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案】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二章(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全章节教案_第1页
【人教版教案】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二章(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全章节教案_第2页
【人教版教案】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二章(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全章节教案_第3页
【人教版教案】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二章(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全章节教案_第4页
【人教版教案】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二章(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全章节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2二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为探究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的

规律,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小车在钩码牵引下运动的实验探究,进一步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利用

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2、会计算各个计数点的速度。

3、设计表格填入实验数据,并能在坐标纸上画出v-t图象。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2、纸带上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3、纸带实验数据的处理办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步了解打点计时器及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本节实验,因此要老师的

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去画v-t图像。

教学方法:精讲点拨,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实验器材:

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带有小钩的细线、钩码若干、打点计时器、纸带、坐标

纸,刻度尺、学生电源、导线若干、夹子。

实验过程:

1、器材安装:学生讨论如何安装,有一个学生代表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学生动手操

作。

(1)把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

(2)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并连接好电源,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限位孔

(从复写纸下面穿过)。

(3)将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放在长木板上,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端。

(4)将细绳绕过定滑轮,细绳的一端连在小车的前面,另一端挂上适当的钩码。

2、数据采集:

(1)先启动打点计时器,然后放开小车(注意顺序),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

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2)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每组测量三次。

(3)在三条纸带中选择点迹清晰、没有漏点的一条进行数据处理。

3、数据处理:老师点拨,学生分组操作。

(1)如图所示舍掉纸带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做为计时起点,并

记为。点。

主'才"上"^^二X5→—

Ol23・4.5

(2)从起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4、5点。

思考: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多少秒?

(3)用直尺分别测量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填入下表。

思考:通过观察、思考,看看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有什么规律?

(点拔:相邻的距离之差是一个定值。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

是判断一个直线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依据。)

(4)根据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测量中间的计数点1、2、3、4的瞬时速

度,把各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点拔:求计数点瞬时速度公式举例:Vl=(Xl+X2)∕2T,且T=0.1S)

思考:你能不能根据相邻两个数点间的距离的规律计算起点0点和最后一个计数点5

点的瞬时速度?把这两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也填入下表。

(点拔:假设0点前面还有一个计数点0'点,让0点作为0'点和1点的时间中点。

同理假设5点后面还有一个计数点6点,让5点作为4点和6点的时间中点。

测量出0'点到O点间的距离、5点到6点间的距离,即可计算起点0点和最后一个

计数点5点的瞬时速度。)

计数点序号123456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0.100.400.60

各计数点间的距离

通过各计数点的速度(cm/

s)

(5)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v、t数据,选择适

当的坐标单位在坐标系中描点。

思考:1、该图像过坐标原点吗?为什么?

2、根据小车的v-t图象,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满足什么规律?

(点拔: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小车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都相同,即小车的加速度不变。)

反思总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2、通过纸带会计算各个计数点的速度;

3、并能在坐标纸上画出物体的v-t图象。

板书设计

一、实验器材

二、实验过程

1、器材安装3、数据处理

(1)⑴

(2)⑵

2、数据采集(3)

(1)(4)

(2)(5)

(3)

必修一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一一加速度不变,由此定

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

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At大小,丝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如

∆t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D-√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oo+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u=υ0+at,并进行计算。

3、会用υ-t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0+ato

学情分析:

学生以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D—f的图像,因此本节课利用“一♦

的图像推导公式。=加+at,难度不是很大,因此老师可以提示引导,使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教学方法:

精讲点拨,合作探究,有效练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u-t图象,

∆υ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U-t图象是一

a=-----条倾斜的直线。P/(m∙s')

△t匕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U-tt/

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U-t图象是

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回答:tι时刻,小车的速度为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

Vi。

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U-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

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上的一个点P(tɪ,V1)表示什么?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U-t图象:

£/(m∙s')

分小组讨论有利于培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养学生合

11

U--------------►论的结果。作式学习

tt/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的能力

提问:这个U-t图象有什么特点?

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

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个人

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

∆v,及小组的

点?

动的物体,Av=O,——=0,所以加速竞争,活跃

∆t

课堂气氛,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皮力令∙O

激活学生

同学总结。

思维,增加

学习的趣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昧性。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

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

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

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

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

运动?

