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云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大联考语文试卷(解析)云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大联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归根结底,无理而妙是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问题。文学作品要反映现实生活,又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完美、更富有诗情画意,因而这种反映就不能是照相机式的毫厘不爽,尺寸必较。作家可以而且应该对现实生活进行一番“无理”的加工和改造,使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无理”变成文学作品中允许的艺术真实。但是这种加工和改造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鲁迅先生曾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鲁迅所说的“诚实”,就是说文学作品可以有无理的描写,但又不是天马行空似的任意挥写,必须以一定的现实为依据。夸张是这样,其他艺术手法也概莫能外。这正如巴尔扎克所描绘的那样,作家的心灵可以“飞翔在高空”,而他的双脚必须在“大地上行进”。二是这种加工和改造必须是表述真情实感的需要,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为文造情。杜甫《古柏行》描写诸葛武侯庙柏曰“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讥之曰“四十周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但我们仍然认为它是千古不朽的名句。原因就在于诗人以高大参天的古柏比喻诸葛亮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丰功伟绩和崇高情操,表述了具有“致君尧舜上”宏伟抱负的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与钦慕。
(摘编自刘银光《古典诗歌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
人的情感最厌恶陈腐,追求新奇,文艺的创作主体具有求新意识,接受主体有弃旧趋新的期待视野。创作主体自然时时面临着创新难题。文艺是现实主体向艺术主体、现实个性向艺术个性的转化和升华,现实主体制约着艺术主体,艺术主体又超越着现实主体。在文艺活动中,主体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正是在艺术创新、艺术变形达到艺术真实的过程中,“无理”获得了用武之地,造成了或违反生活真实却符合艺术真实或有悖形似却得以神似的“妙”的理性艺术效果。
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文学即是以情感人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别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爱德华·古别尔诗集》)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
情感逻辑支配着作家对现实的表现,许多违反生活常理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可以从这一根本意义上做出科学的解释。常见的“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佯谬语言(包括反语和悖论)、夸张、移情、比拟和艺术通感。
在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主导参与自不必说,而接受主体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他同样有参与和再创造的要求。这样,想象就在文学活动中发挥了奇特的作用,常常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把自己的创造追求物质化了,同时又必须考虑文学接受的特点和接受主体的审美要求。接受主体主要是通过想象参与文学创作活动的。作品中“无理”手法的运用,有利于激发读者奇特的想象,满足其参与意识。这样,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看到了自己想象、满足其参与文学活动的成果,完成了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作品中直观自身,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无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接受和认同,获得了“百般滋味曰妙”的艺术效果。
以上简略论述了与“无理而妙”的文艺现象有关的审美心理特征,必须说明的是,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的情感最厌恶陈腐,追求新奇,而文学艺术的创新又是以参与和情感满足为前提的,在文学参与中情感才能得到满足,求新的目的才会得以实现。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东西走向极端就是片面的,真理跨前一步就成了谬误。“无理”一旦脱离生活基础,胡编乱造,凭空假想,甚至于晦涩难懂,就失去了艺术魅力。文学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共同参与的产物,文学没有了读者,还成什么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文学艺术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最终要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因此,“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要基于生活真实。透过它的表层的无理,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更深层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因此,创作主体要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境界,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无理而妙”的原素材。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讥讽杜甫《古柏行》中描写诸葛武侯庙柏,认为“太细长”,原因在于沈括坐实了“四十围”“二千尺”,将艺术真实等同于生活真实。
