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校2024年高三语文3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宁波市十校2024年高三语文3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宁波市十校2024年高三语文3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宁波市十校2024年高三语文3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宁波市十校2024年高三语文3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市十校2024年高三语文3月模拟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3.0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假设文章与政治或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古时期有关这一假设命题的阐述,远远超出了儒家核心原则“正名”本身,即言辞之得体确保了社会和道德规范之得体。对这重关系的一种天真说法便是简单的反映论——文章“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容许在具体的反映对象以及反映模式上面存在种种巨大的理论差异,它远非中国所独有,且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中间。还有一种说法,虽然也并非为中国所独有,不过它在中国传统中却有特殊的分量:这样的命题便是好文章能够或者应当改变政治和社会秩序。著名的现代小说作家鲁迅为拯救中国而弃医从文,原因就在于此。以韩愈为首的文学集团所倡导的“复古”文学价值所显示出来的紧迫感,便是基于这一假设。白居易及其盟友所倡导的新乐府,虽然方式不同,也有赖于同一假设。对道德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明确表现,会唤起并强化读者内在的道德感,移风易俗,教化人心。在任何文字表现系统的内部,一种立场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立场,而作者表现某一立场时的紧迫感,会将这个立场与其特殊的对立面缠结在一起。在韩愈和白居易集团的作品中对文章的道德功用的确认,是和一个更为重要的反例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命题,即“好”作家(究竟是指德性上的“好”,还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好”,这里有一点含混)必然会为社会所忽视,甚至主动地抛弃。在比较温和的说法里,正如在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中那样,好作家只是不为世人赏识而终老于孤芳自赏,而在极端的说法中,如孟郊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好”作品只会招来他人的敌视,最终毁了作家:“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穷”,在穷困之外,还有穷途末路、孤立无援之意。在孟郊一首更偏激的诗《懊恼》中,一个原本用来表示在阅读时思考回味的常见词“咀嚼”,与文人间相互倾轧的“吃人”行径别扭地联结在了一起:好诗更相嫉,剑戟生牙关。前贤死已久,犹在咀嚼间。二百年的文坛盟主,在社会和政治上都有地位的作家欧阳修,断言好的作品是“穷而后工”。这一主张显然是对孟郊“诗能穷人”的回驳。这与其说是文章与社会间有必然联系这一命题的破裂,倒还不如说是这个命题的颠倒或扭曲。好人非但没有通过他的文章在道德上感化社会,反而遭受社会弃逐,而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也反映在他个人的困苦上。当“正声”出现在礼崩乐坏之世时,它非但无法恢复和谐,反而变成了噪音,而被逼噤声。在一封写给李益的信中,韩愈在探讨古文创作理论时也表述了同样的精神:倘若他的写作能取悦他人,那就一定是他的写作本身有瑕疵。这向我们揭示了中唐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嬗变轨迹之一:意识到个人身份,特别是“真”的身份,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而且,这样的特性常常表现为否定性的,也即排拒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拒。这里也许有一份高傲,乃至于妄自尊大,但我们常能听到“他人”的声音在讥笑、嘲讽、怀疑,甚或发出兽类的咆哮。特性不仅是中唐作品津津乐道的主题,它还以中唐作家刻意求异的风格出现。特异的风格可能会招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可能赢得赞赏。特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个性化,它预设了平庸的、常规的以及常常在道德上是可疑的“他者”的存在。道德和文学上的优越,现在不是表现为在社会所认可的规范内的完美,而是表现为远离那些规范。特性是与对所有权和占有物新发生的兴趣紧密相连的,所有权和占有物就像个体身份一样,其概念的存在取决于对他人的排拒。虽说特性主要牵涉到一个人,然而这个概念也同样适用于群体的层面,如当一群卓异之人组成一个摒弃“凡俗”的小集团时,或当一个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社群排拒异端邪说时,甚或当中国作为一个概念的存在取决于对外来因素的排拒时。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在群体的层面上,具有特性的个体总试图划出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空间;它占有对象,并从事在它看来是“正当”的活动。然而要达成这一点,这一空间外部必须得有“他人”的存在,他们想要闯入该空间,破坏其活动。(摘编自宇文所安《特性与独占》)材料二:已有很多文章讨论过杜甫诗歌的历史意义,讨论他如何在战争和灾难的背景下写作,充当王朝命运的见证,从历史的角度阅读杜甫,为的是论证一种诗歌观,即诗歌能够承载意义,诗歌的意义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往往与道德判断联系在一起,然而,杜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一种对诗歌意义的破碎信念,这种信念削弱了简单的道德说教。一方面,杜甫明确认为诗歌创作具有道德、政治、历史意义,他在诗歌中提出自身和周围情势的论点。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对自己诗歌行为和姿态的无效性表示担忧,痛苦地怀疑自己所做的是否真的有意义,怀疑诗歌能否有所拯救。诗歌成功的希望及其屡屡失败的阴影,在激励杜甫诗歌写作不断前行的同时,也困扰着他。所谓“诗歌的成功”,借自诗人、批评家艾伦·格罗斯曼(AllenGrossman),他说:“诗歌的功能是在意思自治的限度内让每一个人获得一种成功。”这里,格罗斯曼想说的是,诗歌为改变不了的现实提供了补救,在他看来,这个现实就是我们的必死境况。