学生

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语言叙述,

论的结果。基本正确

即可。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At选在

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Av与

>∆v

时间t的变化量似之比AY都是一样的,

∆r

∆t

∆f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

OtIZ:tytiI∆t

A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

值,即加速度。所以图象是一条倾

f顷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v-t

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l,t2,则t∣,t2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

I司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At=t2—tl,tl动。

E林刻的速度为V1,t2时刻的速度为

∖,2,则V2—Vl=∆V,∆V即为间间隔At

为的速度的变化量。

是问:∆v与A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

理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

i江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

员倾斜的直线。

是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

裆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让学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生通过自

褛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Av与时间t的变身的观察,

J总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化量A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发现匀加

3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速直线运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O动与匀减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o.速直线运

动的不同

之处,能帮

助学生正

。甲。乙

Itt确理解匀

变速直线

运动。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

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

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

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时间均匀减小。

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

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

系?

o∆ttt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培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

ʌv学生推理

为初速度Vo,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

a=—,所以AV=a∆t及公式演

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t

算的能力。

变化量为则At=t—0,速度的变V—Vo=a∆t

V-V=at

化量为ΔV,则AV=V-V00

V=Vo+at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

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培养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学生数形

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VO+at结合的能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力,及应用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与

关系的公式:V=V°+at可以这样理v-tVt数学知识

是线性关系,或者说是的一次函数,

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Vt解决物理

应符合的形式。其中是图线

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y=kx+b物理问题

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的能力。

的加速度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

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o,就得a,b用多种方

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所

至∣]t时刻物体的速度V。Vo,案解决一

4、例题V=VO+at个问题有

例题1、汽车以40km/h的速度利于培养

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学生的扩

速,IO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散散性思

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km/h?维。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

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

注意

评。

速度单位

解:初速度

Vo=40km/h=IIm∕s,的换算,运

力口速度时间。

a=0.6m∕s2,t=10s算过程中

IOs后的速度为V=V+at

0带单位运

2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11m/s+0.6m∕s×10s算。

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π√s2,如果=17m/s=62km/h

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由V=Vo+at得

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tV-Vo80km∕h-40km∕h注意同一

最高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a0.6m∕s2方向上的

下来,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_40km∕h_1lm∕s_矢量运算,

至少多大?

0.6m∕s20.6m∕s2要先规定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正方向,然

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后确定各

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同学们思考3-5分钟,物理量的

大小是6m∕s21,由于是减速运动,加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正负(凡与

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同学纠正,补充。规定正方

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让同学计算。向的方向

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6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相同为正,

m∕s2o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评。凡与规定

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最高允许正方向的

速度,记为Vo,它是这题所求的“最解:根据V=Vo+at,有方向相反

高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Vo=V—at为负。)然

=0一(—6m∕s2)×2s后代入V-t

=43km/h的关系式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km/h运算。

根据V=Vo+at,有

v-v0-12m∕s适当进行

a=-----n-=----------

t1.5s安全教育

=-9m/s2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

9m∕s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总结

1、利用VT图象得出匀速

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特点。

2、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

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

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

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板书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知识总结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知识总结

三、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

四、例题

反思总结

1、

2、

必修一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引入极限思想的出发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上一

章教科书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本节介绍V-t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

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又一次应用了极限思想。当然,我们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

极限思想,并不要求会计算极限。按教科书这样的方式来接受极限思想,对高中学生来说是

不会有太多困难的。学生学习极限时的困难不在于它的思想,而在于它的运算和严格的证

明,而这些,在教科书中并不出现。教科书的宗旨仅仅是“渗透”这样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理解W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

比较。

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增加物理

情感。

2、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PT图象中图线与1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实行A、B、C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极限法

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很透彻,所以讲解时一样需要详细。对于公式学生若仅限套公式,就没有

多大意义,这需要教师指导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国过程,进而灵活的掌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猜想假设,探究讨论,微分归纳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2、实例分析,强化对公式X=IV+万。产的理解和应用。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复习第一章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领会极限思想的内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直接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表

述能力。

这节课我们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投影)提出问题:取

运动的初始时刻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同学们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写公式并回答:X=Vt.理由是:速度是定值,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教师活动:(投影)提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坐标纸上作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一f图象,

猜想一下,能否在V-t图象中表示出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f内的位

移呢?

学生活动:学生作图并思考讨论。不一定或能。结论:位移a就是图线与f轴所夹的矩

形面积。

总结: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物理规律和数学图象相结合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目标):讨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用V-t图象中所夹的面积来表示的

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在。-f图象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下面我

们就来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教师活动:(1)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大胆猜想,假设的能力

(2)(投影)启发引导,进一步提出问题,但不进行回答:对于匀变速直线运

动的位移与它的v-t图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我们先不讨论是否有上述关系,我们先一起来讨论课本上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各自见解。最后得出结论:学生A的计算中,

时间间隔越小计算出的误差就越小,越接近真值。

总结:培养以微元法的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看法的

勇气。培养学生勤钻细研分析总结得出物理规律的品质。

这种分析方法是把过程先微分后再累加(积分)的定积分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

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比如:一条直线可看作由一个个的点子组成,一条曲线可看作由一条条的

小线段组成。

教师活动:(投影)提出问题:我们掌握了这种定积分分析问题的思想,下面同学们在坐

标纸上作初速度为V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分析一下图线与t轴所夹

的面积是不是也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的位移呢?

