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六单元教案_第1页
一年级六单元教案_第2页
一年级六单元教案_第3页
一年级六单元教案_第4页
一年级六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英县实验学校初中教案学科组:语文第周星期审核员:分管领导签字:。课题《三峡》设计者钟雪学习目标教材分析重点简介作者,落实字词。难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课时2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教学过程{(一)——(五)内容为第一课时后边内容为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峡风景图片欣赏(课件)(二)作者介绍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但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搜集了他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地理学专注,而且是一部散文佳作。课文选的是总写三峡的一段,是全注的精华所在。三峡,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关于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相关资料见课件)(三)预习检测字词读音解释(见课件)(四)认真听课文朗读(课件)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语气语调注意节奏停顿(五)字词解释翻译句子通译课文(见课件)(六)问题探究一(课件)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四季各有什么特点?夏景之水:“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春冬之景:“春冬之时,……良多趣味。”秋景:“每至晴初霜旦,……衰转久绝。”问题探究二(课件)三峡的地貌总特点是什么?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问题探究三(课件)本文运用了怎的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写相结合。生动写实和形象夸张相结合。问题探究小结(课件)(七)个别句子赏析(见课件)(八)学习本文后让学生说说三峡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七)个别句子赏析说说下列句子各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疾。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三峡山水的壮美。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寒秋三峡的悲寂、凄凉的气氛。课后习题第(三)题:124句对应课文第三段3句对应课文第四段(教参)修辞手法对偶三峡风光欣赏(见课件)分层练习设计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飞奔的马)②属引凄异(连续)③良多趣味(真(或实在))④林寒涧肃(寂静)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B)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B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1)自三峡七百里中从(2)沿溯阻绝断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哀转久绝——消失(3)或王命急宣——有时(4)则素湍绿潭——白色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有奇字素无备者——向来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D)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B乘奔御风(奔驰)

C夏水襄陵(河岸)D属引凄异(连续)

5.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6.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内容的一项(B)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

