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1讲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1讲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1讲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1讲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目标任务课堂目标听课问题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2.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与影响有哪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有哪些?其性质与意义是什么?(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5.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6.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时空观念、家国情怀)7.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8.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与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知识特训知识点1辛亥革命必备知识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内容(1)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2)编练新军,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3)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7课】(4)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1904年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结果清政府没有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预备立宪概况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际上并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探究]为什么说清末新政是“种瓜得豆”?(1)新政期间,清政府开支庞大,为筹备新政款项,清政府加大田赋、盐税、厘金的征派力度,并允许地方官员自筹税收,这大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激化了官民矛盾,将广大民众推向了政府的对立面。新政期间,各地抗租抗捐抗税的“民变”不断。(2)废除科举制度,导致旧乡绅阶层人心浮动。新式学堂的创办和留学教育的开展,使中国出现了众多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多数因接受了近代教育和新思想而站到了旧政权的对立面,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中坚力量。(3)新军编练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知识分子的加入和军事教育程度的提高,新军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政治觉悟大为提高,革命倾向日益增强。总之,清末立足于自救的新政,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组织(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2)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军事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并发展成武装起义,为武昌起义提供有利时机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开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为都督发展全国十几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高潮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2.袁世凯在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1912年2月,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3.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评价积极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2.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注意]1.兴中会(团体)≠同盟会(政党)2.平均地权≠平分土地3.民国政府≠国民政府4.191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5.民国纪年法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确立的,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但1911年不是民国元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即民国一年,而不是民国零年,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是:XXXX年-1911年=民国XX年,1911年+民国XX年=XXXX年。如1948年换算成民国纪年的计算方法是:1948年-1911年=民国三十七年。6.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专制制度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三、官员选拔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7课】1.内容: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2.评价: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拓展链接拓展❶[知识延伸]清末政治改革与英国议会改革清末政治改革英国议会改革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1898年戊戌政变,改革措施被废弃。1901年,清政府颁布新政上谕。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对议席分配做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席位分给了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门槛。选民人数增加到225万。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推广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但仍有财产资格的限制。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比较中英两国政治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提示:[示例一]内容:中国政治改革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英国议会改革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原因:中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英国: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政治;民众民主意识增强。[示例二]结果:中国政治改革失败,英国议会改革成功。原因: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英国: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拓展❷[图解历史]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辛亥革命时期几种力量以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提示:(1)清政府:镇压革命。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2)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3)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4)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拓展❸[知识关联]国旗的变化材料19世纪晚期以来,中华大地上,政权不断更迭,国旗几度改换。1888年清政府开始使用龙旗,其图案为黄底蓝龙戏红珠。清政府认为黄色最尊,以黄色为正色。1912年开始南京临时政府使用五色旗,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开始使用青天白日旗,以青、白、红三色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权、民生组成的三民主义。青天又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的纯正心地与思想;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一年的十二个月。对材料中国旗的变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提示:观点:中国国旗随着政权的变化而变迁。说明:国旗是主权国家的象征,是近代西方主权国家形成后的产物。中国古代崇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直到19世纪晚期,清朝在外交场合发现缺少一面旗帜来代表中国,才使用“黄龙旗”,黄色及龙都是清朝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作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体现了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意在倡导五族共和。国民革命时期,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采用青天白日旗,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品格和志气,启示人们要有光明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红地”象征革命党的热血,指示人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契合了当时革命党人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综上所述,中国国旗随着政权的变化而变迁。知识点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必备知识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北洋军阀的统治(1)袁世凯的统治: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军阀割据派系首领支持者控制地区直系冯国璋英美直隶及苏、赣、鄂等省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张作霖日本东北三省(3)张勋复辟: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1917年,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府院之争”→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很快失败。(4)中国参加一战:1917年,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7课】(5)官员选拔制度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考试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该法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等决定其能否留任。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2.维护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1913年3月,“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法运动为反对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注意]对北洋军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多种认识看法一:对它的存在应予以完全否定。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反动的军事政治集团。北洋军阀凭借反动政权竭力维护封建买办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疯狂地出卖国家利益,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看法二:不宜简单地完全否定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作用。北洋军阀对旧军制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灾祸,同时又削弱了该集团的实力,客观上为再次统一扫清了道路;北洋政府注意维护国家权益,如未完全同意签订“二十一条”,一战后积极争取山东的权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该时期政治环境有一定的自由度有关;从经济上看,北洋政府的一些措施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原因1.中华民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2.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社会生活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巧记]从四个方面识记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的特点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原因根本原因是中国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孔教、旧伦理、旧政治等。2.提倡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提倡新文学,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掀起文学革命,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影响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注意]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拓展链接拓展❶[地图说史]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根据材料,提取有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提示:[示例]信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资金、技术力量薄弱。拓展❷[知识关联]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与上升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有一个“谷底”,这个“底”出现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近代中国虽然“沉入深渊”,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进步的力量开始酝酿和壮大,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提示:[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谷底”。评论: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北洋军阀建立起专制统治;1915年,日本提出图谋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占领青岛,控制山东。袁世凯去世之后,中国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社会变得极为黑暗和混乱。这正是“沉沦”到“谷底”的一些表征。[示例二]观点:近代中国在20世纪头二十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评论:清末新政使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些都是当时中国社会呈现出的积极向上的一面,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❸[知识关联]“孔子”在不同时期的“遭遇”材料下表列举了“孔子”在不同时期的“遭遇”。时期“孔子的遭遇”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尊崇儒术晚清时期(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尊其为“改革先师”民国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任选两个历史时期,简述孔子“遭遇”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提示:[示例]西汉武帝时:原因:(1)董仲舒糅合法道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汉武帝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3)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影响:(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晚清时期:原因:(1)儒学思想统治地位无法动摇。