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考一模考试 语文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考一模考试 语文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考一模考试 语文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考一模考试 语文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考一模考试 语文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2023.01

考生注意:

L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

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

(2),死当结草。(李密《》)

(3)《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兼具《诗经》“风”“雅”的特点,这个评价的

原句是:,。

2.按要求选择。

(1)在横线上填入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如何不让彰显的现代意识遮蔽传统观念,而只是让两种意识发生充分撞击,让观众更清晰认识到不同

时代的文化特质,新编话剧中的有些细节处理还需要再斟酌。如“抄检大观园”一场戏中,晴雯被王夫人

逐走,,,,,o所以要逐晴雯,也只能让身边的老婆子仆妇们作帮凶来下

手。

①但按当时礼仪

②大观园作为清净女儿世界也不是那些壮汉可以进入的

③王夫人不可能让壮汉做她的跟班

④这对表现晴雯的无力感当然很生动

⑤新编话剧是让两个壮汉把晴雯架出去的

A.①②③⑤④B.⑤④①③②C.④⑤①②③D.①③②④⑤

(2)现代人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话剧,有的情节符合原著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有的则未必。下列改

编不符合原著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项是()

A.尤三姐自刎前,增加柳湘莲对她表白的细节,尤三姐说“太晚了”,强化遗憾之情。

B.尤三姐拔剑与柳湘莲双人舞,将“不了的情意”在舞姿中表达得凄艳、含蓄而无奈。

C.“共读西厢”中,宝玉借西厢台词表白,黛玉觉得隐藏的情感终被印证,喜极而泣。

D.宝玉借戏词表白;黛玉先害羞,自己还接口念叨起来,最后才突然动怒,指责宝玉。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乐交织与以苦为乐

陈嘉映

①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是在做事,而不是在找乐子。事里,做事里,有苦有乐。

②我们乐于做这做那,虽然没有哪件值得去做的事情不含辛苦。我们不是要用辛苦的过程去换快乐的

结果。挥汗如雨打一场网球,并不只到了捧起奖杯时才乐,你同样——甚至更加——乐于在赛场上奔跑击

球。通常,苦乐难分彼此。拉扯孩子长大,好不辛苦,但也乐在其中。登览华山,无须计算攀登的快乐、

山光云影怎么抵消汗水和气促,这里,一分艰苦本身就是一分快乐。据王朔观察,成年男人喜好的东西多

半带点儿苦味:烟草、茶、咖啡、老白干、探险、极限运动。幼童的苦乐也许截然分明,但在成年人那

里,快乐往往和痛苦交织在一起。呵呵,痛,并快乐着。

③苦提升了乐的品质。大快乐是经历了痛苦的快乐,被苦难提升了的快乐。带苦的快乐实际上差不多

是高等级快乐的一个标志。

④人并非一味避苦求乐,面对艰难困苦,有人迎难而上。苦难让人成为英雄。我们围在那里听过来人

讲他苦难的经历,一脸崇敬。有的人因此喜欢讲述自己的苦难、痛苦、困厄、孤独。甚至不面对听众也要

自我悲情一番,从心里夺大自己的孤独和痛苦。细计较起来,让人英雄的不是苦难,而是对苦难的担当。

是战胜苦难,是虽经了苦难仍腰杆挺直,甚至乐在其中。为什么德性、勇敢、力量、豪爽和果断受人尊敬

呢?如果没有痛苦挑战,它们又将从何处显出它们的本领呢?乐于行难为之事,得大快乐。当然,就像我

们不是为了快乐生活,迎难而上并不是去选择苦难;有志者投身一项事业,哪怕它要带来苦难。我们崇敬

英雄,因为他不畏苦难去从事英雄的事业,而苦难没有压倒他。单单苦难与大快乐毫无关系。被无端而来

的苦难压垮,会让人怜悯,却不会让人崇敬。因此,大多数听众听英雄讲述过去的苦难,崇敬之余甚至有

几分羡慕,却不准备在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上选择苦难——苦难通常把人压垮,而非使人更坚强。

⑤那么,苦行者呢?他似乎在为自己制造痛苦。他当然不是制造出痛苦以便享受消除痛苦时的快乐。

他不曾期盼最后会获得快乐的结果,吃苦就是他的目标,扛住苦难就已经是结果。浅一层说,他是在锻炼

自己,等不及大作为必定带来的艰辛困苦,先就自己找苦头吃,以此锻炼自己未来从事的耐受力。有为的

青年,都曾这样那样地为吃苦而吃苦。反过来,得避苦就避苦的青年,一定性情单薄。为吃苦而吃苦,初

看起来和找乐一样,把苦乐从具有实际意义的处境割离开来,其实两者大不相同,因为勇于吃苦本身就含

有向上的志意。为吃苦而吃苦天然就丰厚,不同于找乐那样单薄。深一层说,苦行主义者的眼界超出所有

尘世的目的,我们觉得值得去做的事业,以及因此值得去承受的苦难,都落在他的眼界之下。我们无法在

尘世目的的清单中找到苦行主义者之所趋,他之所乐单只由他乐于苦难来宣示。苦行主义总与某种超越性

相联系,或者反过来说,超越性必定以某种形式的苦行来体现,尽享安逸而大谈超越只能是欺人或自欺的

奢谈。

苦难的妙用(节选)

狄马

①有些传记作家喜欢描摹传主的不幸。他们给人一个印象:这些传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

