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_第1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_第2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_第3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_第4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单元任务任务一:学习演讲词1.阅读四篇演讲词,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

(1)思考“针对性”包括哪些因素,在演讲词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2)理解这四篇演讲词的主要观点,特别要关注演讲者是怎样围绕观点来设计思路、组织内容的。

(3)品味四篇演讲词的语言,说说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2.学习演讲词,不能只是“读”,还要试着“讲”。要在“讲”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演讲词的特点,体会演讲的“感觉”,为“任务二”撰写演讲稿和“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做些准备。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在阅读、演讲中培养语感,感知演讲稿的语言风格,积累演讲的经验。4.学习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感受不同时代演讲者的演讲风采,拓展文化视野。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了解作者:丁肇中了解文体:讲演词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以下特点:

(1)对象明确,针对性强;

(2)观点鲜明,态度明确;

(3)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词或值得摘录的词写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可就字音、字形或词义角度分析)交流积累读一读瞭

望缅

怀彷

徨朱

熹儒

诺liàomiǎnpánghuángxīrúzhàonuò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诚意:文中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极。知:认识。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清谈:空谈哲理,后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正心:心要端正。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记一记1.结合文体特点,梳理观点思路。

结合文体特点,梳理针对要素。

演讲词特点鲜明,风格各异。这固然是因为演讲者的个性、职业、教育背景有所不同,但也与演讲的针对性关系密切。

阅读这篇讲演,思考:1、这里的“针对性”包括哪些因素?2、在演讲词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整体感知演讲词的“针对性”要素1.针对社会现实某个特定事件或主题。2.针对特定的听众。3.针对特定的场合。1、演讲背景1991年10月,《瞭望》周刊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奖的颁奖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丁肇中先生因为写了一篇文章《怀念》,获得特别荣誉奖。在这个大会上,丁肇中先生作了这次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2、演讲的针对性针对性事件背景听众场合快速阅读,填写下面表格。2、演讲的针对性针对性事件颁奖仪式庄重场合背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严肃话题听众各界科学精英、青年学生文化水平高场合人民大会堂庄重场合快速阅读,填写下面表格。

明确文章观点,梳理演讲思路。

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

阅读这篇讲演词,概括这篇演讲词的主要观点,并说一说演讲者是怎样围绕观点来设计思路、组织内容的。快速阅读,结合关键语句,找出文章观点,理清演讲思路。1、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3、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4、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5、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6、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7、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8、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9、实验的过程……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0、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为什么……11、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12、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13、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也是不可少的。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3、演讲的观点与思路快速阅读,结合关键语句,找出文章观点,理清演讲思路。3、演讲的观点与思路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1段)

(1)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第2段)2、分析问题:

(2)中国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反面)(第3-5段)

(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正面)(第6-10段)3、得出结论: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第11段)3、演讲的观点与思路快速阅读,结合关键语句,找出文章观点,理清演讲思路。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题即是观点)原句: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尾句即中心句)思路: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的感谢,进而转入演讲主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2.品读文章语言,分析演讲技巧。

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说服力,演讲者往往会借助一些语言技巧。仔细品味这篇演讲词的语言,说说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品读语言1.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示例: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7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1)典型事例:

王阳明“格竹”失败;(2)通俗语言:

生动具体,通俗易懂。语言准确严谨,通俗易懂。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讲的主要是思维方法、治学方法的问题。是比较抽象、理性、严谨的话题,表达方式上侧重论述。所以它的特点就体现出了准确严谨,通俗易懂。品读语言(1)语言准确严谨原文:“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作者借《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那就是实验,体现了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语言准确严谨,通俗易懂。品读语言(1)语言准确严谨原文: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句式上鲜明的肯定与否定对比,严谨而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语言准确严谨,通俗易懂。品读语言(2)语言通俗易懂原文: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7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用王阳明的事例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把道理和例子相结合,通俗易懂,便于听众接受。语言准确严谨,通俗易懂。品读语言(2)语言通俗易懂原文: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讲到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语言准确严谨,通俗易懂。主旨上: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小结写法上:1.思路清晰,结构严谨;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课堂练习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示例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知识拓展丁肇中逸事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