这样一来,诗歌就成了言说欲望、表达意愿的方法,宇文所安在谈到杜诗的祈愿性时就指出了他的这个特点,还注意到了杜甫希望事情有别于现状的那些时刻。确实,早在杜甫以前的诗歌中,从汉末最早的古诗作品开始,我们就已看到过这种祈愿姿态,但在杜甫身上,渴切希望的声音在他承认希望之不可能时感受得更为强烈,实际上,他的这种态度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惯例,成了他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可或缺的主题。(摘编自陈威《重建家园:杜甫和诗歌的成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秩序,好文章能够或者应当改变政治和社会秩序,这些说法在中国乃至其他国家都存在。B.特性包含中唐作家刻意求异的风格,这种风格会招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能赢得赞赏。C.杜甫明确认为诗歌创作具有道德、政治、历史意义,但他又不断对自己诗歌行为和姿态的无效性表示担忧。D.祈愿姿态存在于汉末最早的古诗作品,但在杜甫诗中更为强烈,并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惯例,成了他诗中反复出现、不可或缺的主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及其盟友倡导的新乐府,都基于同一假设,呈现以同一方法,并移风易俗,教化人心。B.孟郊用“咀嚼”一词描写了文人间的互相倾轧,这与鲁迅《狂人日记》中“吃人”的描写形成呼应。C.欧阳修对孟郊“诗能穷人”的观点持批驳态度,他认为好的作品是“穷而后工”。D.根据评论家艾伦·格罗斯曼的观点,杜甫诗歌的成功正因为他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对诗歌意义的破碎信念。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欧阳修“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A.李白: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B.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C.司马迁: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D.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阐述你对“特性”的理解。5.唐代诗人往往有较强社会担当意识,请结合材料,以唐代某一位诗人为例谈谈他持这种创作理念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丫头她妈林斤澜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嬷、阿婆……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人。农田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挑粪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再回家去吃剩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边,倒不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里有一本梦书,是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你在屋里还是屋外?”“屋里。”“屋里漏不漏?”“不漏。”“那还好。”……“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从这以后,父子俩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一一袁相舟以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矮凳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钮扣市场。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是填不饱自家几张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不商量,管自种了菜,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口。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以抄近路走到东口去。她不,还是从西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喷啧的啜牙花,又决不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选自《矮凳桥风情》系列,有删改)文本二: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和林斤澜跟文学青年一起聊小说,问起小说的结构,汪曾祺答曰:“结构的原则:随便。”林斤澜心想我讲了一辈子的结构,岂不是白讲?就追问了一句:“随便?”汪曾祺于是从容补充:“苦心经营的随便。”林斤澜不再追问,显然对这个机智的、辩证的、悖论般的补充颇为满意。在我看来,这正是汪、林两位短篇小说名家小说观的汇聚之处,同时也是其分驰之处。“结构”并非小说的全部,却最能见出作家对小说的基本看法。既然小说的诸要素是结构化地组织、表达和呈现的,那么小说家对结构的“经营”就灌注了他对小说的完整理解。(节选自黄子平《汪曾祺林斤澜论小说》)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写溪鳗的店铺不断变化,寓示了时代变迁的大背景,表现了处在其中的小城所不可避免的变化。B.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他笔下的袁相舟,就是一个与他妻子形成鲜明对照的、脆弱又不负责任的形象。C.困难时期,丫头她妈煮熟了饭就走到街上去站站,再回家去吃剩菜剩饭。作者举重若轻,表现人物任劳任怨的品格。D.小说中的丫头她妈,从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到强调自己的名字,反映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人尊严和自身价值的追寻。7.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丫头她妈》一文中除了丫头她妈之外,还写了居住在附近的百姓,可以说是以群像塑造的方式展示了矮凳桥的民俗风情。B.文本二中所说的“苦心经营的随便”在《丫头她妈》中表现为三个怪诞的“梦”,充满迷信意味,串联故事,也推动了情节发展。C.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给人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思考,如小时候有名字,为什么后来名字是个秘密;这个名字为什么不用等。D.