江南茶区江南茶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是中国主要茶叶产区,年产量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江南茶区生产的茶类主要有绿茶、红茶和黑茶。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三)茶区分布3.江北茶区江北茶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属于中国北部茶区,主要以生产绿茶为主。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最低气温一般为−10℃。江北茶区年降水量较少,为700~1

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茶区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三)茶区分布4.华南茶区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是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华南茶区的茶树品种丰富,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产区主要生产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的茶汤浓度好。(三)茶区分布茶叶的输出常伴以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国的茶叶向东传入日韩,又沿丝绸之路进入西亚各国,再传至欧洲各国,然后被带往美洲大陆。794—1184年,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建立了茶园。后来,日本兴起品茶之风,代表人物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荣西亲自种茶,并研究陆羽的《茶经》,还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668—901年,韩国全面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并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当时,韩国的烹茶方式多使用唐朝的煎茶法,饮茶文化逐渐由上层社会向民间传播和发展,有的地方开始了种茶和制茶。(四)茶叶的输出茶叶最早是以“以茶易货”的贸易形式经中国新疆传入中亚、西亚地区的。元朝,中西交通大开,茶叶也随之在中亚、西亚地区广为传播。明初,伴随郑和下西洋的脚步,茶叶也被更广泛地输出至阿拉伯半岛南部和东非地区。此时,中亚、西亚地区的人们已经普遍开始饮茶。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国公使曾携带几箱茶叶馈赠俄国沙皇;1638年,俄国派驻蒙古的使节也曾携带茶叶返回俄国。此后,饮茶就在俄国流行起来,茶叶也成为中俄贸易中的主要商品之一。(四)茶叶的输出英国早期的茶叶是通过葡萄牙、荷兰等国中转而来的,直至英国在我国福建设立采购茶叶的专门机构。后来,茶逐渐遍及英国宫廷和民间,成为英国的“国饮”,遇客以茶待之成为一种礼节。在17世纪时,中国茶叶传至美洲。1690年,中国茶叶在美国波士顿获得出售特许执照。乘坐美国第一条商船来华的客商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茶叶。(四)茶叶的输出瓷器是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等原料经过混合、成形、干燥和烧制而成的黏土类制品。瓷器可上釉或不上釉。其特点是坯体洁白、细密,较薄者呈半透明,敲击时声音清脆,断面具有不吸水性。(一)瓷器的历史溯源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中国最早的瓷器出现在商朝,当时的瓷器无论在坯体上,还是在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被称为“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25—220年)。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瓷窑——浙江的越窑。到了东汉中晚期,民间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黑瓷。早期烧制黑瓷最成功的是东晋时期浙江的德清窑,其所烧黑瓷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隋唐时期,瓷器发展并派生出青瓷和白瓷两大瓷系。我国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代表瓷窑为越窑;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代表瓷窑为河北的邢窑。因此,这两个瓷窑有着“南越北邢”的美称。(一)瓷器的历史溯源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异常繁荣,人们对瓷器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一时期可谓是中国制瓷业发展的高潮阶段,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其中,前四者皆属于青瓷窑系,而定窑属于白瓷窑系。宋朝还出现了以刻花著称的陕西耀州窑、“白底黑花”的磁州窑和盛产建盏的建窑等。此时,龙泉窑逐渐取代了越窑,成为南方青瓷瓷窑的代表,并创烧出粉青与梅子青的瓷器。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赵恒由于对江西浮梁镇所产的青白瓷爱不释手,于是给浮梁镇赐名“景德镇”。此后,景德镇就成为闻名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这一时期,中国的瓷器大量运销海外,其制造方法也传布到世界多个国家。宋朝五大名窑汝窑位列宋朝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釉色以天青、粉青和天蓝色居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和橘皮纹等釉色,其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汝窑瓷器的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等,其中以瓶的变化最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宋朝宫廷用汝窑瓷器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的杂质污染瓷器,工匠会用匣钵将器物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其与匣钵粘连,因此在烧制完成的瓷器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例如,汝窑“奉华”款纸槌瓶的底部就有5个细小的支钉痕。官窑本由朝廷直接控制,所制作的瓷器专供皇室使用,其瓷器品质当然不言而喻。官窑青瓷釉色晶莹剔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最大的特点就是“紫口铁足”,即器物的口沿处常常显出淡淡的紫色,并且底足的颜色非常深,像是铁做的一样。哥窑瓷器釉面光泽温润,如同酥油一般,并且色彩丰富,有米黄、粉青、奶白等色。其特点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详见教材P30)

