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龙泉中学2024年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龙泉中学2024年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龙泉中学2024年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龙泉中学2024年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龙泉中学2024年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龙泉中学2024年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②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④元朝设立行中书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实行了普选制和竞选制。1941年,延安县乡政府委员改选,连任者仅有133人,新当选者为185人,绥德县原乡政府委员落选者达101人,渎职和不称职的干部在选举中被淘汰。这表明A.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成就斐然 B.普选开始使人民获得民主权利C.竞选制度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 D.民众监督消除了基层腐败现象3.如表为雅典城邦法规在公民权问题上的改变,其目的在于A.限制婚姻自由 B.打破社会的传统秩序C.缓和社会矛盾 D.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4.《资治通鉴》中记载:“建成(太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不符合①封建礼制②“三纲五常”③传统宗法制④选官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明初,翰林学士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秘书,“恒侍左右,备顾间”。丞相被废除后,朱元璋不堪重负,于是仿末制设殿阁大学士,选取优秀的翰林官入阁。据《明史讲义》记载:“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明代翰林官的发展A.反衬了殿阁大学士权力消长 B.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C.说明翰林与大学士矛盾尖锐 D.有利于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6.汉唐两朝统治者特别注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设立相关的中间机构,但是如刺史、州牧、道等监察区,最后都发展成州政府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并导致了地方的分裂。北宋统治者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做法是A.设通判 B.设转运使 C.设二府三司 D.重用文官7.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野心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但在该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A.袁世凯被迫实行民主政治B.袁世凯为其专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C.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D.启蒙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8.“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孙文:《<民报>发刊词》)。”为避免重蹈西方覆辙,文章作者觉得必须实行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9.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A.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 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 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10.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槟榔屿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据此可知,当时A.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C.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结合11.(巴黎)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B.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C.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D.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12.下列显然不是《海国图志》编撰意图的是A.“以夷变夏” B.“以夷款夷” C.“以夷攻夷” D.“师夷制夷”13.英国人赫德在《双周评论》撰文说:“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该材料用于帮助我们理解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影响 B.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C.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D.《辛丑条约》签订的重要原因14.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也逐渐流行。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B.城乡差距日益扩大C.已经成为经济重心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15.以下三幅图片选自《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反映了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迹轨。从左到右分别为“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自由婚姻的女人”、“有身段的才女”。出现以上标准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五四运动促进妇女解放C.西学东渐不断深化 D.妇女完全摆脱夫权束缚16.鸦片战争后,外国银元不仅在沿海等地流通,还逐渐向内地渗透,英国议会在1847、1848年蓝皮书中的报告说:“银元在下述各省自由流通: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和湖南的南部和东部。烂板银元的流通,几乎全限于广东、福建和江西。残缺的小银元则为广东的许多地方所爱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A.中西方贸易范围口趋扩大 B.民众生活对世界市场产生了依赖性C.对外贸易呈现了出超现象 D.外国资本已经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17.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 B.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C.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D.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18.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19.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这说明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当时君主立宪制尚未真正确立C.内阁和议会实行分权制衡 D.