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分题型分层汇编01古诗文阅读(解析)_第1页
北京市顺义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分题型分层汇编01古诗文阅读(解析)_第2页
北京市顺义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分题型分层汇编01古诗文阅读(解析)_第3页
北京市顺义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分题型分层汇编01古诗文阅读(解析)_第4页
北京市顺义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分题型分层汇编01古诗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北京市顺义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分题型分层汇编01古诗文阅读(解析)北京市顺义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模拟分题型分层汇编-01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2020·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黄鹤楼》,回答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前两联从神话传说写起,巧用仙人乘鹤归去的典故引出黄鹤楼,然后借黄鹤一去不复返,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述诗人①___的感慨。颈联诗意一转,由怀古回到现实,诗人描写登楼所见:②__________,③________。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气概苍莽,感情真挚。(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和本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表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请结合诗句的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这种思乡之情的。

(2020·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回答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苏轼这首词“狂”字贯穿全篇,词中的三个典故正是他的“狂”之所在:“亲射虎”,意即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表现出了的“少年豪气”;“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述①_______的企望;“射天狼”喻指②______,表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4.阅读词中划线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在你头脑中所产生的画面。

(2021·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这首词描写了边塞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与________的复杂情感。

6.这首词中的几个数量词,耐人品味。请从划线语句中任选一句,结合本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1·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7.有同学不清楚首联中“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思,请你从下列解释中选择理解有误的一项

A.水面初平——早春湖水初涨,水面宽广平静。

B.水面初平——水面刚与湖岸齐平,波光荡漾。

C.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延伸至湖面远方,上下天光。

D.云脚低——层层白云同水波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8.这首诗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描绘了西湖______的自然之景,表述了诗人______的情感。

9.同样写春,宋代苏轼在《惠崇春江晓景》诗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请你分别从两诗中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说明诗人是如何借助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

(2022·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本诗以“望”字贯穿全篇。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其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①_____和②______的特点;诗的后两句借想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1.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重重山岭,与杜甫《望岳》中描写的泰山表述的内涵有何不同?

(2022·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时所作。先写观海的地点,接着以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澹澹”形容大海①______的特点,“丛生”和“丰茂”表现出草木②______的特点。

13.本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都是借助宏大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请分别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课内阅读

(2020·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岳阳楼之大观雄伟壮观叹为观止走马观花

B.多会于此聚精会神融会贯通单刀赴会

C.去国怀乡春去秋来大势已去除残去秽

D.此乐何极登峰造极否极泰来静极思动

1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啊。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登上岳阳楼,看到眼前如此恶劣悲凉的情景,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忧虑悲伤的情绪。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理解:这句话表述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16.选文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范仲淹身上的这种高尚情怀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表现出来的。

是年①有《上执政书》,略云:「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所以冒哀②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游荡懒惰)去冗僭(多余不称职的官员),遴选举,敦教育,养将材,保直臣,斥佞臣,使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杜奸雄。凡万馀言。

节选自楼钥编《范文正公年谱》

①是年:指天圣六年,1028年。②哀:此指1026年范仲淹母亲去世。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丁忧期间,通常是不必问国事的。

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皆至城下,田土斥卤,不可稼穑。文正公监西溪盐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公为兴化令掌斯役,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

节选自《记闻》

(2020·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稍逾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色愈恭,礼愈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C.媵人持汤沃灌赴汤蹈火

D.久而乃和心平气和

18.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钞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家境贫寒无书可读,便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这一困难。从“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中可以看出读书的艰辛。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我站在旁边伺候着,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理解:“趋百里外”拜访名师,寻求教导,从“俯身倾耳”这一细节中我们仿佛看到虚心求教的情态。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嫉妒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

理解:面对周围同学的锦衣玉食,不羡慕、不嫉妒,因为知道羡慕嫉妒会使自己与同学产生隔阂,徒增烦恼,内心的丰富才能战胜物质的贫穷。

19.选段中记叙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到勤学苦学、虚心求教等优秀品质。宋濂身上还有许多优秀品质,如为官清廉,为人诚实。阅读两则材料,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的清廉和诚实是如何体现的。

宋潜溪①临财廉,尝大书于门曰:“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君子以为名言。权要非其人,虽置金满橐②,一字不肯,纵与之,亦不受馈。日本使奉敕请文,以百金为献,先生不受。上以问先生,先生对曰:“天朝侍从之臣而受小夷金,非所以崇国体也。”