(二)瓷器的输出

中国瓷器的输出在加强对外交往,给国家带来大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瓷器的生产格局,即两广和福建沿海地区出现了以海外市场为供应对象的瓷窑。总的来说,中国瓷器对外输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输出瓷器,即赏赐瓷器。官府瓷器贸易。民间对外瓷器贸易。123中国是世界蚕丝的发祥地,古称“丝国”。丝绸是用蚕丝以平纹组织或以平纹做底组织提花织成的丝织物的总称。中国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一)丝绸的历史溯源据考古学家们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朝,蚕桑业已经初具规模。西周时期,丝绸生产技术比商朝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农桑业成为各国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当时丝绸的花色和品种均较为丰富,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到了秦汉时期,不仅丝织业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丝绸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在这一时期还传播到了中亚地区。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北方仍然是丝绸的主要产区。江南地区的丝绸业也有了新的起色,并在南朝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唐朝中期以后江南丝织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一)丝绸的历史溯源隋唐时期是我国丝绸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我国形成了三个主要的丝绸产区,这三个主要产区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安史之乱后,江南产区的重要性大大增强。此外,西北地区丝绸业的发展在边远地区中首屈一指,并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一是黄河流域二是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三是处于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一)丝绸的历史溯源北宋时期依旧以黄河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地区为丝绸重要产区,至北宋中晚期,丝绸的生产中心转移至江南地区,但北方在高档丝织品的生产上仍保持一定的优势。南宋时,丝绸产区基本集中在长江流域,江南地区的丝绸生产占绝对优势,浙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明朝是中国丝绸生产最活跃的时期,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也日渐明显。江南地区的苏(州)湖(州)一带成为最重要的丝绸产地,并形成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营市镇。此外,这一时期的丝绸织造体系也日趋成熟,除了南京与北京设有中央染织机构外,苏州、杭州等全国20多个丝绸产区也设立了地方织染局,为朝廷和官府供应其每年所需的丝织品。清朝的丝绸生产区域进一步向环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集中,江南地区无论在规模还是水平上都成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二)丝绸文化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名锦和四大名绣可谓丝绸文化的代表。1.三大名锦锦是指以预先染色的蚕丝为原料组织提花织成的丝织物。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所以它是古代最贵重的织物。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和苏州宋锦被称为“三大名锦”。(二)丝绸文化11)云锦云锦因锦纹瑰丽,犹如天上的云彩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格调高雅,为中国三大名锦之首。云锦的织造始于南北朝时期,流行于明清时期,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用品。云锦是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又融汇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产品的巅峰状态,被誉为“锦中之冠”,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二)丝绸文化22)蜀锦蜀锦原指四川生产的彩锦,后来成为织法类似蜀锦的各地所产之锦的通称。蜀锦图案取材广泛,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都为蜀锦,成都的别名“锦官城”即得名于秦汉时期。此外,蜀锦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二)丝绸文化33)宋锦宋锦的织造始于宋朝,是在唐朝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锦纹样繁复、配色淳朴,有龟背纹、绣球纹、剑环纹、古钱套、席地纹等四方连续的图案,朱雀等动物图案,百吉等字形图案等。其图案精美,质地柔软,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于制作服装和装裱书画,如图2-5所示。图2-5宋锦(二)丝绸文化2.四大名绣刺绣是指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的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一种传统手工艺。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苏、蜀、湘、粤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即苏绣、蜀绣、湘绣和粤绣)因其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二)丝绸文化①苏绣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这里濒临太湖,气候温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苏绣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如图2-6所示。