政治制度在渐进性变革中发展20.在国际联盟的主导下,1933年6月,66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重建金本位制,限制金融领域的投机,由中央银行进行合作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但罗斯福表示不能“听任别的国家对我们的行动强加限制”,导致会议不欢而散,反而促使贸易战日益激化。这说明A.国际合作共赢的意识尚未产生 B.英美争夺世界贸易领导权斗争激烈C.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根深蒂固 D.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21.下面是1950—1962年苏联与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指标比较表。这说明当时A.苏联经济效益与西方主要国家差距较大B.苏联的工业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国家C.冷战的消耗使苏联经济增长的势头减缓D.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重严重失调22.如图直观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国共合作推动第一、二次革命高峰的出现B.第一次低谷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第二次革命高峰是全民族抗战的实现D.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23.宋以后,福建北部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在洞庭湖等地区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B.宋代农村小农经济逐步解体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D.新航路开辟加快了物种交流24.1907年,河南中州凭心煤矿公司拟续招股本以扩大规模,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该地藩司(地方行政部门)以银“二十万,即入该公司,俾资经营”。由此推知,当时A.政府借机抑制民营企业规模 B.清政府仍恪守传统经济政策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步履艰难 D.民族企业生存环境得到改善25.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上,把传统的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表明罗斯福A.主张社会财富应当平等分配 B.意图限制公民的政治权利C.否定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 D.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的诉求26.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文化的权威不再是宗教宣扬的‘信仰’,而是科学揭示的‘自然”’。这一思想新变化A.动摇了封建专制理论基础 B.否定了宗教的社会作用C.导致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 D.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27.“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变化28.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上海城里的新式学堂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上海已成为西化的大都市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C.启蒙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29.《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A.政治专制国家集权 B.礼乐社会等级鲜明C.物质丰富国力强盛 D.社会转型礼崩乐坏30.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其表现有①文人山水画兴起②指南针在航海中应用③理学兴起④彩瓷生产时代到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张伯行,清初理学名臣,生长于黄河下游的仪封县。他从小耳闻目睹黄河水患带来的灾害,萌发了治理黄河的念头。考中进士后,他继续系统学习历代治河著作,关注黄河堤防建设,康熙三十八年,黄河决堤,张伯行组织仪封县城百姓采用沙土袋填筑决口,保住了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随后在督修黄河南岸二百余里长堤和多处河务工程时,他提出《治河议十条》,其中有“黄水本强,宜分其势而使其弱”、“黄河两岸之遥堤宜出坚筑”、“运河之下流宜疏”等建议,康熙四十五年,他在任山东济宁道期间。采用蓄水放船之法,解决漕运运行的难题,并结合实地考察结果,著述《运河备议》一书,康照六十年,黄河又发生险情,张伯行主张在沁、黄两河交汇处修建一座河闸,以避免两河河水汇集,导致水势增大,引发水灾;还创造性地提出“引沁河之水,以济山东之漕运”,从而“成万事之利”。——摘编自王珂《张伯行治河方略述论》等(1)根据材料,概括张伯行在治河方面的成就。(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张伯行取得治河成就的主要因素。32.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学价值,同时还可以传递出不同的历史信息。根据研究主题运用史料论证问题是史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英国内政部对1805~184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因犯罪被捕人数统计——转引自《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犯罪问题及其治理探析》材料四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视频)材料五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的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决不允许超过12小时的最高限度,吃饭时间不计在内。工作决不允许延长到晚上九时以后,亦不得在早上六时以前开始。——摘自《1802年英国工厂法》材料六漫步全城,工厂一间接着一间,那里成千上万的工人在机器震耳的隆隆声中,一年到头日夜都在机械地开动着这庞然大物的机器男人、女人、小孩在潮湿的空气中蠕动。他们的衣服都很肮脏,许多孩子都是光着脚;面目瘦削而带愁容;多么阴森的街啊。——1860年代法国文学家泰恩旅英时的所见问题(1)如果你要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这一问题,上述材料中,你将优先选择哪三则材料,说明理由。(2)请找出上述材料中与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则材料,并说明理由。(3)请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问题的看法。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英)约翰·洛克《论政府》(1688年)(1)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说明其基本思想。(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理论?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3)结合史实,分析上述思想在当时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试题分析: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和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都是采取分相权集君权的方法,②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实际上分割了部分专制主义权力。④元朝设立行中书省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包含②的ABC项。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详解】2、B【解析】