取材于明代焦竑《玉堂丛语·卷五》

宋景廉③尝曰:“君犹父也,天也,其可欺耶?”上尝曰:“昨日饮酒否?座客为谁?馔为何物?”悉以其人及膳馐品对。上笑曰:“卿饮时,朕令人视之,果如卿言,卿信不欺我。”故上久而益信其诚。先生尝诫子孙曰:“上德犹天地也,何以为报?独有诚敬忠勤,略可自效④万一耳。”

取材于明代焦竑《玉堂丛语·卷五》

解释①潜溪:宋濂的号。②橐:口袋。③景廉:宋濂的字。④效:贡献、献出。

(2021·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涂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朝晖夕阴朝思暮想朝花夕拾

B.作亭者谁泠泠作响一鼓作气作奸犯科

C.佳木秀而繁阴山清水秀一峰独秀后起之秀

D.至于负者歌于途负势竞上负荆请罪如释重负

21.翻译文中划线语句,并依据文章内容作出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游赏山水的乐事,领会于心间而寄托在洒上了。

理解:从山水中感受到快乐,无以言表只能寄寓在酒中,这是在借酒含蓄地表现当时被贬的心境。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此时身心愉悦,陶醉在这和谐的氛围中,获得了平静自然、旷达恬淡的感受。

22.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像欧阳修一样,身处逆境,却能积极有为。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概括说明这种品格在苏轼和曾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明年春,又减价隶粜①常平②米,多作饘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复发橐④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⑤钱粮待之。

(取材于《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曾巩)知福州……福州无职田⑥,(官府)岁鬻⑦园蔬收其直⑧,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取材于《宋史·曾巩传》)

注:①[粜]卖出(粮食)。②[常平]官府粮仓。③[饘]zhān,稠(粥)。④[橐]tuó,(苏轼自己的)口袋。⑤[畜]通“蓄”,积蓄。⑥[职田]作为俸禄的田地。⑦[鬻]yù,卖。⑧[直]通“值”,这里指薪俸。

(2021·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退避三舍/锲而不舍

B.死亦我所恶/深恶痛绝/好逸恶劳/爱憎好恶

C.故患有所不辟也/无冻馁之患/生于忧患/患得患失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不为苟得/优劣得所/不复得路

24.下面是对文中三句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我不能苟且偷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尽管我也喜爱生命,可是在我心中有的事物比生命重要的多,令我向往,所以我一定不会舍弃这一点而选择被迫无奈的生存。

很多人因为最不希望死,所以用尽手段躲避灾祸,这种本性不只贤者有,人人皆有,只是贤者一直没有丧失它罢了。

眼前有那么优厚的俸禄就赶紧接受吧,不必在乎它是否合礼义,如此优厚的俸禄对我将来的生活享乐会有数不清的好处。

25.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格在汉朝苏武和晚清谭嗣同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①送匈奴使②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苏武传》)

材料二

初七八九三日,君⑥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⑦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⑧,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⑨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

(取材于《谭嗣同传》)

注:①[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②[匈奴使]指从前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⑤[羝dī]公羊。⑥[君]即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势力向维新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⑦[卒]最终。⑧[东游]指逃往日本。⑨[有]通“又”,表示数字零头。

(2022·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诚大丈夫诚惶诚恐心悦诚服开诚布公

B.丈夫之冠勇冠三军衣冠楚楚怒发冲冠

C.必敬必戒戒骄戒躁闻者足戒清规戒律

D.无违夫子事与愿违不违农时不相违背

2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翻译: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理解:孟子用反问语气表述看法,不仅否定了景春的观点,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与鄙视。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理解:孟子用“妾妇之道”作类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只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寻找另一条路。

理解: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一条标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行事准则

28.结合原文内容,概括下面两则材料中苏武和子思的行为,在后面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取材于班固《汉书·苏武传》)

材料二

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④,二旬⑤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⑥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取材于刘向《说苑·立节》)

解释: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惠]常惠,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⑤[旬]每旬为十天。⑥[伋]即子思,孔子之孙,名伋。

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历来为人称颂。原文中“①______”成了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不同外部压力下始终坚守的道义。这种精神是材料一中苏武②_____所捍卫的民族气节,也是子思③____所坚守的个人尊严。

三、对比阅读

(2022·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2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居高临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杂然相许以身许国潭中鱼可百许头

C.渤海之尾置之度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惧其不已死而后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30.文中划线句翻译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翻译:召集全家人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理解:年迈的愚公向全家人提出要求,让大家一起移山,解决出入绕远的困难。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理解:妻子用“献疑”表述了自己的担忧,提出了移山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懂得人力是无穷的,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31.概括原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中相关内容,在后面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③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④宫室,致费⑤于沟减⑥。