(2)利用孔子的权威减少变法阻力,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影响: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民国时期:原因:(1)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2)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影响:引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击,新文化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时期:原因:(1)袁世凯打出“尊孔复古”的旗号意图复辟帝制。(2)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主张民主共和。(3)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与民主共和不相容。(4)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影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素能特训素能一辛亥革命的失败与意义(2022·陕西咸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孙中山先生……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①……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②……连续发动武装起义③,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④,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史料二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中,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等人的老师都是革命党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曾发表过“推翻清王朝,请孙中山当大总统”的政见⑥。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有两个视角:一个是革命非但没有带来人们期望的结果,相反随着政治的逆转,社会状况空前恶化;另一个是清朝灭亡后,代替的封建军阀统治再也建立不起堪与清朝匹敌的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制度,从而松懈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的控制和束缚⑦。——摘编自刘世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及其失败的具体原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试答:(1)(2)

[素能教练]信息解读史料一:阐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及其失败的具体原因。①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②思想因素;③军事因素;④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⑤革命道路和领导力量。史料二:阐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⑥辛亥革命影响了中共早期的领导人;⑦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放松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的控制和束缚答案提示(1)背景: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先进人物的倡导;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小规模武装起义的此起彼伏。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指导思想中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没有调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力量。(2)影响:辛亥革命影响了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也为中共提供了革命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中共民主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放松了政治文化的束缚,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素能拓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辛亥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是旧历的辛亥年)和辛亥革命(1911年也是旧历的辛亥年),要注意掌握这两大运动的异同。(1)相同点角度内容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斗争目标清政府斗争方式武装斗争(暴力革命)革命纲领分别以《天朝田亩制度》和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建立政权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斗争结果都未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失败原因自身阶级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革命范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不同点角度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领导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组织形式宗教组织(拜上帝会)政党组织(中国同盟会)革命性质旧式农民战争(反封建反侵略)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落后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政权建设建立“人间天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历史意义动摇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素能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新曙光(2022·河南郑州期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社会面貌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北洋政府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北洋政府颁行了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实业的政策法令①。“国家政权衰微之日,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干预荡然无存”②,“当时经济活动享有的自治使之不受政治体制的影响”,如北洋财政总长周学熙在天津、唐山、青岛、卫辉等创办纱厂;直隶军阀冯国璋拥有直隶夹山、遵化和兴隆沟金矿;等等③。——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史料二在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和团的机关报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共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始终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立场④,如《工人周刊》明确指出其是“工人阶级第一份自己的新刊物”。这一时期的刊物在议论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随笔、小说、诗歌、笑话等多种形式⑤。此外,这些刊物还特别讲究用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实说话⑥,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摘编自马雅成《中共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基于大众传媒的视角》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民族工业发展对社会阶级关系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特色。试答:(1)(2)[素能教练]信息解读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的原因。①北洋政府推出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②国家政权衰微;③经济活动不受政治体制的影响,政府官员带头创办企业。史料二: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特色。④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立场;⑤文章运用多种形式;⑥用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实说话。答案提示(1)原因:北洋政府推出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北洋政府政权衰微,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活动不受政治体制的影响,政府官僚带头投资工矿企业。影响: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工人阶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2)史实: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特色:立场鲜明;文章形式多样;用事实说话。[素能拓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时间特征原因表现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1)外商企业的刺激。(2)洋务企业的诱导。(3)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3)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4)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实业家代表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1912~1937年进一步发展(1)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2)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5)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统一。(6)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发展;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抗战爆发后日益萎缩(1)侵华日军对民族工业的破坏。(2)战争的破坏。(3)官僚资本的挤压在沦陷区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解放战争时期陷入困境(1)官僚资本的挤压。(2)战争的破坏。(3)美国的经济侵略工厂、店铺等纷纷倒闭1953~1956年获得新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真题特训真题剖析(2022·湖北卷,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解法指导]读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中的“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等说明了什么提A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等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嬗变的肯定,而非失落,故A项错误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清政府的国旗是黄龙旗,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体现了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清朝的灭亡,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B项正确C清朝灭亡于1912年2月12日,民国元年元旦是1912年1月1日,材料不能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故C项错误D材料没有体现作者投身革命,故D项错误调辛亥革命的经过获B◎思维延伸◎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提示:(1)辛亥革命有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同盟会成立,制定了章程,设立了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进行反封建斗争。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热情,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4)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最高水平。(5)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6)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真题再练一、历史解释——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1.(2022·山东卷,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答案:A解析:19世纪60~9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洋务派以“求富”为目标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以实现富国的目标,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求富救国,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在19世纪末提出的,以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宣扬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实业”包括工业、商业、交通等,并非单指商业,故C项错误;清政府两次“新政”的目的不是富民,而是挽救统治危机,故D项错误。2.(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由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主张进行社会革命以解决民生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孙中山旨在吸取近代欧美各国的教训以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而非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A项错误;解决民生问题不等于“均贫富”,只是缩小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联合苏俄无关,故C项错误。3.(2021·山东卷,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也不断深入,材料中的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使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不断深入,故B项正确;“西学东渐”的深入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而非“变化原因”,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D两项错误。4.(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武汉三镇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意味着武汉地区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奠定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武汉的商业繁荣,而非航运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武汉对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的影响,且20世纪初长江沿岸工业并未重新布局,故C项错误。5.(2021·浙江6月选考,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材料“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反封建性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这一认识强调辛亥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