图2-6苏绣作品(二)丝绸文化②蜀绣蜀绣也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华阳国志》记载,古时蜀中的刺绣就已十分有名气,蜀绣与蜀锦均被视为蜀地名产。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种类丰富,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极具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蜀绣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二)丝绸文化③湘绣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使用的丝线经过皂荚仁液蒸煮处理,光洁平整,劈丝细如毫发,因此,湘绣有“羊毛细绣”之称。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如画为特点,绣工讲究“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二)丝绸文化④粤绣粤绣是以潮州和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刺绣产品的总称。粤绣起源于唐朝,具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用线多样,除以丝线、绒线作为绣线外,也以孔雀羽毛捻缕或马尾缠绒作为绣线;二是色彩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为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五是由于在绣制大件时,通常需要绣工手拿长针站着施绣,所以绣工中男工占比较多。(三)丝绸的输出丝绸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和文化属性,成为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争相购买的特色商品,从而促进了丝绸贸易的兴起与发展。汉朝初期,匈奴强而汉弱,此时丝绸对外流通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纳贡。汉朝向匈奴纳贡成了丝绸大规模输出的最初方式。>第二种是赐赠。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和汉匈强弱关系的变动,赐赠逐渐取代了纳贡,成为丝绸向外流通的新的方式。>第三种是贩卖。匈奴将汉纳贡和赐赠的丝绸以贩卖的形式输出到西域其他国家。>第四种是将丝绸作为货币。丝绸由于具有轻便易保存的特性,而被当作货币流通。(三)丝绸的输出汉武帝北击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通向西域并连贯亚欧大陆的道路。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国及其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中国的蚕丝与丝绸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中亚、西亚并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大量汉朝丝织品就是当时贸易繁荣的物证。(三)丝绸的输出唐朝的丝绸贸易十分发达,海上丝绸贸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丝绸通过东海线和南海线,分别运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地区和印度,乃至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欧洲。丝绸贸易的兴盛促进了丝绸织造技术的外传,使得东起日本,西至欧洲诸国,西南到印度均有丝绸生产。宋朝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但海上丝绸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生丝与丝绸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到世界各地。明朝丝绸以朝廷赏赐的形式流入周边国家和地区。明中期以后,官府在广州、泉州、宁波等地设置“市舶司”,使中国的生丝与丝绸大量销往日本和欧洲诸国。中草药是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重要标志。由于其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矿物药和动物药组成,并且植物药占其中的大多数,所以被称为“中草药”。(一)神农尝百草中国对中草药的探索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氏通过遍尝各种植物来寻找药材,教人们辨识并了解它们的功效,这样当人们患有某种疾病时,便可以选择相应的植物来进行治疗。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二)中草药的区域分布与产业发展1.中草药的区域分布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草药产业的天然优势。按来源分类,我国的中草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三类,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二)中草药的区域分布与产业发展1.中草药的区域分布中草药中植物药的生长与温度、光照和水分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而这三者又受到地貌和土壤的制约。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从北向南横跨亚寒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从地理分布上看,无论是植物药的种类还是蕴藏量,高原山地都多于丘陵岗地,丘陵岗地又多于平原。从区域分布上看,南北方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植物药的种类和资源丰富程度。南方山势峻峭,气候多变,植物药种类多于北方,但资源数量较少。北方山势平缓,气候寒冷,植物群落单一,因此植物药种类少于南方,但资源数量较多。(二)中草药的区域分布与产业发展2.中草药产业的发展我国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与地方植物药种植情况高度相关,在农业发达、植物药种植范围较广的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及华南地区,草药资源更为丰富,产业发展也较快。与此同时,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发展也密切相关。