据材料“连任者仅有133人,新当选者为185人”“原乡政府委员落选者达101人”可知,显示普选制和竞选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获得了一定民主权利,故B选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延安县政府委员的改选,不能代表整个抗日根据民主建设,故A选项错误;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远未确立,故C选项错误;D项“消除”说法绝对,故D选项错误。3、D【解析】

据材料“只有父母双方都是公民的人才拥有公民权”“私生子……不应拥有公民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对公民权的规定限制雅典公民的规模,其最终目的是为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婚姻自由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雅典公民权的规定,没有体现对传统秩序的打破,故B选项错误;缓和社会矛盾不是目的,故C选项错误。4、A【解析】

李世民射杀太子,逼父退位,不符合封建礼制,违背了三纲五常,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登基为帝的过程,与选官制无关,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5、B【解析】

明代翰林官的发展,实际上是朱元璋为求得中央权力机构之间的平衡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节制翰林官与殿阁大学士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从而避免权力集中,最终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B项正确;殿阁大学士是由于“丞相被废除后,朱元璋不堪重负”而设置,未涉及其权力消长,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翰林与大学士的职责,未涉及他们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集地方的权,材料属于中央设置的新机构,没有涉及地方,排除D项;故选B。6、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了解决地方势力做大,设置了转运使转运地方大部分财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故B正确;设通判是为了监督知州,这不是根本措施,故A错误;设二府三司是为了削弱相权,故C错误;重用文官是为了削弱武将,加强皇权,故D错误。7、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不敢删除《中华民国约法》中“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袁世凯实行独裁和专制,并未实行民主政治;B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不能做为其专制统治的历史依据;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民生主义。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9、A【解析】

通过材料叙述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德国史学家对一战责任划分有着不同的结论,但是并没有分析出一战爆发的根源,A正确;B夸大了德国的战争责任,排除;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史学研究的结论,但取决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信息并没有还原一战爆发的真相,排除D。10、C【解析】

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明当时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维新派是否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是否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D。11、C【解析】

根据材料“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等信息,可以看出基层公社代表人民拥有社会管理权和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表明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选举代表,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A项错误;B项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排除;法国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选项排除。故选C。12、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抵抗侵略者,故“以夷款夷”“以夷攻夷”“师夷制夷”都与其核心思想一致。而“以夷变夏”明显不符合中国当时天朝上国的理念,也与《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不符。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13、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如被瓜分”,是指看到了列强割占、瓜分中国领土的危害;“全国协同一致来反对……几个外国统治者”、“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曾经配合抵抗侵略,这显然会危及列强在华利益,所以《辛丑条约》才会不割占土地、也不新增通商口岸。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14、D【解析】

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拜财神的习俗流行,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故D正确;拜财神的习俗流行,不是社会风气堕落,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村经济状况,无法体现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排除C。15、D【解析】

材料的图片信息说明近代女子得到了解放,但并不能说明妇女完全摆脱了夫权的束缚,故D符合题意;题干“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导致这一时期美女标准变化的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五四运动促进妇女解放以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民思想观念发生变迁的结果,ABC排除。故选D。16、A【解析】

外国银元向中国内地的渗透说明中外贸易范围扩大,贸易值增多,故选A;外国银元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并不能体现民众生活对世界市场产生依赖型,也无法说明外贸中出现出超,排除BC;D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17、C【解析】

据材料“文学日趋重视”“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人们可凭借学识和才能进入政府,故C选项正确;儒家这时期没有丧失其正统地位,故A选项错误;这时期重视文学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制度因素,而不是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故B选项错误;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D选项错误。18、A【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思想近代化。李鸿章属于洋务派,其主张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其主张也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章太炎属于革命派,其主张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梁启超属于维新派,其主张有利于促进国民思想近代化,因此上述人物的共同诉求在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实行民主政治,只是章太炎和梁启超的思想倾向,不是四人共同诉求;C选项错误,实行中国工业化也不是四人共同诉求;D选项错误,启蒙也并非材料中四人思想的共同点。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19、D【解析】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这时期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说明英国代议制在渐进性变革中发展,D项正确;英国国王没有实权,只是权力的象征,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B项错误;内阁和议会实行分权制衡是材料表象,而不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C项错误。20、D【解析】

所谓“不能‘听任别的国家对我们的行动强加限制’”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从而加剧了这次经济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无法得出国际合作共赢意识是否已经产生,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联(英法)主导,但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不予合作,材料不足以支撑美国对贸易领导权的争夺,B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的意见不等同于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C项不符合题意。21、A【解析】