学生活动:学生作Kf图象,自我思考解答,分组讨论。

总结:培养学生用定积分的思想分析v-t图象中所夹面积表示物体运动位移的能力。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作的。-f图解,让学生分析讲解。

(如果学生分析不出结论,让学生参看课本图23-2,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图解分析讲解,得出结论:图象中,图线与f轴所夹的面积,表示在f

时间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2、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公式

教师活动:(投影)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同学们的结论利用课本图2.3-2(丁图)能否推

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推导,写出过程:

Sm--(OC+AB)-OA

所以X=;(VO+v)t

又V=VO+αf

1,

解得X=Vof+万0厂

总结: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图象和物理知识推导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师活动:(投影)展示学生推导过程并集体评价后教师说明:公式X=V1√+,α/就是

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

教师活动:(投影)进一步把问题进行扩展: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图象表示,这种

图象叫做位移-时间图象,即χ-t图象。运用初中数学中学到的一次函数和二次

函数知识,你能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尤=%f+5"2的Xi图象吗?(处,。是

常数)

学生活动:学生在坐标纸上作x-f图象。

总结:培养学生把数学课的知识在物理课中应用,体会物理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

做关系式图象的处理技巧。

教师活动:(投影)展示学生画的草图,让学生分析作图的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讲解。

总结:培养学生结合数学图象和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

教师活动:(投影)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一位同学问:“我们研究的是直线运动,为什么

画出来的x-f图象不是直线?”你应该怎样向他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位移图象描述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而直线运动是实际运动。

总结:培养学生结合数学方法和物理规律辨析问题的能力。

3、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公式的应用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P42):引导学生阅读题目,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练习本上写出解答过程。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解答,进行适当点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反思总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公式X=%,+,的推导,并学习了

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

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与加方向相同时,。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

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口与如方向相反对,口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

物理量应代入负值。

当堂检测

[例1]火车沿平直铁轨匀加速前进,通过某一路标时的速度为10.8km∕h,L。Imin

后变成54km/h,再经一段时间,火车的速度达到64.8km∕ho求所述过程中,火车的位移

是多少?

分析:火车一直作句加速运动,其位移可由多种不同方法求解。

解法L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E=上==上色=2m/s

时间f=75s

则火车位移x=vr=^×75=7Sτ,5m

解法2:由X=V“+工。/得

2

fe^.r=3×75+^×0.2×752=787.5m

点拨①运动学公式较多,故同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求解方法;②为确定解题结果是否正确,

用不同方法求解是一有效措施。

[例2]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

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Io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读题指导:车做减速运动,是否运动了10s,这是本题必须考虑的。

分析:初速度υo=15m/S,α=-2m∕s2,分析知车运动7.5s就会停下,在后2.5s内,

车停止不动。

2

解:设车实际运动时间为KVt=0,a=-2m/s

由u=%+αf知

运动时间t=二^=—=7.5s所以车的位移X=ι√+-at2=56.25m

a-22

[例3]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

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m。求汽车的最大速

度。

分析:汽车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最高速度后,立即改做软减速运动,

可以应用解析法,也可应用图塞法.

解法1:设最高速度为由题意,可得方程蛆

1、1

X=7a国+v∙":+—”;t≈t1+tz

‰=a1r1O=VM+a心

整理得%=三∑=±l=5m∕s

t20

解法2: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织加速阶段和匀瀛速阶段平埼速度相等,都等于与,故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与,

pγɔɪ2×Sf)

由平均速度公式得*=上,解得匕"=」=——=5m∕s

2tmZ20

可见,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非常简便快捷,以后大家要注意这种解法。

解法3:应用图象法,做出运动全过程的。4图象,如图所示,。。-f图线与f轴围成三角

形的面积与位移等值,故

vt,Ix2×50_

X-----,所以匕“=—=------=5m∕s

2m/20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捕获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那么,位移与速度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

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是怎

样得到的,并理解物理过程。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

训练。

九、板书设计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

(-).利用v-t图象推导面积与位移的关系

在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匀变速运动位移时间关系式

x=vot+at

十、教学反思

教材在得出位移公式后,紧接着以一典型的实例来训练这一公式的应用.注意在例题教学

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己审题,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题目所描述

的物理过程,用形象化的物理过程示意图来展示自己读题后所获取的信息,使题目所描述的

物理情景在头脑中更加清晰、明确.切忌草草读题后乱套公式.例题后还告诉学生一种方法,

就是解题过程中一般应先用字母代表物理量进行运算,得出用已知量表达未知量的关系式,

然后再把数值代入公式中,求出未知量.这种做法能够清楚地看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计

算也比较简便.