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但这有可能推出一系列荒谬的结论:如果说苦难是对一个

人有帮助的话,那么楚怀王就成了推动中国文学事业发展的功臣,因为如果没有他的迫害和放逐,就没有

屈原的《离骚》和《九章》;要是没有政治的黑暗和腐败,李白、苏轼、关汉卿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牢骚满

腹的诗篇。然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牺牲他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②一座大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

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琳,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为“主人翁精神”;一个

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这种文化

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

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

3.陈嘉映文章第②段引用王朔话,用意是:

4.陈嘉映文章第④段分析了苦乐关系,下列对本段观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避苦求乐是大部分人的本能,那些逆向选择苦难的人,最后就成了英雄。

B.让人伟大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对苦难的担当;是挑战痛苦、战胜苦难。

C.单纯追求快乐不是生活目的;迎难而上不是去选择苦难,而是不惧苦难。

D.人们崇敬战胜苦难者,自己并不愿意遭遇苦难,因为苦难通常把人压垮。

5.狄马文章第②段列举现象隐含了价值判断,下列不属于作者价值观的一项是()

A.市政部门应有所作为,合理布局公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B.教师勤苦一生、奉献教育,很可贵,但教育部门不能失职。

C.乡邮员任劳任怨,精神可嘉;有关部门不能听任这种苦难。

D.战胜苦难的人,值得赞美,社会发展更需要彻底清除苦难。

6.狄马文章第①段说“有些传记作家喜欢描摹传主的不幸”,据此推测,在这些传记作家心目中,有一个

隐含前提:。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7.陈嘉映文章第⑤段集中讨论了苦行者的行为,狄马文章第②段也列举了类似行为。分析两文在表达观点

时不同的说理特点。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苇莺重逢

刘丽丽

①苇莺是天生的歌手,但想要看到它们的真面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曾经在冬季的蒲河边,看

见一只小鸟站在干枯的芦苇上向着虚空鸣叫。田野寂寞,黄昏逼近,万物归家,那叫声里便掺杂了一些落

寞。我听那音色很像是苇莺,但仔细辨认外形,应该是一种雀类。

②苇莺是个好邻居。虽然无法近距离窥见真容,但我知道,它们就生活在我身边,它们不啄食稻子,

不打扰人们的生活,不惹人讨厌。初夏的芦苇长得密密匝匝,苇莺们的家就安在那里。在距离地面一米多

高处,有一个椭圆形的巢。几根芦苇杆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起到托举支撑的作用。五月的风吹过来,晃

晃悠悠,像坐摇椅一样舒服。我们深入苇荡,不是为了勘破生长的奥秘,而是为了寻找坚硬成型的苇子编

枪。芦苇杆做成的枪架可比香蒲做的要结实得多。野慈姑在水边开着嫩黄的小花,我们在苇塘边行走,荷

花初绽的蕊是嫩黄的,刚出壳的小苇莺的嘴角也是嫩黄的。它们都是初到这个世界的孩子。苇子叶窸窸窣

窣地划过我们的肌肤,苇荡里面清凉而神秘,让人不自觉地想要放慢脚步,眼睛四下逡巡,想把这里的秘

密更多地装进脑袋里。我们发现了苇莺的巢。精致的椭圆形的巢,里面躺着几枚小小的卵。淡蓝绿色的外

壳,蛋壳上带着浓淡不等的褐色斑点。凝视的目光变得温柔起来,这神奇的事物是舍不得拿走的。它们太

小,小到让人不忍心破坏。那就不要碰了吧,那是苇莺亲爱的孩子。风把苇叶吹得波浪一样,一波一波赶

过来,提醒着时间紧迫。亲鸟随时会赶回来,于是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那巢穴,顺着原路返回,回到我们

的生活里。

③心却从此有了牵挂。过一阵子,苇荡里传出细嫩的叫声,我们就知道,小苇莺已经出世了。就让它

们安全地长大吧!

④在苇塘和稻田之间,在村庄和田野之间,我们和鸟儿一样忙碌穿梭。我的任务是给牛割草,把包袱

割满了,镰刀扔到一边,我往包袱上一躺,那散发着清香的草就被压在身下,变成软软的垫子托着我。我

的思绪像枝叶一般伸展,无限地扩大,神游天际。

⑤“嘟——嘟——“苇塘里传来鸟儿的叫声,这喉咙里装了滑轮,嘟着嘴发出叫声的,是水鸡。

⑥“嘎——嘎——”这扯开大嗓门说话的,是野鸭。

⑦“唧唧”,,喳喳喳”。我抬头去找,几个俊秀的身影一掠而过,弹丸一样隐没于深绿色的苇丛中。

发出这圆润悦耳叫声的是苇莺。水滴是圆溜溜的,苇莺的叫声也是圆溜溜的。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声音,

脑海里马上泛起涟漪,仿佛站在了苇塘边上,那丰盛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就降临在你的周遭,它们活

着,旺盛地生长着。我们呢,在苇莺的歌声里,下田,插秧,拔草,到小学校去上课。晚上,我们回到自

己的家。我的家和苇莺的家隔得不远,就是一个池塘的距离。夏天,风把水汽和荷花的香气送过来,把它

们的歌声送过来;也把我们灶房里的饭香,把我们的谈笑声送过去。一去一来,在同一片星空之下,我们

度过了春天和夏天。孩子们在同一片池塘里洗澡嬉戏,瞒着父母到田野游逛,走了很远,出了村子,周遭

的事物变得陌生起来,对面的来人也没有一个认识的,感觉危险了再折回。而小苇莺和我们一样乐于探

险,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用两只脚板在地上量,它们在天上丈量。

⑧后来,我去了外地求学,故乡像一卷书,折叠了我在这里听到的人生隽语,折叠起满街的灯火和养

育我疼爱我的亲人们,折叠起那些蓬勃生长的秧苗。许多年过去,大家都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去了天南

