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发夷陵①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①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途径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行船经由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失途穷”是指三峡一带水道曲折,舟行江中常有川尽途穷之感。B.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指点顾盼之间,给诗人以“地辟天开”之感。C.尾联中“黄旗”本指战旗,“三丈黄旗舞便风”是诗人回忆自己当年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情景,心情无比激动。D.本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审美范畴和谐统一,有咫尺万里的气势。杜甫的《登高》一诗有相似之处。16.本诗是如何表现“喜”这一情感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夸张。“地辟天开”写峡内峡外的对比后的感觉,既描绘出阔远的江面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②动静结合。颔联写“山平水远”的静景,给人以静穆阔大之感,颈联写鹘飞鱼跃的动景,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态;引发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江面景色,抒发喜悦之情。④远近结合,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黄旗”本指战旗,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旗猎猎,是实写,不是回忆。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夸张。“地辟天开指顾中”回观身后,天刀劈石两边开。回顾来路,指点眼前,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表现了作者初出三峡时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②动静结合。“山平水远苍茫外”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这是描写静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翮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动景描写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时候,展现出的是一种苍茫自然的景致,抒发喜悦之情。④远近结合,时空开合设计巧妙。“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方式,将眼前的景色与远处的景色结合起来,展示出人生的追求和自己的抱负,突出内心的喜悦感受。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段处士弹琴方干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题目“听段处士弹琴”,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以高度评价段处士为结束,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直接摹写琴声的高妙,韵味悠长。B.首联写在演奏开始之前,诗人先介绍一下演奏者,段处士在琴艺上苦心沉潜数年,深谙琴艺,演奏技艺炉火纯青。“元化分工”直接写出段处士琴技高超。C.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D.颈联写诗人沉浸在音乐中,不觉间,一轮圆月已爬上了窗棂,窗外竹林中的蝉不知何时停止了鸣唱。作为听众,诗人为音乐而沉醉,忘记了时间,当他回过神来时,天色已晚。16.诗歌如何用文字形象的表现无形的音乐?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善用修辞。比喻。琴音欢快处,就像流动的泉水碰撞水底的石头发出的叮咚声;那琴音低沉处,像是霜花落在松树枝头上,声音几不可闻。在这一联中,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形状,正面写出了琴音的起伏。借代。诗人以“七条丝”代指琴;琴是弹拨乐器,演奏主要用手,所以诗人用“十指”代指演奏者段处士。通过诗人的介绍,用借代描摹了场景,提高了“听众”们的期待。②侧面描写。颈联侧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通过写听众的感受,可以间接写出音乐的高妙。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③借助议论。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直接摹写琴声的高妙”错,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笔墨花在摹写琴音的高妙上,而是主要写听者的感受,侧面衬托,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善用修辞。比喻。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琴音欢快处,就像流动的泉水碰撞水底的石头发出的叮咚声。是用清泉从石底进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进发出的清远的声音;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松含细韵在霜枝”琴音低沉处,像是霜花落在松树枝头上,声音几不可闻。是用霜花落松描摹琴声,运用比喻,将低沉的琴声比作霜花落在松树枝头,生动地写出琴音的低沉婉转。在这一联中,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形状,正面写出了琴音的起伏。借代。“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运用借代手法,诗人以“七条丝”代指琴;琴是弹拨乐器,演奏主要用手,所以诗人用“十指”代指演奏者段处士。此句夸赞段处士在琴艺上苦心沉潜数年,深谙琴艺,演奏技艺炉火纯青。通过诗人的介绍,用借代描摹了场景,提高了“听众”们的期待。②侧面描写。颈联“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侧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诗人沉浸在音乐中,不觉间,一轮圆月已爬上了窗棂,窗外竹林中的蝉不知何时停止了鸣唱。作为听众,诗人为音乐而沉醉,忘记了时间,当他回过神来时,天色已晚。通过写听众的感受,可以间接写出音乐的高妙。③借助议论。尾联“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听音乐的过程中内心更加沉静,这美妙的音乐每一句都可以作为后人的典范。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等三校拔尖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寄题沙溪宝锡院①欧阳修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人夸赞自己的家乡。B.颔联充分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来展现秋日美景:枫叶随风飘落,稻花随风飘香。C.“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之淳朴,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D.