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年度高二上10月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1.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A.中原文化得到扩展 B.阶级分化较为明显C.神灵崇拜开始兴起 D.贵族等级秩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少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阶级分化较为明显,B项正确;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神灵崇拜的信息,排除C项;分封制确立了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2.西周时期,诸侯国既是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军事据点,又是宗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周公封鲁而命以《诫伯禽》,封康叔于卫而命以《康诰》,封唐叔于唐而命以《唐诰》,为诸侯国确定了各自的政治方针。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存在 B.地方治理有所加强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缓和 D.中央集权趋于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诸侯国既是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军事据点,又是宗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为诸侯国确定了各自的政治方针”等可知,西周时期明显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原始民主传统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缓和,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3.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这奠定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治结构,B项正确;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灭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对比分析下面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最能说明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步解决C.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 D.西汉历代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尤其是汉景帝以后郡级政区快速增加,这是汉景帝、汉武帝持续削弱封国势力的成果,特别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大的王国被分成较小的侯国,无力再对抗中央,西汉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步解决,故B项正确;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与“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几任帝王的统治,未体现“西汉历代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域”,故D项错误。5.西汉时,丞相车干秋的女婿徐仁因断案过于宽纵,引发外戚霍光不满,霍光当即要处死徐仁。车千秋为救女婿,召集群臣讨论,结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最终徐仁被弃市,车千秋也险些被霍光处分。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朝廷内部治国理念存在差异 B.皇权强化削弱了丞相决策权C.宗法观念淡薄弱化官僚特权 D.儒家思想垄断地位受到挑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召集群臣讨论,结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车千秋也险些被霍光处分”等可知,外威霍光在与丞相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上风,而外威的权力来自皇帝,外戚权大实则为皇权强化,皇权的强化使得丞相的权力被削弱,因而答案为B项;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C项“宗法观念淡薄”不符合史实,且该说法也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6.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7.武成王庙,是祭祀军事重臣姜太公吕尚的场所。唐代重视对姜太公的祭祀,玄宗在京师及各州均设置武王庙;而宋代则仅在中央及部分地区设置武王庙,祭祀等级低于文王庙。这反映出宋代()A.弱化地方势力 B.实行抑武方针 C.打压民间信仰 D.漠视兵家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本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代则仅在中央及部分地区设置武王庙,祭祀等级低于文王庙”可知,宋代武王庙数量减少,规格也低于文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武王庙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文王庙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B项正确;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无法体现抑制地方势力,排除A项;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没有体现打压民间信仰,排除C项。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而不是漠视兵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8.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杨万里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陈造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曹勋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陆游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诗人在描绘农业生产时,多次提到稻麦复种,反映出当时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所提升,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理学思想对文字创作的影响,排除B项;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1944年彦涵创作了版画《村选大会》,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这一作品可以用来研究()A.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 B.“三三制”原则的贯彻C.基层民主建设的早期探索 D.农业合作社成立的场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图片可知,时间为1944年,为全面抗战时期,会议内容为村选大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民主建设上的探索,C项正确;材料时间为全面抗战时期,并非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指的是各级参议会的组成上,材料内容为村选,排除B项;农业合作社成立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故选C项。10.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数据:第一届代表总数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为66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74人,无党派人士为284人;第二届代表总数为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70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84人,无党派人士为234人;第三届代表总数为3040人,其中中共党员为1667人,民主党派为565人,无党派人士为808人。对以上数据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全国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C.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D.