地北,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再也不通音信O

⑨立秋之后的一个下午,我在田野游逛。芦苇已经秀穗了,鲜嫩的穗子,散发着初生的色泽。有风吹

来,那苇荡中就泛起了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突然,近处草丛中,几个蹦跳的身影跃入我的眼

帘。放慢脚步,儿时那怦怦心跳的感觉又回来了。我居然看到了苇莺。

⑩羽翎是褐色的,腹部的绒毛白里透着棕黄。一对眼珠机灵地转动,小黑豆一样。“唧唧”,它叫了

两声,也许是问“你好”,我也在心里回应了一句:“你好。”对视的时间很短,它打完招呼之后扑扇一

下翅膀,飞走了,光影里,留下一线棕黄色的烟雾。

、苇莺飞走了,我却长时间站在原地回味。它认得我吗?这个田块上的不速之客,这个看起来不具

备太强攻击力的家伙?它知道我其实是它的先辈的伙伴吗?隔了这么多年,它又认识了些在苇塘边玩耍的

孩子吗?

⑫苇莺的重逢,成为这一天的惊喜,我期待再次与这些童年玩伴的后代们相见。我们有着同一部乡

村的记忆史,而它们以及城市居民的不时回归乡野,是寻常生活之外的新益。

⑬我们,都在重新拾起一些财富。

(原载《散文》2022.8)

8.分析第②段写出了苇莺哪些特点。

9.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⑧段画线句的内涵。

10.第⑦段对苇莺叫声的描写富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

11.分析本文标题和全文末尾画线句之间的关系。

(三)(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利剑

(唐)韩愈

利剑光耿耿力佩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②剑锋折。

决云③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注]①耿耿:形容利剑寒光闪烁。②心腐:痛心。③决云:冲破云层。

偶书

(唐)刘叉0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任气”著称。追慕韩愈。

12.对上面两首诗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利剑》是古体诗,《偶书》是近体诗。

B.《利剑》是乐府,《偶书》是七言绝句。

C.《利剑》是今体诗,《偶书》是古体诗。

D.《利剑》是古诗,《偶书》是七言律诗。

13.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剑》中锋利的宝剑就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誓要铲除人间不平。

B.韩愈说要与宝剑共同归于黄泉,意思是要隐臧地下等待时机复仇。

C.《偶书》先写人间多琐事,后写激荡心怀的不平之事,形成对照。

D.《偶书》平实明白,却写尽了强烈压抑的怒火和除恶惩奸的渴望。

14.两首诗都表现“不平之气”,有何不同?请作分析。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先大父逸事

(清)钱大昕

①先大父性不拿净,年六十九时,恩诏赐高年七十以上粟帛,乡人多增年以邀上赐。或以白先大父,

先大父正色日:“寿命由天,人可欺,天可欺乎!欺天而罔上,吾不为也。”大昕儿时,识斯语不忘。比

岁国家举大庆典,天子加恩老儒,各省应乡试终场士子年及八十以上者,大吏以名闻,辄降旨特赐举人。

闻有私增年:”以应诏者,因忆先大父遗言书之。

②先大父尝举《管子》语以教子弟日:“釜鼓满则人辱之,人满则天概之。”又举《淮南子》语:

“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

③有客举王子安《滕王阁诗序》“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二句多芍,似乎不伦。先大父曰:“'已

矣',迭韵也;‘丘墟',双声也。迭韵双声,自相为对。古人排偶之文,精严如此。庾子山《哀江南

赋》:'陆上衡闻而拊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以‘甘心‘对'拊掌',以'宜

矣‘对‘陋之',亦一联之中虚实自相为对也。”

④先大父年逾八十,读书不辍。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平答月一日不读书便俗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意思。

(1)先大父性不享净()(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二句唇对()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闻有私增年二组以应诏者()

A.十二年B.法则;准则C.日月相会D.纪律

(2)釜鼓满则人恨之()

A.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B.引申为准则,标准C刮平,修平D.拒绝,阻止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又举《淮南子》语:“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

18.对第④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乎答曰/一日不读书/便俗

B.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乎/答曰/一日不读书便俗

C.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乎/答日/一日不读/书便俗

D.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乎答日/一日不读书/便俗

19.钱大昕以简练的笔触追忆了祖父生前的四件“逸事”,请分条概述这四件事。

20.从通常的对偶知识看,第③段列举的词句不构成对偶,但钱大昕祖父给出了富有创见的解释。他的解

释给你带来哪些新知和启示?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久能《娱亲雅言》序

(清)钱大昕

①今海内文人学士,穷年累月,肆力于铅桀Q孰不欲托以不朽?而每若有不敢必者,予谓可以两言

决之,目:“多读书而已矣,善读书而已矣。”胸无万卷书,臆决唱声,自夸心得,纵其笔锋,亦足取快

一时。而沟除之盈②,涸可立待。小夫惊而舌拼®,识者笑且齿冷,此固难以入作者之林矣。亦有涉猎今

古,闻见奥博,而性情偏僻,喜与前哲相配第。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簿程、朱,虽一孔之明,非无可