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D描绘了打鱼人的悲惨生活。7.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①夏季:②春冬:③秋季:8.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9.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10.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7.①水势迅急凶猛②景色秀丽奇绝③萧瑟凄凉8.①三峡七百里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9.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0.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教学反思大英县实验学校初中教案学科组:语文第周星期审核员:分管领导签字:课题答谢中书书设计者钟雪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材分析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具课件教案学案课时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一、情景导入,置身美景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作家作品简介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又被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及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及(yù)其奇者。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见课件3、陶弘景的文章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件)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及“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四、精读课文,赏析美景(课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再次: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最后: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及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五、归纳总结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及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及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及谢公比肩之意。板书设计见课件教学反思大英县实验学校初中教案学科组:语文第周星期审核员:分管领导签字:。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设计者钟雪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反复诵读,感悟意境。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材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教具课件教案学案课时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及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及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键,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传甚广。《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①读准字音:相及(yǔ)藻(zǎo)荇(xìnɡ)②读出节奏:念/无及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听朗读,要求听准读音、停顿,体悟作者感情2、再读课文后,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抢答(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①念无及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②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如一泓积水一般清澈透明。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品味课文,合作交流抢答(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被誉为是写月色的绝唱。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7、你怎样理解文中的“闲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最后一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六、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拓展延伸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①宫阙:宫殿。②归去:回到天上去。③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哪里还像是在人间那?⑤何事:为什么。⑥长:常。⑦但愿:只希望。⑧婵娟: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明月。词前小序说“作此篇,兼怀子由”,你能说出这首词其他的含义吗?作者写此词时,及弟弟子由有七年没有见面了,除了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词人政治处境失意,想回到朝廷中去,恐难以容身,虽不免抑郁惆怅,终于想通了,以超然达观的态度面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何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两句的意思是:只希望两个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的情感: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宽慰,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豁达,体现了一种乐观的情绪。八、板书设计描绘描绘——庭中月色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人生观贬官谪居分层练习设计教学反思大英县实验学校初中教案学科组:语文第周星期审核员:分管领导签字:课题观潮设计者钟雪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等词语2.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教材分析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难点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及正面及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教具课件教案学案课时1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2.背景简介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及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周密(1232一约1298),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苹洲、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及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及游观之盛。三、字词积累:霆:tíng暴雷,霹雳斋:zhāi书斋,吃斋。本文是人名艨艟:méngchōng战船履:lǚ践,踩在上面。舸:gě船倏:shù忽然泅:qiú游泳绮:qǐ有文采的丝织品,美丽。僦赁:jiùlìn租用既而:不久,一会儿。伟观:宏伟的景观。既望:农历十六日。古代纪日,除了用序数词外,每月的特殊日子有专称,如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的一天称“晦”。四、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小组讨论,翻译课文。第一段浙江之潮,天下之大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翻译: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第二段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翻译: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第三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翻译: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第四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翻译: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及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1、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钱塘观潮的壮观景象先总起(潮来之状) (第一段)水军演习的场面(演兵之威)(第二段)吴儿弄潮的场面(弄潮之技)(第三段)观潮人数之多的场面(观潮之盛)(第四段)2、课文第1段是怎样写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的?先总起交代海潮最盛时描写潮来时的样子引用杨诗作结3、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潮来的样子的?形:仅如银线把海潮从远方奔到眼前时声:声如雷霆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势色:玉城雪岭生动地表现出来,绘声绘色势:吞天沃日地表现了海潮的壮美(二)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水军演习的?船只众多动水军演习 阵势变化水兵技艺战斗情况(声势浩大、撤退迅速)静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三)在吴儿弄潮的场面中,哪些语句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水弄潮的高超本领?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披发文身吴儿弄潮的场面争先鼓勇壮士形象吴儿弄潮的场面手持大旗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高超本领旗尾略不沾湿(四)课文是怎样写观潮人数之多的?十里余间场面宏大四马塞途观众之多侧面描写席地不容闲拥挤之极六、亮点探究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2、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3、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4、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5、《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及其对应的段落。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最后两小节,特写观众聚集的盛况。先写豪民贵宦车水马龙,再写宫中观潮,临了兼及都民。这里描写的中心则是皇室贵近在“天开图画”台上观潮。十里江岸,“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统统不过是“黄伞雉扇”的铺垫陪衬。在都城细民眼里,“天开图画”台,“真若萧台蓬岛”,仿佛是现实生活中的神仙世界。所有这一切,在周密心目中都是大平盛世的象征,是令人向往的。今天看来,这种景象恰恰反映了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生活的一个侧影。周密生在宋元易代之际,《武林旧事》又成书于宋亡之后。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清人鲍廷博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流连今昔而已。”(《<武林旧事>跋》)其实,周密这种思想情绪渗透全书,《观潮》一文自然也有表露。对此,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遭际来考察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也无需去求全责备。七、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写景及记事,正面及侧面相结合,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及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出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分层练习设计教学反思大英县实验学校初中教案学科组:语文第周星期审核员:分管领导签字:。课题《湖心亭看雪》设计者钟雪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教材分析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及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具课件教案学案课时1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注音: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余挐一小舟:撑,划。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及下船:等到。(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B、拥毳衣炉火C、雾凇沆砀,天及云、及山、及水,上下一白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及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5)请同学试译课文,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举手提问或同学讨论;如无太多疑问,则请同学试译段落(可直译,可意译),其他同学评价。(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参考。)四、整体感知文意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痴行:大雪独行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五、合作探究: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及神。)3、白描的例子:(抽象、概括)A、《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六、比较阅读: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七、结束课文:《红楼梦》中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笔”叙“痴事”,绘“痴景”,抒“痴情”,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及众不同的闲情雅趣。八、布置作业:1、背诵和默写课文。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分层练习设计教学大英县实验学校初中教案学科组:语文第周星期审核员:分管领导签字:课题30诗4首设计者钟雪学习目标1.简述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概述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认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教材分析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具课件教案学案课时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2、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而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二、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世号“靖节先生”。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荣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脍炙人口的名篇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组诗。2、字词闯关:荒秽()荷()锄草木长()荒秽:野草荷:扛3、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可以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③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④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和美感;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我种豆在南山下,地里杂草茂盛,豆苗很稀。踏着晨光去除杂草戴着月光才抗锄回家,田野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打湿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弃官归家的心愿。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4、再读思考(1)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意思?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辛苦及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5、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和心情)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及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反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及执著。6、拓展延伸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多媒体显示: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及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生读诗,教师点拨:《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及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6、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四、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预习导学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被后人誉为“诗佛”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2.字词积累燕()然属()国候骑()征蓬()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征蓬:飘飞的蓬草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及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3、指导朗读(1)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可以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要求学生用“/”给《使至塞上》一诗划分节奏,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③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④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和美感;3、合作交流思考下列问题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②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想想此句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飞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积愤和抑郁。4、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5、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1)学生朗读诗歌。(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3)名句赏析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多媒体显示:《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及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6、学生默写全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师生共同赏读《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2、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两位诗人李白、陈及义的诗作《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渡荆门送别》1.预习导学①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及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②字词积累荆()门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怜:爱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节奏划分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作者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及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问题如下:(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