全国人大是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题中信息反映出全国人大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C项正确;“三权分立”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我国无关,排除A项;题中信息只反映了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并未反映出其产生方式,排除B项;D选项错误,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政协才是统一战线组织,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没有其他古老文明中常见的、拥有崇高威望的和巨大权力的专职祭司群体,宗教只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不那么起眼的一部分,没有庄严繁复的礼仪,也没有戒律,更没有体系化的教义。该学者意在强调()A.城邦中的宗教与政治完全分离 B.区域文明的发展路径存在差异C.人文主义成为古希腊文化主体 D.古希腊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与其他古老文明相比,古希腊没有专职祭司群体,宗教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不起眼的一部分,这说明区域文明的发展路径存在差异,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与政治分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人文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古希腊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2.修昔底德曾批评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说: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是在参加一个讨论国事的会议。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公民积极参与政事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演说家掌握判决权 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由材料“俘虏”“不像是在参加一个讨论国事的会议”等可以看出,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容易被演说家裹挟,这反映的是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容易受演说家蛊惑,不是积极参与政事,排除A项;人文主义强调对人的个性关怀,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陪审法庭负责案件审理,且材料没有体现“判决”,排除C项。故选D项。13.13世纪是欧洲手抄书的发展时期,出现在书籍页边绘制图案的习惯。其中有的图案上写着“骑士惧怕蜗牛”,据历史学家考证蜗牛代指金融家。这反映当时()A.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出现新风格C.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D.商人控制手抄书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晚期的欧洲。据材料“13世纪”“蜗牛代指金融家”“骑士惧怕蜗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等知识可知,这些装饰画反映了传统的骑士阶级在新兴银行家群体面前的不堪一击,说明当时社会阶层结构在发生变化,骑士所代表的原有的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C项正确;骑士阶级在银行家面前落荒而逃并不代表骑士阶层弃武从商,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并不是绘画艺术风格的变革,排除B项;据材料“有的图案”不足以得出商人是否控制了抄本书籍,排除D项。故选C项。14.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新宪法未对诸州的权力做出明确的界定,而联邦政府权力却较小,反映出当时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而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定,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故选择C项;各州保留的权力主要是决定和处理本州本州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权力,没有“主权”,排除A项;麦迪逊反对邦联制度,主张实行联邦制,排除B项;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同时,还要限制地方的权力,因此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15.英国1868——1886年内阁的新成员中,只有9名土地贵族,15名是资产阶级和专业人员,后者大多数是工厂主、金融家和投资者,有的有爵位,有的没有;他们喜爱莎士比亚,常看亚当斯密的作品。这一现象反映出()A.资产阶级撼动传统贵族的政治优势 B.土地贵族转变为商业和工业资产阶级C.启蒙思想家对政治的影响力上升 D.君主立宪制度受到新兴阶层的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英国。据材料,1868——1886年间英国政府内阁新人中只有少数是土地贵族,多数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商人和专业人员,反映传统贵族在内阁中的优势地位越来越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冲击,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贵族投资经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看不出15名商人和专业人员是从土地贵族转化而来,排除B项;15名商人和专业人员受启蒙思想影响,而非本身就是启蒙思想家,故材料反映受启蒙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而非启蒙思想家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提升,排除C项;新的社会阶层指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在内阁中力量的提升,巩固了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A项。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二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摘编王景《清末东三省道设置与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地方管理体制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汉代及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认识。【答案】(1)主要原因:高级政区过多,中央难以直接管理。不利影响:中央控制力减弱,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地方行政机构重叠,人员膨胀,行政效率低(2)原因:流民大量涌入;清政府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恶化;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任意3点)作用:有利于内肃治安,外固边防;有利于开发边疆,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遏制了吏治败坏,缓解了社会矛盾;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有助于中外交流及维护国家权益;有益于推动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任意4点)(3)认识: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任意2点)【解析】【小问1详解】主要原因:根据“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得出高级政区过多,中央难以直接管理。不利影响:根据“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得出中央控制力减弱,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地方行政机构重叠,人员膨胀,行政效率低。【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得出流民大量涌入;根据“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得出清政府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根据“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得出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恶化;根据“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所学可得出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作用:根据“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可得出有利于内肃治安,外固边防;有利于开发边疆,发展经济;根据“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得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结合所学可得出遏制了吏治败坏,缓解了社会矛盾;根据“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得出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有助于中外交流及维护国家权益;根据所学可得出有益于推动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小问3详解】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主流史学界认为,在“封土建国”“主权分散”含义上,中国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封建制度”(feudalism)有形貌上的类似之处:土地、人民和权力被层层分封;有采邑(领地)的世袭贵族,对上面的王者(领主),既承担军事及财赋义务,又具备政权独立性;对下面的采邑内的附庸,则是政治、经济上的主宰者。