取,□其强词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

②唐以前说部④,或托齐谐之妄语,或扇高唐之颓波,名目猥多,大方所不屑道。自宋沈存中诸公,

穿穴经史,实事求是,虽议论不必尽同,要皆从读书中出,异于游谈无根之士,故能卓然成一家言,而不

得以褥官小说目之焉。

③苕溪严久能氏,少负异才,濡染家学,所居芳椒堂,聚书数万卷,多宋、元桀本。久能寝食于其

间,漱其液而哼其裁份,中有所得,质之尊人茂先翁,许诺而谨书之,积久成帙,名之曰《娱亲雅言》。贻

书乞予序其端。

④夫古之娱亲者,牵车负米,奔走千百里,契阔跋涉,以谋菽水之欢⑥。而严氏之娱,近在庭闱,以

图籍为兼珍,以辩难为舞彩⑦,此其娱有出于文绣膏粱之外者矣!以读书为家法,而取之富,而择之精,

吾恶能测久能之所至哉!

[注]①铅窠:q⅛ι,写作。②沟法之盈:指大小沟渠里满满的水。泠:kuai,田间水沟。③拚:jiao,舌翘

起不能出声,形容害怕或惊讶。④说部:指古代小说、笔记等书。⑤喷:jb吃。谶:Zi,切成的大块肉。

⑥菽水之欢:奉养父母。⑦兼珍:两种以上的珍美食品。舞彩:老莱子性至孝,年七十,穿五色彩衣,作

婴儿状逗父母高兴。

2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B.而C.是D.如

22.分析第①段说理思路。

23.对第③④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乾嘉学者严元照,字久能,少负异才,藏书甚多,博览群经。

B.“娱亲雅言”是说撰此书娱乐自己的父亲,实际是读书考据的专著。

C.别人“娱亲”多从物质上孝亲;严久能以读书辩难,实现精神交流。

D.钱大昕赞赏严久能的追求,乐于为其著作作序,并惭愧学问不如他。

24.钱大昕“多读书”“善读书”的观点受其祖父影响,请结合钱氏两篇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三写作70分

25.写作。

有人认为,世界需要交流沟通,就需要采取合适的劝说方式和技巧来改变他人的想法;有人认为,人

总是坚信自己的想法,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是徒劳的。

对“要不要改变他人的想法”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2023.01

考生注意:

L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

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

(2),死当结草。(李密《》)

(3)《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兼具《诗经》“风”“雅”的特点,这个评价的

原句是:,。

【答案】①.齐彭殛为妄作②.臣生当陨首③.陈情表④.《国风》好色而不淫⑤.《小

雅》怨诽而不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残”“陨”“诽”。

(2)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

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

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

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死当结草”出自李密的《陈情表》。

2.按要求选择。

(1)在横线上填入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如何不让彰显的现代意识遮蔽传统观念,而只是让两种意识发生充分撞击,让观众更清晰认识到不同

时代的文化特质,新编话剧中的有些细节处理还需要再斟酌。如“抄检大观园”一场戏中,晴雯被王夫人

逐走,,,,,。所以要逐晴雯,也只能让身边的老婆子仆妇们作帮凶来下

手。

①但按当时礼仪

②大观园作为清净女儿世界也不是那些壮汉可以进入的

③王夫人不可能让壮汉做她的跟班

④这对表现晴雯的无力感当然很生动

⑤新编话剧是让两个壮汉把晴雯架出去的

A.①②③⑤④B.⑤④①③②C.④⑤①②③D.①③②④⑤

(2)现代人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话剧,有的情节符合原著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有的则未必。下列改

编不符合原著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项是()

A.尤三姐自刎前,增加柳湘莲对她表白的细节,尤三姐说“太晚了”,强化遗憾之情。

B.尤三姐拔剑与柳湘莲双人舞,将“不了的情意”在舞姿中表达得凄艳、含蓄而无奈。

C.“共读西厢”中,宝玉借西厢台词表白,黛玉觉得隐藏的情感终被印证,喜极而泣。

D.宝玉借戏词表白;黛玉先害羞,自己还接口念叨起来,最后才突然动怒,指责宝玉。

【答案】(1)B(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

前文有提到“新编话剧中的有些细节处理还需要再斟酌”,所以第一个空格应是展现新编话剧对这一场戏

的表现方式,故应选⑤。

根据关联词“当然……但……”可知,应为④①,这两句通过转折引出新编话剧中不合时宜的部分。

②③是对新编话剧不符合传统观念的具体分析,根据关联词“也”可知,应是③②。

故正确排序应是:⑤④①③②。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名著相关情节,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C.在原著相关情节中,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后,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