(二)中草药的区域分布与产业发展2.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在用药历史和用药形式方面,我国早在商朝就已经有将药物制成汤剂使用的记载。东汉时期,张仲景遵循“因病制剂”的原则,创制了多种药物剂型。宋朝设有专门的制药和售药机构——和剂局与惠民局,由这些官方药局拟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了大量的方剂及其制备方法,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明朝的《本草纲目》收载的中药剂型有近40种,除记载了丸、散、膏、丹等常用剂型外,还有油剂、软膏剂、熏蒸剂、曲剂、露剂和喷雾剂等。到了清朝,中草药制剂的品种和剂型更为多样,其生产与销售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课堂讨论结合相关资料,具体说一说中草药在预防与治疗新冠肺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节支付、度量与计算工具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其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资,例如,用1只羊换取2把石斧。但是,由于用于交换的物品种类有限,无法满足所有物品交换的需要,所以人们需要寻找一种能够被交换双方都接受的物品充当一般等价物,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兽皮、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的羽毛、五谷和宝石等在当时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被人们作为货币使用过。(一)货币的产生中国使用货币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商朝时期,人们以海贝作为货币。因此,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多带贝字旁,如财、货、贷、赁、贫、赐、贵、贱等。这说明在汉字形成时,“贝”已经成为价值符号。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便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发展的一次重大演变。(二)货币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换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此时出现了大量形似生产工具的货币。战国时期各国自铸货币,当时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和楚国的蚁鼻钱较为知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见图2-7)。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发展的一次重大演变。这种圆形方孔的货币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二)货币的演变图2-7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见图2-8),并将五铢钱作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以此确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对钱币进行铸造、发行和管理的制度。这是中国古代货币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发展的一次重大演变。(二)货币的演变图2-8五铢钱621年,唐高祖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如图2-9所示。“开元通宝”钱的出现,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800多年的铢两货币(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的结束,亦即宝文钱(以年号、国号等名称命名的“通宝”“元宝”“重宝”钱)的开始。从此,我国的圆形方孔钱多以通宝、元宝、重宝相称,其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参考标准,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朝的“宋元通宝”等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二)货币的演变图2-9开元通宝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无法满足流通中的需要量。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铸造铁钱。但铁钱值低量重,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们发明了一种名为“交子”的纸币,用以代替铜钱进行流通,如图2-10所示。“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它的出现方便了商贸往来,是我国古代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发展的一次重大演变。(二)货币的演变图2-10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门为携带巨款的商人保管现金的商店——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会把存款数额填写在“交子”(用楮纸制作的纸券)上,并交给存款人,当存款人需要提取现金时,铺户会按照存款数额

3%的标准收取一定的保管费。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了“大明宝钞”纸币与铜钱并用。但由于朝廷没有合理地规划发行数量,也未建立准备金制度,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从而在明中叶及以后,“大明宝钞”不再作为通行货币,取而代之的是白银和铜钱。清朝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货币制度,即白银和铜钱两种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通常情况下,大额交易用白银,小额交易用铜钱。清初的100年以银锭为主要货币,清朝后期开始以银元为主要货币,同时出现了机制铜元,又称“铜板”,如图2-11所示。(二)货币的演变(二)货币的演变图2-11清朝发行的部分铜币图课堂讨论请你说说现代货币有哪些形式,以及货币的发展方向。度量衡是用于度量物体长短、容积和轻重的标准的统称。度是计量长短的标准,量是计量容积的标准,衡是计量轻重的标准。(一)度量衡概述度量衡在历史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以自然物为标准,之后以标准物为标准。