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1页
部编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2页
部编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3页
部编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4页
部编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红(zhì)辟邪(pì)格调(diào)檐下(yán)黄焖鸡(mèn)

B.扳尖(bān)鲜腴(yú)倒挂(dào)鸡(cóng)密匝匝(zā)

C.暮年(mù)吆喝(yāo)情味(wèi)彩釉(yòu)青头菌(jùn)

D.蟹肉(xiè)篱笆(lí)苔藓(xiān)八卦(guà)缅桂花(miǎ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B.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皆舌。

C.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棉不断,下起来没完……

D.密匝匝的细粹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鲜腴:新鲜肥美。

B.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体现。

C.密匝匝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D.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聪明可爱的雨柔说起表演来真是滔滔不绝,直叫主持人张目结舌。

B.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毛骨悚然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C.好多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D.这片昆明的花海呀,美得让人故步自封。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语序不当:应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B.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市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成分残缺:把“市教育局”调到“为了”之前)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测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前后两面失衡: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B.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D.昆明的雨季是如少女的眼睛般明亮的,丰满而使人动情的。

7.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句子中“更加柔和”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昆明的杨梅很大”一句中“很”是副词。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一句中补语为“真好”。

D.“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中“在我心中”作谓语。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昆明的雨季是_______、_______,使人_______。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_______。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A.明亮的丰满的动情的浓绿的

B.明亮的动情的丰满的浓绿的

C.动情的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

D.丰满的动情的明亮的浓绿的

9.下列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或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选自《昆明的雨》

A.“把儿兰”表示特定称谓,因此要使用引号。

B.选文中括号中的内容“这个名字真不好听”是对前文的补充解释说明。

C.“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用顿号是表示两个短语的停顿。

D.“——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表示补充说明,所以用破折号。

10.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昆明的雨》中有“城墙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下列关于“孟夏”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B.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六月。

C.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七月。D.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八月。

11.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没有长篇大论地描写昆明的雨景,而是通过写昆明雨季中的菌子、仙人掌、杨梅、缅桂花来烘托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而颇具柔情。

B.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植被繁茂的特点。

C.结尾处的诗画龙点睛,描绘出与朋友雨中喝酒的情景,表现出因雨所致的百无聊赖,表述了淡淡的焦虑、哀愁。

D.质朴简练的语言,有趣逗人的典故引用,深化了文章的意境;行云流水的结构,不拘一格,看似平淡,却充满着诗情画意。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昆明的雨》节选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昆明的雨》(节选)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②我想念昆明的雨。

③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④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⑤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⑥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⑦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12.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文章却花了很大笔墨写仙人掌、菌子、杨梅果等景物,有什么作用?

13.第②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14.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15.请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

(1)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2)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1)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3)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5)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6.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家乡鸭蛋——_________

17.简要分析加粗词语的妙处。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18.第(2)段引用袁枚《随园食单小菜单》内容,并表明自己对袁枚和《腌蛋》一条的态度。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9.龙协涛在《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小叙事》中说:“汪曾祺的散文关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以小见大,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他为什么会这样评价?结合内容,联系汪曾祺其它作品,简要分析。

三、综合性学习

20.学习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八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雨的诉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对联交流活动中,有个同学拟了上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写出下联。

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

下联:

(2)下图展示的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请简要说说图中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昆明的雨怀有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你对雨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写一个关于雨的描写片段,抒发你内心的真实情感。150字左右。

100

150

200

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解答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红(zhì)辟邪(pì)格调(diào)檐下(yán)黄焖鸡(mèn)

B.扳尖(bān)鲜腴(yú)倒挂(dào)鸡(cóng)密匝匝(zā)

C.暮年(mù)吆喝(yāo)情味(wèi)彩釉(yòu)青头菌(jùn)

D.蟹肉(xiè)篱笆(lí)苔藓(xiān)八卦(guà)缅桂花(miǎn)

C

A项,“炽”应读“ch씓辟”应读“bì”;B项,“”应读“zōng”;D项,“菌”应读“jù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B.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皆舌。

C.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棉不断,下起来没完……

D.密匝匝的细粹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A

B.皆——结;C.棉——绵;D.粹——碎;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鲜腴:新鲜肥美。

B.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体现。

C.密匝匝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D.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B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B项“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故解析B错误。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聪明可爱的雨柔说起表演来真是滔滔不绝,直叫主持人张目结舌。

B.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毛骨悚然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C.好多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D.这片昆明的花海呀,美得让人故步自封。

A

A项,“张目结舌”指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用在这里符合语境。B项,“毛骨悚然”指的是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用来形容十分恐惧。往往用来指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这与句子语境表述不吻合,可改为“瞠目结舌”。C项,“雨后春笋”指春天下大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出现。用在这里不合语境。D项,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与“驻足”这一语境不符。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语序不当:应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B.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市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成分残缺:把“市教育局”调到“为了”之前)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测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前后两面失衡: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

B

B项,成分残缺,“开展了”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添加“的主题活动”。故选B。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B.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D.昆明的雨季是如少女的眼睛般明亮的,丰满而使人动情的。

B

B.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该句中虽然使用了比喻词“好像”,但没有喻体,不能构成比喻,而是一种比较。

故选B。

7.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句子中“更加柔和”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昆明的杨梅很大”一句中“很”是副词。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一句中补语为“真好”。

D.“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中“在我心中”作谓语。

D

D.“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中“在我心中”作状语。故选D。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昆明的雨季是_______、_______,使人_______。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_______。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A.明亮的丰满的动情的浓绿的