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黛玉之所以会有如此反应,是因为当时的礼教传统和风俗

礼仪注重含蓄表达,不会直接表白。所以“黛玉觉得隐藏的情感终被印证,喜极而泣”不符合原著的人物

性格。

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乐交织与以苦为乐

陈嘉映

①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是在做事,而不是在找乐子。事里,做事里,有苦有乐。

②我们乐于做这做那,虽然没有哪件值得去做的事情不含辛苦。我们不是要用辛苦的过程去换快乐的

结果。挥汗如雨打一场网球,并不只到了捧起奖杯时才乐,你同样——甚至更加——乐于在赛场上奔跑击

球。通常,苦乐难分彼此。拉扯孩子长大,好不辛苦,但也乐在其中。登览华山,无须计算攀登的快乐、

山光云影怎么抵消汗水和气促,这里,一分艰苦本身就是一分快乐。据王朔观察,成年男人喜好的东西多

半带点儿苦味:烟草、茶、咖啡、老白干、探险、极限运动。幼童的苦乐也许截然分明,但在成年人那

里,快乐往往和痛苦交织在一起。呵呵,痛,并快乐着。

③苦提升了乐的品质。大快乐是经历了痛苦的快乐,被苦难提升了的快乐。带苦的快乐实际上差不多

是高等级快乐的一个标志。

④人并非一味避苦求乐,面对艰难困苦,有人迎难而上。苦难让人成为英雄。我们围在那里听过来人

讲他苦难的经历,一脸崇敬。有的人因此喜欢讲述自己的苦难、痛苦、困厄、孤独。甚至不面对听众也要

自我悲情一番,从心里夸大自己的孤独和痛苦。细计较起来,让人英雄的不是苦难,而是对苦难的担当。

是战胜苦难,是虽经了苦难仍腰杆挺直,甚至乐在其中。为什么德性、勇敢、力量、豪爽和果断受人尊敬

呢?如果没有痛苦挑战,它们又将从何处显出它们的本领呢?乐于行难为之事,得大快乐。当然,就像我

们不是为了快乐生活,迎难而上并不是去选择苦难;有志者投身一项事业,哪怕它要带来苦难。我们崇敬

英雄,因为他不畏苦难去从事英雄的事业,而苦难没有压倒他。单单苦难与大快乐毫无关系。被无端而来

的苦难压垮,会让人怜悯,却不会让人崇敬。因此,大多数听众听英雄讲述过去的苦难,崇敬之余甚至有

几分羡慕,却不准备在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上选择苦难——苦难通常把人压垮,而非使人更坚强。

⑤那么,苦行者呢?他似乎在为自己制造痛苦。他当然不是制造出痛苦以便享受消除痛苦时的快乐。

他不曾期盼最后会获得快乐的结果,吃苦就是他的目标,扛住苦难就已经是结果。浅一层说,他是在锻炼

自己,等不及大作为必定带来的艰辛困苦,先就自己找苦头吃,以此锻炼自己未来从事的耐受力。有为的

青年,都曾这样那样地为吃苦而吃苦。反过来,得避苦就避苦的青年,一定性情单薄。为吃苦而吃苦,初

看起来和找乐一样,把苦乐从具有实际意义的处境割离开来,其实两者大不相同,因为勇于吃苦本身就含

有向上的志意。为吃苦而吃苦天然就丰厚,不同于找乐那样单薄。深一层说,苦行主义者的眼界超出所有

尘世的目的,我们觉得值得去做的事业,以及因此值得去承受的苦难,都落在他的眼界之下。我们无法在

尘世目的的清单中找到苦行主义者之所趋,他之所乐单只由他乐于苦难来宣示。苦行主义总与某种超越性

相联系,或者反过来说,超越性必定以某种形式的苦行来体现,尽享安逸而大谈超越只能是欺人或自欺的

奢谈。

苦难的妙用(节选)

狄马

①有些传记作家喜欢描摹传主的不幸。他们给人一个印象:这些传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

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但这有可能推出一系列荒谬的结论:如果说苦难是对一个

人有帮助的话,那么楚怀王就成了推动中国文学事业发展的功臣,因为如果没有他的迫害和放逐,就没有

屈原的《离骚》和《九章》:要是没有政治的黑暗和腐败,李白、苏轼、关汉卿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牢骚满

腹的诗篇。然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牺牲他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②一座大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

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转,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赘扬为“主人翁精神”;一个

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这种文化

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

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

3.陈嘉映文章第②段引用王朔的话,用意是:

4.陈嘉映文章第④段分析了苦乐关系,下列对本段观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避苦求乐是大部分人的本能,那些逆向选择苦难的人,最后就成了英雄。

B.让人伟大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对苦难的担当;是挑战痛苦、战胜苦难。

C.单纯追求快乐不是生活目的;迎难而上不是去选择苦难,而是不惧苦难。

D.人们崇敬战胜苦难者,自己并不愿意遭遇苦难,因为苦难通常把人压垮。

5.狄马文章第②段列举的现象隐含了价值判断,下列不属于作者价值观的一项是()

A.市政部门应有所作,合理布局公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B.教师勤苦一生、奉献教育,很可贵,但教育部门不能失职。

C.乡邮员任劳任怨,精神可嘉;有关部门不能听任这种苦难。

D.战胜苦难的人,值得赞美,社会发展更需要彻底清除苦难。

6.狄马文章第①段说“有些传记作家喜欢描摹传主的不幸”,据此推测,在这些传记作家心目中,有一个

隐含前提:o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7.陈嘉映文章第⑤段集中讨论了苦行者的行为,狄马文章第②段也列举了类似行为.分析两文在表达观点

时不同的说理特点。

【答案】3.以成年男性的喜好为例,证明成年人的快乐往往和痛苦交织在一起。4.A5.D

6.①.传主越不幸人格就越伟大。②.归谬法

7.陈文,从浅深两方面分而析之,持论严正,旨在析理,措辞平和;冷静的论证中暗含了情感态度。狄文,

针对现实中的积习陋见落笔,旨在批评,言辞犀利,感情外显,观点略显偏激。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据王朔观察,成年男人喜好的东西多半带点儿苦味……幼童的苦乐也许截然分明,但在成年人那