开头说“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设置悬念;又在结尾点明“秘密”的内容,首尾呼应,结构完整。8.赏析文中划横线段落的语言表达特色。9.有人认为,林斤澜的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具有散文化色彩,请结合其中一篇作品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虞。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选自《战国策》,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B.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C.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D.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因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B.周公旦是姬昌第四子,姓姬名旦,作《周易》,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C.“寡人自取病”的“病”指忧虑、耻辱、怨恨等精神之苦,与“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不同。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借助对白形式,将各人的个性、思想表现得栩栩如生,颜斶对齐宣王言王道兴衰,归因于统治者“得士”和“失士”之策略。B.颜斶引用《易传》得出结论:无真才却慕名位者必致削弱,无德行却望获福者必致穷困,无功勋却受俸禄者必致羞辱,灾祸必紧随。C.尧舜禹禅位、成王重用周公,后代都褒奖他们是圣明君主,以史为证,阐明了“士贵于王”的道理。D.颜斶以太璞自比,表明无意为官,希望回乡,把有晚饭吃当作吃肉,把悠闲散步当作乘车,把不犯王法当作富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2)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14.根据颜斶与齐王的对话,概括颜斶的人物形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①连朔漠,独留青冢②向黄昏。画图省识③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五美吟·明妃(其三)林黛玉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注】①紫台:汉宫,宫廷。②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③省识:认识。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首联气象雄伟,杜甫为了抬高明妃形象,用“群山万壑赴荆门”的雄伟气象来侧写昭君,烘托她的出生地。B.《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中“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与首联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写尽昭君一生悲剧。C.黛玉诗中“红颜命薄古今同”承“出汉宫”三字,“古今同”将古与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既咏昭君,又是自伤,更是对大观园中女子命运的哀悼,即所谓“万艳同悲”。D.《红楼梦》中宝钗对黛玉此诗赞不绝口,认为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理由是黛玉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汉元帝,认为主要是元帝相信画工导致了昭君的悲剧。16.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评论“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咏史诗亦是如此,这两首诗歌都通过议论昭君出塞,流露出个体的悲叹,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鱼雁传书”的典故寄予了人们美好的理想,《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以之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往来的相思之苦。(2)《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贿赂行为。(3)古诗文中出现的植物往往与人的志趣追求有关。《离骚》中的“____________”用白芷这种香草来比喻诗人美好的品质;而陶渊明的隐居环境虽“三径就荒”,但“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一阁”之名源于《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阁主范钦性喜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集各类典籍,经多年累积,所藏典籍超7万卷。后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自此,一场①般的使命便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代代传承,以一家一姓之力,于②中护一楼数百年安宁。历经430余年的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生动象征,如今已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宁波的“书房”。天一阁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珍藏善本8万余卷。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以明代的刻本或抄本为主,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有珍贵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可以堪称镇楼之宝。天一阁凭借③的藏书文化脱颖而出,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清幽雅致的山水格局,宽闲静谧的人文氛围,可称“阁有书卷、园存雅趣”。置身天一阁,角落的花花草草,斑驳的旧墙苔痕,记载着岁月,浓缩了历史,显露出经百年风雨后的温存与风雅。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19.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例句一致是的()例句:如今已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宁波的“书房”。A.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掏出腰中带着的铁链子)(《茶馆》)B.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阿Q正传》)C.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拿来主义》)D.“芦柴棒”急着要把大锅里的粥煮开,但冒出来的烟让她剧烈咳嗽起来。(《包身工》)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丽娘欣赏的是园,而杜宝(杜丽娘之父)欣赏的是田,田园在这里被分成了两半:一半代表了私人空间,