必修一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教

材先是通过一个例题的求解,利用公式X=Vot+at2和V=Vo+at推导出了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J

v02=2ax.到本节为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关系、位移一时间关系、位移一速度关系就

都学习了.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分析物理情景并画出运动示意图,选择合适

的公式进行求解,并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解答后注意解题规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有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意选取的题目应由浅入深,不宜太急.对于涉及几段直线运动的问题,

比较复杂,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变成两段简单问题来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会用公式解决匀变直线

运动的实际问题。

(3)提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能力,着重物理情景的过程,从而得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和思维。

(5)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

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学生动手实验相互结合,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的方法

和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既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重点

1.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公式的推导。

2.会运用公式分析、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

具体到实际问题当中对物理意义、情景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A、B、C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均有差距。有些学生仅仅对公

式的表面理解会做套公式的题,对物理公式的内涵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已学过的两个公式(1)速度公式(2)位移与时间公式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

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1.通过下面一道题目,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一题多解,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道路施工,紧急刹车并最终停止。已知

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5m∕s2,假设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汽车从开始

刹车经过5s所通过的位移是多少?

(利用该题让学生知道:①对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取加方向为正方向时,则oo>o,"0。

②对汽车刹车过程,在给定的时间内的汽车是否一直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还需要进行判断。

③让学生感受到一题多解——公式法、图象法和逆向思维法O)

2.通过物理情景1的分析,让学生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情景1】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做加速运动。若把子弹在枪筒中

的运动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枪筒长0.64m,子弹的加速度5Xl(Pm∕s2,我们根据已知

条件能否求出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问题1:能否根据题意,用前面的运动规律解决?

[学生活动]用公式X=—。产,U=〃得出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

2

(H)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问题2:在这个问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结果都不涉及时间f,它只是一个中间量。能否根

据前面学习的运动规律,得到位移X与速度°的关系呢?

1,

[学生活动]用公式V=%+G,X=%f+5〃进行推导。(请一位学生板演)

[教师活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如果说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利用

d-说=2αx求解,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方便。

[学生活动]用公式/一诏=2αx求解上面的问题,并与前面的方法进行比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节公式.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例1]通过测试得知某型号的卡车在某种路面上急刹车时加速度大小是5m∕s2o如果要求

它在这种路面上行驶时在22.5m内必须停下,它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千米每小时?

[教师活动]分析问题,用公式/—诏=2αx求解问题,并注意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取

负值。通过板书提醒学生解题规范化。

[例2]美国"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F-A-15”型战斗机

在跑道上加速时可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0m∕s2,起飞速度为50m∕s.若要该飞机滑行IOOm

后起飞,则:

(1)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多大的初速度?(可保留根号)

(2)假设某航空母舰不装弹射系统,但要求“F-A-15”型战斗机能在它上面正常起飞,则

该跑道至少多长?

[教师活动]分析题意,已知条件,求什么物理量,正确选取运动规律。

[学生活动]用公式d一4=24x求解问题,同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驾驶手册规定具有良好刹车性能的汽车在以80km∕h的速率行驶时,可以在56m的

距离内刹住;在以48km∕h的速率行驶时,可以在24m的距离内刹住。假设对这两种速率,

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驾驶员来不及使用刹车,车速不变)与刹车产生的加速度都

相同,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在整个过程中运动规律,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的分析,正确选用运动规律求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的一些公式,了解了运动学的过程,那么若初速度等于零的过程又

会怎样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特殊的匀变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后大

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自由落体运动为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一M=2ax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教学设计基本完成了制定的课程目标,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一,教学重点突出,

对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注重推导的过程。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具体进

行情景的分析。第二,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用代数方法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

律。首先让学生进行讨论、推导,然后师生一起总结,体现了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第三,

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提出注意问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填空取得较好的效果。第四,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用方面注意分析做题的方法、步骤,建议学生解物理题要注意作出

示意图,标出已知量,更好地理解题意,再选择公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五,让学生

尝试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第六,对几个例题的分析提醒学生注意物体实际运动的过程,让学

生再次计算,体会由错到对的过程中得到领悟,然后师生一起总结解题方法,效果较好。树立

严谨的学风,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必修一2.5自由落体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

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

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

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

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

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

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

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

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