里,快乐往往和痛苦交织在一起”可知以成年男性的喜好为例,证明成年人的快乐往往和痛苦交织在一

起。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那些逆向选择苦难的人,最后就成了英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面对艰难困苦,有人迎难而上。

苦难让人成为英雄”“细计较起来,让人英雄的不是苦难,而是对苦难的担当。是战胜苦难,是虽经了苦

难仍腰杆挺直,甚至乐在其中”,可见并不是逆向选择苦难的人,最后都会成为英雄,而是那些担当苦

难,战胜苦难,虽经了苦难仍腰杆挺直,甚至乐在其中的人才是英雄。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社会发展更需要彻底清除苦难”于文无据,原文为“……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

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强调我们应改良现实问题、改

进技术,不能听任类似的苦难,但没有说需要彻底清除苦难。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结合“有些传记作家喜欢描摹传主的不幸。他们给人一个印象:这些传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

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可知隐含的前提是:传主越不幸人格就越伟大。

结合“但这有可能推出一系列荒谬的结论:如果说苦难是对一个人有帮助的话,那么楚怀王就成了推动中

国文学事业发展的功臣,因为如果没有他的迫害和放逐,就没有屈原的《离骚》和《九章》;要是没有政

治的黑暗和腐败,李白、苏轼、关汉卿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牢骚满腹的诗篇”可知运用的是归谬法,依据推

理规则进行推演,证明该论题的虚假。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陈文,“浅一层说,他是在锻炼自己,等不及大作为必定带来的艰辛困苦,先就自己找苦头吃,以此锻炼

自己未来从事的耐受力……深一层说,苦行主义者的眼界超出所有尘世的目的,我们觉得值得去做的事

业,以及因此值得去承受的苦难,都落在他的眼界之下”,从浅深两方面分而析之,持论严正,旨在析

理,措辞平和;“苦行主义总与某种超越性相联系,或者反过来说,超越性必定以某种形式的苦行来体

现,尽享安逸而大谈超越只能是欺人或自欺的奢谈”,冷静的论证中暗含了情感态度。

狄文,“一座大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

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为'主人翁精神’;一

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针对现

实中的积习陋见落笔,旨在批评,“素质低"''高度赞扬”“主人翁精神”等言辞犀利,感情外显,“把

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

术改进”,观点略显偏激。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苇莺重逢

刘丽丽

①苇莺是天生的歌手,但想要看到它们的真面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曾经在冬季的蒲河边,看

见一只小鸟站在干枯的芦苇上向着虚空鸣叫。田野寂寞,黄昏逼近,万物归家,那叫声里便掺杂了一些落

寞。我听那音色很像是苇莺,但仔细辨认外形,应该是一种雀类。

②苇莺是个好邻居。虽然无法近距离嵬见真容,但我知道,它们就生活在我身边,它们不啄食稻子,

不打扰人们的生活,不惹人讨厌。初夏的芦苇长得密密匝匝,苇莺们的家就安在那里。在距离地面一米多

高处,有一个椭圆形的巢。几根芦苇秆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起到托举支撑的作用。五月的风吹过来,晃

晃悠悠,像坐摇椅一样舒服。我们深入苇荡,不是为了勘破生长的奥秘,而是为了寻找坚硬成型的苇子编

枪。芦苇杆做成的枪架可比香蒲做的要结实得多。野慈姑在水边开着嫩黄的小花,我们在苇塘边行走,荷

花初绽的蕊是嫩黄的,刚出壳的小苇莺的嘴角也是嫩黄的。它们都是初到这个世界的孩子。苇子叶窸窸窣

窣地划过我们的肌肤,苇荡里面清凉而神秘,让人不自觉地想要放慢脚步,眼睛四下逡巡,想把这里的秘

密更多地装进脑袋里。我们发现了苇莺的巢。精致的椭圆形的巢,里面躺着几枚小小的卵。淡蓝绿色的外

壳,蛋壳上带着浓淡不等的褐色斑点。凝视的目光变得温柔起来,这神奇的事物是舍不得拿走的。它们太

小,小到让人不忍心破坏。那就不要碰了吧,那是苇莺亲爱的孩子。风把苇叶吹得波浪一样,一波一波赶

过来,提醒着时间紧迫。亲鸟随时会赶回来,于是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那巢穴,顺着原路返回,回到我们

的生活里。

③心却从此有了牵挂。过一阵子,苇荡里传出细嫩的叫声,我们就知道,小苇莺已经出世了。就让它

们安全地长大吧!

④在苇塘和稻田之间,在村庄和田野之间,我们和鸟儿一样忙碌穿梭。我的任务是给牛割草,把包袱

割满了,镰刀扔到一边,我往包袱上一躺,那散发着清香的草就被压在身下,变成软软的垫子托着我。我

的思绪像枝叶一般伸展,无限地扩大,神游天际。

⑤“嘟——嘟——”苇塘里传来鸟儿的叫声,这喉咙里装了滑轮,嘟着嘴发出叫声的,是水鸡。

⑥“嘎——嘎——”这扯开大嗓门说话的,是野鸭。

⑦,,唧唧”“喳喳喳”。我抬头去找,几个俊秀的身影一掠而过,弹丸一样隐没于深绿色的苇丛中。

发出这圆润悦耳叫声的是苇莺。水滴是圆溜溜的,苇莺的叫声也是圆溜溜的。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声音,

脑海里马上泛起涟漪,仿佛站在了苇塘边上,那丰盛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就降临在你的周遭,它们活