B.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改造应该遵循两个原则: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必须是表述真情实感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理而妙”。
C.接受主体能让情感逻辑压倒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对“无理”的排斥,是因为接受主体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了一种默契。
D.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都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文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无理”往往得到接受和认同,获得“百般滋味曰妙”的艺术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谈古典诗歌领域里的“无理而妙”的原则;材料二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无理而妙”进行了新的探讨。
B.许多违反生活常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通过情感逻辑支配着作家对现实的表现来做出科学的解释,如卡夫卡《变形记》中写人变成大甲虫。
C.创作主体时时面临着创新难题,有理想和追求的艺术家应该不断突破已有的思维范式和认知格局,追求创新。
D.“无理”不可想象虛构,否则会晦涩难懂而失去读者,如当代诗坛有一些非常晦涩的“朦胧诗”,使诗歌失去了许多读者。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无理而妙”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清代戏剧家李渔:“词人忌在‘老实’,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
B.南宋诗评家严羽《沧浪诗话》:“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C.俄国美学家什克洛夫斯基:“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D.王国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4、关汉卿《窦娥冤》中的“三桩誓愿”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与“无理而妙”的文艺现象有关的审美心理特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的乌仁娜
周晓枫
蜂蜡慢慢融化,我喜欢琥珀色的黄昏。这样的时候,握紧的拳,会不由自主地软下来,让一缕细沙和时间里的恩怨穿过指缝,于是干净的手能够祈祷。这样的时候,我喜欢赤脚走动,打开落地窗和音响……吹过我,是通透的风和歌声。
去新疆,我在尼勒克县的伊犁河谷漫步:泥土上朽断的树根、毒蘑菇、不再藏纳籽实的松塔、湿漉漉的小野莓,还有无名大鸟折落的覆羽和悬在花梗上的蜂群。隔得不远,高山融雪形成冷玉色的河水,冲刷着两岸卵石滩,响彻浩大之声,但我充耳不闻,脑海里不断回荡着一首维吾尔族歌,我们在旅行用的越野车里听了一路。被热烈而又悲凉的情绪感染着,我进入虚拟的怀恋。
少数民族的音乐,往往具有坦然而干净的儿童般的执着,其中满怀的爱,能够作为内在的光源把人照亮。那种纯粹与浓烈,精明的所谓现代人难以承担。我们在调情中夸饰氛围,心神却拒绝给付,不过擅长隆重的口语表述罢了——体积大、密度小的东西,在性质上无不轻浮。我笃信,真正的爱,以最古老的方式存留;现在普及的快餐感情,我会犹豫着如何描述。
“我将不厌倦地守护着我的羊群,
安详地在肥沃的牧草地上吃草,
孕育自家乡摇篮的,
我的传统、歌谣及故事,
我将带着它们到远方……”
这是乌仁娜的声音,尘世中的天籁。
选择她的CD时,我完全没有听说过她,没有受到任何宣传的推动和蛊惑。三联书店的音乐架柜上,我偶然遇到她的专辑。她的样子与众不同,丝毫不符合封面美女的造型,烈日灼伤留下的晒斑非常明显,直接得让我不习惯。乍一看,这个与我同龄的女人比较显老,但她脸上流露着一种沧桑者身上稀有而别样的纯真,瞬间吸引了我。
十九岁,不会说汉语的乌仁娜离开祖先世代居住的鄂尔多斯草原,先来到呼和浩特,然后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扬琴。在北京寻找工作时,她遇到德国的巴伐利亚筝乐手罗伯特,随他定居柏林多年,现在乌仁娜又把家搬到开罗。她始终是个游牧人啊,云游四海的自由者。
没有系统学习过声乐,恰恰是对她天赋的保护。乌仁娜为此感到庆幸,她说:“在音乐学院我遇到很多纯真的声音,来自文化古老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等地,但他们毕业之后唱起来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演唱的语言,真是耻辱啊。”
《生命》录制于泰国清迈山区的木屋,我很多年没有听过如此质朴感人的声线,动听到直抵魂魄。放进汽车的音响,我听了足足半年,毫无厌倦,又买了十几张送朋友。对《蓝色草原》一碟,乐评人这样描述——歌声带给听者神奇的体验:“在原野上看到瞪羚纵身一跃,却不知它将落在多远的地方。”她值得赞叹,不只是跨越四个八度的天赋,而是她的音乐能够如此自然、温暖、饱满而又满怀倔强个性。
杜丽曾把蒙古族作家冯秋子形容为“身怀五谷的女人”,对,也可以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乌仁娜和她的歌声。她的歌吟有时神秘高缈,有时生蛮莽撞,听了就觉得牛羊都忠诚,爱恨都结实;地气饱满,水草丰实,这里养护着羔羊清润的肠胃,而呼麦那奇异的喉音回荡在远方的地平线……只有襟怀敞亮,歌唱起来才能如此荡气回肠,令人沉浸。
传统民谣里一般都是情歌,但乌仁娜不,许多作品都是她对传统的延伸性继承,包含着即兴创作成分,直接表现爱情的所占比例甚微。她歌唱大地、河流、兄弟、蒙古族人的品德,当然,还有温柔忠诚的马匹。她经常歌唱骏马,“挺立在水塘边,骄傲而野性,沿着池边漫步,像流水一样从容……它是琴达木尼马,美丽的珍宝”,或者“我的小棕马们有漂亮的毛色、健壮的脊骨,我用上好的草料精心喂养,我要骑着它们云游四方”。