B.明亮的动情的丰满的浓绿的

C.动情的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

D.丰满的动情的明亮的浓绿的

A

根据第三空前面的“使人”可知,后面应填与人有关的情感活动,即“动情的”。故选A。9.下列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或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选自《昆明的雨》

A.“把儿兰”表示特定称谓,因此要使用引号。

B.选文中括号中的内容“这个名字真不好听”是对前文的补充解释说明。

C.“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用顿号是表示两个短语的停顿。

D.“——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表示补充说明,所以用破折号。

D

D.“——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一句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而不是补充说明。故选D。

10.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昆明的雨》中有“城墙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下列关于“孟夏”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B.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六月。

C.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七月。D.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八月。

A

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分类积累。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孟夏”即初夏,指农历四月,故选A。

11.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没有长篇大论地描写昆明的雨景,而是通过写昆明雨季中的菌子、仙人掌、杨梅、缅桂花来烘托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而颇具柔情。

B.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植被繁茂的特点。

C.结尾处的诗画龙点睛,描绘出与朋友雨中喝酒的情景,表现出因雨所致的百无聊赖,表述了淡淡的焦虑、哀愁。

D.质朴简练的语言,有趣逗人的典故引用,深化了文章的意境;行云流水的结构,不拘一格,看似平淡,却充满着诗情画意。

C

C项,表现了因雨而惬意放松的心情。故选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昆明的雨》节选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昆明的雨》(节选)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②我想念昆明的雨。

③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④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⑤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⑥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⑦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12.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文章却花了很大笔墨写仙人掌、菌子、杨梅果等景物,有什么作用?

13.第②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14.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15.请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

(1)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2)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12.这些景物都与雨有联系,它们生长旺盛、肥大、滋润。比如,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从侧面烘托了昆明雨季时间长、雨水充足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13.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了对昆明雨季的怀念深情。承接上文对画的介绍,引起下文对想念昆明雨的原因的抒写。

14.运用了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空气的柔和,抒发了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15.(1)“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在这里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2)问号,对干巴菌能吃高度怀疑;感叹号,对味美的赞叹。通过前后对比,突出了干巴菌滋味之美。(意思对即可)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型,应先读懂文章内容,再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最后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答题即可。

通读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但是文章却花了很大笔墨写仙人掌、菌子、杨梅果等景物,这些景物都与雨有联系,从第①段“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可知,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滋润着如仙人掌、菌子、杨梅果等诸多的某物,如此看来,写景物生长的旺盛、肥大、滋润是为了从侧面烘托了昆明雨季时间长、雨水充足的特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段落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一定要根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②段独立成段,就本段来看,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过渡段,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画的“由画到雨中景物”介绍,引起下文对昆明雨的的特点、雨中景物等内容的抒写;

从内容上看,上文主要写昆明的特点,下文开始转而写昆明的雨。所以第②段点明了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了对昆明雨季的怀念深情。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首先要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然后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可用以下格式: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表述了xx的情感;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要从词语本义出发探究词语的语境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其答题格式为:描写方法+表述效果表现了/赞美了xx。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句中“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是对苗族女孩的外貌描写,“‘卖杨梅——’声音娇娇的”是对她的语言描写。该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穿着讲究、美丽,语言悠扬娇美好听的外貌和情态。再联系“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可知,对苗族女孩的描写衬托出昆明雨季空气的柔和,抒发了对昆明雨季的赞美喜爱和难忘与怀念之情。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表述效果的能力。首先细读上下文,揣摩意思,代入原文,先理解词句本身意义;然后联系上下文,推知具体语境义;再结合文章主旨,理解深层含义。

“张目结舌”是对人的神态描写,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联系“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可知,在这里用人的表现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侧面写出了昆明对雨对植物的滋养,表现出对昆明雨的喜爱和赞美。

(2)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联系“这种东西也能吃?!”可知,本题中的问号和感叹号的用法可以这样理解:问号,表示对干巴菌这东西能不能吃持有高度怀疑态度;感叹号,对干巴菌这东西能吃、好吃味美的赞叹。前疑后赞,两相比较,把干巴菌不仅能吃,而且味美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1)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3)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5)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6.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家乡鸭蛋——_________

端午风俗端午鸭蛋。

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本文开头先用“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交代了家乡的风俗,指出端午的时候“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从而引出对“家乡鸭蛋”的叙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又具体叙写了端午的鸭蛋。据此可概括的行文思路是: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17.简要分析加粗词语的妙处。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⑴“一”和“就”生动描写了筷子头扎下去,油立即冒出来的情状,突出了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表现了“我”对家乡盐鸭蛋的赞美。

⑵“好看极了”是对萤火虫在鸡蛋壳里一闪一闪情景的评价,突出孩子得意的心态,表现了“我”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述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述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1)语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用“一……就”,具体传神地写出了筷子头扎到高邮咸鸭蛋,蛋油立即冒出来的情状,突出了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表现了“我”对家乡盐鸭蛋的赞美。(2)语句“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中的“好看极了!”是对萤火虫在鸡蛋壳里一闪一闪情景的评价,表现了“我”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从展现的情景和表述的情感角度分析作答。

18.第(2)段引用袁枚《随园食单小菜单》内容,并表明自己对袁枚和《腌蛋》一条的态度。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引用《随园食单小菜单》《腌蛋》一条,写出了高邮咸鸭蛋的名气大,深受人们的喜爱,表明自己对“不喜欢袁子才这个人,却对《腌蛋》这一条感到亲切”写出我因为家乡的鸭蛋而喜欢袁枚的《腌蛋》,突出了“我”对家乡咸鸭蛋拥有美誉的自豪。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