(取材于《史记·夏本纪》)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⑦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取材于彭淑端《为学一首示子侄》)

解释:①百姓:即百官。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指分治九州土地。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③定:指测定。④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⑤费:经费。⑥沟诚:田间沟渠。⑦恃:凭借,依靠。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这一精神是原文中愚公带领全家移山成功的故事所体现的______的精神;也是材料一中禹_____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坚韧;更是材料二中贫僧______的故事所告诉人们的,要有为明确的理想、目标不懈前行的执着精神。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①抚今追昔,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②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一颗颗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辨。③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非常茂盛。2.王湾托北归的大雁替自己问候家里人,通过大胆的想象表述诗人对对家乡的思念。崔颢凭栏远望,落日之下,江面烟雾升腾,一片凄迷,不知乡关何处。诗人触景生情,思想之情油然而生。

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上句“昔人”写过去,下句“空余”写现在,“空余”二字写出了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伤,故首联表述了抚今追昔,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2)第三联写景,这里要求分别简单描绘两幅画面。描绘画面时抓住时间,地点,环境,关键景物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故可概括: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一颗颗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非常茂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王湾的诗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想象,直白的表述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日暮”“烟波”营造了渺茫朦胧的氛围意境,为“乡关”“愁”所表述的思乡之情渲染氛围,让思乡之情表述的更加的绵长,情景交融。

3.自己可以为国戍边。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4.太守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你看,那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出猎队伍,在太守的率领下,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扬起漫天尘土,飞快地越过小山冈,那阵势威武雄壮极了。(要求有画面感和一定的想象力)(围绕豪情狂态进行描写,符合题意即可。)

3.本题考查诗词句子理解。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引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像魏尚一般,有冯唐来赦免其罪过,能够得到朝廷的信任,再次上战场为国戍边。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2)“西北望,射天狼”引用典故,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故“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4.本题考查语言表述。抓住画面中的景和人,结合整首词的意境和氛围,合理想象,细致描绘,语言流畅。示范: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5.萧瑟悲凉豪情壮志思念家乡6.示例:“千嶂”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层叠的山峰。诗人用“千嶂里”这三个字,写出了边塞崇山峻岭的地理环境。一座孤城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给人以孤独、渺小的萧索之感与悲凉之意。

“一杯浊酒”一个人喝,其中的孤独自是不言而喻。这杯“浊酒”中蕴含了词人的厚重复杂的情感和纠结无奈的慨叹。

5.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上片的“边声、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景物边塞景物的“异”,一个“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特别是“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可见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据此填上空即可。

6.本题考查诗词中数量词。根据划线句的数量词分析即可。

“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意思“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四面八方”回荡着边声,混合着号角声,很轻易地勾起人凄凉的情绪。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重峦叠嶂之中,伫立着一座孤城,这便是将士们卫戍的城池,远离故土,周围渺无人烟,更何况这座孤城还是城门紧闭。通过“千”和“孤”的数量对比,表现出了将士们身处的环境的恶劣和艰难。

“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通过对比,写出了将士思家、思乡之情的浓烈。

7.A8.示例:早春生意盎然(春光明媚),对西湖的赞美与喜爱9.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阳暖树,春燕啄泥衔筑巢的图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大自然的一派生机,诗人借此表述了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描写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红绿相映,江水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诗人借这春意盎然的图景表述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思是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水面初平”是指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平”意思是齐平;选项A错误;

故选A。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

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所以这首诗在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9.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写作手法的分析。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写了大量的景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诗人借此表述了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学生可选此进行分析。

苏轼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学生可选此进行分析。

10.神奇秀丽巍峨高大11.解析示例:杜甫借望高大奇美的泰山表述登山的决心,气概豪迈,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陆游描写的重重山岭表现地形复杂,所经山水的无穷变化,借此叙说人生中的重重困难。

10.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为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赋予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间神秀之气的集中所在;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就像早晨和黄昏。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峻挺拔、巍峨高大。据此作答。

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涵。

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景象,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由此可知,诗人用重重山岭来表现山西村的地形复杂,山水萦绕,借此来象征人生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杜甫《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为当人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由此可知,诗人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借高大巍峨秀美的泰山,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绝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据此作答。

12.波澜壮阔生机勃勃13.示例:本文抓住了海水“荡漾”,洪波“涌起”的特点,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惊人的力量;又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场面宏大,体现出了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沁园春雪》中毛泽东描写了北国广袤无垠的雪景,天地茫茫,纯然一色,气魄宏大,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1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水何澹澹”可知,这是登上碣石看见的大海景象:海水是多么宽阔浩荡,“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