①。差别不仅体现在空间上,也体现在时间框架上,丽娘抱怨说:“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一著名的指责,其实并不公平。在《劝农》中,杜宝的宾白,正是以对时光流逝的强烈意识开始的:“时节时节,过了春二三月。”他指出“春深”,而南安府地处江广之间,“春事颇早”,春光于农耕最可宝贵。他担心:“想俺为太守的,深居府堂,那远乡僻坞,有抛荒游懒的,何由得知?”其实,在世上操持各种行业的人里面,②,然而,农人的时间紧迫感,和深闺中少女的时间紧迫感(“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虽然表面相似,却有本质的不同:农人的时间是循环往复的(如那《八义记》中老农所唱:“一年一度过时光”);③(如那柳梦梅所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落不再,水流不回)。空间和时间意识的差异,定义了《牡丹亭》中两个不同的世界:它们是平行的,但是,没有机会交叉。21.第二段多次引用《牡丹亭》《八义记》唱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句子(每处不超过20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国外一些环保分子为“唤醒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堵公路、毁名画、泼油漆……在莫奈名画《干草堆》上泼土豆泥的抗议者说:“我们让莫奈成为舞台,让公众成为观众。如果需要给一幅画画上土豆泥或番茄汤,才能让世界记住化石燃料正在杀死我们所有人,那么我们就给一幅画画上土豆泥!”极端的正义即是不正义。——西塞罗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结合个人的阅读与生活体验,写一篇论述性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这种风格会招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能赢得赞赏”表达过于绝对,原文是“特异的风格可能会招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可能赢得赞赏”。2.CA.“呈现以同一方法”错,古文运动和新乐府并非呈现以同一方法。B.这与鲁迅《狂人日记》中“吃人”的描写形成呼应,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说“一个原本用来表示在阅读时思考回味的常见词‘咀嚼’,与文人间相互倾轧的‘吃人’行径别扭地联结在了一起”。D.“杜甫诗歌的成功正因为他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对诗歌意义的破碎信念”表述不全面,杜甫诗歌的成功有历史意义,是王朝命运的见证,明确认为诗歌具有道德、政治、历史意义,又充满对诗歌意义的破碎信念。3.D欧阳修“穷而后工”的观点是诗人愈是困窘,作品(文字、诗)愈是高明,孟子指的是人经历困境才能成大事,并非指作品。4.(1)特性是与对所有权和占有物新发生的兴趣紧密相连的,常表现为否定性,其概念的存在取决于对他人的排拒或为他人所排拒。(或表述为:特性预设了平庸的、常规的以及常常在道德上是可疑的“他者”的存在,并远离那些被社会认可的“规范”。)(2)在个人或群体层面上,具有特性的个体试图划出一个专属空间,以占有对象,并从事在它看来是“正当”的活动。5.以杜甫为例,①他在战争和灾难的背景下写作,充当王朝命运的见证。②诗人认为诗歌创作能承载意义,有道德、政治、历史等层面。③诗人常常担忧创作的无效性,怀疑创作是否有意义、有所拯救,以此激励他的创作。(或表述为:诗人的创作为改变不了的现实提供补救,成为言说欲望、表达意愿的方法,在祈愿中实现有别于现状的时刻。)6.B文中的袁相舟与妻子并未形成对比。7.B“充满迷信意味”错误。8.①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短句活泼灵动、节奏简洁明快,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如“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得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②雅俗结合,以俗为主:口语质朴,如“青是青,白是白”“红的红黄的黄”“一张一张挺着”;书面语优美,如“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蔬菜新鲜,根须洁白,丫头妈卖菜码放整齐的特点。9.《丫头她妈》参考角度:①内容生活化,意境悠闲。②情节松散(淡化),叙述非线性,节奏舒缓。③人物形象优美,人情淳朴美好。④象征意味浓厚,凝聚思想感情和独特感受。沈从文《边城》散文化特点:①淡化人物形象塑造,不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较多写意化的描写。②淡化情节,小说的矛盾冲突不激烈,只是呈现湘西生活的自然形态。③营造真实环境,在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习俗中表达出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寄托。10.C11.B“作《周易》”错误,《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12.D“把有晚饭吃当作吃肉”错误,“晚食以当肉”意思是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晚”是名词作状语。13.(1)我(颜斶)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前”,上前;“慕势”,趋炎附势;“趋士”,礼贤下士。)(2)(诸侯)逐渐被消灭了,灭亡没有家族的时候,想当守门小吏、平民,怎么可能呢?(“稍稍”,逐渐;“诛灭”,被动句,被消灭;“闾里”,平民;“安”,怎么,哪里。)14.①不畏权势;②淡泊名利;③论辩才高;④主张归真。参考译文: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超然客公众号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没有发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虽然贵,一定以贱为根本;虽然高,一定以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