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50讲中国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_第1页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50讲中国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_第2页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50讲中国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_第3页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50讲中国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_第4页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50讲中国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0讲中国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3山东聊城二模)有学者认为,西晋儒学家、文学家傅玄提出的“度时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赋”“所务公而制有常”等治税原则颇令后世佩服。“颇令后世佩服”是因为这些原则()A.蕴含了公平便利等思想B.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涵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D.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2.(2023辽宁营口高三期末)秦统一后,规定典、老由年长、无爵、免丁的平民男子担任;汉初,废里中的典、老,“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肉酒”。这一变化体现了秦汉()A.治国理念的根本变化B.基层统治政策的调整C.社会治理体系的健全D.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3.(2023湖南永州二模)《唐律疏议》规定:凡遇赋税减免,地方官必须“承户部文符”,否则,地方官将受到严厉惩处,“诸应受复除而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徒二年。其小徭役者,笞五十”。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A.规范赋税减免种类B.减轻百姓负担C.巩固王朝财政基础D.整顿地方吏治4.(2023安徽皖江名校联考)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5.(2023天津滨海新区期末)下图为南宋朱熹创建的朱子社仓。社仓的设立说明()A.民间参与社会救济 B.政府重视保障民生C.宗族救助开始兴起 D.地方加强粮食保管6.(2023山西临汾二模)下表是唐宋某一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数据,据此可知()时间税收种类及数量粮食布帛铜钱其他唐(749年)2500万石2345万匹200万贯—宋(1086年)2445万石151万匹4848万贯几万两金银A.唐朝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B.精耕细作农业成熟C.宋代财政收入高度货币化D.唐朝棉纺织业发达7.(2023山东青岛二模)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8.(2023吉林高三二模)东晋初,实行黄籍、白籍制度,即南迁的士族为白籍,别于原住居民。南朝时取消白籍,称作“土断”。宋朝户籍有“主户”“客户”之分,而“客户”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南朝与宋朝的做法都()A.有利于民族交融B.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D.导致人口快速增长9.(2023山西太原高三期末)清朝的财政制度中,有两个术语,即“存留”和“起运”。存留指的是各省留下一部分财赋用于正常的办公行政,而起运部分就是解送中央户部的。“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到康熙统治时期“存留款项尽行裁减”,除了很少部分项目在以后“奉复”外,大部分项目均裁而不复。这说明清朝()A.官员考核日趋严密规范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D.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10.(2023辽宁葫芦岛二模)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C.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11.(2023福建三明三模)晚清时期,海关税、厘金迅速增长,在扩展税收总量的同时也改变税收结构。据统计,厘金和关税的收入,在1886年前后超过田赋,此后若干年份虽有变动,但在晚清时期基本成为常态。这表明晚清()A.财政收支渐趋平衡B.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中央财权得到强化D.税收结构得到优化12.(2023山东滨州二模)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人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13.(202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测试)明朝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六伦之教训。这一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地方治理B.推动礼法结合C.规范地方行政D.弘扬儒家文化14.(2023广东名校联盟联考)南宋时期,政府对全国民户的田宅统计已经规定了一整套程序,比如制作了“砧基簿”,全面记载民户的姓名、田产数量及来源,甚至左邻右舍的情况也要登记清楚。如果田宅需要买卖时,双方都需要持有“砧基簿”,一起到县衙办理转让手续。这()A.说明宋朝限制土地流转B.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C.规范了农业用地的管理D.反映出宋朝抑制商业发展15.(2023云南曲靖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古代中国的严厉管控,主要针对官僚体系与地方政府,对于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自主、自立、自治的模式实现社会治理。下面为民间主体与基层自治关系示意图。——摘编自龙登高等《论传统中国的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A“度时宜而立制”指的是根据国家社会形势的发展来确定赋役标准,“量民力以役赋”指的是根据老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来征收赋役,“所务公而制有常”指的是要根据国家实际情况的需要制定政策,据此可知,这些治税原则之所以颇令后世佩服,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原则中蕴含了公平便利等思想,故选A项。2.B据材料可知,由秦朝设置典、老到汉初废除典、老,置三老,体现了秦汉基层统治政策的调整,故选B项;材料仅表明基层政策的调整,不能完全反映治国理念或者社会治理体系的变化,排除A、C两项;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排除D项。3.C材料中唐王朝规范了税赋减免政策,违规减免赋税将受到处罚,这些措施有利于保证赋税的征收,巩固王朝的财政基础,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减免税赋的种类,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地方官减免赋税的流程,并不涉及减免赋税的范围,整顿地方吏治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D两项。4.D据材料“户帖制度……征收赋税的依据……资产固定”可知,这体现了赋税征收以财产为主,说明此时已经实施了两税法,故选D项。5.A据材料“南宋朱熹创建的朱子社仓”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仓是以民间力量兴办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备荒仓储,体现了民间的社会救济行为,故选A项,排除B项;“开始兴起”表述错误,排除C项;社仓建立的目的是赈济,不是保管粮食,排除D项。6.C据表格信息比较唐宋税收可知,在“粮食”上宋比唐有所减少,“布帛”宋减少更多,但“铜钱”和“其他”增幅巨大,说明宋代税收减少了实物税,更多征收货币,故选C项。7.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尊老养老政策中优抚群体的年龄限制从90岁下降到80岁,实现了优抚群体的扩大,西汉养老赐物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汉哀帝时发展成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而非实惠型物品,这体现了优抚政策渐显教化的趋向,故选A项。8.B南朝时取消白籍,目的是使白籍人口承担赋税和徭役,宋朝的“客户”比例下降,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重就相应上升了,所以南朝与宋朝的做法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故选B项。9.C据材料可知,清朝大量缩减地方的办公财政,地方财政收入大半送入中央,说明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官员考核问题,排除A项;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了地方赋税的分配问题,不能全面反映财政制度,排除D项。10.D据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故选D项。11.B据材料信息可知,晚清时期海关税和厘金的迅速增长改变了税收结构,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说明晚清时期商业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B项;材料没有支出的信息,不能判断财政收支的情况,排除A项;晚清中央集权削弱,中央财权逐渐弱化,排除C项;海关税和厘金在税收结构中有所增加并不能说明税收结构优化,排除D项。12.C结合材料“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重编里甲,新造黄册”可知,明代对流民除了给予耕牛、种子、口粮让他们返回原籍外,还重新编写名册,编排里甲让流民重新归入“编户齐民”的封建统治秩序,这么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13.A据材料“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可知该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地方治理,故选A项;推动礼法结合是地方治理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老人制”不属于地方行政体制,不能规范地方行政,排除C项;弘扬儒家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D项。14.B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建立之初,州县的户籍多因战争而遭到破坏,南宋时期制作“砧基簿”,对全国民户田宅进行统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土地登记与土地产权制度,同时在“砧基簿”中“全面记载民户的姓名、田产数量及来源,甚至左邻右舍的情况也要登记清楚”,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和管理,故选B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