但二者的结构和宗旨又存在明亚差别。西欧的封建制度,含义包括强权者对弱者的“保护”和弱者为强权者“服役”这两个侧面,是战乱频仍、匪盗横行的背景下强权者通过提供保护以赢得对民众和土地的控制而建立的一种互惠性契约关系,可称之为“契约封建制”。西周的分封制,是作为军事征服者的周天子将土地与人民封赐给子弟及功臣,臣属继续往下作“次分封”,领主与附庸间没有契约可言,而是通过血缘纽带及血亲伦理实现领主对附庸控制的“宗法封建制”。——摘编自冯天瑜《封建考论》材料二4至5世纪,当时的中国与罗马帝国面临相似的历史境遇,同时面临中央政权衰落和遭遇周边族群大规模冲击。在中国是匈奴、鲜卑、羯、氏、羌五大胡人族群纷纷南下,建起了众多政权。在罗马,是西哥特、东哥特、汪达尔、勃艮第、法兰克、伦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一波波入侵,建起了一个个“蛮族王国”。但相似的历史轨迹,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1)根据材料,归纳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欧的封建制度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似的历史轨迹,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的史实。(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历史上现象相似结果却不同原因。【答案】(1)相同点:维护统治而形成的等级制度;受封者承担一定义务又在辖区内有较大的自主权;(独立性);统治者未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易出现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不同点:社会性质不同,分封制实行于奴隶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实行于封建社会;联系纽带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强调血缘关系;西欧封建制度领主与附庸之间强调契约关系;历史影响不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兴起和王权的加强而逐渐瓦解,西欧出现一系列并立的民族国家。

(2)史实:相似轨迹:统一帝国遭到周边族群(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冲击;出现了多政权并存局面;

不同结果:中国在分裂后再度实现了统一,建立了隋唐大一统王朝;中央集权制度和大一统局面成为主流;西欧分裂成多个封建国家,逐渐形成封君封臣制和庄园农奴制;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长期处于分裂局面;(3)原因:社会状况不同(国情不同);政治结构的差异;民族交融程度和文化认同的差异;统治者应对措施的差异。【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和中古时期的西欧。相同点:据材料一“被层层分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维护统治而形成的等级制度;据材料一“有采邑(领地)的世袭贵族,对上面的王者(领主),既承担军事及财赋义务,又具备政权独立性;对下面的采邑内的附庸,则是政治、经济上的主宰者”可得出受封者承担一定义务又在辖区内有较大的自主权即有很大的独立性;据材料一“有采邑(领地)的世袭贵族......又具备政权独立性;对下面的采邑内的附庸,则是政治、经济上的主宰者”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和中古西欧的统治者都未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易出现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不同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中国和中古西欧社会性质不同,西周分封制实行于奴隶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实行于封建社会;据材料一“西周......而是通过血缘纽带及血亲伦理实现领主对附庸控制”“西欧......建立的一种互惠性契约关系,可称之为‘契约封建制’”可得出联系纽带不同,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强调血缘关系;西欧封建制度领主与附庸之间强调契约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影响不同,在中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产生,小农经济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而在中古西欧,“封建制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兴起和王权的加强而逐渐瓦解,西欧出现一系列并立的民族国家。【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及以后时期的中国和中古时期的西欧。相似轨迹:据材料二“当时的中国与罗马帝国面临相似的历史境遇,同时面临中央政权衰落和遭遇周边族群大规模冲击”可得出统一帝国遭到周边族群(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冲击;据材料二“在中国......建起了众多政权”“在罗马......建起了一个个‘族王国’”可得出都出现了多政权并存局面。不同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后再度实现了统一,建立了隋唐大一统王朝;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和大一统局面成为主流;而西欧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多个封建国家,逐渐形成封君封臣制和庄园农奴制;西欧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形成民族认同,长期呈现分裂动荡局面。【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中古时期的西欧。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状况不同或者说国情不同,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蕴含着大一统理念,而中古时期的西欧缺乏这些有利条件;政治结构方面,中国自秦朝起实行郡县制等制度,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的制度保障,而中古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易造成分裂割据;另外古代中国中原先进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民族交融程度较高,古代中国儒学不断传播,各民族文化认同较高,而中古西欧民族融合程度、文化认同程度不如古代中国高;最后古代中国统治者重视“大一统”国家的构建,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地区进行积极的管理,而中古西欧统治者缺乏相应的措施。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西方国家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的革命性变革,正因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一度被视为现代化的唯一路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被视为“人类文明终极形态”。美国学者福山认为:“尽管现代化理论家对于线性的历史演进会如何展开,是否存在着取代现代化的道路存在分歧,但是,没有人怀疑历史是有方向的,而在历史的尽头矗立的,则是发达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9月下)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答案】该材料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化的唯一路径。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西方现代化并非现代化的唯一路径。在近代,西方的确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并且给世界提供了一条社会转型的路径。但一方面西方现代化道路基于自身国情,并不适合所有国家。比如中国近代虽不断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内外交困的环境却使得其近代化举步维艰。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化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与危机,如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但使得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也让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无法避免;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加剧了西方对于亚非拉的掠夺;资本家对于利润的极度追求无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