马的确是蒙古族人的骄傲。我喜欢这种极具灵性的动物:披拂飘逸的鬃毛,夜空下映现星星的黑水晶眼睛,以及眼神里痴情般的信任。在缎面般平滑的皮毛下面,腱肌微微隆起……当我贴合着马的脖颈,它由于某种羞涩轻微抽搐了,我的面颊感到一阵颤抖的暖意。记得那年在康西草原,我骑马,从下午到黄昏。后来我疲倦了,喝过浓酽的奶茶,就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羊群,听耳畔的马头琴。那匹枣栗色的牝马温顺地垂下弯长的睫毛,似乎鼻息也调整得轻柔。那夜,在草原里,在奶奶的摇篮里,我沉睡如婴儿。
(选自《真水与火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看来,少数民族的音乐蕴含着真正的爱,而这使“我”对于如何描述现在的快餐感情产生了犹豫。
B.文中引用了乌仁娜CD中的歌曲,既突出了乌仁娜歌声的美妙动听,又使得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了感染力。
C.乌仁娜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云游四海,富有闯荡精神,这使得她根本没时间停止脚步来系统学习音乐。
D.末段“马的确是蒙古族人的骄傲”既承接上文乌仁娜对骏马的歌唱,又引发“我”喜欢马和骑马的联想。
7、关于文中“乌仁娜歌声”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以前没听过乌仁娜的歌,但她专辑照片上的纯真,瞬间吸引了“我”。
B.乌仁娜的歌声质朴感人,直抵魂魄,“我”听了足足半年,毫无厌倦。
C.乌仁娜歌声自然、温暖、饱满又满怀倔强个性,她唱歌能跨越四个八度。
D.乌仁娜的歌一般都是情歌,但是直接表现爱情的所占比例甚微。
8、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仁夫公子A重耳B夫C稽颐而不拜D则未为E后也F故不G成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盍行乎”与“世间行乐亦如此”(《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行”意思不同。
B.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明明德于天下”与“明明如月”(《短歌行》)两句中的“明明”意思不同。
D.“此谓知之至也”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两句中的“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世子申生,重耳劝申生说明情况或者逃亡,但申生出于孝道和国家大义,最终选择了自杀。
B.晋献公去世后,秦国使者暗示重耳趁机夺取君位,子犯认为应当遣返秦国使者,重耳最终遵守丧礼,一心治丧。
C.知道应当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进而能够内心安定,思虑周详,处事合宜,最终更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D.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养品德为根本。修养好品性,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再治理好国家,再平定天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4、秦穆公是如何评价重耳在父丧中的表现的?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桂
[唐]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咏桂花
[宋]吕声之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
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业偏带晚烟苍。
高枝已折郄生[注]手,万斛奇芬贮锦囊。
[注]郄生,指《晋书·卻诜传》中卻诜举贤良对策第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这首咏桂诗,全文只有一个“桂”字,寓意却极其深刻,主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B.李诗写桂树虽然生长在无人问津之地,却绿叶繁茂,根柢芬芳,清阴怡人,劝告后人在自家院子多种一些。
C.吕诗首联“独”字突出了桂花一家独秀,别无对手;“三秋”表明时间之长;“压”字显得桂花超群绝伦。
D.吕诗尾联说桂花高枝已为郄生所折,是借郄生折枝代指英才折桂,以喻天上仙物与人间英才相配,堪称双美。
16、这两首诗借桂花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
(2)《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虛饰浮夸。
(3)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的“落木”这一意象体现了语言的精妙和诗人大胆的创造性,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曾出现过“落木”,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古丹山:武夷山》以既专业又富有诗性的语言介绍了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样性:远古时代“大地在沉降与隆起之间,在水与火的淬炼之中,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宏阔壮观的景象。而此后,岁月剥蚀造就的丹霞之奇观,只是那场壮阔运动的序幕之后的正常剧目。”以生动的笔触介绍巍然耸立在游人面前的大王峰和玉女峰,这两座武夷山最著名的山峰,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年龄差竟有240多万年。“在海枯石烂的漫长岁月里,大王峰足足等了玉女峰240万年之久,这是怎样的等待呢?”这样的联想,将自然地理读出了趣味、读出了情感。
山川河流的迷人,不仅在于险奇,甲__________。在何向阳看来,真正能代表武夷山水文化底蕴的,非朱子文化莫属。然而,作品绝不是(①______)地介绍几则关于朱熹的逸闻,它要捕捉的是武夷山水的文化之魂。敏锐追索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句中“泗水”的(②______),娓娓讲述中国思想史上心学与理学论辩的“鹅湖之会”、发生在朱熹和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之间的“朱张会讲”,细致钩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与朱熹的关联,以及朱熹晚年创建武夷精舍的缘由……某种意义上,沿着宋代以来重要的一条思想线索,进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场景。通过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所谓诗性山水,不是用诗化语言描述山水那么简单。事实上,诗性指向生命的非功利、哲思性和超越性的层面。诗意是对生命自身、对自我与世界相遇的凝思和顿悟。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资讯看似(③______),却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人与自身及世界对话的通道。无论是向内的证悟,还是向自然的返归,作品洋溢着对生命觉知的兴趣和执着。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这才乙__________。