着,旺盛地生长着。我们呢,在苇莺的歌声里,下田,插秧,拔草,到小学校去上课。晚上,我们回到自

己的家。我的家和苇莺的家隔得不远,就是一个池塘的距离。夏天,风把水汽和荷花的香气送过来,把它

们的歌声送过来;也把我们灶房里的饭香,把我们的谈笑声送过去。一去一来,在同一片星空之下,我们

度过了春天和夏天。孩子们在同一片池塘里洗澡嬉戏,瞒着父母到田野游逛,走了很远,出了村子,周遭

的事物变得陌生起来,对面的来人也没有一个认识的,感觉危险了再折回。而小苇莺和我们一样乐于探

险,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用两只脚板在地上量,它们在天上丈量。

⑧后来,我去了外地求学,故乡像一卷书,折叠了我在这里听到的人生隽语,折叠起满街的灯火和养

育我疼爱我的亲人们,折叠起那些蓬勃生长的秧苗。许多年过去,大家都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去了天南

地北,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再也不通音信。

⑨立秋之后的一个下午,我在田野游逛。芦苇已经秀穗了,鲜嫩的穗子,散发着初生的色泽。有风吹

来,那苇荡中就泛起了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突然,近处草丛中,几个蹦跳的身影跃入我的眼

帘。放慢脚步,儿时那怦怦心跳的感觉又回来了。我居然看到了苇莺。

⑩羽翎是褐色的,腹部的绒毛白里透着棕黄。一对眼珠机灵地转动,小黑豆一样。“唧唧”,它叫了

两声,也许是问''你好",我也在心里回应了一句:“你好。”对视的时间很短,它打完招呼之后扑扇一

下翅膀,飞走了,光影里,留下一线棕黄色的烟雾。

@1、苇莺飞走了,我却长时间站在原地回味。它认得我吗?这个田堞上的不速之客,这个看起来不具

备太强攻击力的家伙?它知道我其实是它的先辈的伙伴吗?隔了这么多年,它又认识了些在苇塘边玩耍的

孩子吗?

⑫f0苇莺的重逢,成为这一天的惊喜,我期待再次与这些童年玩伴的后代们相见。我们有着同一部乡

村的记忆史,而它们以及城市居民的不时回归乡野,是寻常生活之外的新益。

⑬我们,都在重新拾起一些财富。

(原载《散文》2022.8)

8.分析第②段写出了苇莺哪些特点。

9.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⑧段画线句的内涵。

10.第⑦段对苇莺叫声的描写富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

11.分析本文标题和全文末尾画线句之间的关系。

【答案】8.①苇莺是人的好邻居:它们不啄食稻子,不打扰人们生活。②苇莺机灵聪明:用苇叶筑舒服的巢。

③小苇莺可爱:嘴角像花蕊般嫩黄,苇莺蛋让人心生温柔。(答对两点即可)

9.①童年伙伴星散四处,分隔多年,友情难以为继;即使有发达的通信手段,也很少有共同的话题。②今日

生活与童年生活有天壤之别,作者感叹无论故人还是故土,都难以用语言唤醒往昔,故乡只能保存在记忆

里。

10.①拟声:“唧唧”“喳喳喳”模拟苇莺的声音,显其轻灵活泼。②通感:以水滴的“圆溜溜”(视觉)

比喻苇莺叫声的圆润悦耳(听觉)。③联想:将其声音与其他更为复杂的声音(苇塘、植物和动物旺盛地生

长)、情绪(我们的谈笑声)通过联想勾连起来,由此及彼。

IL①标题”与苇莺重逢”,内容主要写童年故乡苇莺往事,这为后文写返乡与苇莺重逢引发感慨做了铺垫;

②结尾写“我”与苇莺的“重逢”“都在重新拾起一些财富”,指的是乡野生态好转了,苇莺才会与我重

逢;③“我”和同年伙伴重回故乡也能找回温馨的乡村记忆。回到乡野“重逢”,对苇莺的生活和人类的心

灵都是幸事。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苇莺是个好邻居。虽然无法近距离窥见真容,但我知道,它们就生活在我身边,它们不啄食稻子,

不打扰人们的生活,不惹人讨厌”概括:苇莺是人的好邻居,它们不啄食稻子,不打扰人们生活;

根据“初夏的芦苇长得密密匝匝,苇莺们的家就安在那里。在距离地面一米多高处,有一个椭圆形的巢。

几根芦苇秆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起到托举支撑的作用。五月的风吹过来,晃晃悠悠,像坐摇椅一样舒

服”概括:苇莺机灵聪明,它们用苇叶筑舒服的巢;

根据“刚出壳的小苇莺的嘴角也是嫩黄的”“精致的椭圆形的巢,里面躺着几枚小小的卵。淡蓝绿色的外

壳,蛋壳上带着浓淡不等的褐色斑点。凝视的目光变得温柔起来,这神奇的事物是舍不得拿走的。它们太

小,小到让人不忍心破坏”概括:小苇莺可爱,它们嘴角像花蕊般嫩黄,苇莺蛋让人心生温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内涵的能力。

第⑧段画线句是“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再也不通音信”,分析该句内涵,要结合“后来,我去

了外地求学,故乡像一卷书,折叠了我在这里听到的人生隽语,折叠起满街的灯火和养育我疼爱我的亲人

们,折叠起那些蓬勃生长的秧苗。许多年过去,大家都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去了天南地北”分析,“我

们却再也不通音信”是因为童年伙伴星散四处,分隔多年,友情难以为继;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即使