根据图表内容可以看出苏联固定资本年平均投入远远高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却没有优势,说明投入多,产出少,即产出与投入的比与西方国家相比比值最小,表明苏联经济效益与西方主要国家差距较大,答案为A;材料不能显示苏联的工业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国家,B错误;CD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排除。22、B【解析】

第一次低谷是在国民大革命后,出现低谷的原因的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对中共的血腥屠杀,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图示可知,第一次高峰是在1921-1927年,第二次高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两次高峰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两次国共合作,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的图示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3、A【解析】

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A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未对种植作物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的结论,排除C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D项。【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背后隐含信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24、D【解析】

材料反映了民营企业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清朝地方政府人资给予支持,说明清政府对民族企业采取了扶植政策,从而可知当时民族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故D正确;材料中政府入资民族企业有利于民族企业扩大规模,而不是抑制民营企业的规模,排除A;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实行扶植政策,而不是传统的抑制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了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得到政府支持,而不是步履艰难,排除C。故选D。25、D【解析】

根据题干,罗斯福对传统的“四大自由”有所调整,突出了“免于匮乏”“免于恐惧”这两个内容,这体现出了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罗斯福关注到了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贫民的诉求,D正确;“平等分配”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根本出发点——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排除A;从材料中得不出限制公民个人权利的表达,排除B;罗斯福只是把传统的自由主义进行调整,因此不能说是否定自由主义思想,排除C。26、A【解析】

18世纪中后期法国用“科学”代替宗教‘信仰’,说明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专制理论基础,A项正确;法国思想界崇尚科学,并没有否定宗教的社会作用,B项错误;第一次科技革命即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而不是法国,C项错误;用科学代替宗教信仰,是近代科学的产生的作用而非原因,D项错误。27、C【解析】

“男女平等”和追求“民权”、“公理”,阴历、阳历兼用等新旧并存的社会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中体西用”旗号下进行的洋务运动与“民权”等无关,A项错误;戊戌政变后,变法内容几乎被全部废除,没有对历法等社会生活产生明显影响,B项错误;倡导男女平等、使用阳历等现象,在辛亥革命后已经存在,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社会新风貌,D项错误。28、A【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上海有新式学堂、电灯、启蒙思想等,反映出上海已成为西化的大都市,A正确;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启蒙思想不是,排除B项;材料并不只涉及到启蒙思想,还有西方的物质文明,排除C项;“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9、B【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周天子到庶人祭祀的礼仪和规格,体现的是社会的等级森严,故B正确;周代没有专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物质丰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的推行,而不是礼崩乐坏,排除D项。30、A【解析】

试题分析:两宋时,文人山水画兴起;指南针在航海中使用;火药武器出现;活字印刷术出现;理学兴起,“程朱理学”由北宋湖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但是④中彩瓷的生产繁荣时代是明清时期。【详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成就:督修黄河堤岸;疏通运河漕运;撰写治河专著。(2)因素:自小萌发治河志向;借鉴历朝治河经验;治河上的亲历亲为;朝廷治河的需求与支持;受民本想的熏陶。【解析】

(1)成就:根据材料“随后在督修黄河南岸二百余里长堤和多处河务工程时,他提出《治河议十条》”可知,张伯行督修黄河堤岸;根据材料“他在任山东济宁道期间。采用蓄水放船之法,解决漕运运行的难题”可知,疏通运河漕运;根据材料“著述《运河备议》一书”可知,撰写治河专著。(2)因素:根据材料“他从小耳闻目睹黄河水患带来的灾害,萌发了治理黄河的念头”可知,自小萌发治河志向;根据材料“考中进士后,他继续系统学习历代治河著作,关注黄河堤防建设”可知,张伯行借鉴历朝治河经验;根据材料“康熙三十八年,黄河决堤,张伯行组织仪封县城百姓采用沙土袋填筑决口,保住了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可知,治河上的亲历亲为;根据材料“采用蓄水放船之法,解决漕运运行的难题”可知,朝廷治河的需求与支持;根据材料“清初理学名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伯行受民本想的熏陶。32、(1)材料: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这一问题,我要选择的三则材料是材料一,材料四,材料六。理由:因为材料一、反映了工业化背景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