在旅行成为时尚的今天,真正懂得旅行、懂得山水还需要深入沉潜。风景不妨“看”,山水却必须“读”。看可以无所用心,丙__________。这部作品就是一部推敲山水、叩问智慧、体察自然的人文山水笔记。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2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几处加粗句中的“的”,不可以删掉的一项是()
A.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B.碎片化的信息时代
C.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D.在旅行成为时尚的今天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网站“沙盘上的战争”长征系列视频引起了网络热议。在视频化时代,当一些书本和影视剧被尘封进记忆,年轻一代用沙盘推演的方式普及革命战争史。因为某网站特有的弹幕评论互动氛围,长征在被展示的同时也在被思考、被讨论、被传颂。
某网友感慨;“我知道今天的太平盛世是无数赤诚的生命换取而来的,只是未曾想过这些生命居然这般年轻。”另一网友评论:“当年的领导人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对着简陋的地图做出部署和谋划。看了此长征系列视频,我对领导人从单纯的敬仰变成了五体投地的佩服。”还有一网友感叹:“只有了解这段历史,你才会深刻感受到什么是长征精神,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传承它。”
校团委准备举办“传承长征精神,迎接新的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
1、解析:C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
2、解析:D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不可想象虚构”错;另外,想象虚构与晦涩难懂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根据“无理”一旦脱离生活基础,胡编乱造,凭空假想,甚至于晦涩难懂,就失去了艺术魅力”可知。
3、解析:B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项,说的是艺术贵在创新。C项,说的是“陌生化理论”。D项,说的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4、解析:①窦娥临刑前许下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三桩誓愿皆应验,以生活真实来衡量,这是“无理”的。②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背负着巨大冤屈,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依据。③她以这种方式自证清白,昭告世人,表述了真情实感,符合艺术真实。④作家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对元末的黑暗社会与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增强了作品批判现实的力量,达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解答: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论及“无理而妙”时说“无理而妙是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问题”“一是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二是这种加工和改造必须是表述真情实感的需要”。据此可知,分析《窦娥冤》中“无理而妙”的体现,既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体现艺术真实的地方,又要指出其体现生活真实的地方、遵循情感逻辑的地方,然后点明这样写“妙”在何处,即点明其艺术效果。《窦娥冤》中,窦娥蒙冤被杀,临刑前许下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誓愿最后都得以应验,不符合生活真实,这是作品的“无理”之处。然而,窦娥许下这三桩与事理相违的誓愿,又无不体现着一个“冤”字,她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昭告世人,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这又是符合艺术真实的。关汉卿写下三桩誓愿一一应验的超现实情节,通过不合常理的现象来证明窦娥的冤屈与社会的不公,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对元末的黑暗社会与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增强了作品批判现实的力量,达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5、解析:①作为人类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追求新奇、厌恶陈腐的普遍性心理。②文学艺术本身具有的情感逻辑。③文艺活动中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
解答: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五段的“以上简略论述了与‘无理而妙’的文艺现象有关的审美心理特征”,可知应该从上面几段去分析概括。
6、解析:C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使得她根本没时间停止脚步来系统学习音乐”分析有误,文中只是陈述乌仁娜“没有系统学习过声乐,恰恰是对她天赋的保护”,并没有说她未曾系统学习音乐是因为时间不够。