结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可知,这两句是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岛上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丛生”和“丰茂”表现出草木繁茂,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的特点。

1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本诗中的描写宏大景象的诗句有“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洪波涌起”(海中涌动着巨大的海浪),这两句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惊人的力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运用想象,写出了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这两句想象,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为我们展现了壮观的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景象的宏大壮观,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领袖毛泽东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14.D15.乙16.材料一:范仲淹为母丁忧期间,不顾自己的哀痛,写下了万言《上执政书》,提出择郡守、斥游惰、敦教育、保直臣,斥佞臣等政治主张。

材料二: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时,看到潮水毁坏农田,农民不能种庄稼,便上书朝廷,建议建捍海堤,获准后,带领四州民夫建成几百里长的捍海堤,使百姓尽享海堤之利。

14.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景象/景象/看/看;

B.聚集/集中/领会/约会;

C.离开/过去/失去/除去;

D.穷尽;

故选D。

15.考查句子的理解。

甲.有误。因为[甲]的理解部分“登上岳阳楼,看到眼前……”错误,范仲淹这篇作品是想象之作,是好友滕子京送给他《洞庭晚秋图》,他就图所作,并非真的亲自登临,准确表述应该是“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产生的悲伤情绪。

故选乙。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及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找到能体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的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结合材料一中的“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及“遴选举,敦教育,养将材,保直臣,斥佞臣”可知范仲淹为母丁忧期间,不顾自己的哀痛,写下了万言《上执政书》,提出“择郡守、斥游惰、遴选举、敦教育、保直臣,斥佞臣”等政治主张。结合材料二中的“文正公监西溪盐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公为兴化令掌斯役,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可知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时,看到潮水毁坏农田,农民不能种庄稼,便上书朝廷,建议建捍海堤,获准后,带领四州民夫建成几百里长的捍海堤,使百姓尽享海堤之利。这些事例都体现了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天圣六年,给皇帝上书了《上执政书》,内容是:听说对国家忠诚,对双亲孝顺,是天下的根本。孝顺做不到,但忠诚怎么能够忘记呢?所以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来上书陈述国家大事,不因为自己一人的悲伤,而忘记心忧天下。请求精心选举郡守和县令,斥责训诫游荡懒惰,罢免多余不称职的官员,严格选举制度,注重礼教,培养将才,保护仗义执言的忠臣,斥责奸诈的佞臣,使朝廷没有过错,使百姓没有怨言,杜绝奸雄的产生。总共有一万多字。

通州、泰州、海州都靠近海边,以前上潮时,潮水都要来到城下,田地变成了盐碱地,不能种植庄稼。范文公来巡检西溪盐仓时,便上书朝廷,建议在三州境内建设长达几百里的捍海堤,来保护老百姓的田地。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任命范文公作兴化县令,掌管修堤事宜,带领通州、楚州、泰州、海州四州民夫修建捍海堤。建成后,百姓尽享海堤之利,兴化县的很多百姓把范作为自己的姓。

17.C18.C19.材料一: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在门上写大字,即使饿死,也不能贪利而活。/日本使臣以一百两黄金求字,宋濂推辞而不接受。

材料二:宋濂为人处世非常诚实。一次皇帝问宋濂昨日是和人否喝酒一事,宋濂一一如实回答。皇帝大赞宋濂诚实。/宋濂告诫子孙,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为天下贡献出一份力量作为回报。

17.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稍微/俸禄;

B.周到/到;

C.热水;

D.暖和/温和;

故选C。

18.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C.“因为知道羡慕嫉妒会使自己与同学产生隔阂,徒增烦恼,内心的丰富才能战胜物质的贫穷”表述有误。正确理解是:因为知道只有以读书为乐,才能不在意物质的匮乏,最终才能学有所成。故选C。

19.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从材料一的“尝大书于门曰:‘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日本使奉敕请文,以百金为献,先生不受”可以看出: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在门上写大字,即使饿死,也不能贪利而活。日本使臣以一百两黄金求字,宋濂推辞而不接受。从材料二的“悉以其人及膳馐品对”“先生尝诫子孙曰:‘上德犹天地也,何以为报?独有诚敬忠勤,略可自效④万一耳。’”可以看出:宋濂为人处世非常诚实。表现在如实回答和别人喝酒之事;皇帝大赞宋濂诚实;告诫子孙为天下贡献出一份力量回报皇帝的恩德。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钞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材料一翻译: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有修养的人把这句话当成名言。掌权的官吏如果宋濂不喜欢那个人,即使拿一满袋子黄金,只要谈论中有一点矛盾,即使把钱送给宋濂,他也不接受。日本的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两黄金送给他,宋濂推辞而不接受。皇帝问他这件事,宋濂回答说:“大国的侍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不是维护国家形象的做法。”

