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_第1页
第46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_第2页
第46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_第3页
第46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_第4页
第46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6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什么是冷战——冷战的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冷战背景: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2.冷战背景:②直接原因: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沈志华《冷战五书》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杜鲁门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美国:进行全球扩张、企图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苏联:力图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以维护自身安全,发展社会主义③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演说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一、冷战与两极格局3.冷战表现:实质:是美国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

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心脏的战略大门。——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纽约先驱论坛报》(1947.4.1)领域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实施马歇尔计划(1947)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约)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约)1949.9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10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0,找出冷战的表现,完成表格。1947年,杜鲁门主义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标志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下图是1947年美国(图一)和1949年苏联(图二)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为题材创作的漫画。[问题]材料中的两幅漫画主题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结论]

不同:图一,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复兴;图二,马歇尔计划旨在控制西欧国家。原因:美苏冷战对峙,两者政治立场不同。不对称: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不完全: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雅尔塔体系1945打开美苏冷战的序幕铁幕演说1946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北约与华约1955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特征:不对称和不完全;4.两极格局的形成: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两极格局冷战推动加剧

国际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

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两极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对抗的格局。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2.表现:①缓和:美苏展开对话②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3.影响: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一)冷战的发展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61年修建柏林墙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赫鲁晓夫◎苏联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射程◎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2.表现:①缓和:美苏展开对话②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3.影响: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一)冷战的发展材料:在西方国家中,法国总统戴高乐首先向美国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他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二)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①西欧:材料:从古代到近代,欧洲多国曾称雄于世界,昔日的欧洲列强都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丘吉尔

材料:欧洲各国能力有限,不能保证各国人民享受新时代的繁荣……为此需要建立更大的市场,除非欧洲各国创造一个经济共同体,进而建立一个联邦或一个实体,否则繁荣和社会的大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材料:从814年至1945年1100年间,法德之间的大仗、小仗加起来73次,这意味着每15年就打一仗。……1950年5月,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原因现实: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法德的和解外部:应对美苏的威胁(1)经济: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影响(2)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二)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①西欧:进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52年)(1958年)(1958年)(1967年)材料

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轨迹。20世纪50年代欧洲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20世纪60年代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原则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在中东、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违背美国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摘编自杨勉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外交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外交从追随美国到寻求独立自主。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二)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①西欧:②日本:原因①进行民主改革③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教育④美国的大力扶植⑤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的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②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表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二)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苏联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68)P123

材料: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1390名援华专家,废除343个专家合同和257个科技合作项目。此举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在建的重要工程被迫下马。1961年,苏联又趁中国经济困难之际,要中国连本带息归还朝鲜战争时期的军事贷款(本息共计达14.06亿卢布)。苏联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为了顶住苏联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中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3.中国的振兴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②意

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尼克松访华196419721967197119701979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4.第三世界的兴起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万隆会议为不结盟运动奠定组织和思想基础(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参与。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1955年万隆会议第三世界崛起的开始2.不结盟运动:1961年成立,其性质是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和观察国等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1961年不结盟运动成立①政策:非集团、不结盟。②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③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西方阵营逐渐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一)美苏关系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1.70年代末对抗:③苏联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徳统一。2.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二)中苏关系1.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苏联美国领导人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概况美国:①艾森豪威尔: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②肯尼迪: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重大缓和事件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戴维营会谈);重大对抗事件A.1958--1961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

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第一阶段(20C50S中—60S初):既缓和又对抗,美攻苏守,优势在美。总结归纳:冷战的发展22(2)第二阶段(20C60S中-70S末):由对峙走向缓和,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苏联美国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尼克松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A.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动摇;B.经济滞胀状态;C.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D.西欧、日本的崛起。苏联国力提高,战略武器与美国大致平衡。重大缓和事件尼克松调整政策,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A.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B.结束越南战争;C.中美关系正常化。D.美苏双方会谈;开始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主张加强在经济、科技、环境领域的合作重大对抗事件A、苏联:绝不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B、美国: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

23西方的和平演变:指西方国家以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等,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苏联美国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里根、(老)布什原因美攻原因:A.80年代经济复苏;B.里根政府的强硬态度。苏守原因:A.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B.侵略阿富汗,负担沉重;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重大缓和事件A.苏军撤出阿富汗;

B.中苏关系正常化;C.两徳统一;D.美苏签署《中导条约》(1987年)和《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条约》(1991年)。重大对抗事件美国加强对苏联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3)第三阶段(20C80S-90S初):美攻苏守,苏联全面收缩。24总结归纳:冷战的发展1、东欧剧变(1989)

东欧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正式宣布统一。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1989年拆毁柏林墙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资)1.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原因:东欧剧变和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2、苏联解体(1991)(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多元化”和“公开性”,推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共产党的领导。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3.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2.标志:12.21《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成立,12.26苏联解体【思考】冷战的影响(1)消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使世界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积极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④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世界格局的演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课堂小结(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C(2022·山东高考·15)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