有发达的通信手段,但是因为很少有共同的话题,而不再通信了;

童年时,“孩子们在同一片池塘里洗澡嬉戏,瞒着父母到田野游逛,走了很远,出了村子”;而许多年后

的现在,“大家都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去了天南地北”,时光流逝,今日生活与童年生活有了天壤之

别,无论故人还是故土,都难以用语言唤醒往昔,故乡只能保存在各自记忆的深处。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1)“‘唧唧''喳喳喳’。我抬头去找,几个俊秀的身影一掠而过,弹丸一样隐没于深绿色的苇丛

中。发出这圆润悦耳叫声的是苇莺”中,“唧唧”“喳喳喳”,都是拟声词,模拟苇莺的声音,让人们感

觉到苇莺轻灵、活泼的特性。

(2)“水滴是圆溜溜的,苇莺的叫声也是圆溜溜的”中,水滴的“圆溜溜”是视觉描写,苇莺的叫声

“圆溜溜”是听觉描写,用水滴的“圆溜溜”来形容苇莺叫声的圆润悦耳,以形写声,这是运用通感修辞

手法。

(3)“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声音,脑海里马上泛起涟漪,仿佛站在了苇塘边上,那丰盛的植物群落和动

物群落就降临在你的周遭,它们活着,旺盛地生长着。我们呢,在苇莺的歌声里,下田,插秧,拔草,到

小学校去上课。晚上,我们回到自己的家。我的家和苇莺的家隔得不远,就是一个池塘的距离。夏天,风

把水汽和荷花的香气送过来,把它们的歌声送过来;也把我们灶房里的饭香,把我们的谈笑声送过去。一

去一来,在同一片星空之下,我们度过了春天和夏天……而小苇莺和我们一样乐于探险,唯一不同的是,

我们用两只脚板在地上量,它们在天上丈量”运用联想,将其声音与其他更为复杂的声音(苇塘、植物和

动物旺盛地生长)、情绪(我们的谈笑声)通过联想勾连起来,由此及彼。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标题是“与苇莺重逢”,阅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写童年故乡苇莺往事;标题和文末句“我

们,都在重新拾起一些财富”为后文写返乡与苇莺重逢引发感慨做了铺垫。

结合“立秋之后的一个下午,我在田野游逛……突然,近处草丛中,几个蹦跳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放慢

脚步,儿时那怦怦心跳的感觉又回来了。我居然看到了苇莺”“羽翎是褐色的,腹部的绒毛白里透着棕

黄。一对眼珠机灵地转动,小黑豆一样。‘唧唧',它叫了两声,也许是问‘你好’,我也在心里回应了

一句:‘你好。'对视的时间很短,它打完招呼之后扑扇一下翅膀,飞走了,光影里,留下一线棕黄色的

烟雾”分析,文章结尾段是“我们,都在重新拾起一些财富”,“我们”是指“我”与苇莺,“都在重新

拾起一些财富”指的是乡野生态好转了,苇莺才会与我重逢。

结合“小苇莺飞走了,我却长时间站在原地回味。它认得我吗?这个田域上的不速之客,这个看起来不具

备太强攻击力的家伙?它知道我其实是它的先辈的伙伴吗?隔了这么多年,它又认识了些在苇塘边玩耍的

孩子吗”“我期待再次与这些童年玩伴的后代们相见。我们有着同一部乡村的记忆史,而它们以及城市居

民的不时回归乡野,是寻常生活之外的新益”分析,“我”和同年伙伴重回故乡也能找回温馨的乡村记

忆。“一些财富”是指乡野的“重逢”对苇莺的生活和人类的心灵都是幸事。

(三)(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利剑

(唐)韩愈

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②剑锋折。

决云®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注]①耿耿:形容利剑寒光闪烁。②心腐:痛心。③决云:冲破云层。

偶书

(唐)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任气”著称。追慕韩愈。

12.对上面两首诗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利剑》是古体诗,《偶书》是近体诗。

B.《利剑》是乐府,《偶书》是七言绝句。

C.《利剑》是今体诗,《偶书》是古体诗。

D.《利剑》是古诗,《偶书》是七言律诗。

13.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剑》中锋利的宝剑就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誓要铲除人间不平。

B.韩愈说要与宝剑共同归于黄泉,意思是要隐藏地下等待时机复仇。

C.《偶书》先写人间多琐事,后写激荡心怀的不平之事,形成对照。

D.《偶书》平实明白,却写尽了强烈压抑的怒火和除恶惩奸的渴望。

14.两首诗都表现“不平之气”,有何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2.A13.B

14.韩诗以利剑比作知音,宝剑不能击杀坏人让诗人无比痛心;定要冲霄截断浮云,消解不平之气,那时,

诗人甘愿功成身退。刘诗写遇到不平之事心中愤怒却又无奈,把万古长存的正义之刀都磨坏了;以此表现胸

中的义愤,不平之气呼之欲出。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

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一楚辞一汉

赋一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f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一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绝句为4

句,律诗是4联8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

《利剑》是唐朝韩愈写的,不属于唐以前的诗歌,也不讲究平仄对仗,属于古体诗,是一首杂言古诗,不

是乐府诗,排除BCD。

《偶书》共4句,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等,符合近体诗的特点,是七言绝句。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意思是要隐藏地下等待时机复仇”说法错误,诗人的意思是甘愿功成身退。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持用赠我比知音”,韩诗以利剑比作知音,“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可是宝剑不能击杀奸邪

小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