其中,以自然物为标准,是指用人的手、足,手、足的动作或日常的盛器作为度量的标准。由于每个人的手和脚的大小、长短不一,因此,这样的度量方式还是过于粗率的。(一)度量衡概述夏商时期都没有成熟的度量衡制度出现,直到周朝才设有官吏专司其事,制定了各种度量衡并颁布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的管理体系、器物名称、计量标准和单位量制都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看到这种情况,商鞅就在秦国通过“平斗桶、权衡、丈尺”,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并亲自监制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发往全国各地,战国商鞅方升就是其中的一件铜制量器,如图2-12所示。秦国在兼并其他六国后,又以商鞅制定并使用100多年的标准为基础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但这些标准只有实物,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记载。图2-12战国商鞅方升(一)度量衡概述汉袭秦制,直到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并统一了容积标准。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结束了西晋以来300多年的割据纷争局面。隋朝建立以后,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标准,确立了度量衡大小制并行的制度,即在天文测量、确定药物剂量、制作冠冕礼服等方面用秦汉古制(小制),在其他方面则用当时的标准(大制)。其中,体积和重量是按照3∶1的比例从秦汉古制换算而来的,如将以前的3升换算为1升,将3斤换算为1斤。唐朝将大小制并行的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载入《大唐六典》,此后至清朝前期,度量衡制度再无较大变化。(一)度量衡概述1929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度量衡法》,正式确立以“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即市制)为过渡。这一方案在公制和市制之间确立了“三一二”的换算比例,即1公尺(米)等于3尺,1公升等于1升,1公斤等于2斤。但民国时期统一度量衡的努力由于战争、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完全实现,尤其是国际米制单位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二)度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曾采用“布手知尺”的方式度量物体的长短,即以中等身高的人的拇指至食指之间的距离当作1尺。东周的1尺为23.1厘米。汉朝将100粒黍子横排的长度定为1尺,叫作“黍尺”,1尺也等于23.1厘米。魏晋时期1尺的长度增至24.5厘米。南北朝度量衡比较混乱,南朝基本上沿用秦汉旧制,但单位量值略有增长,1尺长约25厘米,北朝的1尺长约29厘米。隋朝继承北周的长短标准,1尺约合29.6厘米。清朝的营造尺合32厘米。中国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尺和寸。其换算关系为:1尺等于10寸,1寸等于10分,1分等于10厘;10尺等于1丈,10丈等于1引。累黍定尺据说,清朝的康熙皇帝亲自用“累黍法”验证了汉朝的黍尺和清朝的营造尺之间的尺寸关系。由于营造尺长,黍尺短,康熙皇帝就决定把汉朝横排黍子的方式改为竖排黍子,100粒黍子竖排的长度为32厘米,恰好与清朝营造尺的1尺之长相等。(三)量中国古代有“手捧成升”的说法,先秦时期的容积单位有钟、釜、斛、斗、升和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将容积单位规定为斛、斗、升三种,其中,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汉朝的容积单位又多了合、龠两种,其换算关系为:2龠为1合,10合为1升。西汉末年,王莽为统一容积标准重铸了度量器。此件度量器由五个量体组成,主体为“斛”,下部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合”下为“龠”。因该度量器龠、合、升、斗、斛五量具备,所以得名“嘉量”,如图2-13所示。图2-13嘉量(四)衡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重量单位十分庞杂,直到《汉书·律历志》把铢、两、斤、钧、石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权”之后,重量单位才统一起来,直到唐朝都不曾改动。衡的进位方法颇有讲究,存在四进制、六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和二十四进制等多种换算关系。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后来,由于“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唐朝开始出现“钱”这一新的重量单位,其换算关系是10钱为1两。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了1斤等于10两的换算关系,但中国古代实行的是1斤等于16两的换算制度,因此,人们也常用“半斤八两”形容两者不相上下。半斤八两的来历据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丞相李斯负责起草文书。李斯确定了长度、容积等方面的标准,唯独在重量方面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提笔写下了“天下公平”4个大字以作批示,但没有给出确切的重量计量标准。李斯百思不得其解,为了避免秦始皇怪罪,他最终决定将“天下公平”这4个字的笔画数总和——16作为重要指标,于是确定了重量的换算关系为:1斤等于16两。那么,半斤也就等于8两。当时的十六两秤叫作十六金星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秤的秤星(镶在秤杆上的金属小圆点,是计量的标志),以此告诫商人要诚实守信,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算盘是一种计算数目的工具,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堪与“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被有的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见图2-14)多呈长方形,四周以木条为框,木框内排列的一串串数目相等的算珠称为“档”,每个档从右至左代表了十进位的个、十、百、千、万位数。算盘一般有9档、11档或15档算珠。算盘内有一道横梁将每档的算珠分隔为上下两部分。每档上端有2个算珠,每个算珠代表5;每档下端有5个算珠,每个算珠代表1。图2-14算盘算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