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展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16.全诗塑造了怎样的野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野僧”指的是山野的僧人,山野之僧人能够悟透人之生死,不去追求俗世的各种享受,终日参禅诵经,对信仰坚定不移。②运用衬托手法,以环境衬托人物形象,溪山秀美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打动佛者的虔诚心,“野僧”自甘整日念佛诵经,表现“野僧”对信仰坚定不移;运用对比手法,以自己的“爱”“夸”和野僧的“独得”进行对比;正面描写,以“终日焚香”直接展现野僧的特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调动……嗅觉等感官”错误,“秋风吹稻花”应是视觉而不是嗅觉;“枫叶随风飘落”错误,“换枫叶”是指枫叶换了颜色而不是随风飘落。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尾联“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写“野僧”:“无生乐”,指佛家对生死的认识;“坐结跏”,指佛者诵经时的坐法。尾联两句,写山野之僧人能够悟透人之生死,不去追求俗世的各种享受,终日参禅诵经。这两句诗,既是照应前四句所造之景,溪山秀美之处乃佛家理想的清净地方;又以前四句的秀美之景对野僧进行衬托,溪山秀美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打动佛者的虔诚心,“野僧”自甘整日念佛诵经,对信仰坚定不移。诗人在首联写自己“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以自己对家乡风物的喜爱和野僧“独得无生乐”形成对比,突出野僧的坚定不移;尾联写野僧“终日焚香坐结跏”,这是直接写野僧的行为,是对野僧的正面描写,“野僧”整日念佛诵经,表现了“野僧”对信仰的坚定不移。。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16.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5.C16.【答案示例一以杏花为物象】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美的欣赏喜爱之情。五、六两句,诗人“与客饮杏花下”,争相摇落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豪情与雅趣兼具。最后四句,诗人想象明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答案示例二以月为物象】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喜爱;“劝君且吸杯中月”以月代酒,表现出诗人对月的迷恋与享受已达痴迷状态;“声断月明”“惟忧月落”二句,表现诗人对美好景物行将消失的忧虑与惆怅,以及对花好月圆世界的向往与留恋,寓意更深一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错误。作者因自己的际遇而惆怅。这两句情绪渐转低沉,见诗人“惜月”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是别的,而是月落。这里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与诗人长相陪伴。月落西山,诗人情无以堪。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景情关系。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意象所在诗句的意思,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这首诗在抒情上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无论是选择“杏花”还是“月”,都要从写景特点来分析。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四句,杏花飞扑、明月寻人、月下漫步、杏花飞落,这四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祥和,对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第二个层次是五六两句,花下饮酒、争攀枝条、花片纷纷如香雪,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兴致勃勃的情怀;第三个层次是最后六句,由“劝君”“惟忧”“残红”可知作者情绪渐转低沉,有对月的哀愁,也有对花的怜惜,景中寄有身世之感。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杏花”或者“月”,结合诗句,分析寄寓的作者的情感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重庆市渝东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②且直!【注】①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②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路难》为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困难和离情别意。本诗仿照《行路难》而作。B.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C.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16.对比本诗与《拟行路难(其四)》情感、手法上的不同。【答案】15.B16.①情感:

拟行路难(其六)表达的是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控诉时世不公,表达出了作者满腔的愁怨与愤懑。

拟行路难(其四)表达的情感是哀叹贵贱穷达不同;宽慰自己人生有命、不必哀叹;表达了深切的悲愤。

②手法:

拟行路难(其六)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拟行路难(其四)运用比兴手法,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手法的能力。①情感:(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作者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又于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最后表面自嘲,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叹于其中;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问来强化自己心非木石,从而来表达“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②手法: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呼喊出了不得重用的原因是出身寒门,地位低微。

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重庆市万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陇西行耿湋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封狐①犹未剪,边将岂无羞。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因思李都尉②,毕竟不封侯。【注】①封狐:大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