7、解析:D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乌仁娜的歌一般都是情歌”分析错误,由文中“传统民谣里一般都是情歌,但乌仁娜不,许多作品都是她对传统的延伸性继承,包含着即兴创作成分”可知。
8、解析:①开篇点题,以“我喜欢琥珀色的黄昏”照应了标题中的“黄昏”。②写黄昏中“我”的心境,突出“……吹过我,是通透的风和歌声”,为后文写“我”听乌仁娜的歌做铺垫。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的作用的能力。一般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9、解析:①第一处:用“‘我’对河水冲刷着两岸卵石滩的响彻浩大之声充耳不闻”与“脑海里不断回荡着一首维吾尔族歌”“听了一路”进行对比,突出了乌仁娜歌声给“我”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和无穷的魅力,表述出对乌仁娜歌声的喜爱。②第二处:用“精明的所谓现代人”对擅长隆重的口语的轻浮与乌仁娜歌声中的纯粹与浓烈进行对比,突出了乌仁娜歌声作为内在的光源把人照亮而带给人思想上的震撼。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述效果的能力。先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分析其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其表述效果。
10、解析:BDF
解答: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11、解析:D
解答: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此谓知之至也”中的“知”是名词,认知;“而不知其所止”中的“知”是动词,知道。
12、解析:B
解答: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子犯认为应当遣返秦国使者”理解错误,原文是子犯让重耳推辞这件事,并向重耳阐明了仁爱和亲情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因父丧图利益,最终难以服众。
13、解析:(1)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2)所看重的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特别注意重点词的翻译。如第(1)句中的“丧”“时”“图”,第(2)句中的“厚”“薄”“未之有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怎么不把受委屈的情况向父亲讲明白呢?”太子说:“不可以,父亲他老人家不可一天没有骊姬,我如果把事情讲明,骊姬必然获罪,这样一来,岂不是伤了他老人家的心吗?”重耳说:“那么为什么不逃往他国呢?”太子说:“不可,他老人家给我加上的罪名是谋害君父,试想,普天之下哪里有接纳谋害君父之人的国家!我能逃到哪里去呢?”申生派人向狐突诀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劝告,以至于陷于死地,我个人并不觉得自己死得可惜,尽管如此,想到国君年纪已老,继承人年龄又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您又不出山为我们的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山为我们的国君出谋划策,申生将怀着对您的感激而死。”申生行过再拜稽首之礼,就自杀了。由于申生一味敬顺事上,所以谥为“恭世子”。
晋献公的丧期,秦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述)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穆公说:“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材料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14、解析:秦穆公认为重耳是一个仁德的人:重耳叩拜但不拜谢,不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哭着起身,十分敬爱父亲;起身但不与人私谈,远离个人利益。
解答: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在材料一最后一段中找相关语句,再进行概括即可。
15、解析:A
解答: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主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分析有误,主要用了对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16、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资产评估师之资产评估基础自测提分题库加答案
- 肿瘤早筛技术在肿瘤治疗决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报告
- 2025国开山东开大《土质学与土力学》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
- 2023年质量工程师综合知识测试
- 2025年城市更新项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 2023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题库中级
- 2023年百度笔试题及答案百度笔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2023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综》考前自测题
-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有答案)
- 健康管理中心合作意向书
- 手机浏览器运营商盈利模式研究
- 汉书·律历志全文
- 消力池深、长计算
- 诊所依法执业承诺书样张
- 直播间要点赞的话术
- 培智3年级《认识人民币》
- NY/T 396-2000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 GB/T 9652.1-2007水轮机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 三方产品购销合同
- 狂犬病暴露处置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