材料二翻译:

宋濂曾经说:“君王犹如父亲一样,像天一样,怎么能够欺骗!”皇帝问:“昨天喝酒了吗?都请了哪些人?吃了什么东西?”(宋濂)详细的说了请了哪些人吃了哪些东西。皇帝笑着说:“你喝酒时,我命人去观察,和你说的一样,你诚实不欺骗我。”因此皇帝越来越相信(宋濂)的忠诚。先生常常告诫子孙说:“皇帝对我的恩德犹如天地一般,拿什么去回报呢?只有诚实敬重忠心勤勉,才能够报答万分之一。”

20.A21.22.苏轼在杭州作官时,遇到饥疫灾荒,他减价售粮,筹备救灾物资,又拿出自己的钱帮助百姓求医问药。曾巩在福州做官,不卖园蔬增加个人收入,坚决不与民争利。这些都体现了苏轼与曾巩身处逆境中依然积极有为的责任担当精神。

20.A.早上\早上\早上\早上;

B.建造\发出\振作\进行某种活动;

C.茂盛\美丽而不俗气\美丽而不俗气\特别优异的,亦指特别优异的人;

D.背\凭借\背\驮,背;

故选A。

21.甲:“山水之乐”翻译有误,应为“欣赏山水的乐趣”。理解中“这是在借酒含蓄地表现当时被贬的心境”有误,应为“这是在借酒表述自己怡情山水、自得欣悦的心境”。

故选乙。

22.考查比较阅读。根据材料一中的“减价隶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和“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可知,苏轼在杭州做官时,遇到饥疫灾荒,减价售粮,做了很多粥和药剂。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根据材料二中的“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可知,曾巩在福州做官,不靠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不与民争利。由上可知,两人同为被贬之身,却依然勤政爱民,积极有为。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材料一: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材料二:曾巩,任福州知州。……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23.B24.25.示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谭嗣同为了国家昌盛,坚持变法,变法失败后,放弃逃走机会,慷慨就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舍弃\房屋\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放弃;

B.厌恶\厌恶\厌恶\厌恶;

C.祸患\忧患\灾祸\忧虑;

D.同“德”,感激\得到\得到\找到;

故选B。

24.乙.这句话中的“本心”指的是舍生取义之心,本项“很多人因为最不希望死,所以用尽手段躲避灾祸”有误;

丙.“万钟于我何加焉”意为高官厚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本项“如此优厚的俸禄对我将来的生活享乐会有数不清的好处”有误;

故选甲。

25.考查比较阅读。

材料一: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单于就派人来劝降,他认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就要自杀。被扣留以后,他手持大汉使节,以示自己的身份,共记十九年,壮年出使,返回时,须发皆白。为了国家大义,他宁愿选择死亡。他是一个“舍生取义”的人。

材料二:谭嗣同变法失败,拒绝了友人逃亡日本的建议,选择以自己的死亡来唤醒国人的变法革新意识,最后慨然赴死。他也是一个“舍生取义”的人。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材料一:天汉元年,武帝派遣苏武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苏武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材料二:初七、初八、初九三天,谭嗣同先生又和侠士想办法救皇上,事情最终都未成功。初十那天他就被捕了。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的志士苦苦地劝他到日本去,他不听,再三再四劝他,他说:“世界各国变法维新,没有不经过流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听说过因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就是国家不能强大昌盛的原因啊。(如果)需要流血的话,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他)始终不肯离开,所以遭了祸。八月十三日在闹市斩首,终年三十三岁。他就义那一天,观看地有上万人。他的慷慨神色与气度一点也没有变化。

26.D27.丙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面对匈奴的威胁,苏武拔刀自杀,以雪和毡毛充饥。子思生活贫困,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

26.A.真正、确实/确实/确实/诚意、真心;

B.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位居第一/帽子/帽子;

C.留神,当心,谨慎/防备,警惕/警戒/戒条;

D.都解释为“违背”;

故选D。

27.翻译、理解有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正确翻译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故选丙。

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品质。

《富贵不能淫》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论述“大丈夫’应有的气节,即面对任何环境都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和节操,这成了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不同外部压力下始终坚守的道义。

《苏武传》中苏武在匈奴时大义凛然、不辱使命,“引佩刀自刺”“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说苑·立节》中“子思辞而不受”“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子思生活贫困,将田子方送给他的白狐袭扔进了沟壑之中,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表现出了义不苟取、恪守节操的君子人格。

据此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